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太极拳解—武禹襄.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055418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极拳解—武禹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太极拳解—武禹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太极拳解—武禹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太极拳解—武禹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太极拳解—武禹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太极拳解武禹襄原文如下: 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后在身。在身,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谓“一气呵成” 、 “舍己从人” 、 “引进落空” 、 “四两拨千斤”也。 须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动犹静,视静犹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须要从人,不要由已。从人则活,由已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 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以己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转随接,以己黏人,必须知人,乃能不后不先。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黏依能跟得灵,方见落空之妙。往复须分阴阳,进退须有转合。机由己发,力从人借。发劲须上下相随

2、,乃能一往无敌;立身须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撑。 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迈步如临渊,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收即是放,连而不断。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能黏依,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渐至物来顺应,是亦知止能得矣! 1.【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 】 太极总纲曰:以心形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 心意气身,这个过程,身体外动需要气的指挥,气要收敛入骨,方能有运身之感,如何导气,前提是心静神舒。 2.【心为令,气为旗,神为帅,身为驱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 】 宗师杨澄

3、甫曰:“心为主帅以发令,气为传旗如听命” 很好的解释了“心为令,气为旗” 即:这里“神”才是主帅, “心”为旗语, “气”是令旗, “身”是士兵,只有这样上指下令,才能很好的配合无间。每时每刻都守此规矩,方有进境而有所体悟。 正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也。 3.【先在心,后在身。在身,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谓一气呵成,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也。 】 杨澄甫曰:“凡走架子以心意为本,身体为末,即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之谓也。 ” 前辈的注解,解释了“先在心”而“后在身”的先后顺序。而如果在身,就不知手之所舞为何,足之所蹈缘故。正所谓一气以贯而成,舍掉己身方可从人而我顺(乱敌使之背) ,

4、引敌深入,拳意落其空虚之处,才可运用“四两拨千斤”技巧。4.【须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 王宗岳太极拳论 (后简称拳论 )中述: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即:一动即分阴阳,一动即有虚实,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也就是说要一处动,则无一处不动,要节节贯穿,连绵不断。是为“太极” 。 而后半句“一静无有不静” ,则反之,正所谓“合太极” ,也就是练拳行架之伊始,如天地混沌之未开,无虚无实,非黑非白的境界。此为“先天”之境界,需在感知“太极”境界之后,达“练神还虚”境界时方能领悟。 5.【视动犹静,视静犹动。 】 “视动犹静”如行拳盘架或与人切磋,酷似“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境界,要充分体

5、会意动而心静,外动而内静,敌动而我静。 “视静犹动”如站桩或打坐,所谓“松静” ,亦即佛家所说之“禅定”的境界外静如处子而内动如江海。 6.【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 顾名思义:(做到以上这些,就可以)内里巩固精气神,外在示人以安定洒逸。7.【须要从人,不要由已。从人则活,由已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 】 手一搭必须做到沾粘连随。是为从人;不可无视敌意之所指,而擅自盲目进退。从人,则灵活自如;由己,则呆板怠滞。以气运身则避免了使用浊力,蓄养的真气才可坚韧无匹。 8.【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以己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转随接,以己黏人,必须知人,乃能不后不先。 】 前四句,须在“听

6、”上下苦功,太极讲究“听” ,听劲、听气、听意,要通过打拳和站桩,才能让神经末梢达到充分的滋养,方可做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 后六句中,前三句讲“知己” ,后三句讲“知人” 。盘拳求“知己” ,须做到“慢、匀、圆、连” ;推手寻“知人” ,须做到“沾、粘、连、随” 。知己知人,才能随屈就伸,不丢不顶。 9.【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黏依能跟得灵,方见落空之妙。 】 杨澄甫言:“虚领顶劲也。精神自然而连带提起矣,亦即头顶上有棚劲之谓也。头顶上有棚劲,则可减去身之重量,其转动自然轻灵,而无迟重之虞矣。 ” “每一动作其身手均有主宾之分,如能随机换意互为主宾,意之所至气即随之

7、,是之谓灵,意左则左为实,意右则右为实,能如意而倒换之,意气不滞住某一点,是之为活,内中顺遂,是之谓圆,能保顺遂以倒换,亦即虚实之变化也。 ” 前辈之述备矣。 10.【往复须分阴阳,进退须有转合。机由己发,力从人借。 】 前两句说:循环往复要分清虚实,进身退步要有运化(为左右动,为腰胯)折叠(为前后动,为腰胸) 。 而杨澄甫前辈则强调步法之往复叠迭,曰:“运动至终点时,若再按之,非往即复,其往复中间必褶之,而往迭之,而复所谓意上寓下之谓也。进退之有转换,乃足之褶迭也,故褶迭在步转换.在步转换者,顾盼之步也,即所谓步之进退须先顾盼二步为褶迭而后再进退也。 ” 要解释后两句,要先弄清楚武前辈的“机

8、”为何解。 “机” ,势也。 “得机”者,顺势也。先要将自身练成一个闭环系统,外力(或者阶段更高者为外气,外意,外神)为此系统的扰动或初始值,外力一来, “机”便触发,能够“顺势”作出原本所设定的反应。 其次要懂得何谓“借” 。 “借”层次也有所不同,最浅显的“借力” ,则是将敌之动能转化为我之势能,然后再随心而发,可大可小。一般是,敌来一分,我还一分。若是较高阶段,则可“借气” , “借神” ,这种“借” ,比借力更占先机,是将对方未转化为速度的动量、未转化为动能的势能“借”过来,使敌摸不着头脑,空感无着力之处。自此精修,遂达拳论中所云“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之境界。 后两句说:太极拳的“机”

