1、关于花溪公园的一点意见(部分内容是转载)关于燕姐提到的资料上龟山位置的问题,是资料上讲错了图上位置没有标错。龟山与麟山都位于北岸。 一花溪公园自然资源 花溪公园,位于贵阳市南郊 17 公里花溪区内,占地 800 余亩,是贵州著名的旅游胜地,位于花溪风景区中心。花溪公园的景物组合浑然一体,天衣无缝。它的韵致,全在萧疏自然,一派清新的野趣。其主要景点有放鹤洲、坝上桥、飞云阁、旗亭(棋亭) 、西舍、小憩(东舍) 、跳蹬等。园内有坝上桥、百步桥等小桥流水的精致;有麟山、蛇山、龟山和凤山“四山夹一水、一水带四山” ,山环水绕,相依相存的风光;有松梅园、碧桃园、樱花园、桂花园、牡丹园四时繁花,姹紫嫣红的情
2、致。花溪公园四季各有其景,春天百花争艳、夏日荷风送爽、金秋桂子飘香、隆冬梅花清馨,亭、台、楼、阁若隐若现,整个公园终年掩于绿荫之中。 耸立于花溪河两岸的秀美小山峦,多有溶洞贯穿,有暗河流淌其下。花溪河蜿蜒曲折,流水婀娜多姿。河水贯山过崖,越桥撞壁,形成了许多小湍流、小瀑布、小湖潭、小河滩。花溪河沿岸,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一些巧夺天工的楼台亭榭、步磴飞桥,给这山环水绕、堰塘层迭的绮丽风光增添了醉人的情韵。公园里的花圃中,生长着近千种名花异卉。形形色色,仪态万方。花溪两岸的蝴蝶多达二百余种,春夏时节,蜂飞蝶舞,异常美丽。 二花溪公园文化资源 “花溪”由来 花溪原名“花仡佬” ,其原因是仡佬族曾在这里居
3、住。明朝伟大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徐霞客都曾对花溪流经的地方有五次记载,但是太简略,不够详细。据说到了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当地柏杨寨塾师周奎家,六十五年中,接连有五人科举高中。周家喜地方灵秀,于是先后在花溪四山建立亭台楼阁,培育风水,花溪的风采由此开始展现。1938 年至1939 年,贵筑县长刘剑魂将放鹤洲一段辟为风景区,并改“花仡佬”之名为“ 花溪”。1940 年,贵州省政府又在此基础上建“中正公园” ,即花溪公园。时任国民政府军政部长的贵州人何应钦题写公园名“中正” 二字。 解放 后几经建设,最终定名为 “花溪公园”。 历史名人 1940 年前后,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众多机关、学校、医院、
4、工商企业内迁 大西南 。大批外来人员涌到作为“陪都” 重庆“后方屏障”的贵阳,多所学校、机构的迁入和贵州大学的落户花溪,花溪公园因此名声远扬,不少文化名人慕名而来。 巴金和萧姗的婚礼 1944 年 5 月 8 日晚,在花溪公园里的小憩(即东舍,位于跳蹬侧) ,巴金和萧姗举行了只有他们两个人的婚礼,从此搀扶着白头偕老。几十年后巴金的“粉丝” 们将东舍一角辟出,建成巴金纪念馆。 周总理与“爱河” 1960 年 4 月底,总理在出国访问中途,回国作休整时,就下榻于坝上桥边的西舍。总理及其夫人常在公园的小径漫步,在花溪河上荡舟,恩爱的情景被传为佳话,花溪河从此也有了“爱河”这一别称。 戴安澜将军的衣冠
5、冢 1987 年,抗日战争胜利 50 周年之际,在公园葫芦坡重建了被周恩来誉为“黄埔之英,民族之魂”的抗日名将戴安澜的衣冠冢。戴安澜将军是中国的抗日名将,参加过徐州战役、台儿庄战役、昆仑关战役等,作战勇猛,屡获奇功。1942 年 3 月,参加东瓜保卫战,26日下午 5 时 40 分在缅甸北部茅邦村英勇殉国。美国国会授权罗斯福总统追授戴安澜 1 枚懋绩勋章。国民党政府为其举行的国葬,国共两党领袖均亲撰挽词。戴将军生前曾在花溪小住,殉国后一度葬于此,1948 年归葬芜湖故里。 花溪吟咏 在清乾隆年间进士周奎的儿子周际华就有对花溪的诗作:“山村篱落隐斜晖,一径风花扑面飞。婉转歌声牛背隐,牧童身带绛云
