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辩证思维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统一。2. 联系与发展定义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特征: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发展: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向: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前进上升的运动。3. 真理特性: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4. 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5. 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是观念核心;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两部分组成。6.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7. 商品二因素:商
2、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8. 使用价值:产品的有用性,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任何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只有这种有用物品是劳动产品并作为商品时,它才具有价值。价值是商品本质性因素。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价格:是由价值和市场供求决定。 从长远看,价格都会随价值上下波动,但不会脱离价值。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9. 资本主义发展经历的两个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自由和垄断: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自由
3、资本主义:在市场条件下,平等权力地位下,人民进行自由竞争。(实际上是资本家的相互竞争 )。垄断资本主义: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10. 垄断产生的原因:A 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家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进行垄断,以获得高利润。 B:企业规模扩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 C:激烈的竞争给各方带来损失,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达成妥协,联合垄断。垄断的特点: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1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性质:代表资本家的利益,12
4、. 社会主义民主性质:人民当家作主13. 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体制,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2)实践具有 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P60) 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人
5、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能动性。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二)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和提高人的认知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了认识的发展。3.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目的是把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4.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主观认
6、识和认识对象都不能充当标准,只有实践是主观之于客观的活动,它一方面受主观意识的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它又改造和变革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三) 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积极地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企图。方法论一: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方法论二:重视认识的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总之,人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服务于实践,随实践发展,并接受实践的考验。一、 剩余价值理论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剩余价值定义:
7、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延长工作日和提高工人劳动强度。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越长,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就越多,从而剩余价值就越高。资本家还使用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迫使工人更加紧张地劳动,让他们在同样长的劳动的时间内比以前消耗更多的脑力和体力。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
8、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二、 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1,深刻的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必然性。2,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3,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展,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有重大指导意义。共产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相互关系:1. 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通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为了实现自身的伟大复兴作出的重大抉择,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
9、和改革事业的经验总结,也将是中华民族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和康庄大道。共产主义的实现都是奠基于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艰苦的奋斗。2. 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果没有的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我们可能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就是因为我们有明确的目标,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我们现在以及将来多少代的努力都是朝着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个大目标前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体现;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我们不但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且要进一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发展科学技术1. 社会发
10、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形态改变的标志:上层建筑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历史发展的主体:人民群众2. 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自下而上 )阶级社会中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夺取政权3. 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科学技术(如何正确对待科学和人的关系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技革命是推
11、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首先: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其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其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将人们带入信息时代,要求人们不断更新和充实知识,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现代技术为人们提供了处理、存储和传递信息、交通和通信的阶段,为人们的学习、工作和交往提供了方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条件。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现代科技革命对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人们获得了新的知识理论结构,能够运用新的理论
12、工具和现代化技术手段去研究一系列新现象、新领域和新课题。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科学技术能够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造福于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人们能够创造更多的财富,对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科学技术在更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人。在运用于社会时所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其一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例如:工业污染,大规模开垦和过度放牧,伦理问题,大量信息垃圾和虚假信息。其二: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常常被资产阶级用作剥削人民的工具。正确认识和运用科学技术,首先就是有合理的
13、社会制度保障科学技术的正确运用,始终坚持使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让科技为人类造福。唯物论世界的物质性(正确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践基础和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践。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程朱理学:“理在事先” 。柏拉图:理念黑格尔:绝对精神主观唯心主义:陆王学派:“吾心即是宇宙” 。一元论和二元论一元论: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源。唯心主义一元论:世界的本源或本质
14、是意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的本质或本源是物质。辩证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基本观点:其一,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其二,认为世界是动态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于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其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凡物质都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凡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静止运动的关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的特点即不可逆性;空间的特性: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有限性和无限性;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能动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时间和科学实验实践是人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