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淮海战役的那些牛人牛事儿第一节:没有想到的巨大战争其实在淮海战役开打之初,国共双方无论是领袖还是前方指挥员,都没有想到这场仗会打那么大,最后变成了双方的生死之战。虽然双方都清楚,这场决定命运的生死之战迟早要来到,但明显,这来的比较突然,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至少,国民党那边没有。蒋介石还沉浸在东北55 万国军全军覆灭的悲痛之中,顾祝同认为共军刚刚打完济南战役,怎么着也得休整一下,所以留给中原战场上国军部署的时间还很宽裕。但是他们错了,共军一点休整的意思的都没有,济南的巷战还在继续,华野代司令粟裕就已经把进行淮海战役的计划发给了毛泽东。毛泽东略加修改完善后,痛快的拍板同意了。为什么这么急呢?因为济
2、南战役粟裕手底下的部队没打爽。原来9 月份华野在攻打济南时,用了一大半兵力进行阻援,没想到援军根本就没有来,济南城就打下了。打胜仗的部队自然兴高采烈,可负责阻援的部队却失望了,闹来闹去,没放一枪,这济南就解放了?70多个团埋伏在哪里,结果连敌人一根毛都没看见,大家相当不爽。于是部队求战心情那个高涨,粟裕一看,正好,打济南伤亡也不太大,于是立刻就制定了淮海战役的计划,满足大家伙想打仗的迫切心情。可这个淮海战役的计划并不是后来的那场大决战式的淮海战役,这个计划跟它比起来,小巫见大巫,顶多属于小打小闹而已。粟裕的目标仅仅是拿下两淮即淮阴淮安,高邮宝应,打下后看情况再打连云港,海州,把苏北解放区和山东
3、解放区连成一片。毛泽东接到电报后,认为可以,不过胃口小了一点。他站在战略的高度,认为以华野现在的力量,完全可以打一个更大的歼灭战。他早就瞅准了徐州以东的黄百韬兵团,10w 来人,非嫡系部队但是实力较强,可 以打一打。况且,打了黄百韬妙处大大地。这招棋后来被认为很高明,以后再说。于是粟裕就开始着手准备了。这个时候无论是中央军委还是粟裕都没有想过要和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淮海战役只不过是普通的一个战役计划而已。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战争按照他的惯性不断展开,双方开始调整自己的战略战术,最终,战争的规模无可避免的扩大化了。最后的结果就是,双方在以徐州为中心,地跨江苏,河南,山东,安徽四省的广大战场上,投
4、入了一共140w 军队,进行了一场规模罕 见的大决战,经过 65天的艰苦鏖战,我们知道,最终共产党取得完胜。在这个过程中,共产党方面一直在主动选择,根据形势变化迅速做出正确判断,然后周密部署,其谋略和战力都发挥到了极致。而国民党方面一直在被动接受,根据形势变化做出错误选择,然后朝令夕改,举棋不定,战略出现重大失误,战力被严重削弱。就好像两个人比武,一方占尽先机,功力虽弱但招式巧妙,武功发挥到了极致;一方处处受制,内力深厚却施展不开,最后只能窝囊的败给对方。憋屈,这是我看完整个战役全过程之后送给“国军兄弟” 的评价。 让我们先看看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共军方面:参战部队计有华东野战军十五个步兵纵队
5、、一个特种兵纵队,中原野战军七个纵队,加上地方部队,共有 60多万人。指挥员: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主要是粟裕指挥)国军方面:邱清泉所部第二兵团,黄百韬所部第七兵团,黄维所部第十二兵团,李弥所部第十三兵团,孙元良所部第十六兵团,李延年所部第六兵团,刘汝明所部第八兵团,以及冯治安所部第三绥靖区,还有战役期间自东北战场撤到蚌埠的两个军、自长江中游增援到浦口的两个军共计 80 多万人。指挥员: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摆设)徐州剿总副司令:杜聿明(实际指挥),各兵团司令。双方武器装备:国军方面参战部队多数是嫡系主力,大部分美械装备,拥有坦克,飞机,火焰喷射器等先进武器。共军方面华野好点,但
6、是没有坦克飞机,重武器有限。中野基本没有重武器。这里必须说明的是,虽然国军总共调动的兵力达 80w 没错,但是实际上兵力并不占优,由于部署问题,黄维兵团是后来增援到淮海战场上,并不是一开始就部署在那里。李延年兵团也实际上被中野阻援部队挡在外面无法与黄维兵团靠拢,基本上作用不大。后来黄维兵团开进战区,国军兵力也不占优,因为黄百韬兵团已经被歼灭了,第三绥靖区冯治安部起义了(囧)。我这么说其实已经很偏袒国军了,人家共军战术巧妙,就是让你增援的进不来,进来时被包围的已经被歼灭,掉过头来又把你增援部队包围了。所以淮海战场上老出现这样不可思议的情况:兵少的一方老包围兵多的一方。简单说,淮海战役是这么打的:
7、黄百韬先被华野包围,杜聿明指挥邱李兵团去救援,被阻援没救成。黄维兵团也来救援,被中野阻援。李延年也来救援,一样被阻援。黄百韬挂掉,杜聿明退回徐州。黄维被中野包围,后来华野来帮忙打。于是,李延年想靠拢黄维,被阻援,杜聿明离开徐州来增援,被阻援。最后,黄维挂了。杜聿明被两大野战军接着包围,这个时候李延年跑了,杜聿明在包围圈中熬了 40 多天,最后也挂了,战役结束了。太憋屈了,这样的力量对比,这样的结果。一方太憋屈,另一方只能是太爽了。1948 年这一年,共产党比较爽,因为这一年国共双方的形势发生了 180大转弯。一年前,毛泽东还是比较纠结的,那时候他想的还是如何将这场战争进行下去,因为当时的局面还
8、比较严峻。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山东的陈毅粟裕,晋南的陈赓谢富治从两边策应,三路大军跃进中原,把主战场推进了国统区。可是,进入中原后,敌我双方兵力悬殊,三路大军很快陷入了不利局面。特别是大别山中的刘邓,在蒋介石重兵围剿之下,腹背受敌,12w大军锐减至 5w。中原战场陷入了僵局。这个时候,毛泽东决定走一招酝酿很久的棋。第二节:不想执行的命令1947年上半年,共产党的日子貌似不好过。“西北王” 胡宗南领着 20w国军打进了共产党的老巢延安,毛泽东向来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大手一挥,撤。于是共军有计划的从延安撤退。胡宗南几十万人马就占了一座空城,给高兴坏了。向老头子谎报战功,说是取得延安大捷,俘敌数万
9、云云,蒋介石也被忽悠了,全国通令嘉奖胡宗南的重大战绩。可没过多久,胡宗南就被没走远的共军兜头一顿组合拳,凿的满头包儿。彭德怀领着西北野战军分别取得青化砭、羊马河、沙家店等地的胜利,老胡一次次想寻解放军主力决战,一次次的扑空,人家就是不跟你决战,就是跟你打游击,抽空子捅你一刀就跑,老胡别提有多郁闷,部队士气严重下降。可是长久下去这也不是个办法,况且山东那边国民党也是重兵围剿,压力也很大。这个时候毛泽东决定走一步险棋,你不是把兵力都集中起来打我陕北和山东吗?你能来我就能去!1947 年 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一路经过长途跋涉和激烈战斗,至 8月 27 日胜利到达大别山区。尔后,陈粟大军挺进
10、豫皖苏,陈谢大军挺进豫西,三军构成品字形,协同作战,把战场推进了国统区。这招很厉害,不仅牵制了陕北和山东两个战场的国军兵力,而且把战火烧到了国民党的后院。但是,一路打过去,刘邓大军损失也很厉害,加上后来的重兵围剿,中野虽然拼尽全力左突右挡没有被“ 剿灭”了,但也是元气大伤。1948 年1 月,刘邓实在有点支撑不下去了。于是向毛泽东发电报,希望能调动一支友军,吸引一下国军的注意力,最好让友军牵着国军主力走开点,否则这么死磕下去,自己的这点家底儿迟早要打光。这个友军就是指陈毅粟裕领导的华东野战军。于是,毛泽东决定走那招就已酝酿好的棋。那就是派华野的三个纵队渡江南下,在江南搞点动作,以此吸引敌人主力
11、南下,也能开辟新的战场。这叫做:“变中原为华北,变江南为中原”,这话是陈毅陈老总说的。这步棋毛泽东早就想好了,早在刘邓挺进大别山之前,毛泽东就有跃进江南的计划,到敌占区的纵深建立新的根据地,虽然危险,但是对于经常处于危险之中的共军来说,也不值一提。执行任务的人选就是华野副司令粟裕。命令发下去,被命令者粟裕客客气气犹犹豫豫的回电:不想去。这是一件很不寻常的举动,中央军委的决定,毛主席的命令,岂敢违抗?粟裕,你想造反啊?粟裕不想造反,也没有昏头,他只是想跟中央商量商量,因为他有一个想法。他这么做,也很犹豫和顾虑。电报在兜里揣了一个月了,反复斟酌考虑要不要发出去。他深知,华野渡江,是毛泽东运筹已久的
12、一项重要战略,他一个华野副司令,只管好部队打仗的事就行了,战略决策方面那是中央军委和毛主席考虑的事情,自己越俎代庖替中央军委考虑战略,这超出了自己的职权范围,中央会怎么想?电报早在一个月前就写好了,就这么犹豫着一直没发出去。最后,他再次想了想自己的理由,还是把电报发给中央,电报的最后写着“斗胆直呈” 四个字。1948 年1 月 22 日,粟裕发给中央军委的电报,提出应将中原三军,以“忽集忽分”之法由刘邓统 一指挥,在 中原打大规模歼灭战。没有直说,但这意思已经很明显,下江南,不想去。这个时候他的老搭档华野司令兼政委陈毅正在中央所在地陕北杨家沟,来的目的不是跟老朋友唠嗑,正是与毛泽东讨论华野渡江
