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汤誓选自尚书商书 。商代始于公元前 1600 年止于公元前 1046 年,共 500 多年的时间。商汤,子姓,又称武汤、大乙、天乙、成汤、成唐,甲骨文称大乙。商朝的开国君主。当时夏王桀荒淫暴虐,民怨很大;侵削诸候,诸侯怨恨。诸侯昆吾氏举兵叛乱,汤率领诸侯讨伐昆吾。消灭昆吾以后,汤又乘胜讨伐夏桀。伐桀以前,汤的军民不愿战争。汤在都城亳(b 勃)告喻众人吊民伐罪的道理。史官记录这篇誓词,名叫汤誓 。本篇分两段。第一段说明兴师征伐的原因。第二段申明赏罚的办法。篇中“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 ,真实反映了夏国人民痛恨暴君暴政的心情。第一部分:征讨夏国的原因【序】伊尹相汤伐桀,升自陑,遂与桀战于鸣条之野,
2、作汤誓 。【注释】1.伊尹:尹是官名。传说伊尹出身奴隶,生于伊水边,原为有莘之君的近身奴仆,听说商汤“贤德仁义” ,而心向往之。商汤与有莘结亲,他作为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来到商汤手下,成为汤的“小臣” 。他身为庖人(厨师) ,便乘机用“割烹”作比喻向商汤陈说,要他“伐夏救民” 。据韩非子难言载,伊尹曾对汤“七十说而不受” ,可见耐心陈说之情形。后伊尹受汤的赏识,被任以国政,帮助商汤攻灭夏桀,并潜入夏王朝内部以“间夏” 。在商汤被夏桀扣押后,伊尹等人又给桀送去大批珍宝,使汤得以释放。他辅佐商汤先后灭掉葛、韦、顾、昆吾等方国,最后一举灭夏,建立了商王朝。伊尹被商汤尊为“阿衡” (相当于宰相) 。2.
3、相:书大诰:“周公相成王。 ”诗大雅生民:“有相之道。”易泰象:“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论语卫灵公:“然,固相师之道也。 ”论语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孟子万章上:“舜相尧二十有八载。 ”荀子荣辱:“仁义之统,以相群居,以相持养。 ”荀子成相:“请成相,世之殃,愚暗愚暗堕贤良。 ”广韵漾韵:“相,扶也。 ”集韵漾韵:“相,助也。 ”这里用为辅佐、扶助之意。3.汤:商王朝的建立者,原为商族部落领袖。主癸之子。传说名履,又称成汤、武汤、武王、天乙。殷墟甲骨文称成或唐,亦称大乙。西周甲骨与金文称成唐。据史书记载,商族从始祖契到汤,曾先后迁居
4、八次,至汤定居于亳。夏末自孔甲始,荒淫无度,力量渐衰,至桀时更甚。汤定居于亳,为灭夏之战创造了有利条件。汤初置二相,以伊尹、仲虺共同辅助国事,又陆续灭掉邻近的葛国(今河南宁陵)以及夏的联盟韦(在今河南滑县) 、顾(在今河南范县) 、昆吾(在今河南许昌)等部落、方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成为当时的强国,而后作汤誓伐夏。汤与桀大战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 ,桀大败,逃至南巢(在今安徽巢湖) ,汤放桀而归于亳。此后三千诸侯大会,汤时为诸侯,被推为天子。三让,诸侯不从,于是汤即天子之位,建立商朝。4.桀:夏朝末代君主,相传是个暴君。夏王朝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中兴稳定局面,到十四王孔甲时,内部矛盾日趋激化。
5、 史记夏本纪说:“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 ”国语周语也说:“孔甲乱夏,四世而陨。 ”所以从孔甲经皋与发,直到履癸(即夏桀)内乱不止。夏桀是一个暴君。不用贤良,不忧恤于民, “百姓弗堪” 。后商汤在伐桀誓词中,提到当时人民咒骂夏桀的话为“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 ,表明人民对夏桀之痛恨。故汤起兵伐桀时,桀众叛亲离,身死而国亡。5.陑:(r 儿)古地名,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南。6.鸣条:地名,在今山西运城安邑镇。 孟子离娄下:“舜生於诸冯,迁於负夏,卒於鸣条。 ”【译文】伊尹辅佐汤讨伐桀,从陑地北上,于是同桀在鸣条的郊外开战,作汤誓 。【原文】王曰:“格尔众庶,悉听朕言。非台
6、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今尔有众,汝曰:我后不恤我众,舍我穑事,而割正夏?予惟闻汝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台?夏王率遏众力,率割夏邑。有众率怠弗协,曰:“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 夏德若兹,今朕必往。【注释】1.格:古书借“格”为“佫” 。 书舜典:“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书汤誓:“格尔众庶,悉听朕言。 ”书召诰:“天迪格保。 ”书高宗肜日:“惟先格王。 ”书益稷:“祖考来格。 ”书君诰:“格于皇天。 ”诗小雅楚茨:“神保是格,报以介福。 ”这里用为来到、到达之意。2.台:用土筑成的方形的高而平的建筑物,积土四方高丈曰台,不方者曰观曰阙。 书禹贡:“祗台
