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世界中古史(一).ppt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013333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PPT 页数:535 大小:44.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中古史(一).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35页
世界中古史(一).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35页
世界中古史(一).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35页
世界中古史(一).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35页
世界中古史(一).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世界中古史,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陈志强 教授,目 录,欧洲亚洲旧大陆,欧洲和地 中海基督 教文化圈,中亚和西亚 伊斯兰教文化圈,中国和东亚 儒学佛教文化圈,印度和南亚 多元宗教文化圈,中古世界多种 文化圈示意图,第一章 中国与东亚,当世界进入中古时期,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呈现与西欧和世界其他地区不同的特点,同时,中华民族的历史演进过程又与周边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历史发展保持着密切联系。朝代的更替和边疆民族的入主中原都曾经造成中国古代王朝政治统一局面的破坏,但是从基本趋势来看,中国中古文明是在统一的格局下繁荣和兴盛的,并成为东亚文明圈的核心。,第-节 中国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西晋灭亡后,中国北部陷人

2、十六国的大混乱、大动荡时期。东晋(317-420年)偏安江左,也不能持久,由宋、齐、梁、陈诸王朝相继,北方则是北魏、北齐、北周诸王朝,造成了近两个世纪的南北朝对峙,直到6世纪末建立起隋朝才又走向统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四百年间,中国分裂割据,战乱频仍,生产遭受重大破坏,经常处于停滞衰落时期,恢复与发展往往只是局部与暂时的现象。北方破坏尤为严重,大量人口南逃,江南日益开发,中国经济重心逐渐由北方转到南方。在这一场大变化中,封建的经济组织也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形式。,265-316年的中国,东汉末年,大地主的势力进一步加强,成为豪强大族,许多农民被迫依附于这些人,受其庇护,但亦受其奴役。依附农民数量

3、日益增加,恃豪强势力不向国家负担赋税徭役,损害了国家的利益。所以中央政权总是反对这种倾向的发展,在可能的情况下采取措施限制它,如打击豪强,检刮户口等等。但是,国家赋税徭役的剥削不断加重,战争的掠夺破坏旷日持久,小农经济在当时生产力的水平上要想得到维持,只有托庇于大地主的保护,而大地主们当然也十分愿意提供这种保护,所以依附农民日见增多。当时依附形式多种多样,程度亦各有不同。最常见的一种是“客”。客起初是人身自由但被迫佃种地主土地受其剥削的农民,仍被国家认为是其管辖下的编户齐民,但实际上已不受国家控制。西晋初年立品官占田荫客制,正式给予官僚贵族以荫庇佃客的特权,使佃客的存在取得合法地位。“其应有佃

4、客者,宫品第一、第二者佃客无过五十户,第三品十户,第四品七户,第五品五户,第六品三户,第七品二户,第八品、第九品一户。”虽然国家规定有荫客的限额,但实际上限制不住。许多佃客更以宗族聚居形式依附于地主。,进人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大混乱,汉族农民纷纷逃往江南,沦为佃客,佃客制更日益发展。佃客耕种主人的土地,负担的大约是一种分成租。租额如依屯田制度类推,则为地主六成、农民四成,或者对半分成,他们的身份也日益降低,受豪强控制,不能自由离开。东晋时明确说明“客皆注家籍”,即客丧失了独立的户籍,人格减等,成为半自由人。所以这时出现了“免奴为客”的记载。即释放了的奴隶只能成为客,证明客是身份低于良人的半自由

5、人。 另外一种依附者被称为部曲。部曲是豪强地主的私兵,在战乱年代,既用以保卫其割据独立,也用以互相攻伐。部曲的来源有的是从依附农民中征召而来,也有的是收编的流民,或志愿投靠大地主的宾客等。部曲的存在十分普遍,数目也很大,史载有部曲千人的并不少见。,部曲依附于主人,为主人效死疆场,自然更靠主人供其生活。但供应这种庞大的部队也十分不易,所以部曲除了战时作战外,平时也为主人服役种田。他们的身份也日见下降,法律上视其为贱口,甚至出现了买卖部曲的记载。 还有一种地位最低下的依附者即奴婢。由于战争不止,小民流离失所,无以为生,自卖为奴或被人掠卖的很多。各少数民族在战争中又大量掠人为奴,犯罪没为奴婢的也不少

6、。南北朝时,奴婢劳动的使用相当普遍。北魏均田制规定奴婢可以受田,而南朝记有奴婢数百以至千人的地主也屡见不鲜。奴婢的劳动在当时不仅在家内使用,而且用于工农业劳动中,所以流行着“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成语。不过这时的奴婢虽然身份很低,但他们往往在经济上仍是独立小生产者,不是一无所有的会说话的工具。,许多大地主,依仗奴役着的大量依附农民,形成割据一方的势力,经济上也呈现出一种独立性。他们为在战乱中据地自守,多建立被称为坞、堡、壁、垒等的建筑,这种建筑的中心是一个大堡垒,住着大地主本人及其家属,以及姬妾、奴仆、宾客、部曲之属,担负着供主人享乐或保卫主人的任务。四周还居住着各种工匠,制造供应当地的各种手

