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基础知识主讲:杜国伟联系电话:13821259730,第一部分 主要内容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 危险化学品的基本知识 防火、防爆的基本知识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化学品安全标签 危险化学品的包装 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过程的安全技术 危险化学品储存的安全技术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和应急处置 典型危险化学品事故案例,一、加强危险化学品 安全管理的目的,为了有效 预防和减少危险化学品在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以及废弃物处置过程中,由于对危险化学品的性质、危险、毒害性不了解,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的措施落实、不到位或防护措施不当等原因,所造成的特别重大伤亡事故、损害
2、人身健康、财产损失、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等各类事件的发生。,二、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增强法律意识,整顿规范市场秩序。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危险化学品从业人员对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法律意识,加强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和废弃物处置各个环节的管理,超前落实各项安全措施,超前落实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预案,有效预防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中毒事故的发生。有效地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三、我国化学工业现状及生产特点化学工业的分类:(四大类) 无机化学工业:主要是酸、碱、盐、化肥、稀有元素、电化学等工业。 有机化学工业:主要是以石油、天然气、煤为基础原料生产各种有机原料
3、的工业。 高分子化学工业: 主要包括树脂、橡胶、化纤、涂料、胶粘剂等工业。 精细化学工业: 主要指生产精细化学品的工业。另外,有些工业部门,就其工艺性质来讲属于化 学工业类型,但已把它分出去成为独立的工业,如冶金、石油、硅酸盐、造纸、酿造、制盐等。,四、我国化学工业现状及生产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化学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到二十世纪末,我国已能生产各种化学产品四万余种(品种、规格)。可以说我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的石油、石化、化学工业体系。现在我国一些主要化工产品产量已位于世界前列,如化肥、染料产品位居世界第一;农药、纯碱总产量世界第二;硫酸、烧碱产量世界第三;合成橡胶、乙
4、烯产量世界第四;原油加工能力世界第四。例如,2000年全国石油、石化、化工行业产品销售收入达1300多亿元。是国内工业的支柱产业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我国的石油、石化、化学工业还将会快速发展。,五、我国化学工业现状及生产特点1. 生产流程长。一个产品的生产需要多道工序;2. 工艺复杂。即有高温、高压,也有低温、低压等;3. 原料、中间产品、产品、以及废弃物多数具有易燃、易爆或是有毒、有害、有腐蚀等特性;4. 原料、辅助原料、中间品、产品形态复杂,呈气、液、固三种状态。,六、我国化学工业现状及生产特点这些特点构成了化学工业是一个危险性很大的行业,在众多的化学品中(目前世界上所发现的化
5、学品已超过1000余万种,常用的有700余万种),我国已列入危险货物品名编号的有近3000种类,这些危险化学品具有易燃性、易爆性、强氧化性、腐蚀性、毒害性,其中有些品种属剧毒化学品。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特别重要不可轻视。,第二部分 我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安全生产法律体系是包含多种法律形式和法律层次的综合性系统。既包括作为整个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基础的宪法规范,也包括行政法律规范、技术性法律规范、程序性法律规范。其体系分为五个门类:宪法;安全生产的法律;安全生产行政法规;地方安全生产法规;部门安全生产规章、地方政府安全生产规章。,一、宪法在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中提出的“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
6、动条件”是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最高法律效力规定。 二、安全生产的法律 1.基础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与它相平行的专门法律和相关规定。是我国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核心。适用于所有生产经营单位。 2.专门法律 用于规范某一专业领域安全生产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 3.相关法律 指专门法律以外的,但涵盖有安全生产内容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三、安全生产行政法规由国务院组织制定并公布实施的一系
