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综合自然地理学答疑库.doc

上传人:gnk289057 文档编号:6032469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3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自然地理学答疑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综合自然地理学答疑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综合自然地理学答疑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综合自然地理学答疑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综合自然地理学答疑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综合自然地理学解疑库一、选择题1、自然地理学的创始人是 A 。A洪堡德 B道库恰耶夫 C伊萨钦科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创始人是 A 。A道库恰耶夫 B洪堡德 C伊萨钦科3、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B 。A地理环境 B自然地理环境 CPRED 系统4、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B 。A地理环境 B自然地理环境整体 CPRED 系统5、景观生态学的创始人是 C 。A贝尔格 B索恰瓦 C帕萨格6、景观学的创始人是 A 。A贝尔格 B索恰瓦 C帕萨格7、地理系统(自然地理系统)是由 B 首先提出的。A贝尔格 B索恰瓦 C帕萨格8、冷湿的森林沼泽环境的标型元素是 A 。AFe + BFe + Ca +9

2、、干旱草原环境的标型元素是 C 。AFe + BFe + Ca +10、湿热环境的标型元素是 B 。AFe + BFe +和 Al+ Ca +11、 21 世纪议程是在 C 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出的。A1972 B1987 C19921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首次是在 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出的。A1972 B1987 C199213、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早是在 B 中提出的。A 我们共有一个地球 B 我们共同的未来 C 21 世纪议程14、坚持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人是 A 。A孟德斯鸠 B道库恰耶夫 C白吕纳15、或然论的创始人是 A 。A维达尔白吕纳 B罗士培 C拉采尔16、协调论的思

3、想是由 A 提出的。A罗士培 B维达尔白吕纳 C拉采尔17、从土地评价的类型来看,美国八等制基本上属于 A 。A潜力评价 B适宜性评价 C经济评价18、从土地评价的类型来看,FAO 土地评价纲要基本上属于 B 。A潜力评价 B适宜性评价 C经济评价19、从土地评价的类型来看, 中国 1/100 万土地资源图的评价系统基本上属于 B 。A潜力评价 B适宜性评价 C经济评价20、从土地评价的类型来看,城镇土地基准地价评估的评价系统基本上属于 C 。A潜力评价 B 适宜性评价 C经济评价22、按照狭义理解, A 属于地带性规律。A纬度地带性 B垂直地带性 C水平地带性23、按照广义理解, D 属于地

4、带性规律。A.纬度地带性 B.垂直地带性 C.水平地带性 D.A、B、C24、山体越高,垂直带谱越 B 。A简单 B复杂 C不变25、纬度越高,垂直带谱越 B 。A复杂 B简单 C不变26、按照道库恰耶夫的理解, B 是自然地理综合体的一面镜子。A植被 B土壤 C气候27、美国八等制的土地潜力级主要是根据 B 划分的。A土壤 B适宜性 C限制性28、土地评价因素的选取原则主要是 C 。A.因评价用途的不同而不同 B.因地区的不同而不同C.A 和 B D.因评价者的理论水平差异而不同29、FAO 土地评价纲要的土地适宜级主要是根据 B 划分的。A适宜性类别 B适宜性程度 C限制性因素30、下列区

5、划方案中属于交叉单列系统的是 C 。A.罗开富的区划方案 B.任美锷的区划方案 C黄秉维的区划方案31、下列区划方案中属于统一单列系统的是 C 。A.黄秉维的区划方案B.席承藩的区划方案C.任美锷的区划方案二、填空题1、近代地理学早期萌发的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集中反映在 道库恰耶夫 的著作中,在他的著作 论自然地带学说 中,提出了自然综合体思想和自然地带学说。2、在 综 合 自 然 地 理 学 的 发 展 过 程 中 , 管 子 地 圆 篇 是 我 国 古 代 有 关 土 地 类 型 的代 表 著 作 ; 而 禹 贡 是 我国古代有关自然区划的代表著作。3、在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中, 禹贡的

6、最大贡献是 划分全国为九州 ;而管子地圆篇最大贡献是 提出了三等(六级)制评价系统 。4、黄秉维在 1960 年提出了自然地理综合研究方向的三个趋势是:一是水热平衡理论;二是 景观地球化学(或化学地理) ;三是 生态系统 。5、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主要包括要素结构、 空间 结构和 时间(演替) 结构。6、按演替方向,土地演替可以分为 正向(进化) 演替和 逆向(退化) 演替。7、按演替速率,土地演替可以分为 快速 演替和 慢速 演替。8、 大气迁移 元素是所有环境的标型元素;而 水迁移 元素是特定环境的标型元素。9、生态系统能量流的基本特点是:一是 单向流动 ;二是 能量以不同形式转换 ;三是能