7、德先,不距朕行。 ”楚辞招魂:“层台累榭,临高山些! ” 礼记月令:“可以处台榭。 ”说文:“台,观四方而高者。”3.行:(h ng 航) 战国策燕策:“行而无信。 ”尔雅释诂下:“行,言也。 ”郭璞注:“今江东通谓语为行。 ”清洪颐煊读书丛录卷八:“左氏哀元年传:因吴太宰嚭以行成。 服虔注:行成,求成也。 管子山权数篇:行者,道民之利害也。 是皆行为言也。 ”这里用为言说之意。4.夏:(xi 下)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王朝 ,系传说中禹的儿子启所建立,奴隶制国家,建都安邑( 今山西省夏县北),即夏后氏。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夏后皋。 ”韩非子五蠹:“构木钻燧于夏后氏。 ”史记货殖列传:“虞夏以来
8、。 ”5.殛:(j 极) 左传襄公十一年 :“明神殛之。 ”说文:“殛,诛也。 ”这里用为诛、杀死之意。6.后:(h u 厚) 书舜典:“班瑞于群后。 ”书大禹谟:后克艰厥后,臣克艰厥臣。 ”诗小雅楚茨:“乐具入奏,以绥后禄。 ”诗周颂时迈:“允王维后。 ”礼记内则:“后王命冢宰。 ”左传文公二年:“皇皇后帝。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夏后皋之墓也。 ”国语周语:“昔我先世后稷。 ”说文:“后,继君体也。 ”这里用为君王之意。7.舍:诗小雅何人斯:“尔之安行,亦不遑舍。 ”左传昭公九年:“舍药物可也。 ”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礼记月令:“耕者少舍。 ”荀子劝学:“驽
9、马十驾,功在不舍。 ”这里用为停止之意。8.穑:(s 色)书洪范:“土爰稼穑。 ”诗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诗小雅信南山:“曾孙之穑,以为酒食。 ”诗大雅生民:“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 ”说文:“穑,谷可收曰穑。 ”这里用为收获之意。9.割:(g 戈)古通“害” 。 书尧典:“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 ”书多方:“日钦劓割夏邑。 ”书大诰:“天降割于我家,不少延。 ”这里用为危害之意。10.正:通“征” 。 管子山至数:“故诸侯服而无正。 ”礼记燕义:“司马弗正。 ”这里用为出兵征讨之意。11.率:书舜典:“蛮夷率服。 ”论语先进:“子路率尔而对曰。 ”古诗十九
10、首:“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 ”这里用为急速之意。12.遏:书舜典:“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 ”吕氏春秋安死:“扑击遏夺。 ”这里用为断绝之意。13.协:(xi 鞋) 书尧典 :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於变时雍。 ”书洪范:“协用五纪。 ”说文:“協,众之同和也。 ”资治通鉴:“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这里用为和睦、融洽之意。14.曷:(he 和) 易损 辞:“曷之用?二簋可用享。 ”书盘庚上:“汝曷弗告朕。 ”诗召南何彼襛矣:“曷不肃雝?王姬之车。 ”诗邶风雄雉:“道之云远,曷云能来?” 诗小雅渐渐之石:“曷其没矣。武人东征,不遑出矣。 ”说文曰部:“曷,何也。 ”这里用为代
11、词,相当于“何” ,表示疑问之意。15.丧:(sng 上)易坤辞:“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论语述而:“子食於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诗唐风葛生序:“(晋献公)好攻战,则国人多丧矣。 ”郑玄笺:“丧,弃亡也。 ”说文哭部:“丧,亡也。 ”段玉裁注:“亡部曰:亡,逃也。 亡非死之谓。 ”这里用为逃避之意。16.若:书尧典:“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 ”诗齐风猗嗟:“抑若扬兮。 ”诗小雅雨无正:“若此无罪,沦胥以铺。 ”诗小雅裳裳者华:“我马维骆,六辔沃若。 ”老子十三章:“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荀子非