7、工业品。更大量的居民则是各种身份的依附农民,世世代代耕种豪强的土地,受其剥削。西晋末年,北方“五胡”十六国长期战乱,各种割据的堡坞等更为发展。聚居在一起的人往往还有宗族关系,即坞主既是大地主,又是聚族而居的全宗族的首领,用宗族关系的面纱掩盖着剥削关系的本质。不过这种堡、坞并不同于西欧的封建庄园,劳役租在这里不占主导,也没有在法律上形成一套固定的形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发展的另一特点,就是货币经济衰落。工商业遭受到不断破坏,日渐退步,还能维持的多为官营手主业,民间手工业者被迫依附到豪强大族或军将门下,为其生产,甚或又退回到农村中,和农业相结合而存在。所以商品流通量缩小,货币作用减弱。东汉末

8、年,黄金已退出流通领域。魏时一度罢五铢钱,令百姓以谷帛为市,于是五铢钱也不甚流行。但用谷和帛作一般等价物,又发生了“竞湿谷以要利,作薄绢以为市”的情况,流弊不少。以后历代对货币屡兴屡废,十分混乱。但总的是它的流通减少,自然经济的程度有所上升。所以北齐的颜之推曾描写理想的经济是:“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蓄,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爱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植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已足,但家无盐井耳。”,北方的曹魏政权,江南的吴国,西南的蜀国,当然,当时的商品经济并未完全消失。贩运奢侈品的富商大贾,仍然不少,在许多城市中活动,并且和官僚勾结在一起,

9、经营牟利。买卖一般商品的集市也依然存在。说商品经济衰落,只是从比较而言的。 少数民族内迁及其后果 从西汉末年以来,中国北方各少数民族即逐渐向内地迁居。迁居的原因有政治的、经济的,情况不一,充分显示了先进的汉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吸引力。内迁的人中很大一支是匈奴。东汉初年,呼韩邪单于率所部五干余归降,入居今山西离石县一带,为汉守边。曹操时分匈奴为五部。他们已发展到今山西中部各地,总数达数十万人。继匈奴而崛起于漠北的鲜卑,在檀石槐之后,分裂为数部,魏晋时也渐人居中原,杂处河北、陇西等地。在中国西北,青海、甘肃一带,原还住有氐、羌这些少数民族,也渐进人陕西南部一带散处各郡。据说关中人口百余万,氐、羌约占半

10、数,可见内迁的少数民族数目不少。,北方各少数民族原是较为落后的游牧人,进人内地后,受汉族影响,大都转向农耕定居,接受汉文化也日深,有些部落组织瓦解,一些人变姓名为汉姓,并采用汉语。其中个别人物如后来起兵反晋的匈奴统帅刘渊,师事上党儒生崔游,习易、诗、书三经,尤好春秋左氏及孙吴兵法,并博览史记、汉书及诸子百家,文化程度和晋的士族不相上下。不过他们大都还保留着自己的部落组织,有酋长等统帅,也还保留着自己的一些风俗习惯,和汉族之间仍然存在着矛盾。 西晋统治者对待这些少数民族,总的说来是极力压迫、虐待、剥削。或把他们收作佃客,令其耕作,或把他们掠卖为奴隶。西晋时有一个并州刺史司马腾,曾派兵大捉胡人,两

11、人一枷,押到冀州去出卖。这自然引起这些少数民族对西晋统治者的仇视。西晋统治者对少数民族也歧视猜疑,认为他们“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随时可能起来反叛,所以也有人主张用兵把他们逐走,即所谓“徙戎”,双方的矛盾日益激化。,3世纪末,西晋统治阶级内部混战,史称八王之乱。战争以及与之俱来的天灾,使人民无以为生,到处出现流民起义,杀官吏,烧城邑。进人中原深受西晋统治阶级压迫的少数民族也在这时起兵反晋。304年,匈奴族领袖刘渊起兵据左国城(今山西离石),自称汉王,得到许多反晋军队归附,势力渐强,308年自称皇帝。311年,刘渊之后刘聪遣军攻下西晋首都洛阳,俘晋怀帝(307-313),杀王公士民3万余人,焚烧

12、官府民房,纵兵大掠,洛阳成为一片焦土。从此以后的I30余年间,各少数民族在中国北方各地先后建立了十几个地方性政权,互相攻伐,杀人放火,庐舍为墟,黄河流域文明遭到大破坏。,这些地方性政权的统治阶级主要是各少数民族,由于他们身受汉族统治阶级的欺压,此时得以反过来加以报复。再加上他们的落后性、野蛮性,所以屠杀、破坏十分酷烈。其中特别野蛮的是羯族石勒、石虎的后赵政权。石勒在战争中凡俘获二千石以上晋官,除少数几个不贪污的外,其余全部杀死。攻下城池后,烧杀劫掠破坏无余,常坑杀数千数万人。石勒的继承者石虎,更为凶残暴虐。他在长安、洛阳、邺城(河北临漳)大修宫室,每次征发十几万、几十万人,督责繁苛,死者无数。

