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八年级地理中国地形教案设计.doc

上传人:kpmy5893 文档编号:6016263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地理中国地形教案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八年级地理中国地形教案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八年级地理中国地形教案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八年级地理中国地形教案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亿库教育网 http:/www.eku.cc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亿库教育网 http:/www.eku.cc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中国的地形山东省聊城市郑家中学 郑焕霞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地势西高东低,山脉纵横交错。对于“地势西高东低”,教材并没有用较大篇幅讲述,只是通过一幅地势剖面图和三个设计巧妙的问题来解决,但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注意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培养。而对于我国的主要山脉教材则利用图文结合进行重点讲述,侧重让学生通过读图直接获取有关知识,并将已学知识落实到图上。此外,为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自学能力,教材安排了较多的阅读材料。总之,本节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2、均在于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读图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它们大致的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区。2了解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其在图上的分布。3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各类地形图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掌握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及本节课通过启发学生回顾已知的地形知识和还想知道哪些有关地形的知识来调动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分组分亨教学法,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并结合多媒体、DVD、挂图等教学资源,使学生获取有关中国地形的知识。(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3、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通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以及对科学探究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三、教学重点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2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四、教学难点1分析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优越性。2识别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五、教学安排1 课时六、教学准备教具: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沿 32N 线中国地势剖面图、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DVD。七、教学过程(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用方框表达的文字说明是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导入新课:(复习提问) 回忆一些国家的地理,让学生思考:自然地理环境都包括哪些组成要素? (地形、气候、河流、动植物等 )从而引出要了解我国的自然

4、地理环境也需要从上述内容去亿库教育网 http:/www.eku.cc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亿库教育网 http:/www.eku.cc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总结,而本节课首先从“地形”方面去学习、去体会。分组分享活动一:关于我国的地形,我已熟识的,我想知道的。(过渡)中国地形的第一个特点是从地势的角度去描述的。所谓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换句话说,是中国哪边高,哪边低的问题。分组分享活动二:(地势西高东低 ”的学习)第一步,分组讨论:我根据分析,得出一。(讨论假设:根据“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 ”或“中国地势剖面图”,得出我国哪边高哪边低,即地势如何?根据平均海拔高度,我国地势可分成几级

5、阶梯?每一级阶梯的平均海拔高度大约是多少米?各级地势阶梯分别有哪些主要地形类型)第二步,教师引导:结合教材 P20 页活动 13 去讨论,并完成。第三步,自由发言:除分析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或地势剖面图外,要将“活动”完成。第四步,代表发言,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地势西高东低。分组分享活动三:(读图、析图、绘图能力培养 )通过,先小组分享,然后派代表进行集体分享。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让学生把握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这一知识点,并让学生将问题和知识点在地图上发现,又落实到地图上,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第一步,教师叙述引导:分层设色图是一种在图上用不同的颜色代

6、表所在地区的海拔高度的地图,要更好地表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还可以用一种特殊的地图地势剖面图。第二步,举例分析讲解:什么是剖面图?假设:在讲台上有一个馒头,竖着,沿馒头中部切开,将看到的形状就是一个馒头的剖面图。地势剖面图的原理也是如此。第三步,学生分组分享绘图活动:参照教材 P20 页图 21“沿 32N 线中国地势剖面图”,画一幅简略示意图。另外,请两名学生代表在黑板上画。第四步,教师点评。(期间注意巡视,作出及时辅导。 )分组分享活动四:“地势西高东低”的优越性第一步,教师设问:事前备好两幅中国地势变化示意图,一幅地势由西向东逐渐降低,一幅地势由东向西逐渐降低,让学生分析比较,讨论探索

7、,判断利弊。第二步,学生分享、自由发言,提出各自观点,最后派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可引导学生主要从气候、水利和交通三个方面进行讨论。)第三步,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使得我国的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滚滚流,这些大江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运输,促进了内地与沿海的经济联系。在各阶梯的交界处河流产生巨大的落差,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我国的大型水电站大多建设在阶梯的交界地带,如葛洲坝水电站和正在兴建的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等。(过渡)可以说西高东低的地势是我国自然环境的一大优势。那么,构成这一大优势的基本骨架