7、量流符合热力学第一、二定律。10、生态系统中的生态金字塔主要包括 生物量 金字塔、 数量 金字塔和能量金字塔三种。11、生 态 系 统 与 自 然 地 理 系 统 的 根 本 区 别 在 于 生 态 系 统 是 单 中 心 的 、 而 自 然 地 理 系 统 是 多 中 心 的 。12、在土地分级中,土地单元在地貌上相当于一个 小地貌(完整的地貌形态) ;而立地在地貌上则相当于一个 微地貌(地貌部位) 。13、一条冲沟在土地分级上相当于一个 土地单元(限区) ;而一个黄土梁坡则相当于一个 立地(相) 。14、某一级阶地在土地分级上相当于一个 土地单元(限区) ;而一个阶级面则相当于一个 立地(

8、相) 。15、土地系列图包括 比例尺系列图 、 时间系列图 和专题内容系列图三个方面。16、土地评价的基本原则有 综合性原则 、 生产性原则 和比较的原则。17、地方气候属于 中(区域) 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而小气候则属于 地方(小) 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18、带段性和省性属于 (大)区域 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而热力分带性则属于 全大陆 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19、水平地带性属于 全大陆 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而垂直带性则属于 中(区域) 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20、 “斗 转 星 移 , 冬 去 春 来 ”属 于 地 理 分 异 , 而 “一 山 有 四 季 , 十 里 不 同 天 ”则 属 于

9、地 域 分异 。21、气候的年际变化属于 地理 分异,而气候类型的空间分布则属于 地域 分异。2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准则是公平、 效率 和 生态可持续性 。23、对于综合自然区划等级系统的类型而言,黄秉维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 基本上是一个 交叉单列 系统;而赵松乔的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的一个新方案是一个 统一单列 系统。24、黄 秉 维 的 中 国 综 合 自 然 区 划 ( 初 稿 ) 把 全 国 划 分 成 3 大 区 , 6 个 热 量 带 和 青 藏 高 原 区 , 18 个 地 区 ( 亚 地 区 ), 28 个 自 然 地 带 ( 亚 地 带 )。25、 “气 候 王 国 是

10、一 切 王 国 之 首 ”是 地 理 环 境 决 定 论 的 主 要 观 点 ; 而 “在 人 地 关 系中 , 除 环 境 因 素 外 , 人 本 身 也 是 一 个 积 极 因 素 ”是 或 然 论 的 主 要 观 点 。三、名词解释1 自然地理环境指受自然规律制约的地理环境,包括未受人类活动直接影响或影响微弱和已被人类社会改造利用了的两种状态的地理环境,前者如自然地理的各个组成部分:地质、地理、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动物等。后者如被改造了的自然环境:绿洲、梯田,人工牧场、人工林等。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之间,经过长期不休止的相互联系,相互

11、渗透,融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自然地理综合整体(自然地理系统),系统中任何一种的成分或环节的变化,都将影响其它成分甚至整个系统的变化。3 地理地带周期律随着辐射平衡值(R)的增加自然带由北极亚北极中纬亚热带热带;而随辐射干燥指数 K 的值增大(0-4) ,自然地带由森林草原中荒漠荒漠变化,这种规律就是地理地带周期律。地理地带随辐射净值与辐射干燥指数的变化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称地理地带周期律。4 辐射干燥指数辐射干燥指数 K 。RLr随着辐射干燥 K 的值增大(0-4) ,自然地带由森林草原中荒漠荒漠变化。这种规律也叫地理地带周期律。5 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是指由自然地

12、理过程的循环和振荡引起的随时间推移而有规律(周期性)演替的现象。节律性也称周期性。通常根据周期性的特点分成三类:周期性节律:以严格的时间间隔为循环振荡周期。如:昼夜节律,年节律,季节节律等;阶段性节律:以不等长的时间间隔为循环振荡周期。如:生物(或人)的生长节律,生物进化节律;旋迴性节律:以一定的旋迴阶段为周期。如:冰期节律(气候旋迴节律) ,地质旋迴节律,地貌旋迴节律等。6 水平地带性水平地带性是大陆上实际表现出的地带性,是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因素共同作用形成。既不从属于地带性,也不从属于非地带性。定义为:由于纬度和海陆分布的影响,由赤道向两极,从沿海到内陆,在水平方向上呈带状分布的地域分异规律

