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两岸关系现状与展望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国际社会也普遍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然而由于国、共内战和美国的介入,1949 年以后两岸一直处分离状态,两岸治权统一成为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一件大事。21 世纪的今天,两岸人民往来十分频繁,两岸经济与文化趋向融合,由于两岸中国人都希望祖国统一,加上中国国力不断强大,台湾不可能从祖国母体中分裂出去,相反两岸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将会加深。一、两岸关系历史回顾 1949 年以来,两岸关系大致经历了以下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海峡两岸对峙局面形成与两岸严重军事对峙时期,时间为 1949 年至1958 年,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民党残余势力逃到台湾
2、、“八二三”炮战等为重要标志。在这一时期,祖国大陆要渡海解放台湾,台湾当局军事反攻大陆,国共两党在祖国大陆东南沿海岛屿多次展开激烈战斗,国共内战仍在继续。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由于美国的干涉,国民党当局得以在台湾站稳脚跟,台湾遂与祖国大陆暂时分离。第二阶段,海峡两岸局部军事冲突时期,时间为 1959 年至 1966 年。由于国际局势发生变化,中苏交恶,在“八二三”炮战的前后,中美开始接触、谈判,中国政府对台政策也出现相应调整,开始强调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国共双方谋求进行接触。国民党当局一方面继续对祖国大陆沿海地区用兵,致使两岸小规模军事冲突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又因自身力量的有限,提出了“七分政治、三
3、分军事、政治作战”的策略,两岸关系较前一阶段有所缓和。 第三阶段,海峡两岸冷战对峙时期,时间为 1967 年至 1977 年。1966 年,祖国大陆“文化大革命”发生,对台工作受到影响和冲击,但对台政策仍以“和平解放台湾”为基调。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中美关系开始解冻,中日关系正常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得到恢复,台湾当局出现前所未有的“外交危机”。国民党于是对内实行“革新保台”,对外推行“总体外交”,大陆政策较变为“光复大陆”之下的“绝不谈判”、“绝不妥协”。较前一阶段,这一时期两岸已很少发生直接武装冲突,局势已大为缓和,但两岸前沿阵地的军事对峙局面仍在继续。 第四阶段,海
4、峡两岸和平对峙时期,时间为 1978 年至 1987 年。70 年代以后,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适应这一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了对台方针政策,1978 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 1979 年 1 月中美建交为新时期对台方针的出台创造了基本条件。1979 年元旦,全国人大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1981 年国庆节发表的“叶九条”,确定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基本方针政策。台湾当局在国际形势发生不利于自己变化的情况下,也改变和放弃了“反攻复国”的口号,转而推行“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和处理两岸交往不断增多的“三不政策”。与前一时期相比,两岸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即由军事对抗走到了和平对峙,
5、双方都强调以和平手段解决两岸的政治分歧与中国的统一问题。 第五阶段,海峡两岸民间交流时期,时间为 1987 年至 1995 年。随着两岸关系的缓和,两岸人民冲破重重障碍进行交往。为了适应岛内外形势的需要,蒋经国晚年推行“政治革新”,为国民党大陆政策的调整创造了前提条件。1987 年 7 月,台湾解除实施长达 38 年之久的“戒严令”,同时也解除台湾民众赴大陆不能以香港、澳门为首站的禁令,11 月正式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后来又逐步允许两岸“间接”、“单向”经贸往来。对台湾方面的举动,祖国大陆予以积极配合,先后推出了一系列旨在促进海峡两岸民间交流与交往的措施。从此,两岸的民间来往日益频繁。90
