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节 同部相押与异部通押,近体诗只能用平声韵,要一韵到底,中途不能换韵。词的韵部比诗韵宽,在用韵上,有一韵到底的韵式,也有异部通韵的韵式。一韵到底的韵式,可以同部同调相押,也可以同部异调相押。异部通韵的韵式,有两部、三部或四个不同的韵部通押;也有平声韵与平声韵通押,或仄声韵与仄声韵通押;甚至还可以是平声韵与仄声韵通押。词韵通押的情况,比古体诗还要复杂。,一 一韵到底的韵式,一韵到底,是指全首词的韵脚都属于词韵十九部中的某一个韵部。一韵到底的韵式,是指用了某一韵部的字之后,就不能再用其它韵部的字,不能窜韵。词韵的第一部到第十四部,每一部都包括平、上、去三个声调。于是在一韵到底的韵式中,就有同一
2、声调各自押韵,不与其它声调混押,以及同一韵部不同声调(主要是指平、上、去这三种声调)混押的情形。词的一韵到底韵式上的特殊性,是由词韵平、上、去异调同部的特点所决定的。(一)同部同调相押 (二)同部异调相押 (三)上去入三声通协 (四)同部平韵、仄韵异体,(一)同部同调相押,同调相押,是指词韵中同一韵部的相同声调互相押韵,不与同部中其它声调的字相押;亦即在词韵一部之中,平声字与平声字相押,上声字与上声字相押,去声字与去声字相押。这种押韵的方式,也称为三声单押。 1、平韵体 2、仄韵体,1、平韵体,一首词通首限押一个平声韵的,叫平韵体。平韵体的数量大约占常用词调的三分之一,在词调中占有重要地位,这
3、是因为平韵体有平和谐美的韵调,能够表达绵延不尽的余韵,为词人所喜用。如: 浣 溪 沙 唐韦 庄 惆怅梦馀山月斜,孤灯照壁背红纱,小楼高阁谢娘家。 暗想玉容何所似?一枝春雪冻梅花,满身香雾簇朝霞。 词中“斜”、“纱”、“家”、“似”、“花”、“霞”韵,为词韵第十部。常见的单调平韵体词有十六字令、渔歌子、忆江南、捣练子、江南春、忆王孙、江城子等。常见的双调平韵体词有浪淘沙、浣溪沙、采桑子、太常引、鹧鸪天、破阵子、风入松、八六子、满庭芳、水调歌头、凤凰台上忆吹箫、八声甘州、沁园春、六州歌头等。,2、仄韵体,同部之中上声、去声、入声单押,称为仄韵体,意指这些词调通首限押一个仄声韵。仄韵体的同声调单押,
4、只体现在入声韵上。戈载在词林正韵发凡中说,某些词调必须单押上声韵或去声韵。他说:“黄钟商之秋宵吟、林钟商之清商怨、无射商之鱼游春水,宜单押上声。仙吕调之玉楼春、中吕调之菊花新、双调之翠楼吟宜单押去声。”但查检词例,这些同调类的词作,在上声和去声方面似乎都不甚分明,反倒是两声通押的较为多见。钦定词谱、白香词谱等书,也未强调这些词调一定要用哪一声,可见词谱中并没有规定单押上声或去声的词调。,2、仄韵体,仄声韵中的入声是一个特殊的调类,独立性很强。词调的仄声韵中,单押入声韵的词调较为多见。如: 满 江 红 宋岳 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 土,八千里路云和
5、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2、仄韵体,词中“歇”、“烈”、“月”、“切”、“雪”、“灭”、“缺”、“血”、“阙”韵,为词韵第十八部。入声短促逼侧,较为生硬,没有含蓄蕴婉的余地,宜于表达激壮峭拔的感情。有些词调一直就是用入声韵写的。如满江红、声声慢、暗香、霓裳中序第一、雨霖铃、疏影、六丑等。还有些词调则宜用入声韵,不大适合用其它仄韵的声调,如好事近、忆秦娥、淡黄柳、惜红衣、念奴娇、桂枝香、石州慢、兰陵王等;还有一些词牌,如祝英台近等,也同属此类。如果抒发宛转凄抑的情调,
6、应尽量避免用入声韵的仄韵体词。,(二)同部异调相押,诗意绝对不允许异调相押。但词韵的前十四部,都是平、上、去三调同部,因此出现了同部异调相押的情况。这种同部异调相押的词作,有两调同部相押的,也有三调同部相押的 1、同部上去相押 2、同部平仄混押,1、同部上去相押,仄声韵中,上声舒徐,能够表达清新绵邈的情感;去声劲厉,能够凸显高亢响亮的语调。既然这两种声调所表达的声情近似,在词韵中就能通协相押。在上去通押的词调中,哪个韵脚该用上声,哪个韵脚该用去声,除了特别的格律要求外,往往是十分随意,不加限定的。如:蝶恋花,蝶 恋 花宋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7、。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词中“许”、“语”,上声;“数”、“处”、“路”、“暮”、“住”、“去”,去声;上去通押,属词韵第四部。 上声韵和去声韵通押,在词牌中很常见,一般不受地域和时代的限制。这不仅仅是上声韵或去声韵中许多韵部的字数较少,不利于作者选韵用字;还因为唐宋时期上声与去声调性相近。有些字词义相同而具上去两读;有些字本读上声而后转成去声;有些字本读去声而后转为上声。所以在中古时期,上声韵和云声韵混押是很自然的。上去通押的常见词调有如梦令、生查子、卜算子、谒金门、鹊桥仙、踏莎行、蝶恋花、渔家傲、苏幕遮、水龙吟、永遇乐、贺新郎等。,2、同