13、性。分三种类型:纬向式:低纬、高纬和中纬。 如,我国东部的平原区的表现。经向式:干湿地带性和大地构造大地貌组合分异起主导作用,如北美大陆中部:草原半荒漠荒漠斜交式: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影响相当。如我国东北、华北、内蒙的水平地带性。7 带段性和省性带段性也叫地方性地带。指在一个非纬度地带性单位内部的纬度地带性分异。有:带段、地带段、亚地带段、次亚地带段之分,一般指地带段性。省性指地带性单位内的非地带性分异。是地带性因素分割了非地带性单位的结果。米尔科夫称为省性。省性规模一般较带段性要小。有:国、省、洲、县之分。8 垂直带性随海拔高度增高气温降低(降低 0.6/100 米),降水增多(然后减少) ,土

14、壤、植被等自然要素发生带状分异,这种随地势高度变化,沿垂直方向上呈现出水平环带状分异的规律性称垂直带性,又称高度带性。9 地方气候因区域性下垫面性质不同(如大片森林、湖泊、中等地形、城市等)而引起的气候,称地方气候。主要有:海岸气候,湖区气候,灌区气候,森林气候,城市气候等。在热带信风带海岸气候作用下:大陆东岸热带季风林景观大陆西岸热带荒漠景观10 小气候小气候:局部下垫面性质(小地貌、地貌部位)不同所引起的地面 1.52.0 米以下气层内(贴近地层和土壤上层)的个别气象要素的变化称小气候。小气候分类:(小片)森林小气候,坡地小气候,水域小气候(湖泊、水库、较大的江河) , (小)城镇小气候等

15、。11 土地土地包括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大气、土壤、基础地质、水文和植被。它还包括这一地域范围内的过去和现在人类经济活动的种种结果,以及动物就目前和未来对人类利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响。 (答出土地的 5 个含义也给全分)12 土地适宜性与限制性土地适宜性是指土地对某种用途的适宜程度,包括适宜性类别(类型)和适宜性程度两个方面;土地的限制性是指土地对某种用途的限制程度,包括限制性类别(因素)和限制性程度两个方面。土地适宜性与限制性相辅相成,适宜性越大,限制性越小;反之,亦然。13 土地质量土地质量:土地的综合属性,是针对某一种用途的土地属性。由 kellogg C.E 1953提出,

16、后由 Lemon 1960,Bennema 毕克(Beek) ,Camargo,Vink 等人发展。毕克认为有四种类型:土地生态质量: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态要求土地管理质量:管理措施与发挥土地生产力土地保护质量:保护上述质量水平的能力 土地改良质量:改良的难易程度土地质量14 土地结构土地结构指某一级不同土地单位之间或内部在时间空间上的耦合关系与联系方式,它包括一下几个方面:土地类型结构、土地资源结构、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时间结构(演替结构) 。15 综合自然区划综合自然区划是一种地域研究方法,是关于自然地理区域的划分或合并的研究,它是根据自然条件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的程度对地域进行逐级的划分与合并的过

17、程,从而划分出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16 统一指标自然区划中,同一级等级单位采用同一(相同)的指标,通常就叫统一指标,即同级同质指标。相对之下,同一区域、不同等级单位采用的同一指标,对于同一级别等级单位来讲,就叫多指标(同级异质指标) 。17 自然地带初稿中对自然地带的定义:每个地带包括一个可以代表自然界水平分异特征的土类和植被群系纲(平地自成土和生长良好的平地天然植被) ,具有一定的热量水分组合,相应的隐域性土类和植被,相似的垂直带结构、自然地理过程与自然现象。18 景观地表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不同特点的地域(地段)所构成,每个地段或(地域)独特的地形、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都是有规律的结合