13、这事。陈毅很拥护中央的决定,毛主席连未来东南野战军的人事安排都亲笔拟好了。这个时候,粟裕的电报来了。于是毛主席和陈毅研究了粟裕的建议,经过集体复议,中央决定:维持既定决策。收到中央回电,粟裕知道中央已经下了决心,于是回电这年5 月实施渡江,现在开始整训部队,做渡江准备。事情没有完。3 月陈毅从杨家沟回到部队驻地河南濮阳时,发现粟裕不想渡江南下的态度没有改变。粟裕的理由是:带 3 个纵队下江南,固然能调动一些敌人,但是蒋介石不可能把他的四个主力部队掉过去跟他在江南打游击。这几个主力掉不动,下江南也就没有意义。再说部队下江南并不简单,这么一去敌占区,群众条件差,三个纵队 12w人正常减员也得掉个
14、3,4w,与其这么损失,不如留在这里打几个大仗。陈毅听完粟裕的汇报,感觉这事比较难办,这中央都已经开会定下来的事,要改变可不那么简单。这里面还有一个不能明说的原因:到底是你粟裕对还是毛主席对?陈毅一直以来对粟裕比较赏识,对他的工作很支持。但这事太大,陈毅也很为难,意思是你自己跟中央去说吧。粟裕还就真的去说了。1948 年 4 月18 日,粟裕再次致电中央,希望暂不过江,他说,以上是个人不成熟意见,加上对政局方面情况了解太少,斗胆直呈,是否正确尚祈指示,我们对南渡准备仍积极进行。粟裕在三个月内两次斗胆直陈,引起了毛泽东的重视,他急电陈毅和粟裕马上到中央面谈。这里有个典故。粟裕秘书鞠开回忆,毛主席
15、迎接党内人从不出门,唯独粟裕来时他迎出大门,并说“ 我们的英 雄回来了。” 此时,粟 裕与毛泽东分别已经是十七年之久了。为什么当时毛泽东对粟裕那么重视?粟裕只是华野副司令,他的意见为什么那么重要?且听我慢慢道来。第三节:粟裕的崛起中央所在地西柏坡城南庄,毛泽东亲自走出大门,迎接这位麾下的爱将。当年,红军战略转移后,毛泽东一度以为粟裕已经牺牲,还在延安开了追悼会,如今再见,粟裕已是一位军功卓著的战将。长征一别,再见面已历 17载,毛泽东笑着说:“我们的英雄 回来了”,两人紧紧握住了手。粟裕,湖南会同人,生于 1907 年,侗族人。有趣的是粟裕生前一直认为自己是汉族,直到 1988 年经民政部门考
16、证,粟裕其实是侗族。与其他开国元勋相比,粟裕成名较晚,只在解放战争初期才声名鹊起。淮海一战,粟裕横空出世,指挥大兵团作战,纵横捭阖,完成了整个战役歼敌总数的 80%。此战之功大,足以名垂青史,与历史上任何一位名将媲美。而在这之前,他的日子一直不好过。他没走过长征,因为当时他的部队奉命掩护主力转移,这么边走边打,没走多远就全军覆没,只有粟裕带着少数人突围出来,死里逃生。以后就一直带着部下在南方的山里打游击。这样艰苦的生存环境,造就了粟裕善打险仗的指挥风格。共军里面的战神林彪没听说佩服过谁,唯独对粟裕比较钦佩,说“ 粟裕尽打神仙仗 ”。还要求部下收集粟裕 指挥的战役战役资料,一个人关在屋里研究。粟
17、裕的成名之战,是七战七捷,这是典型的“神仙仗” 。1946 年 7 月,国民党军以5 个整编师共 15 个旅约 12 万人的兵力,大举进攻苏中解放区。粟裕领华中野战军 3w 多人拍马迎战。一个半月之内打了七仗,七战七 捷,共歼敌5.3w 余人,歼灭的敌人比自己的总兵力还多,一时令共军上下士气大振。他每战都是集中优势兵力吃掉敌人一部,管你一共多少人,我就集中兵力先吃掉你这一小部,然后转移,瞅准机会再吃掉你一部分,一次次的来,屡试不爽。说起来好像很简单,可是你给我在强敌环伺的情况下包围人家一部,吃了就跑。弄不好就会被反包围,毕竟手头的兵力就那么点,这只能说是个极其考验粟裕业务能力的技术活儿。而粟裕
18、凭着精湛的指挥,漂亮的拿下了完成了这次考验。消息传到延安,毛泽东极为高兴,对粟裕刮目相看。亲自起草电报把粟裕这一仗进行了全军的推广宣传。毛何许人,你会打仗有才能岂能弃之不用。1947 年 1月,粟裕被任命为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华野司令是陈毅,可是毛泽东电告陈毅:“具体作战由粟裕同 志负责 ”。陈老总何等胸怀,自然 明白毛泽东的意思,于是大力支持粟裕的工作,成就了一段“陈不离粟,粟不离陈” 的佳话。此后,粟裕连续指挥了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泰蒙战役,歼敌无算。1947年 8 月,粟裕指挥了著名的孟良崮战役,在友军的配合下,经过艰苦鏖战,全歼了国军五大主力中排名第一的整编74 师,击毙师长
