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课程整合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054478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整合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课程整合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课程整合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课程整合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课程整合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课程整合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作者:王毅淮阴师范学院楚州校区中文系摘要: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 21 世纪基础 教育 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 科学 技术服务于人文教育的全新尝试。本文从理性精神、进取精神、敬业精神等方面论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贯穿于课程教学始终的实际状况,旨在说明“课程整合”对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的 时代 意义和重要作用,以期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能够引起重视与推广。关键词 :课程整合;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新课程标准指出:“ 现代 社会 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院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自理信息的

2、能力。”面对迅速 发展 的社会,面对层出不穷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必须在课程目标和 内容 、教学观念和 学习 方式、评价目的和 方法 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勿庸置疑,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成了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的工具,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并特别强调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构建既符合教学 规律 ,又符合信息时代需求的整合型教学,成了当务之急。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 21 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继承传统学科教学富含人文素养优势,同时又展现时代科学精神的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式。一、课程

3、整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共同需要什么是科学精神?简单地说,科学院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院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是人类在追求真理过程中创造的,表现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反过来成为人们追求真理时的科学指导。在 网络 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现代社会,科学精神表现为探索求真的理性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竞争包容的协作精神和执著不懈的敬业精神。什么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类在对社会与自身的认识、发展、完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理性认识,它用来规范、指导、约束人类社会与人自身的各项活动。集中表现为人生的追求、目的、理想、信念、道德、价值等

4、,反映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人类高尚的、善良的、健康的精神。现代社会倡导弘扬人文精神,就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努力挖掘人自身的本质力量,努力使客观的现实社会适合人的主体需求和满足,同时还要重视人的精神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能动作用。人类社会实践的每一个环节无不打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烙印,它们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们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并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完善和升华。如果把人类社会的发展比喻为一只前进中的舟船的话,那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则是它的双浆。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整合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则为课程整合提供了实践的平台,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5、则为课程整合奠定了坚实的 理论 基础。承载科学精神的信息技术与蕴涵人文素养的传统教学相互整合,成了新时期教育工作者的一个全新的课题。二、课程整合如何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在学科教学中 应用 信息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学习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从而实现双重教学目标:既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课程整合的首要任务是打破传统的单一课堂教授的教学模式,构建一种互动的师生与教学关系,使教学活动成为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人-人、人- 机之间的良性互动,并在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信息的交流与升华,从而实现知识的积累与人格的完善。作为教育的

6、核心,培养学习者高尚的人文素养依然是现代教育的基础,而科学精神则成了现代教育对新时期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成功的课程整合在以下四方面体现着这两种精神的融合。1、以提高自主发现、探索学习能力为目的,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自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格局,从课程设置到教材编写,从授课方式到授课内容,都出现了跳跃式的进步。课程整合适应了时代变化的要求,探索并建立一种通过教学目

7、标、内容、途径和方法的调整,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的接受学习方式,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自主发现、探求学习,并重视实际 问题 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在实施过程中,注重以下几个指标的操作与实现:(1)学习者参与和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参与设计并制订学习进度与评价指标;(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整。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社会,学会自主发现、探究学习,是个体进行终身学习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在

8、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习者这种良好的理性精神与学习意识,既有利于学生完整独立的人格的形成,也顺应了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求。2、以提高信息研判、表达交流能力为目的,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从单纯的课堂教学走向开放的整合型号教学,学生面临的不再是简单而有限的书本知识,我们的教学也不能再像小鸟喂食一样精挑细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我们应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所以,现有的教学方式和要求必须进行有效的调整,学生对信息的研判与再创造能力必须得到迅速的提高。课程整合在实现教学任务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加强以下四个方面

9、的训练:(1)信息分析,从丰富的信息中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参照老师或自己制订的学习目标判断其可信度,并对起初有用的部分进行分类;(2)信息加工,将从不同中渠道获取的同类信息进行综合、归纳,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3)信息创新,在信息加工的时候,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的思维活动,找出关联性、规律性的线索,或者能从表现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创新的结论,形成新的资料信息;(4)信息交流,在传统的学习交流的基础上,能够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世界,面向其他受众与学习伙伴,就某些问题或观点进行联系、协作、沟通、学习,在

10、交流中实现自身与他人文化素养的双向提高。在信息的分析与加工阶段,批判地处理信息是学习者科学精神的重要特征:对信息的检索方略,对所要利用的信息源,对所获得的信息内容都能进行逐一的评估;在接受信息之前,认真思考信息的有效性与陈述的准确性,能够识别信息推理中的逻辑矛盾或谬误,识别信息中有根据或无根据的论断,确定论点的充分性。而在信息的创新与交流阶段,科学地处理信息则是学习者人文精神的重要特征,创设富有人性化特征的新的信息源,在信息交流中实现平等对待、协作互通、共同促进。这些精神的形成不仅要通过信息技术技能训练来培养,还要通过加强科学的分析与思维能力的训练来实现。这是求知、求是、求真的过程,这个过程中

11、贯穿着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它要求学习者对形形色色的信息知识决不盲目地相信和接受,通过独立思考,理性思维,以一种合理的、怀疑的态度,让它们在科学理性的批判和审查面前证明自身的合法性;同时还要求学习者能够有理有据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囿于原有的知识框架,创造性地进行人文知识的交流与学习。3、以提高交互合作学习能力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什么是学习?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我们对传统的“学习”提出了质疑。课程整合后,学习不再是简单的“教”与“学” 的直接交流,而是一个交互与合作的过程,教育者与被教育者、被教育者群体之间的互动成了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信息技术为交互合作学习提供了支撑平台,它支持教

