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5*4 简答 2*10 标点翻译 20 修改判断 20 文学辨伪 20 校勘(字词、历史、重要依据)201 .文献”定义文指文章;献指贤(贤才) ,谓博学多闻、娴熟掌故之人,约相当于今日之谓“活字典”。 (文章、典策)文献” 由“典籍与贤才 ”到专指“典籍 ” 。 (贤才、秉礼之贤大夫)现代定义:“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价值或与某学科相关的图书文物资料。今为记录知识的各种载体的统称,即以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如竹帛、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 。 ”2 “古典文献学”定义古典文献学: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
2、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和保存文献资料。版本、目录、校雠(校勘)等为传统文献学的主要部分。 3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趋向其研究对象包括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 。1980s 以来,古典文献学出现一些新的趋向,分支文献学和专科文献学受到重视,如文学文献学、文学批评文献学、文献目录学等 。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古典文献。古典文献,一般指“五四” 运动以前用雕版、活字和手抄的古籍文献,同时包括文书、卷册、碑铭、拓本等。凡是近代铅印出版物以外的文字材料,均属
3、古典文献的范畴以内。4 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 古典文献学的主要范围:目录、版本与校勘 古典文献学的其他内容:辨伪、辑佚、标点、注译、检索等 5 古典文献学的意义大而言之,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国家历史政治文化之重大意义。小而言之,对个人了解历史文化,从事学术研究,文献学均为基础必备之知识。 6 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1)先秦两汉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就 孔子及其弟子(子夏等)文献整理之功 秦及楚汉之交对文献的破坏西汉对文献的恢复与整理(刘向、刘歆父子等)司马迁特殊的文献整理贡献后汉郑玄等大儒的文献整理 熹平(173178)石经:最早之官定儒家经本 (2)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古典文献
4、学的主要成果 魏晋南北朝文献破坏与整理(破坏:西晋灭亡;萧梁灭亡。整理:裴松之三国志注 、刘孝标世说新语注 、郦道元水经注等)西晋太康元年(280)左右汲郡发掘之战国魏襄王冢中文献,共 16 种 75 篇,至今流传有穆天子传 、 竹书纪年 陆德明经典释文 、孔颖达等五经正义等 唐咸通九年(868)雕版刻印之金刚经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之佛经翻译与整理 (3)宋辽金元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果 北宋初年宋太宗命李昉等人编纂太平御览 、 太平广记 、 册府元龟等大型类书 宋目录学著述“官修崇文总目 ;私著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尤袤遂初堂书目宋元杰出文献学家有郑樵、洪迈、朱熹、王应麟、胡三省、马
