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价格改革回顾与瞻望纪念价格改革 30 周年日期:2008 年 12 月 2 日 作者:李林茂 李愈茂来源:江西省价格理论研究所1978 年 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建议 国务院作出决定,粮食统购价格从 1979 年夏粮上市的时候起提高 20%,超购部分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价 50%。棉花、糖料、畜产品、水产品、林产品等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也要分别根据情况,逐步作相应的提高。”遵循上述精神,全国以大幅度提高农副 产品收购价格为契机拉开了价格改革的序幕。30 年来,价格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坚持市场化取向,勇于变革,大胆实践,较稳妥地实现了由计划价格体制
2、向市场价格体制的根本转变,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而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前,我国改革与发展处于关键时期,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回眸前 30 年的价格改革,总结价格改革的经验,对继续深化价格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价格改革 30 年的基本路径(一)1979 年到 1991 年:调整价格结构阶段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价格体制,价格形式单一,价格管理权限集中于中央和省两级政府;价格体系严重扭曲,商品价格既不反映生产经营成本,又不能随市场供求的变化而变化,甚至几年十几年“一贯 制” ;在国民经济中,价格
3、从属于 计划,仅作为经济核算的工具,其配置资源、调节供求、协调利益的功能被人为遏制;国内市场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阻隔。尤其经过“文革”长达十年之久的“冻结 ”之后,农产品、 矿产品、原材料等价格严重背离价值,比价关系极不合理,许多商品供应不足,农民收入低下,企业亏损严重,财政负担日益加重,价格成了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1978 年 12 月,中共中央在经过一年多的酝酿讨论后,果断决策,提高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要农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工农产品交换差价,改革计划价格体制,进而推动其他方面的改革。从 1979 年到 1984 年,价格改革的重点是农副产品购销价格,价格改革的方式是“ 以调为主,以放为
4、辅 ”,集中调整不合理的计划价格。这一期间,先后多次大规模提高了粮食、油料、棉花、糖料等农副产品收购价格,1979 年 21 种主要农产品收购价格,全国平均提高 22.2%,江西平均提高 28.26%;提高猪肉、牛肉、羊肉、家禽、鲜蛋、蔬菜、牛奶、水产品等 8 类副食品销售价格,并相应地给职工以价格补贴,江西猪肉价格平均提高 32%,鲜蛋价格平均提高 74.7%,给 每个职工每月副食品补贴 5 元;提高统配煤、焦炭、钢材、部分化肥等原材料、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提高烟酒价格;有升有降地调整纺织品价格,降低国产机械手表、闹钟、彩色电视机、布胶鞋等轻工、电子产品价格;提高铁路货物运价和水运客货价格。与
5、此同时,计划价格管制也有所松动,先后放开了三类农副产品价格和小商品价格,扩大了议价范围,对部分电子产品和机械产品价格试行浮动,允许地方和企业制定机械新产品的试销价格,从而出现了政府定价、浮动价、协议价和集市贸易价等多种价格形式。从 1985 年开始,一直延续到 1991 年,价格改革全面推进,采取“ 以放 为主,以 调为辅” 的方式,矛 头直指计划价格体制。根据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85 年 9 月 23 日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精神,从 1985 年开始,除政府合同定购的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等少数品种外,其他农副产品价格都实行了随行
6、就市;放开了计划外的生产资料价格,形成了生产资料价格政府定价和市场调节价并存的“双轨制” ;放开了大部分 轻工、纺织等消费品价格。同时,多次提高粮食、棉花、糖料等主要农产品的政府定购价格和统配煤、原油、交通运输等计划价格。特别是1991 年较大幅度地提高了 25 年都不敢动的粮油统销价格,江西6 种中等质量的粮食平均每 500 克提高 0.125 元,5 种食用植物油平均每 500 克提高 1.31 元。在国民经济治理整顿几年,政府采取了一些调控措施,南昌等城市探索性地建立价格调节基金制度,对市场价格进行了引导、管理。经过这几年的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价格体制受到极大冲击,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框架
7、初步形成,78%左右的农副产品收购价格、86% 左右的零售商品价格实行了市场调节,价格结构也趋向合理,价格对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调节作用日渐明显。(二)1992 年到 2000 年:变革价格体制阶段1992 年 10 月,中共十四大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指出:“ 价格改革是市场发育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应当根据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加快改革步伐,积极理顺价格关系,建立起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指出:“推进价格改革,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至此,我国价格改革的目标已十分明确,