13、又四处出兵征伐,要人民供应米绢等物,许多人因完不成而被逼令自杀。羯族统治者的野蛮统治激起广大汉族人民不满,加深了民族矛盾。,古代中国,但稍有见识的这些少数民族统治者也都知道,如要使自己的政权巩固,必须学习先进的汉族封建文化,实行汉族的行之有效的一整套统治方式,并任用汉族儒生。石勒统治时期,用汉人张宾,提倡经学,重视低级士族,建立各种制度,以缓和汉族农民的反抗。前秦苻坚,任用汉人儒生王猛,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不断扩充势力,曾暂时统-北方。后来因为不接受王猛不可攻晋的意见,出兵攻打东晋,383年在淝水之战中大败,导致政权瓦解。原来十分落后的鲜卑拓跋族,在建立北魏王朝后,是经过魏孝文帝(471499

14、年在位)的改革,改变鲜卑旧俗,推行汉化措施,行均田,立三长,建立一整套仿汉族的典章制度,令鲜卑百姓着汉服,禁说鲜卑语等,才使得政权能巩固下来,为后来北方的统一奠定了基础。,隋代中国,从西晋末年到隋朝重新统一中国(589年),其间经过近3个世纪。这一时期北方各少数民族在中国北部进行了长期的战争,使社会经济遭到很大破坏。虽然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斗争复杂残酷,但是先进的汉族文化以其不可抗拒的力量仍在发生作用。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各少数民族,学习了许多先进的东西,日益汉化,并且吸收了许多本来居住在边境以外的各少数民族进人中原。而汉族也从各少数民族那里吸收了许多有益的东西。到隋统一之时,大体上已完成了

15、以汉族为主的各民族的融合。,第二节 唐、宋时期的中国,中国的唐代是一个辉煌的大时代,经济发达,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当时世界各国很难与之匹敌。唐代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原因之一,是它能兼收并蓄,吸收中国各少数民族以及外国的文化,加以损益,转化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所以唐代又是一个国际文化交流的时代。 宋代号称积贫积弱,那是因为它在军事上老是不敌北方的少数民族。以封建经济而言,宋代可说发生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大变化,出现许多新现象。有的学者估计它的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达到现代化的边缘,只可惜因为人口的负担过重,这一步没有能够迈过去。当然这也只是一种假说而已。,唐宋时期政治概况 唐宋的中央政府无疑是强有力

16、的,不过由于幅员广大、交通相对不便等原因,唐宋皇帝往往只能有效地统治全国主要的地区,特别是交通便利、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越靠近边疆,中央政府的控制能力就越差,近代意义上的中央集权在中国历史上的这一时期并不存在。边疆少数民族建立的独立或半独立政权,有时能扩大势力到相当广阔的地区甚至对唐宋中央政府形成威胁。像突厥、回鹘、吐蕃、契丹、女真等民族的兴盛,都在政治上、军事上使皇帝面临严峻的考验。有唐一代国力强盛,仍历尽艰难,始得守备开、发边疆成绩卓著,直达今中亚地区的阿母河、锡尔河流域。而且邻近各国也纷纷臣服,并因仰慕中国灿烂的文化成就而奉之为学习榜样,日本和朝鲜吸收中国文化的效果尤其明显。,然而唐朝仍

17、因以北方少数民族为核心的藩镇割据而陷于动乱,由衰落而至于覆灭。宋朝则曾先后受到辽国、金国的军事进攻。靖康二年(1127 年),宋都城开封被金人攻破,徽、钦二帝被俘,北宋灭亡。同年宋高宗即位,建都杭州,是为南宋后亡于蒙古(I279年)。尽管朝廷在管辖周边地区时常有鞭长莫及的问题唐宋政府与从前各朝政府相比较仍有重大的进步,在开疆拓土和与边疆民族融合方面有了许多成就。 君舟民水、民可以载君也可以覆君的儒家思想很得唐代君臣的重视。围绕君道的议论集中在如何使朝廷统治的正当性得到人民的认可。,唐太宗深知定天下易,安天下难,提出“为君之道,必须先有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并为此采

18、取了一些措施以减轻百姓的赋税徭役负担。在皇帝与群臣的关系方面,太宗从谏如流,认识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唐代统治者还致力于提高司法机关的工作效率,所谓“理国守法,事须画一”。唐代法制完备,为后世楷模,日本和朝鲜有所移植。中国古代的帝王统治术到了唐代确已达到了极高的境界,恩威并施、人治法治德治兼用已成为统治阶级得心应手的办法。 唐代的统一政府与秦汉政府有所不同。在中央政府一级,汉初时置丞相,权力过于集中于一人,显然对皇帝有所不利,所以汉武帝以后,与皇帝亲近而品秩卑微的尚书令等逐渐取得了丞相的职权,尚书台等组织成为中央政府的最高机构。,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度即由汉尚书台等发展而来