5、端临等 (4)明清及近代古典文献学的辉煌成就 明成祖永乐初年由解缙等奉诏编纂永乐大典共计 22877 卷,3.7 亿文字,收录大量古书之片断或全文 自宋至清佛教典籍大藏经编纂清代文献整理工程最大者为四库全书之编纂 (79337 卷,约 7 亿字)明清刻书发达、藏书大家辈出、文献整理学者极多7、目录、版本、校勘为文献学的三位一体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1、甲骨现存最早的文献载体别称:甲骨文又称龟甲文、契文、殷墟书契、贞卜文字、甲骨卜辞、殷墟卜辞等。发现:甲骨文于 1899 年王懿荣偶然发现,他被称为“甲骨文之父” 。后为刘鹗(字铁云)所得,拓印出版名铁云藏龟 ,为著录甲骨文之第一部著作,后罗振
6、玉、王国维等陆续搜求整理,董作宾、郭沫若等贡献亦多。罗、王、董、郭合称“甲骨四大家” ,亦称“甲骨四堂” (罗号雪堂,王号观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 。 “堂堂堂堂,郭董罗王” 。书写方法: 1)用刀契刻 2)用毛笔书写书写内容: 1)占卜之辞 2)记事刻辞2、金石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作用:记录重要事件于既贵重又可长久保存的青铜器上,永垂后世。“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刻石作为我国古代文献载体之一,影响十分深远。代表性的刻石主要有泰山石刻、绎山石刻
7、、熹平石经、开成石经等。石经和石刻书籍,使得许多古籍版本得以流传,对保存和传承古代典籍,具有极高的价值。石刻代表作石鼓文 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 。石鼓文(西周中期)开成石经(唐)侯马盟书(玉石,春秋晚期)鄂君启节(青铜镀金,战国)刻于金、石上的文字合称金石文字,大体上是指铸在金属器物或是雕刻在石、砖上的文字,这些文字与流传至今的文献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研究历史弥足珍贵的史料,但它又不同于纯粹的历史文献。 3.竹木(简牍)在纸发明以前,简牍是我国书籍流传的最主要载体,对后世书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代表性的简牍文献: 孔壁古文、汲冢竹书、流沙坠简、居延汉简、银雀山汉简
8、、曾侯乙墓竹简、睡虎地秦墓竹简、包山楚简、郭店楚简等。汗青(杀青) 韦编三绝 尺牍 方.业(肄业、毕业) 检 封 刀笔吏4、缣帛帛:古时对丝织品的总称。 年代:在我国有记载的历史上,竹帛是同时并用的。优点:薄、软、平整易于舒卷,长短便于剪裁。 缺点:易腐烂、价格昂贵。帛书除用于书写文字外,还适于绘图,出土帛画不少。缣帛又叫“纸” ,这是纸的本义。五、纸历史记载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公元 150 年)现在考古发现早在西汉初年就有了纸。东晋时纸才基本取代简牍。六、电子特色:1、无形 2、存储量大光盘:新型存储介质,存储量大,携带方便,使用方便,易于保管,成本低廉。缺点:需借助设备才可阅读。文献的类型
9、1.总集:汇合两人以上作品的合集,它可以为一个朝代或多个朝代作品,可以是一种文体或多种文体,可以为作家全部作品或部分作品。一般以诗、文或诗文合集为多。诗经 、 文选 、 全唐诗 、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 全宋诗 、 全宋文 分为:全集全集的重要特征是“全”,对所编对象,不遗余力,网罗无漏。选集四库提要把其功用概括为: “删汰繁芜,使莠稗咸除,菁华毕出。 ” 文选萧统 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选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行人采诗说 孔子删诗说 献诗说2、别集:别集为搜集一个作家全部或部分作品之著作 。始自西汉刘向整理群书。东汉以后,别集渐多,其名称亦繁多。别集编纂体例