6、归。 ”任过清代云南巡抚、云贵总督的吴振棫也赋诗赞美花溪:“始觉田园好,村烟带阁斜。 ”清末进士、民国年间贵州文献征集馆馆长杨恩元为花溪写有 130 句的长诗,刘剑魂和李大光这两位县官,也都为花溪留有诗作。 近现代享誉四海的文化名人对花溪的吟咏也不少。 刘海粟大师看着花溪的自然山水,想到了海峡对岸的故人,于是吟出了“举世乡音最有情,花溪飞瀑唤归人”的佳句。朱德、董必武、陈毅等新中国的开国元勋在 解放 后,曾在花溪公园驻留,他们也都为花溪留下了赞美的诗篇,成为花溪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文化宝藏。其中陈毅元帅留下诗作最多,共 7 首,收录在他的花溪杂咏中,最为出名的有两首,一是:“花溪旗亭位山腰,多人
7、聚此费推敲。劝君让他先一着,后发制人棋更高。 ”另一首是:“真山真水到处是,花溪布局更天然。十里河滩明如镜,几步花圃几农田。 ” 三花溪公园开发与自身文化的整合现状 对中国人的审美习惯而言,旅游地除了要具有打动人心的自然旅游资源外,其文化尤其是地域文化也应得到相应的开发。只有两者相得益彰,才能更好地加强旅游地的感召力。自 1995 年,贵州省政府批准,花溪公园与 “十里河滩”、 “天河潭”、 “高坡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 、 “青岩古镇”、 “黔陶幽境”等景区组成了花溪风景名胜区以来,花溪公园的景区游览系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这其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公园自然资源开发
8、不足 花溪公园景色在布局上的特点是四山夹一水、一水带四山,山环水绕,相依相存。四山即麟山、蛇山、龟山和凤山,麟、蛇据北岸,龟、凤峙南岸。麟山最高,登上山顶,纵目下瞰,全园都在眼中,这是欣赏花溪公园这一天然盆景的绝妙之处。然而,由于缺乏重视和管理,山间的亭阁被闲置一旁,几乎废弃。其它几座山也是如此,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 公园导引功能不完善 就目前看来,公园内的“导引” 不完善,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解说系统不完善。大量的游客在公园内未能领略到花溪公园的真正景观,他们只能用自己的肉眼走马观花似的感知自然风景,没能更深层次地了解,所以觉得花溪并无什么独特之处。二是游览路径标识较乱,很难使游客对游览路
9、线有规律性的认识。虽然花溪公园面积不算很大,但是路线却是错综复杂。路径时而沿河溪,时而顺山势,时而入幽径,使人分不清哪到哪,很难弄清游览路线,容易漏游,甚至迷路。三是没有导游,很难更深层次了解景区,游览景区。这样就造成了花溪公园的美学内涵开发不足。因为缺乏完善的导引功能解说系统,游客对公园的欣赏只能停留在景观的表面形式上,无法感受或体验到花溪公园的美学内涵。因此也就大大降低了花溪公园的吸引力。 忽视对公园文化资源的开发 前面已说过,旅游地除了要具有打动人心的自然旅游资源外,其文化(尤其是地域文化)也应得到相应的开发,两者应该相得益彰,才能更好地加强旅游地的感召力。而对花溪公园而言,它与周总理,
10、朱德,董必武,陈毅,戴安澜,巴金,刘海粟等名人的渊源是颇深的,由此也形成它独有的历史文化。但遗憾的是,在花溪公园的开发中几乎忽略了这些文化的存在,并未进行资源的整合。 巴金纪念馆形同虚设 对于“爱河 ”,大家或多或少可以从花溪河边的石碑上“爱河”二字听到些许周总理与其夫人的动人佳话。然而对于公园内的巴金纪念馆,则几乎不为人所知。在巴金和萧姗新婚的东舍一角,巴金的崇拜者们开辟出一块地,建成巴金纪念馆。可惜几乎所有旅行社的导游都忽略了这里,以至于很少人知道巴金与花溪公园的渊源,也就几乎没有人知道公园里有个巴金纪念馆。 戴安澜将军衣冠冢似乎成荒冢 戴安澜将军衣冠冢就位于花溪公园侧门红枫园边的葫芦坡上