12、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为学习者提供了对同一问题的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机会。课堂不再是获得答案的唯一地方,在协作交流的环境中,学习者互相提供信息、交流思想,通过竞争、协同和角色扮演等多种不同形式,集思广益,最终完成任务。在新的学习环境中没有课堂和时间的限制,有的只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竞争或学习伙伴的关系。这样的关系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合作、协商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学习者的民主参与和自主活动,有利于促进学习者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学习 者之间的协同合作关系是认知 发展 和学习 社会 化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也是学习者身心发展和学习社会化赖以实现的基本元素。国内外大量实证 研

13、究 证明,合作学习的互动观是一咱先进 科学 的互动观,是对 现代 教学互动 理论 的发展。它让学习者在互动与交流中“共同”去完成某项学习任务,能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充分发爱国学习者的潜能,对人的认识、情感、技能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它可以促进学习者认知过程的重建,提高学习者思维的自由性、灵活性,还可以培养学习者积极的情感,增强学习者的团队协作意识,对团体产生参与感、认同感、归属感、亲近感与依赖感,还可以培养学习者的协作技巧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其表现出来的自发性、合作性、高效性、交互性、多样性一直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所望尘莫及的。4、以提高自我评价与自我调整能力为目的,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建构主义学

14、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持续动力来自内在的、自发的学习动机,而不是外在的教师、家长、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它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因此必须要有一套新的教学评价体系与其相适应。课程整合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对传统的 教育 评价实现了质的突破。(1)强化了自我评价与调整,新课程标准指出“自我评价是体现学生评价中主体地位的重要途径。”认知心 理学 也认为,学生自我评价与调整是其综合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评价的过程中,学习者在起点时就明确知道自己在达到终点时的评价标准和 内容 ,自己在学习的进程中不断与评价标准和内容对照,并通过在终点进行达标与否的评价、反思、调整,最终达到学习

15、目标的实现。自我评价与调整既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又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目标。课程整合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一步,学习成了学生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2)关注了个体差异,传统的教学评价热衷于分数排队,比较强弱胜负,把是否“成功 ”作为衡量学生学习优劣的唯一标准,因此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取得分数意义上的成功,这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事实上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生理特点、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有鉴于此,课程整合依据学生的不同背景和特点,为每一个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它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的全新境界,同

16、时也将之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学习群体之间的竞争,使得整个评价的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达向大家合作达标。指导学生的着力点定位在争取不断的进步与提高上,自己与自己的过去比,只要比自己过去有进步就算达到了学生提高的目标。这样的评价体系具有很浓厚的人性化的色彩,它把学生的利益与需要放在了第一位,这有利于我们走出竞争教育的怪圈,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与人性化。三、课程整合贯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意义1、课程发展的需要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真正的知识

17、理解与学习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它依赖于良好的学习环境来满足“情境 ”、 “协作”、“会话 ”和“意义建构”的需要,这种环境是单纯的课堂教学难以企及也无法实现的。因此,传统的课程教学发展到今天,需要对自身进行革命性的变革,需要将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引进来、融化掉,并使其最终成为课程教学发展与突破的动力和保障。现代教育和课程理念的发展需要突破“讲授”和“课堂”这两个狭小的概念,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色彩应该越来越浓厚。首先,我们培养的是适应 时代 发展需要的,兼具“科学精神” 和“人文精神” 的知识型人才,决不是一台仅仅可以产生动力的机器;其次,学

18、习不是个体实践的过程,而应该是与社会的融合统一,是与社会文化生活整合为有机整体的和谐、自由、幸福的发展过程。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的整合,促进了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模式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向教学生产力的转化,其信息化、民主化、科学化、人文化等丰富的内涵是传统的课程教学所不具备的。因此,课程整合贯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课程发展自身的实际需要。2、人才培养的需要在“21 世纪高校科学与人文教育研讨会”上,很多教育专家达成这样一种共识:“科学与人文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有各自独立的价值与功能,是统一的人类精神活动的两个不同侧面。科学与人文的协调发展,是

19、社会健康发展和个人精神完善必不可少的条件。”应该说,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实现发展型人才培养的两个基本方面,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只有受教育者在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素质等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才是素质教育的真正目标。而这个目标充分体现了科学和人文的统一,只有二者浑然一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全面发展和自主发展的人。3、时代发展的需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大批追求真理、立志报国、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一代,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与强烈民族自尊心、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只有真正具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才能为国家进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巨大作用。将信息技术与传统

20、教学相结合的“课程整合”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才刚刚起步,它本身也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和教、学双方与整个社会群体的人文关怀,需要实施操作者兼具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作为新的教学方式,它既是基础,又是目标,只有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同时注入学生的素质,才能使每个学生成为志向高远、人格健全、基础扎实、特长明显、勇于创新、善于实践的有用之才,也才能成为 21 世纪所需要的、实现民族复兴的有用人才。 参考 文献 :1、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2、钟启泉.崔允郭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J.

21、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12.(1)4、冯秀琪.徐红彩 .浅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教学的整合J. 中国 电化教育.2001.(5)5、章慧敏.傅德荣 .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 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6、朱广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与实践- 访北京师范大学刘儒德博士J.中国电化教育.2003.(3)7、钟启泉.现代课程论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8、李克东.数字化学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上、下)J. 电化教育研究.2001.(8)9、毛新勇。建构主义学习的质量控制与评价M.北京:教育发展研究.199910、吴钢.现代教育评价基础M. 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4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