18、;而地表的这些领域地段概称为地理景观,简称景观。景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景观从广义上可以理解为自然地理综合体的同义语;狭义上,景观是自然综合区划的下限单位,地带性与非地带性两种属性最一致的区域。19 自然环境容量自然环境容量也叫自然环境承载力,是指自然环境所能容纳人口的数量、资源的数量(资源生产力) ,以及容纳污染物的能力。即:自然环境容量或环境承载力自然环境人口容量:容纳人口的数量自然环境资源容量:资源生产力自然环境净化能力:容纳污染物的能力20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既符合局部人口利益,又符合全球人口利益的发展四、简答题1、简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

19、性思想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简单来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之间,经过长期不休止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融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自然地理综合整体(自然地理系统),系统中任何一种的成分或环节的变化,都将影响到其它成分甚至整个系统的变化。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想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自然综合体学说阶段,其特点是从要素具有相互联系来认识整体性;(2)地理系统学说阶段,特点是从地理环境的结构和功能来认识整体性;(3)耗散结构理论阶段,特点是从地理环境是一个非平衡有序开放系统的角度来认识系统的整体性。2、简述地理圈层构成。总体而言,自然地理环境的构成可以分成无机成分和有机成分

20、两类:(1)无机成分:大气,水,岩,土壤 (2)有机成分:植被,动物,微生物但是,对于组织水平很高的自然地理环境而言,仅仅知道其化学元素组成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人们更多注意的,不是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化学元素,甚至不是一般的化合物、盐类等物质,而是层次高得多的各种物质体系;这就是以气体物质为主的大气圈、以液态水为主的水圈、以固体岩石为主的岩石圈、以生物有机体为主的生物圈等等。通常情况下所说的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成分,即指上述诸地圈而言。大气圈 主要由元素状态的气体混合物组成,其最下部密度最大的对流层集中了全部质量的 80%,平均厚 10-12 公里。对流层与水圈和岩石圈表层以及生物圈处于经常的相互作

21、用中,并且被公认属于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对流层之上有平流层,电离层之上,还有逸散层。尽管除对流层以外的其余各层都不属于自然地理环境,但几乎每一层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的生活都有重要意义。水圈 水圈是由世界大洋、河流、湖泊、冰川、沼泽、地下水及矿物中的水等组成的。其主体为液态水,但含有多种可溶性盐、悬浮固体物质、有机体、溶解气体。水圈的主体世界大洋面积约占全球面积的 71。水溶解岩石中的固体物质,为满足生物的需要创造了前提。岩石圈(又称地壳) 分布在地球硬表面附近,主要由沉积岩以及岩浆岩、变质岩组成的圈层,平均厚度 30-35 公里,但只有其表层属于自然地理环境。岩石风化物质提供了成土作用的物质基础,

22、并以其丰富的矿质养分满足植物需要,以其多种矿藏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生物圈 地球表层有生物存在以及生物生命活动影响所及的空间称为生物圈,其范围与自然地理环境十分近似。其中,绝大部分生物个体集中分布在地表上下约 100 米厚的范围,形成“覆盖”于地表的“生命膜” 。生物作为最活跃的物质形式,在自然界物质能量交换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3、简述土地的特征。土地是一个综合概念,其特征包含了自然、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属性。其特征概括起来,有 8 个特征:1)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 “万物土中生”就生动地说明了土地生产力特征。在农业生产上,土地能够生产人类所必需的动植物产品。土地生产力的高低、取决于土地本身的性

23、质和人类生产技术水平两个方面。不同性质的土地资源,适宜不同的作物、牧草、森林、牲畜的生产和繁殖,因而具有不同的适宜性。提高人类的生产技术水平,就能有效地利用光热条件,调节水分和养分,从而提高土地生产潜力,相反,如果开发利用的不合理,或者是只用不养,则土地生产力将会下降。因此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把开发和保护相结合,充分发挥土地的生产力。2)位置的固定性占据一定空间的土地资源不像其他物质,在空间上具有固定的位置,这使得一块土地区别于另一块土地。对农业土地而言,由于土地位置固定,并坐落于一定的地貌部位,使得土地资源在空间上复杂多变。比如黄土高原地区,塬区土地、沟坡土地和沟底土地相互交错分布,不利

24、于人类利用,平原土地相对质底均一并分布集中,有利于大面积利用。对城市土地而言,位置固定性更显突出,市中心区土地和郊区土地,可能性质一样,但生产力和地价水平相差甚远,在地产评价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分布的地域性由于土地位置的固定,加之形成土地资源条件的地域差异,使土地资源分布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从自然条件来看,由于大气环境、距海远近、地貌条件、地质基础的不同,使得土地资源水热差异明显,土地潜力不同。从社会经济条件来看,由于不同地域上具有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生产技术水平,对土地资源利用的方式和程度也不相同。因此,在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时,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4)面积的有限性现在的陆地表面是

