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4年1月安全培训.doc

上传人:fcgy86390 文档编号:6014877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1月安全培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4年1月安全培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4年1月安全培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4年1月安全培训.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4年1月安全培训.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2014 年一月份安全培训一、职业健康第一节 培训目的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经济发展。 第二节 名词解释职业危害: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职业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有害因素。职业病:指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并列入国家公布的职业病名单的疾病。职业禁忌症:是指从事特定职业或者接触特定职业危害因素时,比一般职业人群更易遭受职业危害和易患职业病,或者可能导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或者在从事作业过

2、程中,可能导致对他人健康构成危险的特殊生理或病理状态。第三节 职业病的种类:职业病种类有 10 大类共 115 项。一、尘肺:1、矽肺: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超过 10%的无极性粉尘(土、砂、石) 。2、煤工尘肺:煤尘3、石墨尘肺:石墨制品、冶金行业 4、碳墨尘肺 5、石棉肺:保温材料 6、滑石尘肺 7、水泥尘肺 8、云母尘肺 9、陶工尘肺 10、铝尘肺 11、电焊工尘肺 12、铸工尘肺 13、其他尘肺二、职业性放射性疾病三、职业中毒(铅、磷、氨、二氧化硫等)四、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中暑、手臂震动等)五、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六、职业性皮肤病(热处理、各种颜料、化学品)七、职业性眼病八、职业性耳鼻喉口腔

3、疾病九、职业性肿瘤(肺、膀胱等)十、其他职业病 共计 115 项第二章 粉尘对人体的危害与控制第一节 人体本身的防御机能2一、人体对进入呼吸道的粉尘具有防御机能,能通过各种途径将大部分尘粒清除掉。其作用大体分为三种。即滤尘机能、传送机能和吞噬机能。这三种机能互有联系,不能截然分开。二、尘粒进入呼吸道时,首先由于上呼吸道的生理解剖结构、气流方向的改变和粘液分泌,使大于 10m 的尘粒在鼻腔和上呼吸道沉积下来而被清除掉。据研究,鼻腔滤尘效能约为吸气中粉尘总量的 30一 50。由于粉尘对上呼吸道粘膜的作用,使鼻腔粘膜机能亢进,毛细血管扩张,大量分泌粘液,借以直接阻留更多的粉尘。这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

4、应,但在病理学上已属于肥大性鼻炎。此后粘膜细胞由于营养供应不足而萎缩,逐渐形成萎缩性鼻炎,则滤尘机能显著下降。由于类似的变化,还可引起咽炎、喉炎、气管炎及支气管炎等。三、在下呼吸道,由于支气管的逐级分支、气流速度减慢和方向改变,可使尘粒沉积粘着在支气管及其分支管壁上,这部分尘粒大小直径约在 2 一10m。其中大多数尘粒通过粘膜上皮的纤毛运动伴随粘液往外移动而被传送出去,并通过咳嗽反射排出体外。四、进入肺泡内的粉尘,一部分随呼气排出;另一部分被吞噬细胞吞噬后,通过肺泡上皮表面的一层液体的张力,被移送到具有纤毛上皮的呼吸性细支气管的粘膜表面,并由此传送出去;还有一部分粉尘被吞噬细胞吞噬后,通过肺泡

5、间隙进入淋巴管,流入肺门。直径小于 3m 的尘粒,大多数是通过吞噬作用而被清除的。由此可见,人体通过各种清除机能,可将进入肺脏的绝大多数尘粒排出体外,而进入和残留在肺门淋巴结内的粉尘,只是吸入粉尘的一小部分。虽然人体有良好的防御机能,但在一定条件下,如果防尘措施不好,长期吸入浓度较高的粉尘,则仍可产生不良影响。第二节 粉尘对人体的危害 一、粉尘是指较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尘肺是指长时间吸入较高浓度的某些生产粉尘而引起的以肺部为主的疾病称之为尘肺。二、临床表现 由于肺脏代偿功能较强,早期矽肺患者往往无明显的症状。一般到晚期和并发其他疾病才表现有症状,并且症状表现与肺组织病变不完全相符。最