8、部平仄混押,同部平仄混押的词调,在唐代民间曲词中就已经用了,如唐佚名辑云谣集杂曲子中的喜秋天。宋以后,这种现象逐渐增多。常见的有西江月、醉翁操、水调歌头(另一体)、渡江云、曲玉管、六州歌头(另一体)、哨遍、戚氏等词。平仄互押的词调,词律只要求在某一位序上用平声字或仄声字,并不要求何处用上声字,全依词人的喜好和词的内容而定。但同部平仄相押,平韵字和仄韵字所处的位序却一定要符合词谱的要求,不能随意放置。 在同部平仄互押体中,主要采取平仄交错的形式,仄韵字与平韵字犬牙般地交错协韵,没有一定的格式。如: 西江月,西 江 月丹阳湖宋张孝祥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
9、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 词中“年”、“船”、“然”、“天”是平声字,“面”、“片”是去声字,均为词韵第七部,去声字夹在平声字中遥相呼应。同调相押,只注意用同一声调的同韵字相押,不注意平仄调配,不管它的声调变化。这种押法,有了韵的和谐,但却缺少调的抑扬,声韵效果多少会受到影响。而同部之中平上去三种不同声调的相押,则抛开了声调限制,平仄韵调相互调配,能够构成更华美多变的节奏,韵调更加铿锵,远胜于单一不变的韵调。这种形式,最初可能是词人为扩大选韵范围而采取的临时变通措施,但一旦成功,获得世人认可,就取代了原韵,成为通行的新型韵格。平仄混押的词调,在词牌中并不多见,这大概
10、是因为在韵律效果上,平仄混押不如上去混押和协,所以大多数词人在这方面还是比较严谨的。,(三)上去入三声通协,上声、去声同部,入声另为一部。但是,入声字后来统统派入平、上、去三声之中,所以在有些词调中,入声韵又可以与上声韵和去声韵通押。上去入三声通协时,有些是将上、去声读作入声,与入声韵相协的。例如: 柳 梢 青 梁 州 令,柳 梢 青宋朱敦儒红分翠别。宿酒半醒,征鞍半醒,征鞍将发。楼外残钟,帐前残烛,窗边残月。 想伊绣枕无眠,记行客、如今去也。心下难弃,眼前难觅,口头难说。 此词将上声字“也”,协入声字“别”、“发”、“月”、“说”之中。这是将上声字读作入声字的词例。,上去入三声通协时,还有将
11、入声读作上声或去声,以与上、去声韵相协。例如:梁 州 令宋晏几道莫唱阳关曲,泪湿当耳金缕。离歌自古最消魂,闻歌更在魂消处。 南桥杨柳多情绪,不系行人住。人情却似飞絮,悠扬便逐春风去。 这首词将入声“曲”字读作去声,以与去声字“缕”、“处”、“绪”、“住”、“絮”、“去”相协。,(四)同部平韵、仄韵异体,词牌中用平声韵或仄声韵有一定体式,规定用平韵的,就不能用仄韵;规定用仄韵的,就不能用平韵。但有少数词调,却有平仄两体,一体用平声韵,一体用仄声韵。这种现象,人们称之为平仄异体,或平仄改韵。常见的平仄两韵的词牌有忆秦娥、柳梢青、满江红、念奴娇、声声慢、多丽等。这些词调的平韵体与仄韵体,其句数、字数
12、全部相同,只是字句的平仄随着用韵的不同而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一点可以从忆秦娥平韵、仄韵的不同谱式比较中得到印证。 仄韵格 平韵格,仄韵格 忆 秦 娥唐李 白 平平仄, 箫声咽, 平平仄仄平平仄。 秦娥梦断秦楼月。 平平仄(迭上句末三字), 秦楼月, 平平仄仄, 年年柳色, 仄平平仄。 灞陵伤别。 平平仄仄平平仄, 乐游原上清秋节, 平平仄仄平平仄。 咸阳古道音尘绝。 平平仄(迭上句末三字), 音尘绝, 平平仄仄, 西风残照, 仄平平仄。 汉家陵阙。,平韵格 忆 秦 娥唐贺 铸 仄平平, 晓朦胧, 平平仄仄平平平。 前溪百鸟啼匆匆。 平平平(迭上句末三字), 啼匆匆, 平平仄仄, 凌波人去, 仄
13、仄平平。 拜月楼空。 仄平平仄平平平, 去年今日东门东, 平平仄仄平平平。 鲜妆辉映桃花红。 平平平(迭上句末三字), 桃花红, 平平仄仄, 吹开吹落, 仄仄平平。 一任东风。 ,这两首忆秦娥都是双调四十六字,一韵到底,用韵处及句中迭韵的要求一致,体现了同一词调的共同特点。但一体十句三仄韵,用的是词韵第十八部;一体十句三平韵,用的是词韵第一部。因用韵的差异,两体的平仄谱式也随之而起变化。 一个词牌,用平韵还是用仄韵,是根据乐曲特点决定的。后来有人为了谐合声律而改动旧韵,才有了平韵体与仄韵体的不同。这种改韵应当从音乐曲调和变调演奏的技法上加以说明,不能光从字句内容上找原因。从同一词调平韵和仄韵变化上看,以平韵和入声韵两体的词牌较为多见。这是因为有些平声字跟与它相应的入声字的主要元音相同,它们之间的差异之处只是入声字比平声字多一个喉塞尾。将平声字念得短促急切一些,就可以变成入声字了。在平、入两体的词调中,先是平声韵,后改为仄声韵的,有声声慢、雨中花、玉楼春等;先为入声韵,后改为仄声韵的,有满江红等。此外,还有平韵与上、去韵互改的。先为平声韵,后改为仄声韵的,有何满子、人月圆、少年游、浪淘沙等;先为上、去声韵,后改为平声韵的,有永遇乐、如梦令、祝英台近等词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