25、经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多次造陆运动和复杂的地貌过程形成的。因此,在有限的人类历史时期,陆地土地总面积不会有大的变化,也就是说土地面积是有限。另一方面,在不合理的利用情况下,土地资源还会产生退化,可利用的耕地和荒地会因城市、交通等建设用地的侵占而逐渐减少。随着人口的增长,许多地区已出现人多地少,土地供应产生相对稀缺。 5)供应的稀缺性由于土地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又具有不同的适宜性,以及报酬递减规律,导致适合特定目的的土地的相对缺乏也就是,土地经济供给具有稀缺性。在任何时候,如果不是因为交通运输不便、土质贫瘠、气候和地势条件差等重大的限制,使开发利用这些土地无利可图的话,那么这些土地随时可供

26、使用。有着这些限制的土地,其潜在的可用部分,只有在它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价值提高到足以抵偿必要的改良费用后,而有利可图的时候,才会被人们所利用。6)土地资源的承受性土地资源具有承载任何物体的能力,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场所,是生产过程的空间和基地。土地资源的这种承受性(承载力) 尤其表现在工业生产和建筑行业,由于不同地区地质条件和土壤基础的不同,土地承载楼房层数也不相同,楼房地基深度也不相同,这限制着有些地区不宜建高楼,有些地区修建公路、铁路困难。7)土地资源的综合性土地资源在垂直方向一般从土壤母质层到植被林冠层顶部,包括了这一空间的植物资源、气候资源和水资源,这使土地资源形成一种特殊的综合性资源。

27、西方理解土地资源而包括了土地的地上权和地下权,也就是说土地资源还包含了矿产资源和光热、风能等资源。无论是广义理解,还是狭义理解土地,都说明土地是综合性资源,也就是说土地资源具有综合性。研究土地资源,可以充分了解各种自然资源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规律,调节自然界生态平衡,达到资源的永续利用。8)动态性和可更新性土地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影响,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各土地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不断地进行着物质交换、能量转化、信息传递而保持着一定的稳定性,因而在利用土地资源时,要具有综合观点,维持土地生态平衡,保护土地资源。4、简述综合自然区划的主要内容和任务。综合自然区划

28、的主要内容:(1)综合自然区划一般方法论(原则、依据、区划的方法等理论)的研究;(2)区划方案(等级系统,反映地域分异规律) ;(3)综合自然区划的实践应用研究。主要任务:(1)了解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划分自然区域,确定自然区域界线,揭示自然地域分异规律,充实和发展地域分异理论;(2)摸清各地区(或区划单位)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特征,正确评价各种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发展的有利与不利方面,为因地制宜发展生产提供科学依据。(3)分析在不同科学技术条件下人类利用与改造自然的可能性,现实性及实施后果,为协调人地关系,促进有利于人类发展的良性生态平衡提供基本数据。5、什么是土地分级与土地分类?并说明其相

29、互关系。土地分级:根据土地的成生联系性及复杂程度对土地个体单位的划分合并,区分出一些高低有别,复杂程度不同的具体土地单位。土地分类:将同一等级的土地分级单位个体按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归并的类群就是土地类型。关系(区别):6、景观(或自然小区)有哪些特征?景观(或自然小区)有 5 个特征:景观(或自然小区)是地带性与非地带性两种属性最一致的区域。其内部的差异,已不是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分异,而是地方性分异。景观(或自然小区)具有特殊而明显的形态单位结构,其形态单位就是土地类型。不同的景观(或自然小区)具有不同的土地类型组合结构,是其他自然区划单位不具备的。由于景观(或自然小区)的上述特征,使其保

30、存有全部高级区划单位的典型特征。它一方面能提供自然区域典型的自然特点而有别于土地类型单位,另一方面对景观(或自然小区)类型特征不同程度的概括,可以作为划分各级自然区划单位的一种标志。相对于土地类型单位来说,景观(或自然小区)具有明显的个体特征和非重复性(区域共轭性) 。土地类型可以多次重复出现,属类型研究的范畴。相对于土地类型单位来说,景观(或自然小区)具有较长的形成历史,对外部影响具有较大的稳定性。人类可以改变土地类型,但却难以改变地带性非地带性条件形成的景观(或自然小区) 。7、简述土地与土壤的区别。“土地”是地球表层的一个系统层次,整体的土地具有高一级的组织水平,而构成土地的各自然成分,