6、常见的症状有气短、胸闷、胸痛、咳嗽。1、胸痛是常见症状,出现也较早,部位常在前胸的一侧或两侧以上肩胛下区。气候变化,阴雨天和休息时加重,与呼吸、咳嗽关系不大。2、咳嗽是由于呼吸道炎症引起,早期晨起干咳,晚间平卧时咳嗽剧烈,并发感染时,则有咯痰。晚期咳嗽加剧,少数有痰中带血。 3、患者还有食欲不佳、体重减轻、容易疲劳、头晕、失眠、多梦、心慌及夜里醒来是出汗等症状。第三节 粉尘危害控制措施一、技术革新改革工艺设备和工艺操作方法、采用新技术是一项彻底消除粉尘污染、搞好防尘工作的技术措施。在工艺改革中首先应当使生产过程不产生粉尘危害的治本措施,其次才是产生粉尘以后通过治理消除或减少其危害的措施。二、湿

7、法防尘这是一项简便、经济、有效的防尘措施。粉尘遇水后很容易吸收、凝聚、3增重,这样可大大减少粉尘的产生及扩散,改善作业环境的空气质量。三、密闭尘源将尘源有效的封闭,是防止粉尘外逸的一项有效的技术措施,它常与通风除尘技术措施配合使用。四、通风除尘这是目前工业生产中应用最为普遍、效果最好的一种技术措施。通风除尘就是用通风的方法将尘源予以有效的控制,并将含尘气体抽出,经除尘器净化后排入大气,使作业区空气含尘浓度达到卫生标准的要求。五、个人防护这是一项辅助性的措施。通常是在其他技术措施的基础上,对从事粉尘作业的人员通过各种防护用品(如口罩、防尘口罩、防尘面具、防尘头盔等) ,进一步防止粉尘的吸入,减少

8、粉尘对人体的危害。第三章 噪声对人体的危害与控制第一节 噪声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危害噪声会使人感到烦恼、疲劳、紧张和分散注意力等;影响人的睡眠、工作、学习、听力和身体健康,严重时引起疾病和事故。一、噪声对听觉系统的影响噪音对听力的伤害是渐进性和累积性的,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伤害。人在强噪声的环境中暴露一定时间后,会引起耳部的不适,如耳鸣、耳痛、听力损伤下降,只要时间不是很长,离开噪声环境到安静的场所休息一段时间后,听觉就会恢复。但长期在强噪声环境中工作或生活,例如超过 115dB 的噪声,听觉就不能恢复了,而且内耳感觉器官会发生器质性的病变,即噪声性耳聋,或噪声性听力损失。二、噪声对语言清晰度的影

9、响发话端的噪声还对发话人的听觉起掩蔽作用,使发话人不自觉地提高发话声级。发话人以较低声级或较高声级发话,房间内噪声每增加 10 分贝,发话声级约增加 3 分贝。这说明在噪声中发话,清晰度降低可因为嗓音提高而得到部分补偿,但发话人容易疲劳。在接收端,如果受话人处在连续的噪声干扰中,语言清晰度也将随着干扰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噪声级越高,这一现象越明显。在同样的条件下,受话人用双耳收听比用单耳收听可以得到较高的语言清晰度。三、噪声对视觉系统的影响最新科学研究证实,噪声还会伤害人的眼睛,引起视力疲劳和视力减弱。当噪声达到或者超过 110 分贝时,双目对光亮度的适应性降低。这就是为什么长时间生活在噪声