10、主要有分类、分体、编年三种。别集数量多,价值大。其收录一个作家全部或部分作品,为研究作家生平、背景、思想等的主要依据。别集之序、跋以及相关资料为研究作家作品提供很多便利。别集也是总集、丛书编纂的基础 。3、单行文献:指单独印行的一个或几个作家的一种作品或著作,又称单行本。单行本与别集区别:别集作者只能是一位,作品可为全部,也可为部分;单行本作者可为一位,也可为多位,但只能是一种作品或著作 。 文心雕龙 、 世说新语 、 离骚 4、丛书:即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理念与体例编校,冠以总名,以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现一般认为南宋俞鼎孙、俞经编辑的儒学警悟为最早之丛书。 四库全书 、
11、四部丛刊 、 四部备要 、 丛书集成初编 丛书可以分为专科性和综合性两种5、工具书:搜集一种或多种资料,按照一定编排体例和检索方法编写的、主要供人查阅的知识型文献。工具书与普通文献的界限是相对的,“查阅 ”的含义也是相对的。书目、索引;字典、词典;类书、政书;历法、纪年;地理、方志 第二章 古典文献的目录1、目录学:研究目录产生和发展规律的专门学科。从应用角度,目录学的重点即研究如何编制及利用各种目录。目录: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目录学之重要意义 P99可藉以把握历代文献之基本状况;有助
12、于了解学术源流及学术演变;为学术研究和文献整理的基础.目录治学之门径、读书之津梁。第三章 古典文献的版本1、版本学:研究古籍版本源流、版本特征及异同优劣、版本真伪的专门学科。2、版本:一书经多次传写或刻印而形成的不同文本。含书写或刻印的形式、年代、版次、字体、行款、纸墨、装订、内容异同等。自宋代印刷术盛行后, “版本” 一般用以指刻印之不同文本。广义之版本则指一切形式的书本(今已包括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电子版)3、版本学的功用与意义:读书宜选择善本。读书宜搜求众本。购书或藏书宜鉴别异本。学术研究更应注意版本真伪优劣。张之洞:“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 ”
13、(书目答问)文献学上,版本学为校勘学之起点(基础) 。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1、校勘的必要性古籍文献在流传中,不论是版刻还是手抄,都难免会出现错误,如果不加校勘,纠正错误,就会以讹传讹,带来不好的后果。叶德辉藏书十约:“书不校勘,不如不读。 ”校勘亦称校雠,即指改正书面材料上由于各种原因形成的字句篇章之错误,使之恢复或接近本来面目。 (由刘向创造)校勘学即指综合群书,比勘其文字、篇籍的异同,纠正其讹误,力求接近原文真相的学问。 校勘学的基本任务:发现错误;校正错误;证明所改不误文献错误的基本类型:讹;讹也称误,为文献中最常见的错误现象。脱;文献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脱漏一字或数字称为脱文,也称夺文
14、或阙文衍;衍:衍文与脱文相反,是指古籍在传抄、刻印中多出的文字。倒;倒:倒指原稿文字并无讹误、衍、脱等,只是在流传过程中产生文字前后次序颠倒错乱的现象。次序被颠倒之文字称“倒文”,纠正之则称乙正或乙转。倒文较多的习惯称“错简” 。倒文分字倒、句倒、篇章倒等,目录、表格也有颠倒错乱情况 。多重错误(混合型错误):文献同时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错误类型即为多重错误。有既讹且脱、既讹且衍、既讹且倒、既脱且衍、既脱且倒、既衍且倒。既讹且脱又衍、既讹且脱又倒、既脱且衍又倒等情况 。校勘所需之知识:语言学知识:文字、音韵、训诂、语法、修辞文献学知识:版本、目录其他知识:历史、地理、典章制度等各种历史文化知识第