19、。门下省长官侍中、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和尚书省长官尚书仆射加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官员由近臣变成大臣,分掌宰相的权力,汉丞相权现由多人行使,以避免-人独揽大权,威胁皇帝。三省的职权和运转算得上复杂精密,既分工合作,又互相制约,各省长官很难独断专行。中书省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经中书省下行的诏书若有不当,门下省可以封还之。尚书省是政令的执行机关,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省长官总理天下庶务,职责繁重。六部长官称尚书。掌人事大权的吏部尚书地位比较重要,吏部选官是否公允明显影响官场风气。封建社会选用官吏时裙带关系、卖官鬻爵在所难免,不过制度上当时还是有所防范,选官有一定标准:体貌丰伟,言辞辩正,楷法遒美

20、,文理优长者优先中选;吏部门禁森严,不许官员与待选之人私下询问。,唐代中国,宋承唐制,在中央政府制度上所改动的,主要是更进一步削弱宰相权力以便加强皇帝的专制,三省兵权转归枢密院,财权转归三司,此二机关皆直属皇帝,中书省掌机要文书的职权则为近侍皇帝的翰林学士所夺。唐宋的监察机构都叫御史台,缘起于秦汉。“御史耳目之任”,专管检举弹劾百官,一般都气焰嚣张,当朝宰相举止失当也在其弹劾之列。唐宋皇帝尤其信任御史,重用不阿权势、敢于直言者,宰相屡有因遭弹劾罢官的。御史由皇帝录选,执行职权几乎不受他官牵制,唐宋御史甚至可以风闻论事,即使论事失实也不受罚。御史官职的设立和杈重体现了中国封建政治的特色。,秦汉地

21、方政府有两大问题,一是地方长官权力过大,二是豪门大族难以驯服。唐宋时期总结前代经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唐实行州、县二级制,贞观十三年(639年)计有358州,1551县。州长官称刺史,权位甚至不及西汉郡守,且唐代4万户以上即为上州(大州),而汉一郡户口多至200万,一县户口也有四五万以上的。另外,唐州刺史的重要属吏一般由吏部从士人中选派,不再全凭州官自己辟除。但边远地区的地方政权独立性仍较突出。为防御吐蕃、突厥、契丹,唐王朝设节度使,由武人担任,总揽一镇(含若干州)的军政大权。节度使有的是少数民族人,有的是行伍出身,割据称雄,父子相袭,自己设置文官武将。节度使力量的膨胀直接破坏了唐代统一

22、局面。,五代十国,宋王朝接受这一教训而又矫枉过正。宋代地方行政分设路、州、县三级,路是最高一级,军事、财政、司法分别由互不统属的官员掌管,其中管财政的转运使权势较优越,对州、县事务有很大的干涉权力,“以州郡之事,委漕运之臣”,州、县官的权限因此也被削弱。出任转运使一般仅是六品京官,但实际上完全收夺了地方财政,控制了地方财政,既保证了中央政府的用度,又取消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此外,转运使还拥有监察州官、重审刑狱、督捕盗贼以及参与边防的职责。另一方面,转运使并不是一路长官,得受路一级的其他官员牵制。由于州、县权力太轻,固然可以防止出现藩镇割据,但确实不利于地方政府应变,“凡州郡兵财,皆括归朝廷而

23、州县益虚,所以后来之变,天下瓦解,由州郡无兵无财故也” 。可见脱离实际地过分集权中央,效果并非尽如人意。,封建皇帝总揽政权,却不可能顾及政务繁杂的细节,必须依靠政府各部门各级官吏的辅助,“ 君人之道,贵在执要”。中国皇帝实现其专制统治的重要基础是一个庞大的官僚集团,在唐宋时代封建官僚的主体是科举人仕的文人。 科举在唐宋已成为人仕的主要途径,门第不再是授官和提拔的重要依据,科举就是以科目考试选举人才。秦汉以来的选官办法,或者是乡举里选,或者是九品中正制,形式上都很看重德行和名誉,但品评人才靠推荐和舆论并非良策,给仰仗门第、攀缘裙带的风气留下很大空隙。隋朝设立科举制度,唐代加以推行,人才的网罗始有

24、比较合理的渠道。,升官最便捷的科目是进士科,“ 试诗赋各一篇,时务策五道”,要求进士文章优美,又能活用经史子集所述议论时政。唐代进士再经吏部考试后实授官职,宋代则一旦登第就可以任官。科举制对应试者的出身限制不严格,权贵以外社会其他阶层的人士可借此登第授官,加人封建政府。这比爵位世袭的贵族制有其进步意义。科举制帮助封建皇帝扩大其统治的社会基础,诚如唐太宗所说,“ 天下英雄人吾彀中矣”,实在不失为一种高明的统治术。 由科举进仕的文人兼官僚无论他们原来的出身如何,都属于封建社会的特权阶层。官僚和平民百姓之间,在服饰车马等方面都有繁琐的区别,以示贵贱。,宋代中国,例如,唐宋只有官员才能穿用紫、朱、绿、

25、青四色,而百姓则不能,不同等级许用的衣料不同,甚至鞋帽腰带的制式也贵贱不同。在刑不上大夫的传统影响下,官僚享有重大的法律特权,唐宋尤甚,司法部门未经皇帝批准不得逮捕高级官员,判决也须由皇帝裁定。最荒唐的是,官员犯罪可减等处罚,可以官抵罪,降级革职以后按刑律应受的处罚可以减轻,甚至全部免去。中国封建社会虽然无印度的“种姓”制度和西欧的骑士制度,但同样是等级森严的特权社会。,经济的发展 唐代社会经济较前有了很大发展。农业上推行均田制,使国家控制的小自耕农经济一度十分繁荣,显示了其充分的活力。另外,人口的增殖,土地的垦辟,尤其是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都给唐代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当时社会安定,物