31、如气候、地貌、潜水和地表排水条件、岩性、土壤、生物群落等则处于低一级的组织水平,因此,土地研究必然涉及两个组织水平。土地的经济利用特征,可视为另一级组织水平,这样,土地科学实际上接触三级组织水平。土地与土壤是两个不同的,不应相互混淆的概念。尽管早在 19 世纪初,BB道库恰耶夫就已指出土壤是自然界的一面镜子,但它仍不能与土地概念等同。因为从发生学观点看,气候、地貌、母质、生物等,是土壤形成的因子,土壤只是反映了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并且只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特征产物。土地则是在一定地段内把全部一级 类型一纲二级 类型一纲三级 种属科土地分类 高高土地分级分级:个体合并或划分分类:同一级个体的类型

32、归并 分级:地域划分研究分类:类型归并研究分级:纵向研究分类:横向研究分级:基础分类:深化自然因素(包括土壤在内)作为它本身的组成部分,并通过这些成分的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整体,从而具有综合自然特征。土壤是组成土地的一个重要成分。在地势平坦的耕地上,土壤在土地组成中具有极显著的作用;但在许多情况下,如地貌复杂的山地、丘陵以及草原、森林等非耕地情况下,地貌、岩性、植被等因素的作用,以及人类对生产的影响,都将超过土壤因素。对农业生产而言,土壤和土地都有肥力特征,但土壤肥力只涉及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和水分,而土地肥力除包括土壤肥力外,还包括气候肥力光、热、湿度、空气,以及生物肥力等。8、土地划分的原则。

33、(1)发生学原则:一般是土地分级的基本原则,土地分类也可能采用此原则。由于土地类型发生发展的共同性决定了其特征的相似性,因此划分时应尽量遵循发生学原则。使其具有成因形态结构上的一致性。 “发生”着重指现代特征的发生,而不是只追溯其历史,既考虑历史原因,又考虑现代条件。(2)地域分异原则:土地划分的基本原则。就是依据地域分异规律中地方性尺度的分异规律进行划分。依据小地貌、微地貌、小气候、岩性、土质、排水条件、植被或土地利用等特征为划分土地个体和进行土地个体分类的依据,由下向上,逐级进行类群的归并。(3)综合性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辩证综合的原则:本原则是人们经常采用的基本原则。由于土地是由多种土

34、地组成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因此在依据土地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土地分类时,必须从全面分析土地各组成要素人手,阐明各要素在土地分异中的作用。在进行具体分类时,应着重注意各组成要素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土地综合体的外部形态和内在特征,而不是只注意某个个别因素的形态和特征。(4)实用性原则生产性原则: 土地类型研究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即为土地的生产利用或其它目的服务。因此,在进行土地分类时,在不违背作为自然综合体的土地类型的前提下,分类依据尤其是分类指标的确定应尽量照顾到它的服务目标。另外,有学者提出,土地分类的原则还有多级序原则,相似性与差异性原则等等。9、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组分结构

35、的性质和特点。组分结构(要素结构)是自然地理环境空间结构的基础,其特点有五个:1)由于组分特点不同,同类组分可参与形成不同的结构形式,不同的结构形式具有不同的组分。2)组分间联系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多样性-不同的结构模式,-不同的特征,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的联系方式。3)组分间相互联系在一定条件通过中介环节来实现。土-植,土壤根系吸收-物质交换过程,能量转化过程-了解因果关系4)组分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并不是绝对一致的。组分:基本组分 大气,水,土,微生物,植物,母质非基本组分:动物5)动态变化中,各组分呈现出不同的变化速度与幅度周期性,多变化的成分-结构或的关键组分。各组分原则

36、上都可成为关键因素,如水热组分,生物组分-最活跃此外,还有:6)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功能的目的和评价的标准不同,研究地域不同,各组成成分的重要性,作用的大小了不同。作用: 主要作用 主导因素次要作用 辅助因素目的: 农业评价城市规划评价7)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指组成成分或部分的秩序,功能是指自然地理过程的秩序。动态观点看:动态而稳定-缓慢过程时间尺度差异-归于统一功能: -迅速活跃过程10、基准地价的特点。全域性:城市内任何一个区域,应至少有一种用途类型的基准地价。分用途:同一区域(土地级别)中,商、住、工、文卫教育等不同利用类型,都有其不同的基准地价。平均性:基准地价反映一个区域中土地收益或土