7、列的具体规定。如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安全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工业产品许可证条例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农药管理条例烟花爆竹管理条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等。四、地方安全生产法规由有立法权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和地方政府所制定的安全生产规范性文件。如:天津市安全生产条例天津市职业病防治条例天津市危险化学品管理办法等。,五、部门安全生产规章和地方政府安全生产规章各行业主管部门所制定的规章制度、规程等如: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管理办法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生产安全事故信息报告和处置办法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安全生产事
8、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等。六、安全生产标准安全生产标准是重要的技术依据,大致分为四大类:设计规范类;安全生产设备、工具类;生产工艺安全卫生类;防护用品类。,一、有关法律 1.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法第二章“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保障” ,涉及到对危险化学品的使用、管理、人员培训、个体防护用具的提供等,提出了相关要求。第五章“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与调查处理”中,对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做出相应的规定。第六章“法律责任”中,对危险化学品使用单位和职工违反安全生产法规定要求,所应负的法律责任做出相应的规定。 2.劳动法劳动法第六章中,专门对
9、有关劳动安全方面做出相应的规定。其中也涉及到危险化学品使用方面的内容。 3.消防法消防法第17条中,专门对生产、储存、运输、销售和使用、销毁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单位、个人做出相应规定。,4.刑法我国刑法中,关于危险物品肇事的犯罪行为做出如下规定:违反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管理规定。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中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3年以上15年以下有期徒刑。二、有关规定、规范及标准 1.工作场所使用化学品规定 2.危险化学品登记管理办法。 3.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 4.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定点生产管理办法5.爆
10、炸危险场所安全规定 6.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1986),7.危险货物品名表 (GB122681990) 8.危险货物包装标志 (GB1901990) 9.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1992) 10.剧毒化学品名录 (GB581993) 11.常用危险化学品储存通则(GB156031995) 12.化学品安全标签编写规定(GB152581999) 13.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编写规定(GB164832000) 14.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 15.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分级 (GB50441985) 16.有毒作业分级 (GBT12331199
11、0) 17.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开业条件和技术要求 (GB18265-2000),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2009年12月1日实施 对危险化学品范围进行了修订;对临界量修订; 取消了生产场所与储存区之间临界量的区别。2.2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 1、安全生产责任制 2、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3、生产要害岗位及危险源管理制度 4、防火、防爆管理制度 5、危险化学品管理制度 6、物料储存、保管管理制度 7、安全检修管理制度,8、防尘防毒管理制度 9、安全检查制度 10、安全技术措施管理制度 11、事故管理制度 12、设备设施维护保养制度 13、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1