8、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从各级阶梯的分界线分析,得出:纵横交错的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则镶嵌其中。)分组分享活动五:山脉“走向”的判断第一步,教师引导:先给出填空“一山峰,一山脉”,让学生填写量词,后要求用语言表达山峰、山脉的最大区别,问如何用图形的形式来表示。第二步,学生分组分享讨论、回答。第三步,教师概括:用图例说明山峰与山脉的区别,并讲述山脉是有一定延伸方向的,其亿库教育网 http:/www.eku.cc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亿库教育网 http:/www.eku.cc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延伸方向即走向,表述时是将延伸的两端方向相加。教师板书几组不同类型的走

9、向,让学生说说其延伸方向。如:1东西走向2南北走向3东北西南走向4东西走向第四步,学生分组分享活动:一人画线段,一人说走向。第五步,指图学习:出示“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任指几条山脉的走向让学生判断,如大兴安岭、秦岭、昆仑山等。分组分享活动六:(主要山脉的学习 )第一步,学生活动:读图思考我国山脉按走向大致分为几组?各组走向的山脉中分别有几列山脉?名称是什么? 让学生观察山脉的标注在图上有什么规律。第二步,教师概括:注记文字应与山脉走向一致,由上至下,或由左至右,均匀分布在山体上。引导学生每找出一条,教师就在教学挂图上相应位置指出。第一步,教师补充: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其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位于中

10、、尼边界,海拔 8 848 米,是世界第一高峰,其雄壮、神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第四步,“山脉构成地形骨架”填表活动第 五 步 , 教 师 小 结 : 各 种 不 同 走 向 的 山 脉 纵 横 交 错 , 把 我 国 地 表 分 隔 成 若 干 个 地形 区 ; 山 脉 常 成 为 各 地 形 区 之 间 的 界 线 。第 六 步 , 教 学 片 段 欣 赏 : “中 华 五 岳 ”, 对 学 生 进 行 爱 国 主 义 教 育 。课 堂 小 结 :回 应 教 学 目 标 , 想 一 想 : “我 学 到 了 。 ”八 、 板 书 设 计第 二 章 中 国 的 自 然 环 境第 一 节 中 国

11、 的 地 形一 、 地 势 西 高 东 低1.我 国 地 势 的 突 出 特 征2.三 级 地 势 阶 梯 的 概 况3.西 高 东 低 的 地 势 对 气 候 、 河 流 的 影 响山脉名称 西侧地形区 东侧地形区大兴安岭 内蒙古高原 东北平原太行山 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巫 山 四川盆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雪峰山 云贵高原 东南丘陵北 侧 南 侧天 山 准葛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昆仑山 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亿库教育网 http:/www.eku.cc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亿库教育网 http:/www.eku.cc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二 、 山 脉 纵 横 交 错1.山 脉 构 成 地 形 的 骨

12、架2 我 国 主 要 山 脉 的 走 向 和 分 布九 、 教 学 后 记本 节 课 的 课 堂 教 学 采 用 了 分 组 分 享 教 学 法 , 这 种 教 学 法 它 是 在 班 级 授 课 的 情 况 下 ,充 分 利 用 现 有 的 教 学 资 源 , 按 一 定 规 律 (学 习 能 力 )将 学 生 分 成 若 干 个 学 习 小 组 , 以 点带 面 、 以 优 带 差 , 通 过 学 生 相 互 之 间 的 合 作 与 竞 争 、 探 索 与 研 究 、 发 现 与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如地势剖面图学习;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尤其通过对祖国壮丽河山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如“中华五岳”教学录像欣赏。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相比,分组分享教学更符合我校实际,不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课堂气氛,还的确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更乐在其中。存在的问题是:受实际教学条件的限制,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有限,使得课堂上教师板图、绘图需时较多,挤占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交流讨论的时间,致使有个别班甚至有“拖堂”现象。这就要求教师注意时间的把握外,还要不断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提高自身素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初中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