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射干麻黄汤的应用体会射干麻黄汤首见于东汉医家张仲景金匮要略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篇: “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 射干麻黄汤主之。” 原文文词简奥, 了了数语, 却刻画出射千麻黄汤的辨证原则和适应范田。言简意赅, 发人深思。通过以方测证的学习方法, 可悟出本条系论寒饮咳喘的证治。素有水饮内停, 适感风寒外袭, 内外合邪, 阻塞肺窍, 宣肃失宜, 故“ 咳而上气( 即咳嗽喘急) ” 寒饮不化则停聚为痰, 痰阻喉间气道, 随气出入, 故有声似水鸡( 即秧鸡)之鸣, 此乃寒饮咳喘证的特征之一, 临床颇为常见。尤怡在其金匮要略心典中说,“咳而上气,肺有邪,则气不降而反逆也。”思其意,既是风寒外袭,肺为华盖
2、,肺气被束,肺本以清肃下行为顺,今有邪,故气不得降而反逆也。肺中宿有寒饮,随上逆之气而上入喉间,为呼吸之气所激则作声如水鸡。方中射干,紫苑,款冬花降逆气,麻黄,细辛,生姜发邪气,半夏消饮气,而以大枣安中,五味敛肺,恐劫散之药,并伤其正气也。射干麻黄汤临床上主要用于外寒内饮的“寒咳”,如咳嗽咳痰,色白清稀量多,背部寒冷等,特别适用于痰气互结,肺气上逆所致咳嗽喘急,排痰困难,喉中痰鸣较为明显的病证,这个方子对于外寒较轻,内在的痰饮较重,饮重于寒,或没有表证的咳嗽痰喘都可以应用。值得注意的是,本方与小青龙汤同为主治咳喘病外寒内饮证的方剂,因此需要在两者之间做异同比较分析。根据方证对应的药证原则可知,
3、前者主要含有射干、紫菀、款冬花,因此肺气上逆证症状较为突出,如咳喘气逆,喉中痰鸣等;后者含有麻黄、桂枝、白芍等,因此风寒束表证症状较为突出,如恶寒,鼻塞,流清涕,头痛,后背疼痛僵硬等。两者均含有麻黄、细辛、五味子、半夏这四味药,因此两者都有“寒咳”症状,如咳嗽咳痰,色白清稀量多,背部寒冷如手掌大等。曹颖甫在经方实验录中对两者之间的鉴别关键作了点评,“以上自小青龙汤至泽泻汤凡五证,皆治痰饮。小青龙汤以心下有水气为主,射干麻黄汤以喉中水鸡声为主,苓桂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以吐涎沫为主此其大较也”。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将小青龙汤的典型指征归纳概括为“水样的鼻涕水样的痰”,即清涕滂沱,咳痰清稀量多。笔
4、者也发现,只要能在两者之间准确鉴别,治疗寒饮伏肺证的咳喘往往收效迅速。郑 某, 女, 75 岁, 农民, 初诊于2013 年1 月31 日。患者素有慢性支气管炎史三余年, 每到冬季一感风寒则触发咳嗽气急 20天前, 因风寒感冒而触发宿疾, 自诉寒热虽去, 但咳吐大量清稀泡沫痰涎,鼻塞流涕,晨起为重, 胸闷气急, 甚则难以平卧, 喉间痰鸣似笛,夜晚尤甚, 两肺可闻及散在性干、湿罗音。曾用抗菌素、镇咳祛痰药而收效不著,反因服药过多而伤胃,故寻求中医治疗。 形寒无汗,腰凉脚热,不思饮食, 舌尖红苔白腻而滑, 脉浮滑,沉取似结。证属寒饮咳喘。治宜温肺化饮、止咳平喘, 拟射干麻黄汤化裁:射干12g 麻黄
5、10g 制半夏10g 紫苑10g 百部10g 款冬花10g 沉香6g 肉桂6g 细辛3g 五味子5g 红参10g 炒白术10g茯苓10g 杏仁10g 炙甘草6g 辛夷9g 白芷9g 7剂。二诊:诸症减,偶有咳喘气急,鼻窍已通,惟舌不适,咽痛,痰咳之不出咽之不下。舌尖红,苔微黄腻。属辛温之过,原方去白芷 辛夷 半夏 加苏叶6g 地龙5g 苏子10g 厚朴10g 桑白皮10g 四剂。同时早晚饭前服六味地黄丸。三诊:诸症平,后服补肾精健脾之剂以治本。按:射干麻黄汤用治老年冬季发作的咳嗽气喘疾病有效,老年人因年事高,肾精日益不足,阳气亦不足,故体生痰湿,日久为患,一有风吹草动则内外合因,咳嗽喘作。故用其治疗冬季发作之咳喘,发时治标,平时治本,冬病夏治,尤其可在夏季时针灸贴敷,中药补肾健脾固本,以绝其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