12、4、工艺操作规程 15、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16、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制 17、有限空间内作业安全管理制度 18、安全生产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等等 19、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第三部分 危险化学品的基本知识 3.1 基本概念 3.2 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原则 3.3 危险化学品的分类 3.4 危险化学品的标志 3.5 危险化学品的危害 1.化学品 2.危险化学品 3.危险化学品事故 4.作业场所 5.重大危险源 6.危险目标 7.应急救援 8.应急预案,1.化学品:指各种化学元素,由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及混合物。无论是人造的或是天然的。2.危险化学品: 具有燃烧、爆炸、毒害、有害等特性,会对人员、设施和
13、环境造成伤害和或损害的化学品。,储存物品类别 甲 类 火灾危险性的特征 1.闪点 28的液体 2.爆炸下限 10%的气体,以及受到水或空气中水蒸气的作用,能产生爆炸下限10%气体的固体物质 3.常温下能自行分解或在空气中氧化即导致迅速自燃或爆炸的物质 4.常温下受到水或空气中水蒸气的作用能产生可燃气体并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 5.遇酸、受热、撞击、摩擦以及遇有机物或硫磺等易燃的无机物,极易引起燃烧或爆炸的强氧化剂 6.受撞击、摩擦或与氧化剂、有机物接触时能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乙类 1.闪点 28 至 60 的液体 2.爆炸下限 10%的气体 3.不属于甲类的氧化剂 4.不属于甲类的化学易燃危险
14、固体 5.助燃气体 6.常温下与空气接触能缓慢氧化,积热不散引起 自燃的物品 丙类 1.闪点60 液体 2.可燃固体丁类 难燃烧物质戊类 非燃烧物质,3.危险化学品事故:指由一种或数种危险化学品或其能量意外释放造成的人员作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事故。4.作业场所:指从事化学品生产、装卸、贮存、运输、使用和废弃的处置或处理;因作业活动导致的化学品的排放;化学品的设备和容器的保养、维修、清洁等活动的场所。5.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使用或储存危险化学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6.危险目标:指因危险性质、数量可能引起事故的危险化学品所在场所或设施。7.应
15、急救援:指在发生事故时,采取的消除、减少事故危害和防止事故恶化、最大限度降低事故损失的措施。,按照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 可将危险化学品分为八类:1. 爆炸品 2.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3. 易燃液体 4. 易燃固体、自燃物质和遇湿易燃物质 5. 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6. 有毒品 7. 放射性物品 8. 腐蚀品,第一类、爆炸品1.本类化学品是指在外界作用下(如受热、受压、撞击等)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瞬时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量,使周围压力急骤上升,发生爆炸,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的物品,也包括无整体爆炸危险,但具有燃烧、抛射及较小爆炸危险的物品。第二类、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2.特性:受热膨胀; 爆
16、炸性; 易燃性 ; 助燃性 ; 有毒性; 窒息性,第三类、易燃液体1.本类化学品系指易燃的液体、液体混合物或含有固体物质的液体。但不包括由于其它危险特性已列入其它类别的液体。闭杯实验闪点等于或低于61。2.特性: 高度易燃性; 易爆性; 高度流动、扩散性; 受热膨胀性; 忌氧化剂和酸 ; 毒性,第四类、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易燃固体:系指低燃点、对热、撞击、磨擦敏感,易被外部火源点燃,燃烧迅速,并可能散发出有毒烟雾或有毒气体的固体。但不包括已列入爆炸品的物品。自燃物品:系指燃点低,在空气中易发生氧化反应、放出热量,而自行燃烧的物品。遇湿易燃物品:系指遇水或受潮时,发生剧烈化学反应、放
17、出大量易燃气体和热量的物品。有的不需明火,即能燃烧或爆炸。,第四类、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2.特性:易燃固体:容易被氧化,受热易分解或升华,遇火种、热源常会引起强烈、连续燃烧。与氧化剂接触反应剧烈而发生燃烧、爆炸。对磨擦、撞击、震动很敏感。有些易燃固体与酸类(特别是氧化性酸)反应剧烈,会发生燃烧、爆炸。许多本身有毒,或燃烧产物有毒,或有腐蚀性。,第五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氧化剂:系指处于高氧化态,具有强氧化性,易分解并放出氧和热量的物质。包括含有过氧化基的无机物,其本身不一定可燃,但能导致可燃物的燃烧,与松软的粉末可燃物能组成爆炸性混合物,对热、震动或磨擦较敏感。有机过氧化物:系指