12、相:“乡则不若,偝则谩之。 ”荀子王霸:“出若入若。注:“如此也。 ”战国策秦策:“织自若。 ”这里用为如此、这样之意。【译文】汤王说:“来到这里的众人,都听我说。不是我这个小子敢言说称乱!有那夏国犯下许多罪行,上天命令我去诛伐他。如今你们有些人会说:我们的君主不体恤民众,停止我们收获的事情,而去危害征讨夏国。 我听说了你们的这些言论,但夏氏有罪,我畏惧上天之帝,不敢不去征讨。现在我告诉你们说:夏国的罪恶象这台子这么高吗?夏国君王急速地断绝民力,急速地危害夏邑。夏国人民也急速地怠慢不和睦,他们说:有时间这样的逃避,不如与你一起灭亡。 夏国的规律如此,如今我一定要前去讨伐。【说明】当时,夏国的君
13、王桀荒淫暴虐,再加上诸侯昆吾氏叛乱,汤就率领诸侯,在伊尹的辅助下,消灭了昆吾氏。商汤王又得到伊尹等大臣的支持,决定去征讨夏国。于是他召集众人,说明了要去征讨夏国的原因。因为连年征战,荒废了农作物的收获,所以有些士兵颇有怨言。但汤王反复申说,并举出夏国民众的绝望心情,最终说服了自己的兵士们。第二部分:用赏赐来引诱,用刑罚来威胁【原文】 “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赉汝!尔无不信,朕不食言。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 ”【注释】1.尚:司马迁报任安书:“如仆尚何言哉?”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使使(派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 ”这里用为还、仍然之意。2.赉:(lai 赖) 诗小雅楚茨
14、:“徂赉孝孙。 ”诗商颂烈祖:“赉我思成。 ”诗赉序:“赉,大封于庙也。赉,予也。 ”论语尧曰:“周有大赉,善人是富。 ”说文:“赉,赐也。 ”这里用为赏赐之意。3.食:易大畜辞:“大畜,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 ”诗王风丘中有麻:“彼留子国,将其来食。 ”诗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诗小雅苕之华:“人可以食,鲜可以饱。 ”老子二十章:“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论语述而:“子食於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古今韵会举要职韵:“食,吐而复吞曰食;又,消也。 ”这里用为背弃之意。4.孥:(nu 奴) 书甘誓:“予则孥戮汝。 ”孟子梁惠王下:“泽梁无禁,罪人不孥。 ”这里用为妻子与儿女
15、的统称之意。5.罔:(wng 网) 易晋 初六:“晋如,摧如,贞,吉。罔,孚裕,无咎。 ”书大禹谟:“戒哉!儆戒无虞,罔失法度。 ”诗卫风氓:“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诗小雅蓼莪:“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诗大雅思齐:“惠于宗公,神罔时怨。 ”尔雅释言:“罔,无也。”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雍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楚辞九章惜诵:“君罔谓汝何之。 ”这里用为“无” 、 “没有”之意。6.赦:(sh 舍)书胤征:“先时者杀无赦,不及时者杀无赦。 ”周礼司刺:“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 ”公羊传昭公十八年:“赦止者免止之罪辞也。 ”易解象:“君子以赦过
16、宥罪。 ”论语子路:“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说文:“赦,置也。 ”这里用为宽免罪过之意。【译文】 “你们仍然要辅佐我这个人,实行上天对夏的惩罚,我将大大赏赐你们!你们不要不相信,我不会背弃我说过的话,否则按法则把你们的妻子儿女降为奴隶,不会有什么赦免。 ”【说明】本节仍是汤王的反复申说,从本篇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的人民是不愿意打仗的,不论汤王诉说的对象是王公贵族还是军队士兵,不论是官员还是民众,人们都不大情愿参与战争,否则汤王也就不会用赏赐来引诱,用刑罚来威胁了。那么,这场针对夏桀的战争,是否完全符合人民的心愿呢?夏桀的残暴确实存在,人们的不满也确实可信,但发动一场战争,毕竟不是人民的心愿。汤的确是好心,知道人民的疾苦,想帮助人民摆脱这种生活状况,但是,如果没有人们的拥护,任何战争都是难以取胜的。所以孟子曾举例说:“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下 )。 ”他所说的周文王、周武王就是应人民的要求才去进行征伐的;而不是作为帝王,想征伐谁就去征伐谁。这种个人发动的战争与人民为反抗而发动的战争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