6、 年代以后,两岸从单向交流发展到某种程度的双向交流,交流项目从探亲扩展到经贸、体育、学术、文化等各方面,层次也越来越高,以致两岸戴白手套的官方机构围绕两岸交流的诸多事务性问题进行协商、谈判,并于 1992 年达成了“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一个中国”的共识,两岸关系进一步缓和。 第六阶段,分裂与分裂斗争时期,时间为 1995 年至今。两岸民间交流与经贸往来带来了两岸关系的缓和。然而李登辉主政台湾后,偏离蒋氏父子的“一个中国”政策,先后抛出“政治实体”、“阶段性两个中国”、“台湾是台湾人的东西”到“特殊国与国关系”(“两国论”)等论调,一步步滑向“台独”深渊。李登辉的分裂言行,激起了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国
7、政府的愤怒,祖国大陆遂展开反分裂、反“台独”的斗争,两岸事务性接触与谈判因此中断,两岸政治与军事关系再次呈现紧张、对立局面,并潜藏军事冲突危机。但两岸经贸关系并不受政治与军事因素的影响,继续扩大规模和深化。2000 年 5 月,陈水扁成为台湾新领导人,他尽管说任内不宣布“台独”,但公开否认一个中国原则,说“统一并非唯一选项”,还声称要对大陆展开“外交不休战”、“经济战”、“境外决战”,并于 2002 年 8 月 3 日抛出“一边一国论”。对于陈水扁政权的求独政策,大陆在致力于两岸和平统一的同时,展开军事斗争的准备,两岸军事冲突危机不仅没有减缓,反而因互信不足而加剧。但受利益的驱动和经济发展客观
8、规律的制约,两岸经贸关系逆两岸政治紧张之势而持续扩大和深化。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以来,在两岸同胞和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发生重大变化。1987 年底,两岸同胞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同胞交往日益密切,两岸经济合作蓬勃发展,形成互补互利的格局。1992 年,两岸达成“九二共识”,双方在此基础上举行首次“汪辜会谈”。2005 年,国共两党领导人实现历史性会谈,达成“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今年 3 月,台湾局势发生积极变化,两岸关系迎来难得历史机遇。5 月以来,本着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精神,两岸协商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得到恢复并取得重要成果,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迈出历
9、史性步伐。双方妥善处理一系列问题,保持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势头,推动两岸关系展现出和平发展的前景。今天,两岸同胞往来之频繁、经济联系之密切、文化交流之活跃、共同利益之广泛是前所未有的。中国人民维护台海和平、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事业日益赢得国际社会理解和支持,世界各国普遍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不断巩固和发展。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1949 年后,大陆本欲一举解放台湾,实现最终统一。但逾越台湾海峡,消灭国民党残军,都是当时实力所不及,刚刚解放的广袤大地,亟需休养生息。不久又发生了“抗美援朝”,1954 年 12 月,美国因“韩战”而与国民党当局签署了共同防御条约,1955
10、 年 1 月,美国国会又通过了台湾决议案,明白无误规定台湾和澎湖列岛在受到大陆武力威胁时美军有义务出兵干涉,明目张胆地将台湾纳入美国军事保护之中,让我们解放台湾更增加了难度。台湾问题从一开始就夹杂着复杂的国际因素,而不单纯是一个内政问题和两岸问题。 国民党去台湾后经历了“国民党改造运动”,建立了“戒严体制”,又推行了“地方自治”,实行了“土地改革”,进行了“十大建设”,掀起了“本土化运动”,又开始推行了“民主化运动”,“党外运动”与“台独”也乘势而兴。台湾在国民党的“威权统治”下,经济上抓紧与国际接轨,使台湾经济跃入亚洲经济“四小龙”之列,人均 GDP 达 4000 美元左右,而大陆人均 GD