10、环境中的人,特别容易发生眼疲劳、眼胀痛、眼发花。因此驾驶员应避免立体音响的噪声干扰,以避免造成行车事故。噪声对视力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如,当我们在喇叭大声播放快节奏音乐的环境下购物的人们,往往烦躁不安,眼花缭乱。四、噪声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噪声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使人的基本生理过程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平衡失调,产生头痛、昏晕、耳鸣、多梦、心悸、失眠、心慌、急躁、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等临床症状。五、噪声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噪声污染,还对人的新陈代谢产生不良影响。科学研究指出:噪声通过听4觉器官后进入人体,直接影响人体新陈代谢。它妨碍人体对维生素的吸收与利用,同时加速了维生素的排泄,尤其加快

11、水溶性维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谷氨酸、赖氨酸等必须的营养物质的消耗。造成胃液分泌减少、蠕动减慢,食欲下降等。六、噪声对女性生理的影响噪声对女性的内分泌机能也会产生影响。观察表明,长期工作生活在噪声下的女性,发生女性机能紊乱、月经失调、流产的机率大大高于其他女性。医学专家通过调查也发现,噪声不仅能使女工患噪声性耳聋,而且对女工的月经和生育都有不良的影响,还可导致孕妇流产、早产等等。第二节 噪声的控制控制噪声的措施主要有:一、改变声源(如交通工具、发动机、喇叭、机械设备等)的结构,对声源采用增加阻尼,敷设弹性材料、隔振机座等。对噪声大的机器安装消音设备等等。二、在噪声接收端要使用个人保护听力的耳塞

12、、耳罩、等。一般在 90 分贝以上强噪声的环境中工作时,应戴上防护装置(耳塞) 。应尽可能地减少接收者在噪声环境中暴露的时间;根据听力检测结果,适当调整工作人员的噪声环境。三、陡河厂为了劳动者身心健康,更好的预防和控制职业病,要求在相对噪声较高的作业场所佩戴耳塞,加强控制噪声的监管工作,以确保对噪声控制和劳动防护用品的有效实施。第四章 危险化学品对人体的危害与控制第一节 危险化学品对人体的危害危险化学品对人体的危害主要为引起中毒。中毒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毒物一次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后可引起急性中毒;小量毒物长期进入人体所引起的中毒称为慢性中毒;介于两者之间者,称之为亚急性中毒。接触毒物不同

13、,中毒后出现的病状亦不一样,对人体各系统或器官的主要中毒病状如下:一、呼吸系统在作业过程中,呼吸道最易接触毒物,特别是刺激性毒物,一旦吸入,轻者引起呼吸道炎症,重者发生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常见引起呼吸系统损害的毒物有氯气、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某些酸类、酯类、磷化物等。二、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包括脑和脊髓)和周围神经(由脑和脊髓发出,分布于全身皮肤、肌肉、内脏等处)组成。有毒物质可损害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主要侵犯神经系统的毒物称为“亲神经性毒物” 。可引起神经衰弱综合征、周围神经病、中毒性脑病等。三、血液系统在工业生产中,有许多毒物能引起血液系统损害。如:苯、砷、铅等,能引起贫血

14、;苯、巯基乙酸等能引起粒细胞减少症;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如苯胺、硝基苯)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患者突出的表现为皮肤、粘膜青紫;氧化砷可破坏红细胞,引起溶血;苯、三硝基甲苯、砷化合物、四氯化碳等可抑制造血机能,引起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四、消化系统5有毒物质对消化系统的损害很大。如:汞可致汞毒性口腔炎,氟可导致“氟斑牙” ;汞、砷等毒物,经口侵入可引起出血性胃肠炎;铅中毒,可有腹绞痛;黄磷、砷化合物、四氯化碳、苯胺等物质可致中毒性肝病。五、眼损害生产性毒物引起的眼损害分为接触性和中毒性两类。前者是毒物直接作用于眼部所致;后者则是全身中毒在眼部的改变。接触性眼损