26、产丰盈,粮价下跌,人民富足,各地的路上行人都受到殷勤招待,且更不必为安全担心。 唐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特点,便是工商业的兴盛以及城市的不断兴起。从首都以至各重要州、县,都集聚有许多工商业者从事活动。手工业者中有沿门求雇的散工,有开设小作坊的个体劳动者,也有规模宏大、工人众多的工场。商人活动尤为频繁,可谓足迹遍天下,贩运各种生活必需品,各地特产以及奢侈品,从米、盐、茶直至珠玉奴婢,应有尽有。工商业者集居各地,行业众多,各行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会组织,以应付官府的差役,保护本行业的利益。,工商业者聚集交易之所,称为市,长安城有著名的东、西市,其他各州、县也都有市,一些乡村出现草市、墟市。市的不断涌现,

27、说明了工商业城市的兴盛。当时的市还带有明显的封建特征,市设有市令,管理交易,负责平抑物价,防止伪劣等。市的交易时间也依规定进行,过时不许交易。唐代后期,经济的发展开始冲破这种限制,出现了夜市。 国家的统一,工商业的发达,促进了交通运输的发展,水陆交通都很方便。陆路以长安为中心,东达汴、宋(河南商丘),西至成都,南到襄阳,北抵北京,都有大道相连,其他支线小路则更多。水路则有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及长江、淮河等水系,舟船往来,四时不断。重要交通口岸,政府设有驿站,传送公文,招待官吏,民间设立店铺,供应客商食宿,有些地方还为客人提供交通工具。,工商业的发展,导致巨大的商业资本的出现。一些富商大贾,富比国君

28、,交通王侯,官僚贵族往往奔走于其门下。唐玄宗时长安有富人王元宝,玄宗问他家财多少,他说如以一匹缣系在南山的每株树上,则树尽而他的缣还有余。 唐代除了民间工商业外,还有大量工商业掌握在政府手中。有一大批官工业是供应皇室及政府官员奢侈生活用品以及公用物品,另外还有建筑、矿冶、兵器制造、铸钱等业。至于官家专营商业,传统上盐、铁都是,后来还加上茶叶。官工业用的原料多由征发而来,工人主要是调民间工匠服役,也有和雇者,而生产出的产品直接供皇帝、官僚、贵族使用,较少投人流通。所以官工业的发展并不能直接说明商品经济的发达,相反还起妨害民间工商业的作用。不过官工业大多技术精良,在提高生产力上是有益的。,宋代的经

29、济在唐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气象,动摇了过去的封建结构,开辟了向社会更高阶段迈进的前景。首先在土地财产关系方面,由唐中叶行两税法开始实现了大转变,国家放弃了传统的对土地财产的控制与管理,逐渐承认土地自由流动的合法性。宋代“不立田制”,“不抑兼并”,就是因为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已使土地成为私人财产,进一步成为商品,国家认识到无法用行政命令加以禁止,承认其现状。这样发展的结果是宋代租佃关系大发展,北宋时没有土地、不得不佃种地主土地的人户,按官方统计达总户数的1/3,实际上大概还更多。另外,两税法的施行,表明国家赋税由人丁为本变为以资产(包括动产与不动产)为本,它的实际意义是国家对农民的剥

30、削由过去的劳役为主变为以实物和货币为主,再加上租佃关系下的地租形态主要是实物,所以可以说这时中国的地租形态也有了阶段性的转变。,丝绸之路,宋代工商业较唐代更为发展,其标志之一是乡间集市大量涌现,形成广阔的市场之网,一些集市更形成为新的工商业城市。唐代的草市、墟市等,到宋代已十分普遍,名目繁多,举行时间有6日一集、5日一集、3日一集或间日一集不等。小集市多为农民把剩余物资到此交换:大集市则有专业商人介人,贸迁有无。随着集市规模的扩大,在那里出现了店铺、客栈、仓库等,工商业者也定居于此,成为工商业中心,有的大市还得到镇的名称。这种情况在江南尤为普遍,可见那里商品经济的发达。 新兴城市不断涌现,旧的

31、城市亦更为发达。宋代城市发展的重大进步,就是突破了过去坊市制度的禁锢,得到自由发展。唐代时,国家建立的城市仍依过去旧制,民居市场都划为方形之坊,各行业须按指定地区集中。,各坊周围用墙垣圈围起来,四面设门,定时启闭。民居及店铺均不得向大街开门,所以工商之家无法自由发展。宋代坊市制度取消,市场不再是政府指定的地区,围墙门禁取消,市令亦不再设立,交易也不再受时间限制。商人的门面铺席,工匠的作坊货肆,可以自由选择地点,散布城内各处,进行营业。于是城市逐渐脱却封建形态,而向近代发展。 工商业的发达,交易的普遍,导致货币需求量大为增加。北宋政府每年铸的货币虽然比唐代多二十几倍,达五百多万贯,但仍不能满足流