18、分子组成中有过氧基 (OO)的有机物,其本身易燃、易爆极易分解,对热、震动或磨擦极为敏感。,第五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2.特性氧化剂遇易燃物品、可燃物品、有机物、还原剂等都会发生强烈化学反应引起燃烧、爆炸。有机过氧化物比无机氧化剂有更大的火灾、爆炸危险性。许多氧化剂、过氧化物都对摩擦、撞击、震动极为敏感。,第五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大多数氧化剂,特别是碱性氧化剂,遇酸反应强烈、甚至发生爆炸。 有些氧化剂,特别是活泼金属的过氧化物,遇水分解放出氧气和热量有助燃作用,使可燃物燃烧、甚至爆炸。 有些氧化剂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 有些氧化剂与其它氧化剂接触后能发生复分解反应,放出大量热量而引起燃烧
19、、爆炸。,第六类、有毒品1.本类化学品系指进入肌体后,累积达一定的量,能与体液和器官组织发生生物化学作用或生物物理作用,扰乱或破坏肌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某些器官和系统暂性或持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物品。 经口摄取半数致死量: 固体 LD50500mg/,液体 LD502000mg/。 经皮肤接触24小时半数致死量:LD501000mg/。 粉尘、烟雾及蒸气吸入半数致死量:LD5010mg/L的固体或液体。 有毒品的毒性通常分急性和慢性毒性2.特性:有毒品的主要特性是具有毒性。,第七类、放射性物品1.本类化学品系指放射性比活度大于7.4104Bq/的物质。2.特性:具有放射性,能自发、
20、不断地放出人们感觉器官不能察觉到的射线。许多放射性物品毒性很大不能用化学方法中和或者其他方法使放射 物品不放出射线,而只能设法把放射性物质清 除或者用适当的材料予以吸收、屏蔽。,第八类、腐蚀品 1.本类化学品系指能灼伤人体组织并对金属物品造成损坏的固体或液体,与皮肤接触在4小时内出现可见坏死现象,或温度在55时,对20号钢的表面均匀年腐蚀率超过6.25a的固体或液体。 2.特性:强烈的腐蚀性。对人体、金属、有机物质、建筑物等均有腐蚀作用。 毒性 易燃性 氧化性,3.4危险化学品的标志在国家标准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1992)中,规定了危险化学品的相关标志。3.4.1标志的种
21、类3.4.2标志的图形3.4.3标志使用原则 常用危险化学品的标志设为主标志和副标志两大类。主标志(16种)副标志(11种),主标志(16种): 1.爆炸品;2.易燃气体;3.不燃气体; 4.有毒气体;5.易燃液体;6.易燃固体;7.自燃物品;8.遇湿易燃物品;9.氧化剂;10.有机过氧化物;11.有毒品;12.剧毒品;13.一级放射性物品;14.二级放射性物品;15.三级放射性物品;16.腐蚀品; 副标志(11种): 17.爆炸品; 18.易燃品; 19.不燃气体;20.有毒气体; 21.易燃液体;22.易燃固体; 23.自燃物品;24.遇湿易燃物品; 25.氧化剂;26.有毒品;27.腐蚀
22、品。,3.4.2标志的图形 主标志: 是由表示危险特性的图案、文字说明、底色和危险品类别号四个部分组成的菱形标志。 副标志: 只由三个部分组成。图形中没有危险品类别号 3.4.3标志使用原则当一种危险化学品具有一种以上的危险性时,应用主标志表示主要危险性类别并用副标志来表示重要的其它的危险性类别。标志的具体使用方法,应严格按危险货物包装标志GB1901990中的有关规定执行。,第四部分 防火、防爆 基本知识,4.1 燃烧基础知识4.2 火灾基本知识4.3 爆炸基本知识4.4 火灾、爆炸的控制措施,危险化学品在生产、储存、使用中存在着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潜在危险因素。在生产、储存、使用过程中,由
23、于使用的原材料、中间产品及辅助材料大都是易燃、易爆物质,加之高温、高压、危化的泄露、 储存、使用操作错误带来的危险性,及其容易发生事故。而因管理不善或设备故障等情况时,极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火灾、爆炸事故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掌握防火、防爆的基本措施,对于做好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使用的安全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1 燃烧基础知识 4.1.1 燃烧 4.1.2 燃烧的特征 4.1.3 闪燃、着火、自燃 4.1.4 燃烧热与燃烧温度 4.1.5 燃烧三要素 4.1.6 燃烧的分类 4.1.7 燃烧过程燃烧是可燃物质(气体、液体或固体)与助燃物质(氧或其他氧化剂)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
24、的氧化反应,燃烧的本质是一种化学反应。可燃物质大多是在氧气或空气中进行燃烧,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没有氧的存在也可以发生燃烧。例如,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炽热的铁在氮气中燃烧发生激烈氧化反应,并伴有光和热发生,他们都属于燃烧。,按照形成燃烧的条件和发生的特点,燃烧可分为: 闪燃、着火和自燃。1.闪燃与闪点易燃、可燃液体(包括具有升华的可燃固体)表面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气接触火源时发出的瞬间燃烧,称为闪燃。液体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闪点。闪点是液体引起火灾的最低温度,液体处于闪点以上温度时,才有着火的危险。 闪点越低,着火危险性越大,如苯的闪点11;乙醇的闪点为12,所以在冬天遇到明火也会闪燃,