9、是自己设定而发动作用的。 当有外力来时,我气机才启动。我启动之大小,反应之疾徐,全听敌之来意。 拳论曰:“动疾则疾应,动缓则缓随。 ”我的得“机”得“势”全凭敌力触发,是为“力从人借” 。 11.【发劲须上下相随,乃能一往无敌;立身须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撑。 】 “上下相随” , “立身中正” ,都是太极的基本要求,做到“上下相随” ,才能顺势而发而“一往无敌” 、做到“立身中正” ,才能“八面支撑” ,稳如山岳。 12.【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迈步如临渊,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 启首两句讲:太极动静之势,一动一静,需要有山岳江河的气势。 杨澄甫注:“静如山岳,言其形沉着不浮,

10、一静无有不静,如山岳屹立,所谓神宜内敛是也。动如江河,言其动作之波动不停起伏相间,如江河之滔滔不绝,所谓意气宜鼓荡也。 ” 居中两句讲:前进后退,精神要提起,要时时感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做人练拳亦如是。“运劲如抽丝”古来众说纷纭,zp 认为,不外“运劲”如抽丝般连绵不断耳。 (此句不敢详述,有兴趣者可百度之:) 末尾两句讲:太极蓄发,如同所有内家拳法一样,先势能,再动能。蓄则如强弓满秩,发则如劲箭脱弦。 注意,这里的“势能”不仅仅是如弓般只有弹性势能,而是多种势能(重力势能,分子势能,生物电势能等等)的合一。 -13.【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 杨澄甫前辈之述备矣

11、人身之九曲,如拳节、腕节、腰节、胯节、胫节是也,行气如九曲节者,乃所有之关节均须顺遂圆滑如珠,行气九节之中。即所谓节节贯串之功也,决无微米棱角致不便之处,是为至要也。百炼之钢,成绕指之柔钢,“柔“非棉花之柔.可比之柔中带钢,外柔而内刚也,内刚柔由棚劲而产生,棚劲生于筋直之气功。凡人运动能炼到百炼之钢如绕指柔时,则身内之坚块不化之处,莫不摧去无遗矣。 意思是:在运动时,人身体的每个关节都要节节贯穿,每一个细小的关节都照顾到。运劲则如棉裹铁,刚柔并济。 14.【形如捕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 】 杨澄甫注: “运动时其形状如高空捕兔的鹄,盘旋无定,此指精神之活泼,且活泼之中而有集注,并蓄势待发,有似

12、伏地捕鼠之猫,运机即发之精神也。 ” 前人之述甚是完备。 15.【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收即是放,连而不断。 】 杨澄甫曰: “曲中求直者,乃求直其性,非伸直手足之谓也,蓄而后发者,乃发由蓄生,有蓄而后有发,蓄得足而发得脆也。 ” 前两句:如同太极之乱环诀 ,即讲曲中求直之妙,将一环的弧线拉开,变成两个相交直线,交点落在敌之后背,即可发人与无形。 后两句:讲的是太极的虚实观,虚者实之,实者虚之,虚实相生。正如弧线上两端,若功夫深湛,将弧练成环,则无虚无实,非虚非实,虚者收之,实者放之,继而如滔滔江水连绵而不决断。 杨澄甫有云: “收,为放收.放,为收放。两者互为表里,如环之无端,此运动滔滔不绝之

13、功也。蓄发劲,其发出之劲反断,则劲方可越出身外,所谓后连者乃糸按劲,即褶迭之功用,先求能己之断劲,而后可以连接他人之劲也。 ” -16.【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能黏依,然后能灵活。 】 前两句:柔是蓄,刚为发。 “极柔软” ,则无论敌之刚柔徐疾皆可如海纳百川,蓄之纳之。“极坚刚” ,则是蓄势之后的发放,需勤加练习发放法门,即:我顺人背之一瞬,还敌之来势于其虚空之处,正所谓“避实就虚”是也。故而无坚不摧。 这里需注意:发放必须先听之,沾之,粘之,而后分为两种发放,一曰:柔放,一曰:刚发。 柔放者:如同张弓射箭,我为弓,敌为箭。敌来我张弓,敌势尽,我秩满,放之,箭虽出,而力作用于箭之整体,未伤箭身

14、。即不伤敌。 刚发者,即将势与敌我直接触点分离,势回收快,而形回收慢,形未到而势已成,形到满秩,而势已由我进攻之反方向极远处弹回。 注意,刚发,必有一刻,对方感觉其劲力如同泥牛入海,突然无所倚靠,若用力疾猛,会导致头晕目眩。但初学者“听”力不完善,蓄势不迅捷,必不能成,反容易犯丢顶之病,所以初学者不可轻易尝试。 杨澄甫注:“愈柔而内愈刚者,因内有棚劲之故也,有棚劲外而极柔软,则里面极坚刚矣。有如弹簧乃最柔之物,然其质刚为最坚刚也。 ” 后两句这里需要注明,在武禹襄的论述中为“能黏依,然后能灵活。 ”而在王宗岳的论述中则是“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 前者强调“黏依” ,是从制敌的角度出发,阐释搭手能够沾、粘、连、随,方能有灵悟,活体用。 后者强调“呼吸” ,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阐发呼吸能够深、细、匀、长,始可通灵觉,活技法。 17.【渐至物来顺应,是亦知止能得矣! 】 此两句:“物来顺应”亦是“舍己从人”之意,强调太极就要不丢不顶。 “知止能得”这句,于儒家经典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句颇有渊源。 此处的“止”并非停止,而是达到的目标和境界的涵义。 此句是讲:明确了目标和期许,才能有方向,才能最终学有所得。 全文释终哈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