11、P 至“文革”结束仍不足 200 美元,扩大了两岸经济差距;政治上采取“汉贼不两立”政策,强化“反共”意识,让台湾广大同胞经历了日本五十年统治之后,又一次与祖国隔绝,让他们的祖国意识更加空洞,加大了两岸政治差距;外交上更加依赖美国和日本,即使美日与大陆建交后,台湾依附美日政策始终没变。蒋经国治台期间创造了很高人气,他清廉、勤奋、亲民、爱台,开启了“本土化”与“民主化”,启用了“本土人士”治台,开放了两岸探亲。但他坚决拒绝“第三次国共合作”,他对大陆有很深成见,尤其对大陆的“阶级斗争为纲”和“文革运动”,使两岸和解失去了机会。1949 年后,大陆走了一条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灭资兴无”道路,以“
12、肃反”、“三反五反”、“反右”到“反刘邓路线”。政治上运动频繁,国际上与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对垒,经济上“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也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两岸敌对状态高度紧张,从金门炮战到闽浙粤千里海疆均划为前线。尽管 1955 年万隆会议之后,“解放台湾”口号改为“和平解决”,但对抗依然如故。毛泽东、周恩来虽然有第三次国共合作设想,大陆的意识形态化和两岸经济实力差距,使解决台湾问题拖延了下来。 毛泽东在 1949 年前即说,中国的核心问题,是“两种命运”与“两种前途”的选择。汪道涵常说,近代中国人只有两个使命,即如何推翻旧中国和建立一个新中国;毛泽东也说,推翻旧中国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说从 1
13、949 年起,就形成了两岸关系,构成了台湾问题,那么解决台湾问题应放在中国的命运与前途中去加以思考,就台湾问题而论台湾问题是解决不了台湾问题的。可惜从 1949 年推翻旧中国后,直至 1977 年“文革”结束,怎么建立一个新中国始终没有找到正确方向,反使大陆濒于政经崩溃边缘,台湾问题当然也无法解决。 从“和平解放”到“和平对抗” 1979 年全国人大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是大陆解决台湾问题全新思维的开端。为了贯彻这条路线,开始落实对台胞台属、国民党军政人员及家属、具有海外关系人士乃至右派及蒙受种种冤假错案的老干部和他们家属的政策,纠正了对他们的歧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投入到“四个现代化”与“祖
14、国统一”进程中来,将这数亿万计的消极力量转化为积极力量。 在中国大陆发生巨变同时,台湾也发生了巨变,随着“两蒋”退出历史舞台,李登辉主政后将台湾作为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加以塑造,提出两岸关系是“特殊的国与国关系”,致力建立台湾的“生命共同体”,加快了台湾的“本土化和民主化”进程,制造了“台湾悲情意识”,制造了“统独、族群、省籍”的对立。他是一个出尔反尔言而无信的人,他的十二年执政终于让国民党成为台湾的在野党。而陈水扁执政的八年,更是明目张胆地实行“去中国化”、为台湾“正名”、“公投”、“修宪制宪”、“一边一国”、“台湾主体意识”,肆无忌惮地鼓吹“台独”,他的每一个挑衅都足以引发台海战争,让两
15、岸在高度紧张中度过了冲突的八年,也让台湾付出了巨大的社会成本。“台独”主张让台湾从“经济挂帅”变为“政治挂帅”,让意识形态高度泛滥,消耗和浪费了许许多多社会资本,让台湾地位日趋边缘化,让人们为“台独”付出了巨大代价;加上陈水扁一伙的道德操守品行败坏,终于被选民抛弃。这二十多年两岸关系虽一直维持着和平,但对立与冲突不断,形成了一个“和平对抗期”。 从“和平对抗”走向“和平发展” 从邓小平始,到江泽民、胡锦涛中国的第三代、第四代领导人,尤其胡锦涛主政后,开始将台湾问题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和平崛起的大格局中去加以思考;提出了“和谐社会”和“两岸和解”的新思维,超越了“统独对决”格局,摆脱了“随
16、扁起舞”的回圈,致力争取改变认同和厚植两岸共同利益,从做台湾民众工作着手,不断展现对台善意,不断出台“惠台”措施,短短一年之中,“惠台”措施达七十多项。大陆坚持改革开放 30 年,终于有了丰厚的回报,奠定了强大的国力,我们终于在建设一个新中国的道路上取得成功,从而间接促成 2008 年台湾再次实现政党轮替,恢复了“两会”机制化协商,重新确立了“九二共识”地位,开启了 60 年来未有的“三通”新时代。“国共协商”和“国共论坛”开始发挥了“第三次国共合作”作用,两岸从此步入了“和平发展”新时代,这是两岸全面接触、全面交流、全面合作的新时代,它必将孕育出一个新的两岸关系。 2008 年是两岸关系转折