15、害主要为酸、碱及其他腐蚀性毒物引起的眼灼伤。六、皮肤损害职业性皮肤病是职业性疾病中最常见、发病率最高的职业性伤害,其中化学性因素引起者占多数。常见的疾病有接触性皮炎、油疹及氯痤疮、皮肤黑变病、皮肤溃疡。第二节 防护措施预防和防护毒物对人体危害的措施,包括:工程控制、呼吸系统防护、眼睛防护、手防护、其他防护要求。一、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各有关部门都应根据单位特点、产品特性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学习;单位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班组长、操作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等都要接受定期的培训教育,并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应有较强的针对性。例如对于安全管理人员,既要学习管理上

16、的知识,更应加强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和更新;对实际操作人员,要安排上岗前的培训、在岗时的教育等。各职能监督管理部门也应定期组织相关人员的培训,使他们及时掌握新的政策法规、技术知识等,相关人员的安全培训情况应作为监督监察的重要内容。二、建立更完备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制度,加大依法严管的力度,推行现代化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同时有关单位应具备先进的安全意识和明确的主体责任。三、建立化学品的申报登记制度,做好化学品的鉴别分类工作。四、加强危险化学品废弃处置的安全管理。继续推进危险化学品安全专项整治,加强安全科学技术研究、健全技术支撑体系。五、实验室和作业场所要备有水冲洗设备,并配有急救药箱。第六章 职业

17、危害预防原则职业健康卫生工作(职业病防治)的三级预防原则一级预防:即从根本上使劳动者不接触职业危害因素,如改变工艺,改进生产过程等。二级预防:在一级预防达不到要求,职业病危害因素已开始损伤劳动者的健康时,应及时发现,采取补救措施,防止其进一步发展。改进工艺;劳动保护。三级预防:即对已得病者,做出正确诊断,及时处理,治疗。二、环保培训一、环保的基本知识( 一 ) 几 个 有 关 环 保 的 概 念环境保护是我国确立的一项基本国策。环保是环境保护的简称。61、什么叫做环境?我们平常所说的环保究竟保护的是什么?环境保护中的“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它包括大

18、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乡村等。2、 什 么 是 环 境 污 染 ?由 于 大 气 、 水 、 土 壤 等 的 扩 散 、 稀 释 、 氧 化 还 原 还 有 生 物 降 解 等 的 作 用 。所 以 人 类 向 环 境 排 放 污 染 物 质 的 浓 度 和 毒 性 会 自 然 的 降 低 , 这 种 现 象 叫 做 环境 的 自 净 作 用 。 如 果 排 放 的 物 质 超 过 了 环 境 的 自 净 能 力 , 环 境 质 量 就 会 发 生不 良 变 化 , 危 害 人 类 健 康 和 生 存 , 这 就 发

19、生 了 环 境 污 染 。 也 就 是 说 : 环 境 污染 是 指 人 类 直 接 或 间 接 地 向 环 境 排 放 超 过 其 自 净 能 力 的 物 质 或 能 量 , 从 而 使环 境 的 质 量 降 低 , 对 人 类 的 生 存 与 发 展 、 生 态 系 统 和 财 产 造 成 不 利 影 响 的 现象 。 具 体 包 括 : 水 污 染 、 大 气 污 染 、 噪 声 污 染 、 放 射 性 污 染 等 。(二)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恶化与新资源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是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1、 环 境 污 染 的 具 体 表 现( 1) 土 壤 遭 到 破 坏化 肥 和

20、 农 药 过 多 使 用 , 工 业 固 体 废 弃 物 的 随 意 倾 倒 、 填 埋 , 与 空 气 污 染有 关 的 有 毒 尘 埃 降 落 , 泥 浆 到 处 喷 洒 , 危 险 废 料 到 处 抛 弃 , 所 有 这 些 都 在 对土 地 构 成 一 般 来 是 不 可 逆 转 的 污 染 。( 2) 气 候 变 化 和 能 源 浪 费 温 室 效 应 严 重 威 胁 着 全 人 类据 权 威 性 的 科 研 机 构 预 计 , 海 平 面 将 持 续 升 高 , 许 多 人 口 稠 密 的 地 区( 如 孟 加 拉 国 、 中 国 沿 海 地 带 以 及 太 平 洋 和 印 度 洋