25、要比乙醇的火灾危险性大。,2.着火与燃点可燃物质在外界火源的作用下发生的持续燃烧现象,称为着火。在空气充足的条件下,可燃物质的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与火焰接触而能使燃烧持续5秒钟以上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或着火点。3.自燃与自燃点可燃物质在没有外界火源的直接作用,在空气或氧气中因受热或自身发热,热量蓄积使温度逐渐上升所发生的自行燃烧的现象,程为自燃。可燃物质不需火源的直接作用就能发生自行燃烧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点。,燃烧热即是1mol 的可燃物质完全烧尽时放出的全部热量。燃烧温度是指可燃烧物质燃烧所产生的热量将燃烧产物加热到的最高温度。一般情况下,火焰温度既是燃烧温度。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是可燃
26、物质燃烧的三个基本要素。这三个要素必须同时具备,并且相互作用,才能发生燃烧。缺少三个要素中的任何一个,燃烧便不会发生。所以,防火、防爆安全管理可以归结为这三个要素的控制问题。如果燃烧能够发生,不但要具备三个要素,同时三个要素中各自的量还是有一定的限制。,1.可燃物一般来说,凡是能与氧气或其他氧化剂发生氧化反应而燃烧的物质,就成为可燃物。可燃物按其常温、常压下物理状态分为气体可燃物、液体可燃物、固体可燃物。同一可燃物质在不同的状态下,其燃烧性质不同。固体可燃物不易燃烧、气体可燃物最容易燃烧。可燃物可以是单质,也可以是化合物。可燃物按其组份分为无机可燃物和有机可燃物。2.助燃物凡能与可燃物发生氧化
27、反应并能引起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几乎所有的燃烧都需要氧的参与,氧气是最常见的助燃物,其他助燃物有氟、氯、溴、碘、硝酸盐、重铬酸盐、氯酸盐、高锰酸盐及过氧化物等氧化剂。,3.点火源点火源是指供给可燃物与氧或助燃物发生燃烧反应的能量来源。点火源不单单只有明火,还有机械火源、热火源、电火源(静电)、化学火源等。燃烧可按以下方式分类: 1.按着火方式分 2.按燃烧时可燃物的状态分 3.按燃烧过程的控制因素分,1.按着火方式分,可分为:强制着火(点火)和自发着火(自燃)两类。强制着火:由外部能源(即点火源)与可燃物质直接接触(一般是局部或点接触)引起的燃烧。自发着火(自燃):又分为受热自燃和本身自燃
28、两种情况。2.按燃烧时可燃物的状态分为:气相燃烧、液相燃烧和固相燃烧三类。气相燃烧:燃烧反应在进行时,如果可燃物和助燃物均为气相,称为气相燃烧。气相燃烧是均相燃烧。其特征是有火焰产生。它是一种最基本的燃烧形式。液相燃烧:燃烧时可燃物呈液态,称为液相燃烧(注意:并非液体燃烧)。只有某些液体在高温状态下直接发生燃烧。固相燃烧:燃烧进行时可燃物为固相,称为固相燃烧。其特点是:没有火焰,只产生光和热(阴燃)。,3.按燃烧过程的控制因素,可分为:扩散燃烧和动力燃烧两类。扩散燃烧:可燃物与助燃物的混合是在燃烧过程中进行的,即边混合边燃烧。一般来说,扩散燃烧是比较平衡的。动力燃烧:可燃物与空气(或其它氧化剂
29、)已经混合均匀,并且完全是气相,遇火源而燃烧(爆炸),这种燃烧叫动力燃烧。动力燃烧的燃烧速度较快,可能导致爆炸。 可燃物在常温、常压下存在的状态有:气态、液态、固态。由于可燃物质的状态不同,其燃烧过程也具有各自特点。,4.2 火灾基本知识 4.2.1火灾的定义。凡是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都为火灾。4.2.2火灾的种类及相应灭火剂。按照国家标准火灾分类(GB49681985),根据物质燃烧特性把火灾分为A、B、C、D类。 4.2.3火灾的等级划分。 A类火灾是指可燃固体燃烧造成的火灾。这类物质燃烧后,一般都会形成炽热的余烬,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等。灭火方法是冷却,可以用水
30、来灭火。 B类火灾指液体或液化固体着火。液体或液化固体形成的着火,划分为以下两种。溶于水的液体着火。用二氧化碳、干粉、喷水、水及可蒸发气体灭火。不溶于水的液体着火。用泡沫、二氧化碳、干粉、水及可蒸发气体灭火。, C类火灾指可燃气体燃烧的火灾。使用泡沫或干粉灭火,用水对相关容器进行冷却。 D类火灾指轻金属燃烧的火灾。用含有石墨粉或滑石粉的干粉灭火器,不能使用其它类型的灭火器。4.2.3火灾的等级划分按照一次火灾事故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受灾户数和直接财产损失,火灾等级划分为三类。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火灾,为特大火灾。死亡10人以上(含本数,下同);重伤20人以上;死亡、重伤20人 以上,受灾50户以上
31、直接财产损失100万元以上。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火灾,为重大火灾。死亡3人以上:重伤10人以上;死亡、重伤10人以上;受灾20户以上;直接财产损失30万元以上。不具有前列两项情形的火灾,为一般火灾。,4.2.4 火灾的产物。火灾产物主要是热量、缺氧和烟气。1.热量:火灾过程中燃烧产生的热量主要包括对流和辐射热两个部分,火灾过程中热量不断增加,会威胁到生命、毁掉建筑物。2.缺氧:火灾发生必然会消耗氧,若在通风不通畅的情况下,随着燃烧的进行,燃烧产物不断增加,氧气浓度不断减少,会使人员的呼吸困难,甚至发生窒息,从而威胁生命。3.烟气:火灾过程燃烧产生的烟气包括完全燃烧产物和不完全燃烧产物。 3.2.