32、通需要。另外,金属货币沉重不便,难于转输。于是开始出现纸币,称为“交子”,用以流通,这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南宋时改称“会子”,继续发行。,思想文化的转折 唐代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上也博大清新,辉煌灿烂,在当时的世界上放出异彩,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文化所以能发展到如此鼎盛,除了有坚实的经济为其基础外,更重要的就是实行广泛的文化交流,吸取外来的许多文化,加以转化发扬;同时也把自己的文化传播出去,供其他国家民族吸收转化。所以唐代文化确能兼收并蓄,百花齐放,整个民族、社会显得生动活泼,昂扬激越,不断前进。 唐代的统治阶级、知识分子,思想大都比较开明解放,对外来的思想文化并不一味排斥,而积极学

33、习、钻研。他们虽然仍以儒学为正统,可是对佛、道之说也十分迷恋。特别是自印度传来的佛学,它的一些精微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颇受唐代知识分子喜爱,许多人耽心佛理,钻研佛经,学习梵语也成为一时风尚。,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古文大家柳宗元,同时是一个佛教信徒,极力想调和儒、佛两家的矛盾。佛教流行的结果,是在唐代实现了中国化,与魏晋玄学结合而建立了禅宗,由此而大兴,一些坚守印度教义,繁琐难懂的佛教宗派如法相宗,虽有大师玄奘倡导,却并不能流行反而衰落。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其源自称始于老庄,受李姓的唐代皇室重视,也十分兴盛。知识分子中炼丹学道者比比皆是。李白受道于齐、自号谪仙人等,就是一个有名的道徒。儒、佛、道三家

34、的攻诘、论战,在唐代十分激烈,并且都想借助统治阶级的行政手段来击败对手,取得独尊。统治阶级也根据形势需要,抑此扬彼,甚至出现过会昌灭佛的坚决措施,不过并未造成定于一尊、万马齐喑的僵化局面。以张皇儒家道统、攘斥佛老闻名于世的韩愈,还能说出“圣人无常师”,“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样的话来,可见他也是能兼收并蓄的。,其他在音乐、舞蹈、服饰、饮食、娱乐等方面,唐代也吸收了许多外国以及中国少数民族的东西。这些外来的文化,风习最初出现于外国人集居最多的长安,先在统治阶级中传开,逐渐也流传到社会上,有些甚至风行一时。开元天宝间,“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旋舞也很盛行,“天宝季年时

35、欲变,臣妾人人学园转”,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唐代长安城,规划整齐,建筑宏伟,人口众多,堪称全球第一大都会,不仅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是一个国际性的都市,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之一。以长安为中心,通过国内交通干线,连接起通向国外的道路,东达朝鲜、日本诸地,东南行可顺运河、长江以出海,南下广州出海远航南洋、印度、波斯湾一带。,从长安向西,出玉门关西行,经新疆,有三条路可通中亚、西亚以及印度,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由西亚再往西则可连接欧洲了。长安城内居住有许多外国人,有各国政府派遣的使节,也有许多胡商、胡客,即各国的商人,来此贸迁有无。还有许多外国留学生,来此专门研习盛唐文化,各种教派来此传教

36、的也不少。这些人既带来了本民族固有的文化,也把汉民族的文化带回去,形成了盛极一时的文化交流大场面,也形成了有唐一代我国文化辉煌发达的大时代。 唐代的生动活泼局面到宋代逐渐发生了变化。宋代儒家吸收佛、道的一些思想,把儒家学说发展成为以伦理学为主体的无所不包的宇宙观体系理学。,理学的特点之一,便是强调正心养性,把人生的意义指向追求内在的完善,极重道德的修养,以为由此而可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同之境。因此,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扼杀自由思想的追求,用纲常名教建立起森严的封建等级体系,从思想上直至行动上对人进行全面压迫和禁制,盲从、僵化逐渐流行,起了消极作用。但也应注意到,宋代经济高度发展,科技由

37、此也得到很大提高,我国许多重大科技发明均出现于宋代,产生了像沈括这样的大科学家。所以宋人一般重视对客观事物规律的追求,理学家中也不乏自然科学倾向,可惜终未导向对外的格物致知,却转向内省修养,未能促使中国社会更快发生转变。,第三节 元、明时期的中国,元朝的统治 13世纪蒙古族领袖成吉思汗崛起于漠北草原,建立了横跨亚欧、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大帝国。但这种征服并未能创造出一个独特的文明,只是在广大区域内实行着松散的统治,不久蒙古大帝国就土崩瓦解。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在汉地即汗位,推行汉法。1271年正式定国号为大元,是为中国历史上的元朝。,蒙古帝国,元帝国顶端是少数蒙古贵族,他们广占土地、牲畜