37、地租金、土地价格的平均水平,可以采取平均数、中数或众数表示一个区域中的基准地价。有限期:基准地价是有限年期(本用途最高法定出让年限)的土地使用权价格,按照国家规定,不同用途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年限是不一致的,所以不同用途的基准地价的年期也是不同的。时效性:基准地价只反映一定时间的价格标准。11、画图说明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的关系。水平地带性:由于纬度和海陆分布的影响,由赤道向两极,从沿海到内陆,在水平方向上呈现的带状分布的地域分异规律性。垂直带性(垂直地带性):随地势高度的变化,沿垂直方向上呈现的水平环带状的地域分异规律性。两者的关系相似性、差异性。A. 相似性:变化系列相似:(从赤道两极)从山

38、底山顶;基带层水平地带类型。递变原因相似:都是随着气温及水热关系的变化而递度。B差异性:自然带规模(宽度等)差异很大(气温递度变率差异所致):水平几百 Km;垂直带几十至几百 M。水热对比关系产生的原因不一致:垂直带:地势温度、温度;水平带:纬度温度大气环流湿度。光照不同:水平自然带:带不同,光照不同(纬度影响) ;垂直带:光照不变(同一地区) 。自然要素(气候、土壤、植被等)的特征不完全相同。垂直自然带各自然要素具有多种特殊性,比相应的水平自然带要复杂一些。下图为马克耶夫提的理想海洋性水平自然带系统与垂直自然带的关系图式。图:海洋性水平自然地带上的垂直自然带理想图式(马克耶夫)此图式可以简化

39、为同心圆状。其中,理想变化规律为:赤道雨林热带林地带亚热带林地带半亚热带林地带阔叶林地带混交林地带针叶林林地带针叶林冻原地带冻原地带长寒地带。12、联合国 FAO土地评价纲要把土地分成哪几级?各级的依据是什么?本方案依据六条原则,划出四级:土地适宜纲(order)按适应性划分。适宜纲(S):持续利用于所考虑的用途,能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并无破坏土地的危险。不宜纲(N):不能持续利用于所考虑的用途。条件适宜纲(Sc)在一定条件下持续利用。若条件满足,则变为 S 纲;若不满足,则为 N 或 S3;条件适宜纲(相)所占比重较少。土地适宜类(级) (Class):反映纲内的适宜程度。S:S 1高度(非

40、常)适宜类(级):无限制或限制很小,很适宜所考虑的用途,无需投资;S2中度(中等)适宜类(级):中度限制和适宜,需投资但仍可获利;S3临界适宜类(级):较大限制,明显低生产力,经济后达到勉强获利或收支平衡。N:N 1当前不宜类(级):当前不适宜,不久的将来可以适宜,变为 S。N2永久不宜性(级):局限性极大,无任何持续利用的可能性。土地适宜性亚类(亚级) (Subclass):反映级内限制性因素的种类和须采取的措施的差异。 数目因地而异,一般有:有效水分(m) 、侵蚀(e) 、土层厚度(d)等。如:S2m,S2e,S2me。 土地适宜性单元(unit):反映亚级内的经营管理的次要差异(限制程度

41、) ,数目不限。13、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中人地关系的研究内容。综合自然地理学中人地关系的研究包括:(1)环境问题:地球本身的环境问题:火山,地震资源环境破坏环境污染(2)土地承载力研究:环境人口容量、土地人口容量(3)土地演替、生态设计与人工调整。(4)可持续发展。14、土地科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土地概念包含土地的自然特征和经济利用价值两个方面。因此,土地科学除了研究土地的自然特征外,还要分析和评价土地利用现状、土地生产潜力和合理利用改造等。土地利用涉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生产技术等多方面因素。概括地说,土地科学是全面研究土地的自然特征、土地利用现状、土地评价原理和方法、土地规划和管理方

