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曾国藩的混世哲学(十二)王自成兵法五板斧曾国藩扫平太平天国的功业是如此耀眼,以至我原以为他有兵法三十六计什么的。但遍翻曾国藩全书和挺经 冰鉴 ,发现勉强称得上兵法的不过数则,最多可称得上兵法五板斧而已。第一则是对“圣人不得已而用之”的解释,是要以“哀戚”制浪杀之习和骄盈之气:“兵者,阴事也。哀戚之意,如临亲丧;肃敬之心,如承大祭,庶为近之。今以羊牛犬佾而就屠烹,见其悲啼于割剥之顷,宛转于刀俎之前,仁者将有所不忍,况以人命为浪博轻掷之物。无论其败丧也,即使幸胜,而死伤相望,断头洞胸,折臂失足,血肉狼籍,日呈吾前,哀矜不及,喜亦何有?故军中不宜有欢欣之象。有欢欣之象者,无论或为悦,或为骄盈,终归于
2、败而已矣。田单之在即墨,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之气,此所以破燕也;及其攻荻也,黄金横带,而驰乎淄渑之间,有生之乐,无死之心,鲁仲连策其必不胜。兵事之宜惨戚,不宜欢欣,亦明矣。 ”第二则论及必胜之勇气和气概:“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类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长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之拔逼阳,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用气者也。 ”为什么会“初气过锐,渐就衰竭”呢? 最初过于轻敌,以为必胜,猛冲猛打,交手才发现没那么容易,甚至遭
3、遇挫折。如果是大挫折,已经没有了“再振”的机会了。如果是小挫折,虽本可以“再振” ,而如果不善“蓄养”锐气,一再失误,那么锐气必将耗尽,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第三则是讲“久战之道”的:“久战之道,最忌势穷力竭四字。力则指将士精力而言,势则指大局大计及粮饷接续。贼以坚忍死拒,我亦当以坚忍胜之。惟有修养士气,观衅而动,不必过求速效,徒伤精锐,迨瓜熟蒂落,自可应手成功也。 ”首先应该指出俄是,这段话是符合挺经的宗旨的:挺一挺,知道形势向有利于己的方向变化。其次,我们知道毛泽东有一篇著名的论持久战 ,曾经指导中国的八年抗日战争最终取得胜利。而上述一段话堪称曾国藩版的论持久战 ,是他赢得与太平天国长达九年
4、的战争的法宝。有趣的是,两者所谈的基本原则是相似的。在这里,曾国藩自道害怕“势穷力竭” ,而“势则指大局大计及粮饷接续” 。这个作为“大局”的“势”包括民心相背之类的天下大势。应该说,在曾国藩的时代,大清政府日渐腐朽没落,是存在民心思变之“势”的,这也是太平天国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横扫大半个中国的原因。可惜“太平天国”的画饼虚无不实,天王洪秀全荒淫无道、昏庸无能,其下数百个大王山头林立,争权夺利,自相残杀,压根儿没有出台过什么争取民心的措施,对老百姓的掠夺和盘剥却变本加厉,因而也渐渐失去了民心。相比起来,清政府虽然日趋没落,但尚未到“势穷”之时,又有曾国藩等一大批“中兴名臣”力挽狂澜。所以,太平天
5、国的最终失败及清的苟延残喘,除了曾国藩等人的个人努力之外,亦与民心相背等大势相关,非偶然也。第四则是讲战术谋划的:“凡与贼相持日久,最戒浪战。兵勇以浪战而玩,玩则疲;贼匪以浪战而猾,猾则巧。以我之疲战贼之巧,终不免有受害之一日。故昔余在营中戒诸将曰:宁可数月不开一仗,不可开仗而毫无安排算计。 ”这就是“战术上重视敌人” ,算不得“锦囊妙计” ,但确是兵家当然之举。第五则讲的是训练:“练兵如八股家之揣摩,只要有百篇烂熟之文,则布局立意,常有熟径可寻,而腔调亦左右逢源。凡读文太多,而实无心得者,必不能文者也。用兵亦宜有简练之营,有纯熟之将领,阵法不可贪多而无实。 ”这同样算不得制胜奇计,而只是训练的基本要求。总之,曾国藩的“兵法五板斧”可谓“绝巧弃智” ,只是拙朴无华的“常识” 。然而,既然常识是人所共知的,为什么曾国藩能成功,而别人就不行呢?大概从书本上“知道”容易,而从实践上应用此道却甚难吧!学者当深思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