19、张灵甫,举国震动。此时的粟裕,风头正劲,在强将如林的中共军内,其地位也隐隐有赶上那几位成名已久的大将之势。长期艰苦的战争生涯,也让粟裕的健康受到严重损害。粟裕一生负伤6 次,最严重的一次是当年南昌起义,一颗子弹从头部穿过。(爆头都没死,粟裕真神人也,难怪打仗这么厉害。)可是这个伤留下很严重的后遗症,每逢战况紧急精神高度集中便会头疼欲裂,屡次晕倒。但战争年代无暇休息,这对粟裕的身体造成了很大的损伤。建国后他病情最严重的时候,头不能左右移动,连吃饭时饭菜也要摆成一条直线。后来朝鲜战争毛泽东点将,本来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粟裕,可惜粟裕那时候病情严重,实在有心无力,否则朝鲜战争若是粟裕指挥,必将是另外一番
20、场景,令人神往。闲话休提。时间转到1945 年5 月,由于粟裕对毛主席渡江南下的战略,在三个月内连续两次提出不同意见,引起了毛主席的重视。对于手下这位能征善战的虎将的建议,毛泽东不可能不慎重考虑。于是毛泽东电令陈毅粟裕马上到中央来一趟,面谈商议此事。于是就有了开头一幕。毛泽东对手下这一员能征惯战的勇将的意见不可能不重视。粟裕把自己的想法向毛泽东详细的进行了汇报。于是中央决定开会研究讨论。城南庄会议开了7 天最后毛泽东采纳了粟裕的建议,同意部队暂不过江。但是,交给了粟裕一个任务,那就是粟裕必须在 4 到 8 个月内,在江北歼敌 6 到12 个旅。这等于给粟裕立下了一个军令状。第四节:军令状军国大
21、事,岂同儿戏?你说不过江就不过江啊?你说能在江北打大仗,那好,你先给我打打看。这回中央够给粟裕面子了,毛主席也够尊重粟裕的意见,压力重重的落到了粟裕的肩膀上。在这里插句题外话,对比蒋介石和毛泽东,不说其他方面,就是在知人善用和听取意见上,毛比老蒋高出不是一个档次。蒋介石宁可任用忠于自己的蠢材,也不会任用不听话的人才。不论解放后那些事,单论革命战争年代,老毛本身水平高,高瞻远瞩,做出的很多决策都是高明的,正确的。但他再高明也不能事事预料如神,他本来就是人而不是神(为什么后来人们要把他神话呢?神话打破又把他老人家贬的一无是处,中国人就是爱折腾,呵呵)有时候身临其境的人意见往往更加符合实际,而毛泽东
22、是能听的进去的,并且会将正确意见进一步补充完善,发挥更大的作用。而蒋介石除了政治手腕厉害外,军事指挥方面才能实在是平平。但他没有自知之明。总是插手遥控前线指挥,朝令夕改弄得部队不知所措。而他疑心又重,前线指挥员明明知道老头子又在瞎指挥,可是为了避免失宠,又不敢直言相谏,谏了也未必听得进去,这也是导致国军屡屡贻误战机的重大原因。杜聿明晚年感叹:即使把一个最差的计划坚决执行到底,淮海战役也不至于打成那个样子。也是暗指老蒋当初的瞎捣乱。在知人善用方面,老毛更是有一套,粟裕强在军事,陈毅强于宣传和政治工作,所以当初任命粟裕时毛泽东就电令陈毅:作战指挥粟裕负责。而作为一把手的陈毅胸怀何其宽广,不仅不会心
23、生嫌隙,而且利用自己在部队的威望大力帮助粟裕扫清指挥障碍,老一辈革命家的宽广胸怀至今令人敬仰。整个淮海战役期间,老毛的电报屡屡有如下字眼:一切事宜临机处置,不必请示。老蒋屡屡如此:弟部向某某方开进,坐视某某部被歼,将使我亡国亡种。境界之高低立判。回到正题。重任在肩,所幸方向正确,所以粟裕也就放下包袱专心寻找战机了。毛泽东让他打邱清泉所部第五军,这是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经历过印缅战场洗礼的部队,全式美械的机械化兵团,实力很强。粟裕刚渡过黄河,邱清泉很机警,立刻带着部队进入山东与其他部队抱成一团。想包围我,门都没有。粟裕一时无法,摊看地图思考一番,果断下令甩开邱兵团,掉头直扑河南开封。开封兵力空虚,
24、粟裕手到擒拿,一举攻克。共产党都学了毛泽东不计较一城一地得失的军事思想,只蒙头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可蒋介石不同,河南省会被共匪攻占,岂能坐视?蒋介石急忙调集 5路大军前往增援。可粟裕打开封不仅仅是为了歼灭区区开封一城的兵力。开封只是个餐前甜点,粟裕还没吃饱呢。就是要吸引你过来,怕的就是你不来。果然邱清泉急于给老总统立功,挥兵直进扑向开封。粟裕立刻弃城,回头迅速切下了迟迟疑疑墨迹在后的区寿年兵团,不用客气,包围歼灭在睢杞两县。邱兵团实力雄厚,不宜硬碰硬,咱先躲一躲,但吞掉区寿年兵团还是绰绰有余。这些招数,粟裕在七战七捷中已经耍的纯熟,这时候运用起来,轻车熟路。指挥是门艺术,粟裕确实是个艺术家。区寿
25、年当年跟粟裕有交情,是老朋友,在兵团被歼灭自己被俘虏后,两老朋友战场聚餐,当然粟裕做东。仗打输了,交情还在嘛,这时候区寿年格外重视这份交情,就怕粟裕装作不认识他了。幸亏粟裕记忆力不错。老区一阵激动,忍不住提醒粟裕:粟司令艺高胆大,我很佩服,但我劝你,现在还是赶快撤吧,四路大军即将成合围之势,弄不好要成瓮中之鳖。言下之意是你打我算是挑软柿子捏,可其他几路大军可不是吃素的,得了便宜赶紧跑吧,要不然要吃大亏。粟裕岂能不知战场形势,笑笑说吃菜吃菜。吃完饭,抹抹嘴。粟裕转头又包围了正在疾进增援的黄百韬兵团。你们这几路大军不是要包围我吗?我先包围了你这一路再说。按理说,区寿年说的也对,面对几个方向上扑来的