8、就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政府宏观调控下的社会主义市场价格体制。按照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引的方向,加大了价格改革力度,着重转换价格形成机制。在前一阶段陆续放开部分价格的基础上,从中央到地方放开了一些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让其由市场形成,并在规范市场价格行为方面作了一些有益探索。生产资料价格“ 双轨制 ”被取消并陆续放开,国内原油、成品油价格逐渐与国际接轨,实行政府指导价。从 1990 年秋粮收购开始,全国粮食合同定购改为国家定购,政府只制定议购指导价格,并实行粮食保护价制度;放开棉花购销价格,政府只发布收购价格信息。在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经由市场形成的同时,政府把间接调控
9、市场价格的工作提到议事日程,江西等多数省、市、区建立了价格调控目标责任制,实行“米袋子 ”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 制;中央和省两 级政府建立了 专项粮食储备制度、粮食价格风险基金、棉花和化肥储备制度,多数大中城市建立健全了副食品价格调节基金制度、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和服务项目等价格监测网络。尤其是 1998 年 5 月 1 日起全国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随后与价格法相配套的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禁止价格欺诈行为规定等一些法规、规章、制度也陆续出台。(三)2001 年至今: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价格体制阶段社会主义市场价格体制初步建立后,政府主导的、集中的价格“ 调”“放” 工作基
10、本结束,价格改革按照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从以下 3 个方面深入: (1)完善市场形成的价格机制。2001 年 7 月国家计委颁布了定价目录,确定中央定价保留 13 种类,随后各省、市、区也缩减了定价范围,出台了新的定价目录。2006 年,国务院先后印发了石油价格综合配套改革方案,明确了电价改革目标,建立用电“城乡同网同价 ”制度,江西在全省 农村推行 电价改革,实行用电与城市同网同价。各地还相继开展了水价改革,开征了水资源费,建立了城市污水处理、排污和生活垃圾等收费制度,规范经济适用住房价格构成,制定适用房、廉租房价格以及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办法。(2)建立健全价格
11、调控体系。一是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加快工作职能转变,将工作重心从定调价转变为 “定规则、当裁判”,集中精力研究制定价格政策、法律法规制度、宏观调控措施,以及维护公平竞争。二是新价格调控手段与方式,注意综合运用财政、信贷、税收手段,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引导企业加强“价格自律” 。三是不断提高政府定价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法制性,规范政府定价行为,开展政府定价项目的成本调查、监审,建立调价听证会制度,加强对市场价格的监测预警、应急处理、价格统计等工作。(3)进一步理顺政府定价的商品与服务价格。2003 年以来,全国范围内先后 18 次调整成品油价格、9 次降低 1400 种药品价格,多次清理整顿教育、医
12、疗等收费,进一步理顺了部分重要商品价格关系,缓解了民众关心的一些价格矛盾。二、价格改革 30 年的主要成就(一)实现了价格体制的根本转变,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价格体制变革价格体制就是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 1992 年是新旧价格形成机制的转折点,当年三种价格形式的比重表明市场机制在价格形成中已经起到主导作用,之后这种态势继续发展并得到巩固。据统计,在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市场调节价所占比重,1992 年为 93%,2006 年为 95.3%;在全国 农产品收购总额中,市场调节价所占比重,1992 年为 81.8%,2006 年为 97.1%;在全国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市场调节价所占比重,1992
13、 年为73.8%,2006 年为 92.1%。(二)政府价格调控体系初步建立初步建立的价格调控体系,有明确的调控目标,实行政府首长责任制,采取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科学方式,综合运用财税信贷等经济杠杆,配以舆论宣传、企业价格自律。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和价格调节基金制度,以及价格监测网络、价格预测预警系统、临时干预应急处理机制都建立起来了。我国价格调控工作已步入规范化、法制化、民主化的轨道。(三)市场价格结构趋于合理除了少数重要资源环境价格矛盾仍然突出,需要继续理顺外,绝 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比价关系能够得到及时、合理调整,不仅产业、产品内部比价关系趋于合理,而且