38、、奴婢、财货,剥削压迫十分严重。元帝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蒙古统治者肆行民族压迫,把全国人民分为四等,一蒙古,二色目(即西域、中亚胡人),三汉人(包括契丹、女真、北方汉人),四南人(南方汉人)。四等人在政治、法律上享受不同待遇,地位最低的是南人。重要官职及军职都由蒙古人把持,汉人特别是南人很难得到。色目人以善于经商理财著称,能得到蒙古统治者信任,在朝廷中可掌握财政大权。如色目人阿合马在忽必烈时一度权倾天下,财累巨万,引起汉人很大不满。后借太子势力把他杀死。四等人所受法律待遇不平等,规定“蒙古人与汉人争,殴汉人,汉人勿还报,许诉于有司”。“诸蒙古人因争及乘醉殴死汉人者,断罚出征”。而汉人如果杀了蒙

39、古人,就要夷灭其族,还罚赔烧埋银(丧葬费)。汉人、南人的马匹、武器都被没收,并严禁私藏。在乡间则建立里社组织,进行控制。,蒙古统治者统治的中原地区,是积累了数千年文明的高度发达的封建社会。蒙古统治者不难发现,不借重汉人实际上很难统治汉地。所以他们虽然实行民族压迫,但也被迫任用汉人,行汉法。这从忽必烈时代已经开始。但守旧的蒙古贵族势力强大,反对任用汉人行汉法的斗争一直不断,成为元朝统治阶级内部的一大问题。如元仁宗(1311 1320年在位)曾大力提倡儒学,用汉法,实行科举制。虽然四色人等分别考试,但考试的内容都有儒学,而且汉人、南人也可通过科举出任官吏,平息了他们的一些不满。到元顺帝(1333

40、1368年在位)时,蒙古贵族伯颜擅权,罢科举取士,命令各地方官吏正职都须由蒙古和色目人担任,禁止汉人南人学习蒙文,甚至请诛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加剧了民族矛盾,加速了元朝的灭亡。,蒙古人是一个落后的游牧民族,在其四处的扩张侵略战争过程中,曾经大量俘人为奴,所以他们占领中原后使当地奴隶制一度有所加强。当时社会上奴隶很多,有汉人、南人、女真人、契丹以及中亚、欧洲等地的人,蒙古族中也有由于抵债、犯罪或被人掠卖而陷身为奴的。使用奴隶最多的是手工业部门,蒙古人在战争中大量掳掠的俘虏是手工工匠。他们被分配给蒙古贵族为私奴婢,或集中使用为官奴婢,按各自的行业,造作各种器物,供应蒙古贵族。此外,奴婢也使用于农牧

41、业生产、家务劳动、军务运输、官私杂役以及供统治者享乐的童妾之属。法律视奴婢为财物,元初奴婢可由主人随意杀害,后来才规定要把有罪奴婢送交官府处治。但即使主人故杀无罪奴婢,也只受杖80的处分,而私宰牛马者还要杖100,可见奴婢地位不如牛马。这种强制输人的奴隶制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不利的影响。,1141年的中国,中原地区长期以来是封建经济发达区域,奴隶制的畸形发展,并不足以使社会倒退回奴隶制,仍然是以封建的生产方式为主。蒙古统治阶级到后来也广占土田,剥削农民。此外汉人地主,寺院、道观地主也很多。当时独立农民数量较少,北方土地上耕作的除佃户农民外,也有奴婢;南方则大都为佃户。一富户可有

42、佃客数千家以至万家。佃户一般与主人平分耕作所得,还要受其他勒索。他们法律上地位是良民,但往往被地主随土地转移买卖。任意打骂、杀害佃户的事也屡见不鲜。法律说“诸地主殴死佃客者杖170,征烧埋银50两”,其地位只略高于奴婢。至于元朝的工商业,虽然在大破坏后逐渐有所恢复,但可以说并没有什么发展。贩运的商品多是供应贵族享乐的一些奢侈品,北方的大都、上都等,万方商贾云集,买卖的多是珠宝、珊瑚、翡翠、玳瑁、犀象制品,金银制品等。只有江南的都市,和海外各国进行贸易,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元代统治者反对学习汉人文化,却很快受到文明恶习的沾染,大肆奢侈享乐,腐败不堪。而且治理无方,国用不足,经济难以维持。驻守各

43、地的蒙古军,也日益腐化而丧失战斗力。元顺帝时有36人起义,竟把前来镇压的上万元军打得大败。最后,在各地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元朝终于灭亡。 中央集权专制的强化 14世纪中期爆发的元末农民大起义,经过十几年的激烈战斗,终于推翻元朝的统治。元末农民战争的领袖之出身贫苦农民的朱元璋,转化为地主阶级的代表,于1368年建立了明王朝。,明朝统治下的中国,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朱元璋及明代前期的统治者们,除了同历代大规模农民战争之后的新王朝开国君主们一样,采取种种措施,积极恢复和发展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经济之外,还极力强化皇权专制主义,将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推向其巅峰阶段。 朱元璋立国之初,在行政体制上仿效元