32、5 火灾的发展过程。火灾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火灾初期、发展期、最盛期、终期。火灾初期是最佳的扑救时期。,4.3 爆炸基本知识 4.3.1 爆炸的定义。爆炸是物质发生急剧的物理、化学变化,在瞬间释放出大量能量并伴有巨大声响的过程。爆炸现象的一个最主要的特征是爆炸过程中压力急剧升高。4.3.2 爆炸的分类1.按产生的原因和性质分类: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原子爆炸(核爆炸)物理爆炸:由于液态变成蒸气或者气体迅速膨胀,压力急剧增加,并大大超过容器的极限压力导致容器破裂而形成。它是一个物理过程,不发生化学反应。化学爆炸:物质发生急剧化学反应,产生高温、高压而引起的爆炸。物质的化学成分和化学性质在化
33、学爆炸前、后均发生了质的变化。,原子爆炸: (核爆炸)物质的质子核发生裂变反应,瞬间放出巨大能量而形成的爆炸。2.按爆炸的速度分类:轻爆 爆炸 爆轰轻爆:爆炸传播速度在每秒零点几米至数米之间的爆炸过程。爆炸:爆炸传播速度在每秒十米至数百米之间的爆炸过程爆轰:爆炸传播速度在每秒一千米至数千米之间的爆炸过程 4.3.3 爆炸极限。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的混合物,并不是在任何浓度下遇火源都可以发生爆炸,而是必须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遇点火源才能发生爆炸。这个浓度范围称为爆炸极限。爆炸极限分为爆炸上限和爆炸下限,4.3.4 爆炸性物质的分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爆炸危险场所电气安全规程(试行)第一篇,爆炸
34、性物质分为三类:类:矿井甲烷;类:爆炸性气体、蒸气;类:爆炸性粉尘、纤维。4.3.5 燃烧、爆炸危险场所等级划分 当可燃液体温度高于闪点时,随时都有被点燃的危险。闪点是评定液体危险性大小的主要依据。液体的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比如我国对爆炸危险场所等级划分的依据就是根据物质的性质、数量和工艺条件三个主要因素,每个因素分为A、B、C三个等级。并将爆炸危险场所划分为特别危险场所、高度危险场所、一般危险场所,4.3.6 爆炸可能造成的后果爆炸造成设备、容器及建筑的损坏,碎片可能造成人员的伤亡。爆炸形成的冲击波可以在周围环境的固体、液体及气体介质中传播,并对这些介质产生破坏作用,造成周围环境中的机
35、械设备、建筑物的损坏及人员的伤亡,还可能造成火灾,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人员的伤亡。4.4.1 防火、防爆的概念及其原理扑救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火灾的基本方法一般情况下完成了堵漏也就完成了灭火工作,但有时一次堵漏不一定能成功,如果一次堵漏失败,再次堵漏需要一定时间,应立即用长点火棒将泄漏处点燃,使其恢复稳定燃烧,以防止较长时间泄漏出来的大量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后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从而潜伏发生爆炸的危险,并准备再次灭火堵漏。如果确认泄漏口很大,根本无法堵漏,只需冷却着火容器及其周围容器和可燃物品,控制着火范围,直到燃气燃尽,或是自动熄灭。,火灾是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因此引起火灾、
36、爆炸的条件也就是燃烧的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三者同时存在,并且相互作用。因此只要采取措施避免或消除燃烧三要素中的任何一个要素,就可以避免发生火灾或爆炸事故,这就可以认为是防火、防爆的原理。第5部分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化学品安全标签5.1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5.2化学品安全标签5.3化学品使用单位对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安全标签的使用与管理,5.1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在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十四条中明确规定:生产危险化学品的,应当在危险化学品的包装内附有与危险化学品完全一致的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并在包装(包括外包装)上加贴或者拴挂与包装内危险化学品完全一致的化学品安全标签。危险化学品
