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孟子二章》.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037663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二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孟子二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孟子二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孟子二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孟子二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9. 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_(2)曾益其所不能 曾:_10. 将下面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_11.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是”指代什么?_12. 孟子认为

2、只有逆境可以造就人才,你对此有什么看法?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a,。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b,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根据原文,在选文中横线处应填写的句子是(1 分)ab 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 分) 人恒过衡于虑征于色而后喻 5、翻译下面的句子。 (3 分) a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b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 原文开头作者连用了六个例子来证明观点。这六个例子中的人物是哪些人?请依次写出他们的句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们

3、的特点。 (2 分) 7、本文的论点是什么?(1 分) 8、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相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2 分)29、 孟子二章在语言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1 分) 10、 读了这段文字,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你有什么感想。 (1 分) 11、 根据选文的内容,为本文再找一个例子。 (2 分) 鱼我所欲也【基础知识自主学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

4、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所恶( ) 一箪食( ) 一豆羹( ) 蹴( ) 苟得( ) 不屑( )2.指出下列句子中

5、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乡为生死而不受 通 词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 词义: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通 词义:故患有所不辟也 通 词义: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二者不可得兼(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此之谓失其本心( ) 贤者能勿丧耳( )故患有所不辟也( ) 呼尔而与之(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不同的项是( )A.此之谓失其本心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5.根据课文,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 。生,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 。呼尔而与之, , ; ,乞人不屑也。1.选出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6、)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故患有所不辟也。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D.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万钟于我何加焉!( )3贤者能勿丧耳( ) 此之谓失其本心( )3.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舍鱼而取熊掌也 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C.乡为身死而不受 D.呼尔而与之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5.填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指 .“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交代这一句的意

7、图是 .“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 ,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 .【理解运用探究学习】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果诚如何?”群臣莫对。江一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之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群臣莫之( ) 虎求百兽而食之( )子无敢食我也( ) 天帝使我长百兽( )兽见之走( ) 虎以为然(

8、)2.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其实畏王之甲兵也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B.今子食我 谨食之,时而献焉C.故北方之畏奚恤也 公问其故D.今王之地方五千里 方七百里,高万仞3.由文中的寓言故事,后人概括出一个什么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4.江一对荆宣王讲这个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鱼我所欲也评估一、基础训练1.本文选自 ,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 家经典著作之一.孟子是 家 家,他的政治主张是 ,他认为人性 。2为加粗字注音并解释。(1)死亦我所恶_ (2)一箪食,一豆羹_ (3)蹴尔而与之_3解释加粗词语。4(1)故不为苟得也_ (2)故患有所不辟也_(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_ (

9、4)贤者能勿丧耳_(5)乞人不屑也_ (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_(7)万钟于我何加焉_ (8)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_(9)是亦不可以已乎_ (10)此之谓失其本心_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 。乡为生死而不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故患有所不辟也5翻译下列句子。(1)呼尔而与之_(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3)乡为身死而不受_(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5)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6)非法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6.根据课文,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 。生,亦我所欲, ,二者不可得

10、兼, 。呼尔而与之, ; ,乞人不屑也。7.联系实际,简要评说孟子所主张的“义” 。8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说明人生的道路会面临许多选择,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请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_二.拓展1孟子文章语言犀利,论辩性极强,设喻举例皆从身边事人手。他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某人因手指弯曲不如别人,四处求医,由之引出下面的论述。请你借助所掌握的文言文知识,翻译这一论述。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译文:_2、文言文本来是没有标点的,现在所看到的标点都是后人所加。有人将课文的第一句作如下断句标点,与课文比哪一种断句标点更好?说说理由。有人断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

11、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课文断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3.请你举出一个”舍生取义”的典型事例。54 请根据自己的积累,再写两条孟子为我们留下的富有哲理性的名言。答案:三. 文言文阅读9. (1)被选用、被选拔(2)增加,通“增”10. 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死亡。11. (要点)将要承担重任的人。12. (观点) (1)逆境可造就人才(2)顺境也可造就人才(3)顺境逆境都可出人才(理由) (1)树立远大的理想(2)不满于现状而艰苦奋斗答案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4、常常

12、通“横”阻塞,不通 征验,表现 了解,明白 5、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至于肌肤消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6、舜、傅说、胶鬲、管夷吾、百里奚都经历了一翻磨难,最后都有所成就。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前者先提出论点,然后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后者先举例论证,然后道理谁,最后归纳中心论点。9、使用了大量的结构整齐的骈句,语言很气势。参考答案【基础知识自主学习】1. 2.乡通向;从前。 得通德;恩惠,此作感激。与通欤;语气词,无实义。 辩通辨;辨别。 辟通避;躲避。3.同时占有 假使,假如 天性、天良

13、遗失、丢掉 祸患、突难 助词4.C5.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也 舍生而取义者也 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基本能力达标学习】1.C 2.用脚践踏 古代的一种量器 丢掉、遗失 天性、天良 3.B4.如果是高官厚禄,就不讲礼义而接受它,这高官厚禄对我又有什么益处呢?5.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强调人生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但有的人却因经不起利欲的诱惑,丧失了这种善心,干出见利忘义的事;而那些敢于坚守正义的“贤者”,只不过是能够自觉保护和发扬这种固有的善心罢了。“鱼”比喻

14、“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理解运用探究学习】1.回答 寻找 你 派 它们,代老虎和狐狸 对的2.D3.狐假虎威意思是狐狸凭借老虎摆威风,比喻倚仗别人的威势吓唬人4.说明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并非真地怕昭奚恤,而是怕大王的军队6答案1.仁政 本善2(1)w (2)dn n (3)c3(1)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2)祸患,灾难。 通“避”,躲避。(3)假如,假使。(4)不丢掉。(5)因轻视而不肯接受。(6)通“辨”,辨别。(7)有什么益处。(8)侍奉。(9)停止,放弃。(10)天性,天良。4.“乡”

15、通“向”;从前。“得”通“德”;恩惠,此作感激。“与”通“欤”;语气词,无实义。“辩”通“辨”;辨别。“辟”通“避”;躲避。5(1)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2)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3)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6.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强调人生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但有的人却因经不起利欲的诱惑,丧失了这种善心,干出见利忘义的事;而那些敢于坚守正义的“贤者”,只不过是能够自觉保护和发扬这种固有的善心罢了。“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7.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舍生而取义者也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 8.提示:孟子所说的“义”有其特定的阶级标准,但在中国历史进程中,这一道德范畴经过人们的充实与阐发,已经超过儒家的思想范围,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人格。9略(可赞成,可分析其局限性,也可结合时代提出自己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二.1手指 (弯曲)不如别人,便知道讨厌它,思想不如别人,却不知道讨厌它,这就是所谓的不明事理。2、能自圆其说即可。如:课文断句更好。突出了主语“鱼”和“熊掌”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