17、年,马英九带领国民党夺回了执政权,两岸因素开始左右台湾选情,“反中”不再成为民进党争取选票的不二选择,积极改善两岸关系反成为选民普遍要求,一个崭新的欣欣向荣的祖国大陆大大改变了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认识,尤其在全球经济危机面前,台湾只有依靠大陆走出危机,这是一个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时代,两岸更是只有走双赢的合和之道才是出路。马英九顺应了这样的历史趋势,使两岸关系出现了六十年来从来没有的大好局面。 两岸进入“和平发展时代”,实行了“三通”,两岸进入了大交流大合作时代,对话谈判取代了对立对抗,经济融合取代了军事对峙,这一切给两岸孕育共同的利益、共同的意识、共同的文化、共同的价值、共同的民族主义创造了新的机会
18、。“和平发展期”是走向“和平统一期”必须经历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不会很短,它必然是由从先经济后政治,先易后难,再边经济边政治,逐步解开两岸政治死结,取得政治和解。尽管台湾可能还会出现政党轮替,但要台湾回到李登辉与陈水扁时代,民意是不会允许的,这个时代结束了。 对两岸关系的思考与体会 1.解决两岸关系必须将台湾问题放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过程去加以思考,要从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大格局中去加以考虑,要把握民族根本利益和国家核心利益,而不是就台湾问题论台湾问题,也从来没有一个单纯的台湾问题。 2.建设一个繁荣富强文明民主的现代化强国是统一的保障,只有抓住改革开放这个根本问题不动摇,我们才有统一的实力与能力
19、,在任何时候我们不能以台湾问题冲击改变这个中心任务。我们要把握“中国为大,台湾为小”关系,始终把握好战略机遇期。 3.台湾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台湾问题,它是中、美、台三边关系互动的产物,而在影响统一的这三个因素中,中国大陆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是关键。 4.两岸经历 60 年的变化,事实证明选择“和平统一”是唯一正确的道路,我们必须尽最大努力来维护和平统一。我们不要被“台独”气势汹汹的表象吓倒,中国人民反分裂能力与中华文化维护统一的能力,是不可战胜的。 5.统一,尤其是和平统一,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和平统一是一个过程,是由许多阶段性目标组成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历史使命,逐步过渡,逐渐融合,最终共同缔
20、造出一个更加美好的新中国。这种统一不是改朝换代,也不是占有,而是双方吸取所长,是中华文明与中国主权的升华。 6.解决台湾问题,处理两岸关系,要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政治分歧是两岸关系最顶端的矛盾,没有良好的两岸关系基础,不适当的从政治关系着手,必然适得其反。但对于两岸关系中深层的政治分歧,要勇于面对,要去研究,要有预案,要解放思想,而没有共同的利益基础,也是不可能解决的。 7.对于两岸关系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足够思想准备,不是进入“和平发展期”就没有斗争没有对抗了,我们不能低估“台独”的阻力,但我们要始终坚持斗智斗勇不斗气。在统一问题上,没有“鹰派”“鸽派”之分,我们要以慈父般胸怀去包容对方
21、,不能“只讲立场,不论是非”。 8.在处理两岸关系中,我们要充分运用两手两脚两个积极性,做好两方面工作:即和战两手,中央与地方两脚,政府与民众两个积极性,做好执政党与在野党两方面工作。做到硬的更硬,软的更软;更加坚定地做好台湾民众工作。 9.要深入瞭解台湾历史与社情民意,要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对台研究队伍,为科学决策做好参谋工作,要摸索两岸关系变化的规律,要建立起一整套统一的理论,要掌握统一的主动权和话语权,要不断解放思想适应新形势,与时俱进。 10.要加强两岸制度化与机制化建设,两岸关系成熟一步,机制建设就要迈进一步,两岸关系发展一步,制度化建设就要跟上一步,使两岸关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逐步把两岸关系巩固下来。 11.要认识到两岸无小事,由于关系的脆弱性,稍有不慎,两岸一个小事端就会形成轩然大波,造成关系倒退,因此务必慎而又慎。 12.要坚持“广泛交流、合作发展、对话谈判”,通过这三大途径去夯实两岸关系基础;不能一遇阻力就生气了不交流了,更不能动辄用经济手段报复,也不宜关门不谈判了。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才有望共同开创新局面,共同建立新家园,共同享有融合之果,最终建立起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去完成历史遗留的问题,变坏事为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