15、五章 古典文献的辨伪1、伪书概念:文献学上的伪书是指那些作者不真、年代不实以及内容造假的古典文献。作者不真,即在书名项、作者项、序跋等文献形态上明确标明的作者姓名是不真实的。年代不实,即文献形态上明确体现出文献产生的年代不真实。作者不真的文献大多也有年代不实的问题。内容造假指具有特定作者和年代的文献中搀入某些非故有或应有的内容,或借助某些文献(多数为亡佚文献)的名称而编造新的内容者。 2.伪书分类标准,因角度不同而划分不同。从行为动机看,伪书基本有三类:主观故意作伪;主观过失作伪;客观因素促成伪书。从存在形态看,则可分为四类:全伪;真伪混杂;内容真而形态伪;本真而误认为有伪。从作伪方式看,伪书
16、种类有八:掇拾古人之事而伪;挟辑古人之文而伪;假传古人之名而伪;蹈用古书之名而伪;自隐假托他名而伪;剽窃题属自名而伪;后世臆改妄题而伪;后世增补益附而伪。3.伪书产生的几种主要原因。一是因尚古观念而产生的伪书。古代普遍存在厚古薄今、迷信前贤的心态,一些人为宣扬其学说,博得名誉便采用托古的方法。如易经 、 本草 、 内经 、 周礼 。二是因文献亡佚而产生的伪书。文献大量散佚是伪书产生的重要原因。种种原因导致前代文献大量亡佚,后代统治者多有搜亡补遗之举,投机者趁机欺世盗名以谋取私利。如古文尚书 、 今本竹书纪年 。 三是因政治相争而产生的伪书。政治斗争中,为制造舆论而不惜造伪以陷害对手。如原题唐牛
17、僧孺撰周秦纪行 ,即为牛李党争中,李德裕门人韦瓘假托牛僧孺之名而陷害对方的。四是因学术相争而产生的伪书。古代学术亦多有门户之争,同时而才名相当的学者往往互相轻视,彼此攻讦,为抬高自己、取胜对方,伪造古书亦成为重要之手段。曹魏时王肃为贬低郑玄而伪造孔子家语最具代表性。五是因好事或妄为而产生的伪书。好事之徒时代有之,或出于一时之兴,或为邀誉当世,往往不惜作伪。如今本列子或为张湛所造,或为他人所造。 4.辨伪的含义:文献学所论为狭义之辨伪,主要指辨别古文献的真伪。其任务是确定文献的真实作者、年代、体现其原本的文献归属,而考证认定文献形成的真实年代则是文献辨伪的核心内容。从这一意义上说,文献辨伪学也可
18、称为文献年代学。文献辨伪通常有五种结果:似真实伪、似伪实真、掺杂伪句、真伪参半、伪中有真 5.辨伪的重要意义,大致有四点:一是不辨真伪则无法确定文献价值;二是不辨真伪无益于古籍整理;三是不辨真伪无法编纂史书;四是不辨真伪无法理清学术源流。章太炎称辨伪为研究国学的第一步。 6. 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对辨伪方法的概括。今人在梁氏基础上提炼为 6 种途径:1)从目录文献入手,考察古籍文献的流传以辨真伪。2)从历史事件等入手,考察其发生的时间与作者在世的时间以辨其真伪。3)从作者生平入手,考察作者生平事迹和著述等以辨其真伪。4)从文风语体入手,考察其出现的特定文风、语词、文体等以辨其真伪。5)从征引
19、文献入手,考察其与传本的异同、时代的前后等以辨其真伪。6)从思想内容入手,考察其体现的学术观点、语词文风等以辨其真伪。7、历史文献研究三大派别说: 信古派。疑古派。顾颉刚古史辨所谓“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 。释古派。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信古、疑古、释古之说,涉及中国学术史上的一大公案。 信古一名之生,是由于疑古思潮的兴起,在疑古出现以前并无其说;而释古 一名的提出,又是为了与疑古有所区别。所以, 信古、疑古、释古一说的出现,关键仍在疑古思潮的盛行。 ” 8、辨伪原则要点 一是尊重而不迷信前人,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不存门户之见,不简单从固有观念出发,以求真为最高目的。二是分清主体与局部、一般与特殊
20、的关系。文献流传愈久,与原貌差距愈大,至真伪混杂,乃必然规律。古代文献搀入部分伪作的现象较为普遍。三是关注考古新发现,吸取最新研究成果。考古出土各种文献、文物无疑是证明古籍真伪及其年代的最可靠资料,考古新发现不断改变人们对历史文献以至历史的认识。如曾被定为伪书的尉缭子 、曾受怀疑的孙子兵法等。 9、辨伪简史文献辨伪大致滥觞于春秋战国。 汉代学者司马迁、刘向父子、王充、马融等均有各种文献辨伪工作。唐宋时期辨伪得到较大发展。明清时期辨伪工作的成熟。明胡应麟 四部正讹堪称辨伪成熟的标志性著作。清代是辨伪理性化、规模化的发展时期。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 、姚际恒古今伪书考 、万斯同群书疑辨 、崔述考信录