37、生产企业,发现其生产的危险化学品有新的危险特性时,应当立即公布,并及时修订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安全标签。国家标准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编写规定 (GB164832000)中明确指出: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简称SDS)为化学物质及其制品提供了有关安全、健康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各种信息,并能提供有关化学品的基本知识、防护措施和应急行动等方面的资料。SDS是化学品生产供应企业向用户、使用单位,提供基本危害信息的工具,包括运输、使用、操作、处置、储存及应急行动等各个方面。,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的内容共包括16个部分 1.化学品及企业的标识; 2.成分组成信息; 3.危险性概述; 4.急救措施; 5.消防措施;
38、6.泄漏应急处理; 7.操作处置与储存; 8.接触控制与个体防护; 9.理化特性; 10.稳定性和反应性; 11.毒理学信息; 12.生态学资料; 13.废弃处置; 14.运输信息; 15.法规信息; 16.其它信息.1. 化学品及企业的标识:主要标明化学品的名称、生产企业名称、地址、邮编、电话、应急电话、传真等信息。2. 成分组成信息:标明该化学品是纯化学品还是混合物。纯化学品:应给出其化学名称或商品名和通用名。混合物: 应给出危险性组分的浓度或浓度范围。无论是纯化学品还是混合物。如果其中包含有害组分,则应给出化学文摘索引登记号。,3. 危险性概述:简要概述该化学品最重要的危害和效应。主要包
39、括,危险类别、侵入途径、健康危害、环境危害、燃爆危险等信息。4. 急救措施:指作业人员意外地受到伤害时,所需采取的现场自救或互救的简要的处理方法。包括,眼睛接触、皮肤接触、吸入、食入的急救措施。5消防措施:主要表示化学品的物理和化学特殊危险性、合适灭火介质、不合适的灭火介质、以及消防人员个体防护等方面的信息。包括,危险特性、灭火介质和方法、灭火注意事项等。6泄漏应急处理:指化学品泄漏后,现场可采用的简单有效的应急措施、注意事项和消除方法。包括,应急行动、应急人员防护、环保措施、消除方法等内容。,7操作处置与储存:主要指化学品操作处置和安全储存方面的信息资料。包括,操作处置作业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40、安全储存条件和注意事项。8接触控制与个体防护:在生产、操作、处置、搬运和使用化学品的作业过程中,为保护作业人员免受化学品危害而采取的防护方法和手段。包括,最高容许浓度、工程控制、呼吸系统防护、眼睛防护、身体防护、手防护、其他防护要求。9理化特性:主要描述化学品的外观及理化性质等方面的信息。包括,外观与性状、PH值、沸点、熔点、相对密度(水1)、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饱和蒸气压、燃烧热、临界温度、临界压力、辛醇水分配系数、闪点、引燃温度、爆炸极限、溶解性、主要用途和其它一些特殊理化性质。10稳定性和反应性:主要叙述化学品的稳定性和反应活性方面的信息。包括,稳定性、禁配物、应避免接触的条件、聚合
41、危害、分解产物。,11毒理学信息:提供化学品的毒理学信息。包括,不同接触方式的急性毒性(LD50、LC50)、刺激性、致敏性、亚急性和慢性毒性、致突变性、致畸性、致癌性等。 LD50半数致死剂量;LC50半数致死浓度。12生态学资料:主要陈述化学品的环境生态效应、行为和转归。包括,生物效应(如LD50、LC50)、生物降解性、生物富集、环境迁移及其它有害的环境影响等。13废弃处置:是指对被化学品污染的包装和无使用价值的化学品的安全处理方法。包括,废弃处置方法和注意事项。14运输信息:主要是指国内、国际化学品包装、运输的要求及运输规定的分类和编号。包括,危险货物编号、包装类别、包装标志、包装方法
42、、UN编号及运输注意事项等。,15法规信息:主要是化学管理方面的法律条款和标准。16其它信息:主要提供其它对安全有重要意义的信息。包括,参考文献、填表时间、填表部门、数据审核单位等。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的16项内容,不能随意删除或合并,其顺序不可随意变更。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由化学品的生产供应企业编写,在交付商品时提供给用户,作为为用户的一种服务,随商品在市场上流通。化学品的用户在接收使用化学品时,要认真阅读技术说明书,了解和掌握化学品的危险性,并据此制定使用时的安全操作规程等。,5.2化学品安全标签在国家标准化学品安全标签编写规定(GB152581999)中明确指出,安全标签用文字、图形符号