11、,四面树木森森、绿荫环绕,但是,公园没有对其加以重视,缺少管理,衣冠冢前的台阶两边杂草丛生,大煞风景。历史文化开发无深度 人们对文化的追求源于一种寻求知识的心理,同时也是对文化渴望的探求之情,这是许多人具有的心理。在古代文化有形资源稀缺的今天,许多人都希望从文字和神思中获得对古代文化的体验。无论是明代的徐霞客,清代的本地人周家,还是近代的周总理、朱德、董必武、陈毅、戴安澜、巴金、刘海粟等,都曾为花溪公园留下了许多名诗名句,但是由于公园的开发中没有一个很好的载体来体现这些,致使这些诗句仍然隐居深山,无法为花溪公园的旅游价值添砖加瓦! 基础设施疏于管理 花溪公园内许多路灯、石凳等基础设施年久失修,
12、基本上已经丧失其该有的功能。由于管理不到位,公园内的商贩小摊到处摆点,与公园的景致极不协调。人工湖的水也是不注意加以保护,水质太差,与“十里河滩明如镜” 格格不入。 四对花溪公园开发的建议 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现有的资源 花溪公园景色花溪公园在布局上的特点是四山夹一水、一水带四山,山环水绕,相依相存。四山即麟山、蛇山、龟山和凤山,麟、蛇据北岸,龟、凤峙南岸。四山各有特点,我们完全可以加以开发起来,而不是闲置无用。比如麟山最高,登上山顶,纵目下瞰,全园都在眼中,这是欣赏花溪公园这一天然盆景的绝妙之处。我们可以开道辟径,登上山顶,欣赏其嶙峋各异若麟角的独石,恢复山顶倚天亭的效用,通过倚天亭放眼全园的
13、景致,花圃农田、朱桥碧水碧水、楼台亭榭、宾馆别墅、绿树纷墙,历历如绘。恢复龟山疏林茂草中的亭阁,可供游人闹中取静,品茗对弈等等。所以合理充分有效地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也应该是花溪公园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提高花溪公园魅力的一大途径。 完善景区“导引” 针对花溪公园里的“导引 ”,我建议:增加和完善其景区解说的功能,规范公园内的游览路线设计,做好各路线的标识。花溪公园的科学文化内涵并不少,既有“四山夹一水,形似天然盆景”的自然形态特点,也含有它与巴金、周总理、戴安澜等独特的文化内涵。因此,只有完善的解说功能才能让游客“读” 懂它。对花溪公园的具体情况,可以采取口头解说、文字解说、影像解说等形式。在导游
14、方面,可以利用毗邻贵州大学这一有利优势,在学校招聘些兼职学生解说,这样既可以在较低成本的情况下加强解说这一功能,又可以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一个实习实践机会。对于影像解说,则可以考虑利用公园大门前的电子视频。 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整合开发 文化是人类历史的沉淀。不同的地域,历史发展不尽相同,其表现的文化也有所不同,所以神奇的自然环境和神秘的地域文化整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真正发挥出其魅力。在景区开发中,我们应该考虑到这一点。就花溪公园而言,它与周总理、戴安澜、巴金、陈毅、刘海粟等文化名人的渊源可谓创造了花溪公园独有的地域文化。虽然这些“文化” 是无形的,但是我们可以把无形化为有形,寻求这些“文化” 的表现形式。这就不仅仅要求要完善解说功能,还要把巴金纪念馆、戴安澜衣冠冢等历史文化挖掘出来,并与花溪公园现有的自然景观整合,充分展示花溪公园的文化内涵。 加强管理,开发与保护结合 对花溪公园目前而言,应该加强对公园内商贩的管理,规范其经营方式,使其与公园景观协调;注意对已有的基础设施进行维护和修缮,加强对已有设施的利用,避免资源浪费的同时达到有效利用。除此之外,就是对环境的保护,这是景区开发的长远之计。只有对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注意保护,才能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达到最大效用。 总之,花溪公园应该充分利用自身具有的资源,把自然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