21、 上 的 多 数 岛 屿 ) 都 将 首 先被 水 淹 没 。 气 温 的 升 高 也 将 对 农 业 和 生 态 系 统 带 来 严 重 影 响 。( 3) 空 气 污 染多 数 大 城 市 里 的 空 气 含 有 许 多 取 暖 、 运 输 和 工 厂 生 产 带 来 的 污 染 物 。 这些 污 染 物 威 胁 着 数 千 万 市 民 的 健 康 , 导 致 许 多 人 失 去 了 生 命 。 有 毒 气 体 主 要为 一 氧 化 碳 , 二 氧 化 硫 , 二 氧 化 氮 和 可 吸 入 颗 粒 。( 4) 水 资 源 受 到 威 胁7据 统 计 , 世 界 上 将 有 四 分 之 一

22、 的 地 方 长 期 缺 水 。 我 们 不 能 造 水 , 我 们 只能 设 法 保 护 水 。( 5) 化 学 污 染工 业 带 来 的 数 百 万 种 化 合 物 存 在 于 空 气 、 土 壤 、 水 、 植 物 、 动 物 和 人 体中 。 即 使 作 为 地 球 上 最 后 的 大 型 天 然 生 态 系 统 的 冰 盖 也 受 到 污 染 。 那 些 有 机化 合 物 、 那 些 重 金 属 、 那 些 有 毒 产 品 , 都 集 中 存 在 于 整 个 食 物 链 中 , 并 最 终将 威 胁 到 动 植 物 的 健 康 , 引 起 癌 症 , 导 致 土 壤 肥 力 减 弱

23、。( 6) 其 它另 外 还 有 生 物 的 多 样 性 减 少 、 森 林 面 积 的 减 少 、 混 乱 的 城 市 化 、 海 洋 的过 度 开 发 和 沿 海 地 带 被 污 染 、 极 地 臭 氧 层 空 洞 等 许 多 问 题 。2、日常的工作生活中,由于我们的活动经常可能会遇到造成环境污染。(1)人们常说的“白色污染”主要指的是废弃塑料包装物所造成的污染。要减少“白色污染”我们就应该自觉地不用、少用难降解的塑料包装袋,不乱扔塑料垃圾,尽量是少使用塑料制品。(2)使用复印机时,复印机的带高电压的部件与空气进行化学反应产生的臭氧(对人体健康有害) ,经常接触、使用复印机对人体健康无益

24、。(3)另外一个就是我们在平时工作中所说的工业“三废”是指废水、废气、废渣;生活中的“三废”是指粪便、垃圾、污水。(三)环境保护1、环境保护概念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环境保护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环保是环境保护的简称。环境保护包含三个层面的意思:第一: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防止自然环境的恶化。第二:对人类居住、生活环境的保护,使之更适合人类工作和劳动的需要。第三:对地球生物的保护。82、 环 保 工 作 的 重 要 性环 境 是 人 类 生 存 和 发 展

25、的 基 本 前 提 。 环 境 为 我 们 生 存 和 发 展 提 供 了 必 需的 资 源 和 条 件 , 环 境 保 护 是 我 国 的 一 项 基 本 国 策 。二 、 环 保 法 律 法 规 以 及 公 司 的 各 项 环 境 管 理 制 度(一)环境保护法1、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于 1989 年 12 月 26 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1989 年 12 月 26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 22 号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2、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目的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目的包括三方面的任务,一是合理地利用环境与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二是维护清洁适宜的生活环境,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三是协调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的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3、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环境保护法的 6 基本原则: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的原则;依靠群众保护环境的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简明教程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