14、工农产品交换比价大大缩小,为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价格环境。(四)国内市场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联系日趋紧密我国进出口商品价格,经历了开始参考国际市场价格,随后逐步实行进出口商品代理作价原则、取消进口补贴,如今进口商品的国内代理价格、出口商品的收购(出厂)价格都由市场决定等 3 个阶段的改革,国内市场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在形成机制上已基本衔接,绝大多数商品的国内市场价格水平与国际市场价格水平按现行汇率计算比较接近。当然,如考虑人民币购买力因素,从整体上说,国内市场价格水平还是偏低的。(五)构建了以价格法为核心的价格法律体系 1997 年 12 月 29 日经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
15、审议通过、1998 年 5 月 1 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是我国价格管理步入法治轨道的重要里程碑。之后,以价格法为核心,陆续制订出台了一批相配套的价格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仅 全国性的就有 15 件。可以说,我国已经建立了权威性、配套性、操作性都尚好的法律体系,在我国境内所有价格行为、价格合理配置资源作用的发挥,都受到法律的保护与约束。(六)创新和丰富了社会主义价格理论价格改革不仅使价格体制和价格体系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且在实践中创新和丰富了价格理论,并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格理论主要回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的地位、作用及其作用
16、的方式、方法、手段,厘清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形成价格与宏观调控的关系,初步解决了建立相关价格形成、运行、约束与调控机制、制度建设等问题。在探索价格形成、运行中如何体现效率与公平原则、如何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等方面也取得了积极成果。(七)促进了整个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和经济社会发展价格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率先进行,并始终走在改革的前列,为市场的发育、发展,为市场主体的自主经营创造了前提,为整个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作出了重要贡献。价格改革的不断深入,促进了商品市场、资本市场的建立与健全,促进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企业制
17、度、投资体制、外贸体制、财政税收体制、工资制度、外汇管理制度等改革。由于价格改革为市场机制基础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空间,加大了经济主体在经济利益上的动力与压力,推动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了重要条件。同时,价格改革还缓解了价格矛盾,促进了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促进了广大城乡居民生活的改善。仅 1979 年1983 年,江西农民因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高和实行加价,增加收入达 22.58 亿元。价格改革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滞后,环境价格改革还刚刚起步,要素价格改革还远没到位,医疗、教育
18、、房地产等价格还存在不少问题,政府价格调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透明度还有待提高,对市场价格的监管还缺乏有效办法。所有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改革中逐步解决。三、价格改革 30 年的基本经验(一)始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市场化取向价格改革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重要会议明确的价格改革各个阶段的目标、方向展开的,并置于改革开放发展的全局之中,没有偏离航向,没有出现大的失误。在价格体系改革方面,始终遵循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和考虑市场因素,并兼顾消费者的经济利益。在价格体制改革方面,一开始就把转换价格形成机制提上日程,
19、从前期分批放开小工业品、三类农副产品价格,再逐渐放松重要商品与服务价格管制,直至完全放开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都是为了发挥市场机制在价格形成中的基础作用,积极稳妥地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价格机制。(二)解放思想,敢于变革,大胆创新当初,价格改革面对的是严重扭曲的价格结构、长期僵化的价格管理模式、低下的生活水平及陈旧的消费观念。正是按照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大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变革、不断创新,以大无畏的精神,触动经济生活中价格这根主神经,冲破“计划第一,价格第二” 的重重束缚,纠正“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规律”的错误观念,还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本质。正是在对待