43、和编码的组合形式,表示化学品所具有的危险性和安全注意事项;安全标签由生产企业在货物出厂前粘贴、挂拴、喷印在包装或容器的明显位置;若改换包装,则由改换单位重新粘贴、挂拴、喷印。5.2.1安全标签内容 1化学品和其主要有害组分标识 2警示词 3危险性概述 4安全措施 5灭火 6批号 7提示用户向生产销售企业索取安全技术说明书。 8生产企业名称、地址、邮编、电话。 9应急咨询电话,1化学品和其主要有害组分标识中文和英文的通用名称;分子式;化学成分及组成;联合国危险货物编号和中国危险货物编号(分别用UN N0 和CN NO表示);标志,采用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和国家标准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
44、标志(GB136901992)中规定的符号。每种化学品最多可选用两个标志,标志符号居标签右边。 2警示词根据化学品的危险程度和类别。用“危险”、“警告”、“注意”三个词分别进行危害程度的警示。当某种化学品具有两种及两种以上的危险性时,用危险性最大的警示词。警示词位于化学品名称的下方,要求醒目、清晰。3危险性概述:简要概述化学品燃烧、爆炸危险特性、健康危害和环境危害。居警示词下方。,4安全措施:表述化学品在处置、搬运、储存和使用作业中所必须注意的事项和发生意外时简单有效的救护措施等,要求内容简明扼要、重点突出。5灭火:化学品为易燃、可燃或助燃物质,应提示有效的灭火剂和禁用的灭火剂以及灭火注意事项
45、。6批号:注明生产日期及生产班次。生产日期用年月日表示。班次用表示。7提示:用户向生产销售企业索取安全技术说明书。8生产企业:名称、地址、邮编、电话。9应急咨询:电话填写化学品生产企业的应急咨询电话和国家化学事故应急咨询电话。,1化学品安全标签的使用方法标签应粘贴、挂拴、喷印在化学品包装或容器的明显位置。多层包装运输,原则上要求内、外包装都应加贴或加挂安全标签;但若外包装上已加贴安全标签,内包装是外包装的衬里,内包装上可免贴安全标签;外包装为透明物,内包装的安全标签可清楚地透过外包装,外包装可免加标签。2化学品安全标签的位置化学品安全标签的位置规定如下:桶形、瓶形包装: 位于桶、瓶侧身;箱状包
46、装: 位于端面或侧面明显处;袋、捆包装: 位于包装明显处;集装箱、成组货物: 位于四个侧面。,3化学品安全标签使用中注意事项 标签的粘贴、挂拴、喷印应牢固,保证在运输、贮存期间不脱落、不损坏。 标签应由生产企业在货物出厂前粘贴、挂拴、喷印。若要改换包装,则由改换单位重新粘贴、挂拴、喷印标签。 盛装危险化学品的容器或包装,在经过处理并确认其危险性完全消除之后,方可撕下标签,否则不能撕下相应的标签。 化学品的用户在接收使用化学品时,对无安全标签或安全标签污损不全的化学品有权拒收,并要求更换对已接收,但在保存过程中因污损不清无法确定的化学品不能随意使用,并应妥善处置。,5.3化学品使用单位对安全技术
47、和安全标签的使用与管理危险化学品使用单位在使用过程中对安全技术说明和安全标签的使用与管理应做到:1主动向供货方素取安全技术说明书。并在接收时检查有无安全标签。保证所使用的危险化学品必须有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化学品安全标签。2建立所使用的危险化学品的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档案。在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有新的危害特性公告,以及重新修订安全技术说明书等资料时,及时调整其档案资料。3按照安全技术说明书的规定,掌握化学品的危性,制定使用管理规定及安全操作规程,培训作业人员。,4按照安全技术说明书提供的化学品的危险性,安排适合的储存地方和储存方法、方式。5按照安全技术说明书研究、确定所存化学品的养护措施。6按
48、照安全技术说明书安排适合的使用场所。7按照安全技术说明书制定消防措施。8按照安全技术说明书制定安全防护措施。9按照安全技术说明书制定急救措施。,第6部分 危险化学品的包装 6.1包装:工业产品的包装是现代工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种产品从生产到使用者手中,一般都要经过多次装卸、贮存、运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品将不可避免地受到碰撞、跌落、冲击和振动。一个好的包装,将会很好地保护产品,减少运输过程中的破坏、破损,使产品安全地到达用户手中。这一点对于危险化学品显得尤为重要。包装方法得当,就会降低贮存、运输、使用中的事故发生率。否则,就有可能导致重大事故的发生。化学品包装是化学品储运的安全基础。为此,各部门、企业对危险化学品的包装越来越重视,对危险化学品的包装方法、方式不断改进,开发多种新型包装材料,使危险化学品的包装质量不断提高。国家也不断加强对包装方面的监管力度。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使危险化学品的包装更加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