21、、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等。 10、现代辨伪主要特征 现代以来,东西学术相互碰撞、融合,一批学贯中西的实证主义历史家应运而生,既有深厚的国学基础,又有丰富的理论素养。梁启超、胡适等均具有一定的疑古辨伪倾向。实证主义史学思潮一度成为主流,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趁势而起,气势勇猛,影响极大。现代文献辨伪中,梁启超为代表的理性派风行崛起,以张心瀓为代表的目录学派用工勤勉。 11、伪书价值1,保存古代佚书的价值。2,保存古代神话资料。3,保存古代文化制度。4,保存古代学术思想。 5,保存古代自然科学。6,保存古代语言资料。第六章 古典文献的编佚1、文献学之辑佚,是指将散见于现存图书文献中的散佚、亡佚文
22、献的残篇散句等各种佚存之文字逐一摘录,按一定的方法原则加工后编辑成册(篇) ,使之集中复现流传的文献整理活动,或以此为手段的研究方法。 2、散佚文献的主要类别:亡佚之书(全佚之书;散佚之书)脱佚之文:指形式上似乎完整保存但实际有文句、文段脱佚的古籍。 散佚之篇:指编辑诗文总集、别集之时,从多种书里零散搜集出来的那部分诗、文,以及全集编成之后漏收的诗文。 3、文献散佚、损毁的原因:自然人为(天灾人祸)4、文献辑佚: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5、文献辑佚之基本程序:第一,准备阶段工作;第二,辑录阶段工作; 第三,整理阶段工作 第四,综结阶段工作6、辑佚的基本方法1,亡佚文献的认定原则与查找途径 2,亡佚
23、文献搜辑的基本方法3,辑佚的主要文献资源 4,辑本文献的主要整理方式 7、辑佚的主要文献资源一是类书。从辑佚角度看,类书是保存佚文最多的图书类型之一,因此倍受辑佚家之重视。二是古注。裴松之注三国志 、郦道元注水经 、刘孝标注世说新语 、李善注文选为著名的“四大古注” 。三是史书。史著收录文献丰富,如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采自前四史及晋书者甚多。四是地志。有专志、方志、一统志等。五是字书。六是杂抄。8、辑本文献的主要整理方式第一,编辑性辑佚。指对佚文整序编排,不对书体结构精心考究,只需较为固定地组合成书。一般包括:诗文的辑佚,书目的辑佚,字书的辑佚等。第二,辑存性辑佚。或称辑抄性辑
24、佚。第三,辑复性辑佚。指所得佚文不仅具有一定规模,而且能详考原书体例篇次,佚文整序编排基本得以恢复原书旧貌的辑佚。第四,辑证性辑佚。校勘至精、注释至深即是考证。第五,辑增性辑佚。第六,辑合性辑佚。即将众家佚书佚文汇为一编。第七章 古典文献的标点1、句读:古人著书一般不加标点断句,读书时须对如何停顿作出判断,这项工作,古代称为“句读”。2、标点之方法:1,弄清全文行文,沟通上下文义 2,利用已有标点成果及古注成果 3,广泛查考相关资料 4,充分注意文体特点,把握行文规律 第八章 古典文献的注译1、古文常见释义类型(释词、串讲、通释) 。第一,释词。即解释字义、词义。第二,串讲。或称串解、释句,即
25、整体解释一句或几句的意思。第三,通释。解通讲全章或全篇的大意。 2、 尔雅第一部词典说文解字第一部字典3、古文今译的方法(直译与意译):直译即按照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对应翻译。词语的意义、词性,词在句中的位置、句法结构等方面,译文与原文都是对应的。直译是古文今译的最基本方法,能尽量保持原文特点。一般而言,能直译之处尽量直译,尽可能做到原文字句落实。古今语言在词语、句法结构等方面差异有时很大,完全直译难以合乎现代语言习惯。为做到今人能够明白易懂,往往还需要意译。意译即是在不改变原文意思的情况下,对原文结构和词语作适当的调整,使译文更适合现代阅读习惯与理解模式。只是不可随意调整变动,随心所欲的变化同样不是翻译,而是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