20、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上,坚守基本原理与从中国实际出发,大胆学习、借鉴、吸收国外价格理论,不断排除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各种障碍,及时总结改革实践中的丰富经验,从而在理论与实践中的结合上为价格改革的顺利前行提供了保障。(三)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与其他改革协调配套价格改革的每个阶段,都是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进行的。改革初期,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在于缩小工农产品交换比价,促进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当国民经济加快实现现代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时期,价格改革着力于价格形成机制转换,让价格回归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当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1、,经济要可持续发展时,价格改革又把资源环境价格改革提上日程,把民生价格改革放在重要位置。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虽 然因价格的地位作用决定价格改革必须先行,但价格改革没有孤军深入,而是积极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经营权、产权 、财税体制、工资制度等改革协调配套。(四)“调放控 ”结合,主次相 间,先易后 难的渐进式改革价格改革采取渐进方式,是因为价格的变动涉及方方面面的经济利益,关系到经济发展与社会安定,且国内无现成作法、国外也无经验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改革的每一步,都要考虑宏观环境、社会承受力、调控难易等因素,一步步推进,一般情况下走小步、走慢步,条件许可时也可小步快走、甚至跨大步
22、,实践了阶段发展理论与量变到质变的原理,符合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具有中国特色。(五)充分考虑各方面承受能力,兼顾各方面利益,变阻力为动力价格改革通过“调、放” ,使价格 结构趋于合理,实际上是调整供求双方之间的利益关系。协调经济利益,始终是价格改革方案何时出台、调放力度大小、采用何种配套措施的主要考虑因素。进入 21 世纪后,对民生价格改革十分重视,多次整顿、规范医疗和教育收费行为,努力减轻群众负担,消除群众疑虑,激发了群众参与、支持热情。四、新时期价格改革的瞻望(一)新时期价格改革的指导原则和总体要求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全面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开放,促进科学发展,推动
23、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是新时期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也是新时期价格改革必须贯彻始终的指导原则和总体要求。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 境友好型社会,要加快资源性产品和要素价格改革,建立环境价格形成机制。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解决好“三农” 问题,要完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为以人为本、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着力解决教育、医疗、住房等价格问题,建立完善公共品价格形成机制,实行向农村、向边远山区、向低收入群体倾斜的价格政策。为更广领域、更深程度、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适应经济日益国际化趋势,要建立完善国内外价
24、格联系机制,维护国内市场价格稳定。 为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服务型政府,要强化公众参与,完善政府定价机制和价格调控体系。为了弥补市场形成价格的某些缺陷,制止价格垄断行为,维护国家、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要规范市场价格行为,加强对市场价格的监控、引导管理。(二)深化价格改革的初步设想新时期价格改革的重点,一是在市场形成价格机制上进一步具体化和延伸;二要坚持以人为本,在协调经济利益改善民生上有所突破。1建立以粮食目标价格为合理标准的粮食“三元” 价格形成机制“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 经济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粮食安全必须警钟长
25、鸣。因此,必须把完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作为新时期深化价格改革的首要任务。要建立以市场价格为主,以目标价格和最低收购价格为辅的粮食“ 三元” 价格形成机制,保证粮食生产水平和粮农生活水平逐年有所提高。目标价格,是粮价合理的标准,要充分反映粮食生产消耗资源的价值和反映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市场价格,作为调节粮食供求关系的主要杠杆,在市场价格没有达到目标价格的年份,要逐步提高最低收购价,逐步增加对种粮农民的用水、用油、用肥补贴及粮食直补等各种补贴,防止农民因市场粮价偏低、成本上升、收入下降而放松农业生产;最低收购价格,是粮食价格的下限,不能“谷贱伤农”。其他主要农产品,要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与