42、法及措施的一门科学。由于研究侧重面不同,又可分为四个分支学科:1)土地自然属性的研究: 土地类型学。侧重研究自然特征、形成、类型划分、结构、演替、差异性、分布规律。德国和前苏联学者称之为“景观学” ,我国自 50 年代以来叫土地类型学。2)土地质量研究:土地资源学或土地评价学。侧重:分等、定级、估价、生产力,适宜性与限制性。它是把土地作为一种自然资源,针对具体服务目的来研究土地的潜力,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有人称为“土地质量评价” 、 “土地分等”或“土地潜力” 。3)土地利用研究:侧重: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合理利用、改造途径、用途改变后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它是农业地理的一

43、方面内容,属经济地理学范畴,着重研究当前土地利用状况和生产水平的高低。4)土地规划、立法与管理: 土地管理学土地管理:土地调查、土地评价、地权管理、地籍管理、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土地规划、土地政策、土地法。土地规划:居民点区域规划、农村主干道规划、耕地规划、农保规划、城市土地规划。5)土地信息学:采用计算机、遥感数据、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地图学等手段,研究土地信息的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处理、表达、应用和传播,为以上研究适时地提供多种动态信息。15、辨析土地与国土。“土地”是地球表层的一个系统层次,整体的土地具有高一级的组织水平,而构成土地的各自然成分,如气候、地貌、潜水和地表排水条件

44、、岩性、土壤、生物群落等则处于低一级的组织水平,因此,土地研究必然涉及两个组织水平。土地的经济利用特征,可视为另一级组织水平,这样,土地科学实际上接触三级组织水平。土地与国土的概念也不完全相同。国土是指国家范围内的地域空间。从政治、行政的角度来定义,国土是一个国家主权管辖下的领土、领空和领海的总称。广义的国土还包括根据(1983 年签订的) 国际海洋法公约规定的由有关沿海国家管理的专属经济区海域。依其物质实体的形式,国土又可表述为由土地、水、气、生物、矿物等各种自然要素所构成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以及分布于地球表层的人口、建筑物、工程设施、经济与文化基础等各种人文要素所组成的立体地域。

45、人类的生存、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这一立体地域实体。由此可见,国土比土地的概念大的多。国土既是资源,又是环境,概念很大;而土地只是国土的一部分,是地表一定地段所有要素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国土与土地的区别在于,首先国土是从政治的含义来限制土地,它不是泛指一般意义上的土地,而是指一国管辖范围内土地及其它资源、环境的总和。当然,国土既可以狭义理解为全国土地的整体,也可理解为全国土地中的一定的地域。16、简述对土地经济评价资料的要求。土地经济评价的资料有以下几个要求:1)准确性。土地经济评价的资料主要来源于各级行政单位的统计。由于种种原因这类资料往往不够准确。因此在使用这类资料之前,需要对其进行对比、分析

46、和加工处理,使所用的社会经济指标能客观地反映出土地的经济价值,满足确定土地使用费、土地税、征地费、投资补偿费等多种经济目的的需要。2)连续性。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和稳定,既要采用连续的数据系列,又要剔除其中某些因气候异常等引起的偶然性数据。在时间系列上,一般选择近期连续 5 年的数据,在特殊情况下也可采用比此长或短的系列数据。3)完整性。不仅要考虑数据在计算上的要求,而且还要考虑到所选指标是否可在各土地评价单元内获得数据。4)典型性。在资料不完善的地区,通过典型分析,人为地选择若干代表性点的资料,可节省人力物力,如处理适当,也可做出较好的概括。在资料比较完整的地区,则应通过统计抽样方法获得与评价

47、指标有关的资料。5)可比性。这包括各种指标的代表时间性要一致即具有同时性。对于投入指标来说,因投入的形式不同,常通过不变价格将各种形式的投入转化为可相比较的指标,或以主产品的常年产量相互折合为某种产品的相对值,以便相互比较。对于产出指标而言,因不同作物的产量不便于比较,故也可通过不变价格将产量转化为产值,使其成为可比指标。17、土地经济评价的特点。(1)对原始资料有很高的要求。土地经济评价必须以丰富、准确的原始资料为前提。(2)必须选定恰当的评价指标。无论哪一类土地经济评价,均涉及评价指标问题。评价指标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评价成果的科学性与实用性。(3)要正确地进行价格折算。在土地经济评价中,需要将不同的产品折算成同一量度,以及需要对各种生产资料和活劳动的耗费作统一度量。(4)要更多考虑到地域的差异性。尽管偏重于自然属性的土地评价也要考虑到地域差异性,但是对于土地经济评价而言这方面显得更为突出。不同区域的土地在自然条件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