44、朝。在中央设中书省,由左右丞相总理朝政。又设大都督府管军事,御史台负责监察。在地方则设行中书省,置平章政事及左右丞,总管全省军政事务。1376年,首先着手变动地方行政机构。废除原来的行中书省,在全国陆续设立I3个承宣布政使司(俗称“省”),掌管一省民政和财政。另设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刑法,都指挥使司掌管军队。三者合称“三司”,互不统属,分别直接隶属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布政使司之下,又设府(直隶州)、县(州)两级地方行政机构。,继地方行政机构的变革之后,又变革了中央的机构。中央行政机构变动的核心内容是打击相权,强化君权。明初,中书省权力很大。胡惟庸任左丞相时, “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

45、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这种情况造成了对皇权的威胁。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的罪名清除了胡惟庸,并废去中书省,宣布从此不准再立丞相。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 朱元璋对监察机关十分重视。早在统一之前,就设立御史台。1382年,又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主纠察内外百司之官”;明代的都察院适应专制君主的需要,权力膨胀。都察院长官都御史,纠劾百司,地位显赫。在地方上,按当时行政区划,设十三道监察御史。明代还建立了御史巡按地方的制度,名为巡按御史。他们代表皇帝,权力极大。这些代天巡狩的官员,大事奏裁,小事立断。此外,在中央还设立大

46、理寺,负责司法案件的复审,与刑部、都察院合称“三法司”。,军队是国家政权的主要成分之一。因此,明初的统治者们极力加强皇帝对军队的控制。朱元璋建立卫所制度。在重要的地方设卫,次要的地方设所。全国军队均编人卫所中,全国卫所皆统属于中央的大都督府。公元1380年,在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制时,也废除了权力过分集中的大都督府。新设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分别管辖全国各地卫所的军队。但都督府只掌管军籍和军政,不能直接调遣军队。兵部掌管任免、升迁和军队训练,但不统兵。每逢战事,由皇帝委派专人担任总兵官,统率卫所军队出征。战事结束后,总兵官交还将印,军队则各归卫所。皇帝用这种办法,直接牢牢地控制了兵权。,直

47、接、牢固地掌握了军政大权的皇帝,唯恐自己的控制还有疏漏,于是建立了某种特殊职能的组织以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1382年,朱元璋设立“锦衣卫”,专门负责侦察、缉捕、审讯。 盗贼奸宄,实际上成了皇帝的心腹耳目。锦衣卫下设镇抚司,有特设的监狱和法庭。到了明成祖朱棣时,增设北镇抚司,专门审判皇帝下令审查的案件。1420年,又设立“东厂”,由亲信太监统领,“ 缉访谋逆、妖言、大奸恶”。锦衣卫侦察一切官民,东厂则侦察一切官民和锦衣卫。这种厂卫制度使君主专制达于极点。厂、卫直接对皇帝负责,不必经过司法机关,可以任意捕人,滥施酷刑,直至杀害。朱元璋还颁布了大明律和大诰三篇,用极重的刑罚维持其专制统治。,1290

48、年的中国,在文化方面,朱元璋推行文化专制政策,为其君主专制服务。明代的学校,中央有国子学(亦称国子监),学生为监生,多为官僚地主子弟;地方有府(州)、县学。主要学习大明律、 大诰和宋儒注的四书、五经等。1370年,正式建立科举制度,规定以八股文取士。从四书、五经中命题,解释要以朱熹的注为依据。这种制度将广大知识分子的思想束缚在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之中。 商品经济的发展 明代社会阶级关系发生了一定变动,原来一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重新争得土地,变为自耕农。曾经沦为奴婢的人们,恢复了人身自由,再也见不到元代“驱丁”和“驱口”的现象了。,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削弱。在元朝时,佃农对地主,如奴仆事

49、主人。地主打死农民,只须偿付一点“烧埋银”就可了事。而明代法律则规定,“佃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若在亲属,不拘主佃,则以亲属礼行之”。这一规定,虽然以地主为长,力图用封建的宗法关系统治农民,但仍表明了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手工业工人的地位也发生了类似变化。元朝手工业工人处于工奴地位,许多人被政府征调,终年服役,人身依附性很强。明初虽仍袭元制,把手工业者编人匠籍,但同时又规定手工工人分为“轮班”和“住坐”两种。“轮班”,每三年服徭役一次,每次不超过三个月;“住坐”,每月服役十天,有病者可纳钱代役。不论轮班还是住坐工匠,在服役期间之外,都可以“自由趁作”。,由于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生产者

50、的积极性有所提高。特别是加上明初统治者们实行的一系列恢复生产的积极措施,如实行屯田、移民垦荒、兴修水利、奖励农桑等,使以农业为主的整个社会经济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不久,就出现了“宇内富庶,赋入盈羡,米粟自输京师数百万石外,府县仓廪蓄积甚丰,至红腐不可食”的情况。手工业也有明显发展。棉纺织业、制瓷业、矿冶业和造船业的成绩尤为突出。制瓷业中心景德镇,洪武年间有官窑20座,宣德时发展到58座。其烧制工艺采用了许多新技术,使质量大大提高。产品远销国外,深受欢迎。 由于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长期的生产实践,明代中叶以后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水平达到历史上的-个新高度。农业耕作、栽培和水利灌溉技术不断改进。主要农作物稻谷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江南出现了双季稻,广东海南岛地区出现了三季稻。种植区域也向北方扩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