26、粮食保持合理的比价关系。2建立完善能反映资源稀缺、维护生态平衡的资源环境价格形成机制要建立完善反映资源稀缺程度与供求关系、环境损害及其补偿成本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并形成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按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要稳步推进石油、天然气、电力、可再生能源价格改革,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生产者价格。继续推广有利于节水、节电、节能的梯度价格、超标准加价等计价收费方式,扩大峰谷分时计价、季节差价的实施范围。要确定排污权许可价格,形成排污权交易价格,实行价格控制和排污数量限制相结合,改革污水处理费、排污费、垃圾处理费等征收方式,提高征收标准,扩大征收范围。3完善公共品价格形成机制要抓紧进行基本药品价
27、格、基本医疗收费、义务教育收费、廉租房租金、经济适用房价格等公共品价格改革,建立公共品成本核算体系,完善公共品价格管理体制,确保公众参与价格决策的话语权,使改革成果惠及百姓。4建立国际市场价格与国际市场价联系机制要针对我国经济不断融入全球经济,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能源、原材料的对外依存度日益增大,国际市场价格与国内市场价格联系日趋紧密的发展趋势,建立健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国内外市场价格运行联系机制,做到既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使国内市场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互动,又防止国际市场价格变动对国内市场价格的过度冲击,处理好汇率与国内价格水平的关系,加快解决汇率与价格失衡的矛盾。5完善政府定价机制和调控监管
28、制度要进一步调整政府定价的范围,放开可由市场竞争形成的产品和服务价格,减少行政审批项目。要加强政府定价成本监审法制建设,改革政府定价方法,健全社会对政府价格决策的监督机制。要改进价格总水平调控方法和健全价格异常波动应急机制,加强货币供应量和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的监测分析,提高综合调控商品、资本和要素价格的能力,充分发挥外汇、外贸、财税、金融等调控价格总水平的作用。(三)正视困难,敢于创新新时期价格改革的深化,与 30 年前相比,环境、条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利因素很多,面对的问题也不少,且解决的难度大。因此,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抓住难得机遇,不断推进,正视困难, 继续解放思想,敢于变革、勇于创新
29、,迎难而进。当前,国际市场能源、铁矿石、海运、粮食等价格高涨,直接或间接波及国内市场价格;国内又步入新一轮价格上涨周期,成本继续上升通胀压力加大;行政性垄断行业管理体制改革缓慢,利益部门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就业问题依然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既要对资源性产品价格、垄断行业价格、要素价格等进行“攻坚 ”,又要从效率与公平 结合的角度来完善粮食等主要 农产品价格、公共品价格的形成机制,探讨生态补偿价值、环境损害成本等一系列全新问题;既要继续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又要站在国际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高度去审视、认识新时期价格的地位与作用,处理好国内市场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的关系;既要继续遵循价值规律,协调
30、供求双方经济利益关系,又要进一步按照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既要进一步破除“就物价 论物价” 的思维定势,树立“大物价 ”观念,又要加 强对具体商品、服 务价格与要素价格的调控、监管;既要积极稳妥地推进价格改革,又要防止市场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演变成明显通货膨胀。总之,全面调整利益关系已成为新时期价格改革的重大任务,能否实现利益关系调整上的一些突破,是新价格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为此,必须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所指出的“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敢于变革、敢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总结过去 30 年的价格改革,成就举世瞩目;展望未来的价格改革,任务相当艰巨。我们深信,只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的重要思想 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理论、观念、方法、手段,加强领导,依靠人民,处理好价格改革与其他改革的关系,就一定能够在 30 年价格改革的基础上,完成新时期深化价格改革的任务,完善、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价格体制必将呈现在人们面前,并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发挥出重大的促进作用。(作者单位:江西省价格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