26、援军,你不赶紧跑极容易被包了饺子。可是粟裕岂是常人思维,我就是行常人不敢行之事。结果这样一来其他几路援军竟然停了下来。真是应了兵法那句话:兵者,诡道也。他们被胆大如牛的粟裕给吓住了,害怕其身后还有更多的援军。再者国民党将领的老毛病在作祟,人人都想保住自己的实力,不肯争先出头,于是坐视粟裕耀武扬威,差点把黄百韬提前给俘虏了,如果那样的话黄连在淮海战役上演出的资格都没有了。老黄也急了,一个兵团司令亲自坐上坦克指挥突围,也填补了国军一项历史空白。拼了老命总算突围出去,蒋介石给他发了一枚青天白日勋章。这就是豫东战役,歼灭国民党军一个兵团部,两个整编师部,四个正规旅,两个保安旅等共九万余人。仅此一役,粟
27、裕就完成了自己给毛主席立的军令状,时间只用了 20 天。此刻是 1948年 6,7 月份,济南战役还没有开打。话虽说得痛快,但实际上这是个险仗,华野也付出了相当大的伤亡,整个战役也没有这么顺利,但提那些就扫兴了不是?七战七捷那种低概率事件也不能总发生,总的来说,豫东战役是比较漂亮的。豫东战役的胜利,扭转了中原战场形势。毛泽东看得很清楚,战役进行时,蒋介石把山东的兵力都调到了河南,山东此时兵力空虚,毛泽东岂会放过这个机会。他命令粟裕立刻回师山东,打济南。第五节:整风有的朋友可能有疑问,我写的是淮海战役,老说前面这些事干什么?你不要急,任何事情都不能割裂开来去说,特别是战争,不把这些前因后果背景铺
28、垫介绍清楚了,后面的大餐也上不来。为啥?用点抽象的说法吧,事物都是互相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因哪有果,没有解放军前面这一系列的动作,哪有后来展开淮海战役的决心和勇气?解放战争是一盘棋,不是攻一个山头拿下一个阵地那么简单,这是个层层推进的过程。饭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点一点讲。还有就是,我尽量把这场战役写的“故事 化” 一点,以求生动好 看,让对这段历史不是 感兴趣的朋友看完之后,起码知道这个仗是怎么打的?假如有人问起,可以简单叙述一遍,这就够了。所以不打算罗列很多数据和资料,那样通篇密密麻麻的数据和部队番号,看起来太枯燥。但是我准备写之前查阅了大量资料,尽量做到不胡说不杜撰。但有的地方如果出错,还望
29、包涵。闲话休提。话说1948 年9 月,粟裕指挥济南战役。蒋介石令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所部固守济南,而在徐州及其附近地区集中 17 万人的 3 个机动兵团伺机北援。济南城的防御不可谓不坚固,王耀武集中兵力约 11万人,在济南外围县镇及制高点构成外围阵地,各阵地内均构筑众多的工事碉堡,形成能独立作战的支撑点。华野还是老办法,部队分为围城和打援两部分,为了防止徐州之敌增援,华野动用了18万人组成打援兵团。原以为攻打济南城会比较艰苦,谁知王耀武不济事,战斗进行了 8天济南城就被攻陷了,加上起义的国军一共被歼灭 10 余w 人,缴获量多,连总司令王耀武自己也被俘虏了。可怜这位抗战名将,在打日本鬼子的
30、战场上功勋卓著勇不可挡,可打起内战来却甚不如意,最后做了俘虏。其实王将军并非这么脓包,他指挥作战能力很强,否则也不可能在抗日战争中屡立战功。但正所谓大势所趋,国民党颓势已显,老王即使在济南战役表现好点也不过多增加华野的伤亡而已。后来老王给关到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改造时,据说学习态度是最好的,后来也是第一批被特赦的战犯。我揣测,老王打鬼子行,打内战不行,是否思想早就动摇了?呵呵。此战一胜,极大地增强了解放军攻占大城市的信心。共产党的仗越打越顺利,打起仗来也就越来越大胆。以前也就只擅长打打游击战,现在渐渐迈入大兵团作战的殿堂,所以,进一步发动大的战役也就有了底气。在济南战役还没有完全结束,巷战还在激烈
31、进行时,粟裕就已经制订了淮海战役的作战计划,并且得到了毛泽东的同意。前面说过,华野用了大部分兵力去打阻援,结果竟然没打上仗,国民党压根儿就没来增援。这使粟裕察觉到,国民党现在是不愿意在这种不利情况下跟我们打大仗。有名言说:永远不要做敌人希望你做的事。这话反过来,就是永远要坚持做敌人不愿意你做的事情。于是,粟裕认为该再接再厉,跟国军再打上一场大仗,于是淮海战役的计划就形成了,粟裕的计划是:攻占两淮即淮阴淮安,高邮宝应,把苏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连成一片。当然现在我们知道这个计划跟后来的淮海战役不是一回事。大战在即,部队一方面厉兵秣马,积极备战,另一方面,一场整风运动却开始轰轰烈烈的展开。在淮海战役
32、发起前一个月,中央要求华野在曲阜召开一个为期20 天的师以上干部会议,重点整顿部队加强纪律性的问题。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里面有两个原因:第一,部队要打大仗,就必须强调纪律性问题,各部队必须要统一,集中,指到哪儿打哪儿,有了严格的组织纪律性,是大规模战役胜利的基本前提。第二,就是统一指挥的问题。中央要求全军一定要服从粟裕的指挥,可是,实际情况并不那么简单。说白了,粟裕在军中的资历浅,不少人不服他,不愿听他指挥。华野是47 年由山东八路军和江苏新四军合并而成,出身新四军的粟裕,指挥起来时时会有一些障碍。部队是很讲究资格的,你说那些老八路,走长征过草地翻雪山九死一生摸爬滚打过来的老资格,他们只服自己
33、的老领导,这时候来一个粟裕,要我们都听他指挥,他算哪根葱?其实,早在打济南之前,打豫东战役的时候,这个问题就很明显。这时候,陈毅帮了粟裕很大的忙。陈毅在部队里很有威望,那是老资格中的老资格,粟裕当年还是个班长,是个红小鬼的时候,陈毅就是政治部主任,地位仅次于朱毛,所以军队里那些骄兵悍将可以不听粟裕的,没人敢不听陈毅的。早在 1948 年 5月豫东战役前,华野就专门开了个高干会议,朱德和陈毅亲自到任,把那些不听话的将领一个个提出来点名批评,内容就是不能搞军阀主义,一定要听粟裕指挥。这次的师以上干部会议,重点仍然是这个问题。没有老领导老搭档陈毅的坚决支持,粟裕在华野的工作会很难进行。这里还有一点插
34、曲,在城南庄会议的最后一天,毛泽东突然提出,要让陈毅去中野任副司令,升粟裕为华野司令兼政委。这可急坏了粟裕,没有陈老总压阵,部队里的那些老资格谁能压得住?于是再三要求陈毅仍回华野。最后老毛还是给了个折中的方案:陈毅到中野工作,仍保留华野职务由粟裕任华野代司令代政委。毛泽东为什么在大战当前调离部队主将,这仍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任何环境里,不管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的队伍,都逃不开人事,人情的纠葛,国民党内有派系之争,共产党内也是山头林立,只不过是个内部协调的问题。一直在说共产党积极备战的事情,那么,这个时候国民党在干什么呢?第六节:派来一只猪1948年 10 月的徐州,正处于危机四伏的态势之下,解
35、放军攻克济南之后,中共两大野战军华野和中野分别位于徐州的北部和西部,大有合流之势。在全国各个战区,蒋介石最看重的是徐州,他在这里投入了四个全机械化兵团,六个绥靖区,是关内最大的指挥中枢,当时,蒋介石在中原分设了两个剿总,汉口的华中剿总下辖 35w 人马,而徐州剿总则以 60w 大军屏障南京的大门。这是因为,徐州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它地处中原南北要冲,两条横贯东西和南北的铁路,陇海和津浦从这里交汇而过,是进可问鼎中原,退可扼守江淮的中原锁匙。而徐州又地势平坦,无险可守,是个“四战之地” ,既是战略重地,又无险可守,那自然极容易爆发战争。自古以来,徐州有文字记载的战事大大小小打过 360 多仗
36、,中国的版图上,没有那块地方像徐州这样经受过如此多战火的洗礼。那么,徐州剿总司令这个人选就显得非常重要,那必须是“国之栋梁” 一类的人才能胜任。而蒋介石让谁当这个徐州剿总司令呢?他选择了他的学生刘峙。刘峙,黄埔一期毕业,从北伐时跟随蒋介石,到现在军衔已经混到二级陆军上将。听上去这可能是个戎马一生,功勋卓著的人物。可实际上他除了在北伐时运气好混上了“ 福将” 的名头,后 来的经历中鲜有战功。 抗日时是著名的“长腿将军”,创造了十余天内溃退千里无人能超越的逃跑记录。这个人全凭对蒋介石的忠诚得到提拔任用。这么一个人,蒋介石却把徐州剿总60w 人马交给他,这是一种自取败亡的任命。刘峙上任后,南京城里一
37、片风言风语,有人说徐州是南京的大门,就算不派一只虎,也该派一只狗,怎么派了一只猪呢?后来我们知道,这只猪也算是“不负众望” ,在淮海战 役中坚决不做英明的决策,不断做出愚蠢的部署,有始有终的捍卫了自己蠢猪的名声。国民党失败后,刘峙一度混的很惨。1949 年逃往香港,但在九龙竟遭土匪抢劫,竟落到了无以为生的地步。台湾方面又以他滞港久未归队,取消其战略顾问资格。最后没办法流落到了印尼,以教书来糊口。估计蒋介石也是“怒其不争” 到极点,诚心撇下他不管了。后来还是老朋友顾祝同何应钦说情,台湾当局才给他一个“总统府国策顾问” 的虚职,让他回来养老。从此他在台湾寓所深居简出,不再露面。其实,蒋介石是知道他
38、这个学生的水平的,所以给他派了一个得力的助手杜聿明做徐州剿总副司令,由他实际负责战役指挥。明知刘峙难堪大任,为什么蒋介石还要委以大任呢?原因也很简单,他要保证手底下这 60w 人马对自己的绝对服从和忠诚。刘峙无能,但他听话。其实有一个人蒋心里清楚是能担此大任的,但蒋就是不给他兵权,这人就是白崇禧。白崇禧,外号“ 小诸葛 ”,为人精明多谋,领兵打仗也有 一套。但他是国民党内“桂系”首领,是地位仅次于 “桂系”老大李宗仁的 2 号人物。白和蒋的关系有和与不和,套用一句很熟悉的话,但要反过来说,那是“三分合作,七分不合作” ,蒋北伐,抗日时,多得白崇禧出谋划策,是重要智囊人物,蒋对他很倚重,可另一方
39、面,白崇禧历史上曾经三次逼蒋下野,是党内蒋介石的重大威胁。所以,蒋介石对白崇禧那是相当的猜疑。这样的关系,蒋介石怎么可能把重大兵权交给他?后来,形势危急,蒋介石也是国难思良将,顾不得什么派系矛盾了,把白召来南京,想让他统一指挥两大剿总,可这时候白崇禧反而不买账,说什么也不肯就任。淮海战役一结束,白就联名发布通电要求蒋下野,为此,蒋深恨之,到了台湾后,给他一个闲职。后来传言,李宗仁回大陆后,蒋觉得白失去了牵制李宗仁的价值,就派特务暗杀了他。真实与否,也不作讨论了。但是个人认为,白这个人只有小聪明没有大远见,原因有二:一,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道理他难道不知道?“国难”当头还忙着 派系斗争, 不肯临危
40、受命挽回败局。二,明知跟蒋已有了无法化解的矛盾,还被蒋介石诓去台湾,这不是自投罗网吗?李宗仁就很清楚这一点,他直接去了美国,后来辗转回了大陆,受到大陆方面热情欢迎。所以,一开始国民党在用人方面就大大的不妥。共产党用的是能征惯战的勇将粟裕,外加征战多年老谋深算的刘陈邓等人,国民党用的是除了对蒋忠诚别无长处的刘峙,这样的安排,很有意思了。第七节:国民党的部署济南战役后,徐州剿总开始收缩兵力,他们的部署很有创意。至十月底,其四个兵团、四个绥靖区、二十五个军,约六十万人的兵力,分布在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和津浦两条铁路线上,摆了个一字长蛇阵,几十万的大军挤在铁路两侧,浩浩荡荡,非常壮观。意图也很明显,就是
41、为了阻止共军南下,屏障首都南京。这个想法似乎也很合理,兵力这么集中,共军无论攻击哪一部,都可以迅速增援,就不怕被他们包围歼灭了。看来,国军已经被共产党的“围点打援” 战术弄得有点闹心了。后来,辽沈战役爆发,从 1948 年 9月 12 日开始 11 月 2日结束,不到两个月时间,蒋介石在东北的 55w 精锐之师就被消灭的一干二净 ,局势越来越严重了。共产党越打胆越壮,实力越强,看来,中原地区的决战不可避免了。蒋介石在中原分设了两个剿总把兵力分开,白崇禧第一个反对,他认为在中原不应该分设两个剿总,而应该合并两个剿总由他亲自指挥,蒋介石岂会听他的,你领着你的 35w 人安的呆在武汉待命吧,别的事少
42、操心。结果后来白非但不操心,也不听命令,老蒋要掉他的部队去增援,白说没门儿。徐州危及,蒋介石让国防部作战厅给点意见。作战厅报给他两个方案。一是放弃陇海路上的据点,兵力收缩至徐州到蚌埠间的津浦路两边,做攻势防御。第二个是放弃徐州,大军退守淮河南岸。但他始终没有下定决心到底要不要放弃徐州。白崇禧的观点也是认为不应该在徐州屯重兵,守江必守淮,大军应该放在蚌埠。徐州是四战之地,难守易攻,大军集结在那里很不明智。当然,蒋介石照例是不鸟他的。我们知道毛泽东的战略思想一贯是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倾向于集中兵力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开战初期,胡宗南拥重兵打进延安,毛眉头都没皱就果断放弃延安,才有了今天的形势。但
43、让蒋有这样的决心,就比较难了。前面说过,徐州战略地位重要,还没打呢就放弃徐州,这对蒋介石来说是不能接受的,毕竟那个时候国民党是正统,共产党攻下一地叫解放,国民党那可是叫沦陷,字面意思上看,就可以知道双方的心态。这也足见蒋的军事思想比较落后,一直专守防御战略思想。蒋介石一直在犹豫,一直拖到 11 月5 日,才最后下命令,将陇海路兵力撤至徐蚌之间做攻势防御,这就是国民党的徐蚌会战计划。而这个计划,国民党最终连施展的机会都没有。这个计划被送到正在东北葫芦岛指挥撤退的杜聿明手上时,他气苦了。古往今来,就没有这么布阵的,国防部的这帮人,真 tmd 有才!前面不是说杜聿明给刘峙做助手吗?怎么跑到东北去了?
44、这没办法,就一个会干事又忠诚的杜聿明,蒋介石拿他做救火队长来使。在徐州时,杜聿明已经制定了一个作战计划,正要准备实施时,被蒋介石叫上了飞机,拉到东北去指挥部队撤退,那个计划也就不了了之。如果那个计划被实施了,淮海战役的面目也许会有所不同,历史就是这么巧合,国民党一直走背字。那是个什么计划呢?杜聿明和参谋长文强计划佯攻济宁,目的在收复济南,把津浦路打通,这是一步先发制人的棋。后来杜聿明被蒋介石拉到东北去救火,这计划就搁置了。因为总司令刘峙有自知之明,他认为这么大的仗我可指挥不了。这段历史出自被俘后已经晚年的文强之口,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而让杜聿明上火的这个徐蚌会战计划,是出自国防部作战厅的手笔。而
45、这个作战厅厅长叫郭汝瑰,这个人我想不少对历史感兴趣的人都知道,他是共产党潜伏在国民党中的最大的间谍。第八节:作战厅,谁的作战厅?历史有时候会有点黑色幽默。国民党国防部作战厅厅长竟然是共产党的人,这个作战厅,到底是共产党的作战厅还是国民党的?这等于两个人打架,一方的大脑中枢神经已经被另一方控制,这样动起手来,是个什么后果?而这份作战计划恰恰出自郭汝瑰之手。共产党替国民党制定作战计划打共产党,很滑稽的一件事。自然,这份作战计划的副本通过特殊渠道很快就传到了共产党领导人手里。可是当时形势变化太快,那个徐蚌会战计划刚开始执行就完全走样,所以这份重大情报没有起到作用。郭汝瑰,黄埔 5 期毕业生,早在 1
46、928年就秘密加入共产党。他在国民党内左右逢源,混的如鱼得水。他既是陈诚派铁杆,又和其他派系关系不错。他既是黄埔毕业,又是国民党陆军大学毕业,“根红苗正” ,长期在国防 部高层任职,蒋介石很信任他。老郭当年也是经常出入蒋介石官邸汇报工作,可谓红人。这么一个人如此出身,怎么会成为共产党的间谍呢?原来人家老郭一开始思想上就接受了共产主义的熏陶,读了很多列宁马克思的著作,当时也是坚定不移的入了党。可后来,蒋介石当权后开始反共,屠杀共产党,于是老郭就陷入危险局面,不得已就去了日本留学,这就跟共产党失去了联系。学成归国后,老郭官运亨通,受到陈诚赏识一路爬到高层,可是愈爬的高,见到国民党的腐败愈失望,一个
47、偶然的机会,老郭又重新和组织恢复联系,这时候已经是1945 年。老郭想到延安去,可是组织上说你到那边作用不大,不如就在这里做点工作。于是,老郭开始了他的卧底生涯。此后老郭不断将一些重大情报通过秘密渠道送到上海的董必武手里,成为“潜伏在党内最大的匪谍”。1949 年国民党即将 失败时,老郭向组织要求归队,可组织要求他临走再干一票,如果可能带队伍起义过来。老郭咬咬牙就去干了,谁知还挺顺利。老郭希望下部队去带兵为党国尽力,蒋介石很感动就让他去四川组建 72 军,最后还让他当 22 兵团司令。老郭顺坡下驴,把 72 军内的特务反动分子一一剪除,安插上自己信任的人,再向国民政府要来一大批武器装备武装起来
48、,等到解放军攻来时,老郭通电起义。蒋介石听到消息后是个什么感受,不妨想象一下。这就是老郭当年的主要事迹,如果拍成电影,可以取名无间道。解放后老郭一直在南京军事学院当教员。虽然立了那么大功,可是组织上只给他起义将领的待遇,很多事情原因很复杂,也不便详说。总之入了这一行的人,保密原则就是一生需要遵循的规矩,所以也不可能拿这些去高调宣传。历次运动老郭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老郭都理解。但让他委屈的是,那边大骂自己是共产党的匪谍,这边长时间一直不承认自己的共产党身份,一直到 80 年代才重新确认了这段历史,光荣入党。老郭这辈子挺传奇也挺委屈,幸好干间谍工作的人神经粗硬非常人可比,老郭一直不气馁,坚持申请
49、入党,最后也算结局圆满。作战厅可不仅仅是老郭当年一个共匪孤军作战,有的“同道中人” 由于各自领导不同老郭也不知道,情报工作嘛保密是必须的。曾经闹过这样的现在看来是笑话的事,老郭当年为了自保,就向上面检举自己的对头“桂系” 铁杆刘斐是共产党,而刘斐时任国防部参谋次长(官也不小),平日里这两人由于派系斗争总闹别扭。一听老郭这么说,刘斐也指责老郭是共产党,这风波闹的沸沸扬扬。可你猜怎么着?这刘斐正是一名资深的共产党员,他也是共产党打入国民党内部的又一个卧底。于是两个卧底互相检举对方是卧底,这戏唱的,真叫做“假作真时真亦假” 。老郭虽然隐藏的很好,但国民党里也有明白人,一些要员就很怀疑他。邱清泉“邱疯子”就经常在大庭广 众之下大骂国防部已经 被共匪包围了,是亡国的国防部。算被他骂对了。杜聿明更是一直怀疑老郭是共产党,可惜没有真凭实据,人家官大,也不好随便揭发。这里面还有一个典故,说是杜聿明有一回去老郭家里做客,发现老郭家里沙发腿上竟然打着补丁,杜心里就嘀咕上了,我在党内算是很清廉的人物,这个郭汝瑰比我还清廉,不大像我党人士。从此以后,杜每次向蒋汇报军事机密,都要避开老郭,平时什么事也不给老郭说。解放后,一个被俘改造了十年,一个不被承认一直在军事学院教书,但两人关系倒一直不错,最后在杜弥留之际,老郭去医院看他,杜拉着老郭的手说:你当年是不是在为共产党做事?老郭沉吟良久答道:“光亭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