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洞察未来 马斯洛未发表过的文章 马斯洛 著 爱德华霍夫曼 编 许金声 译 华夏出版社 2004 年 8 月第一版 简介: 作为人本心理学创始人之一,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一生中创造了一系列的理论。其中,不仅包括心理学,还涉及了咨询学、教育学、宗教学、社会工作理论、市场营销学和管理学等。马斯洛理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他关于人类行为和动机方面的观点已经成为今天公众意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马斯洛在二十五年前去世之时,他留下了数量浩大的尚待发表的论文、文章、笔记和书信。现在,著名的马斯洛传记作者和获奖作家爱德华霍夫曼将这些遗产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编辑成册。在此书中,马斯洛将与读者一起分享他范围广泛的研究课题-从
2、自我实现、幸福,一直到美国政治和经营管理。霍夫曼在此书中为马斯洛的生平和著作,以及每一篇文章都作了介绍。最后还有马斯洛心理学词汇表,对于读者十分有用。 目录: 中译者序: 马斯洛心理学的意义 英文版序:-柯林威尔逊 英文版前言:-爱德华霍夫曼 鸣谢:-爱德华霍夫曼 马斯洛生平简介:-爱德华霍夫曼 第一部分: 洞察人格 第一章:幸福心理学 第二章:高峰体验对于健康的意义 第三章:对自我实现理论的批评 附 1:什么是自我实现? 附 2:自我与社会-弗洛伊德与二十世纪读后 第四章:和尚能够自我实现吗? 第五章:用存在性的爱接纳所爱 第六章:关于文化与人格 第七章:我们的审美需要 第八章:儿童对于限制
3、、控制和安全的需要 第九章:约拿情结-理解我们对成长的恐惧 第十章:悲剧心理学 第十一章:乐观的现实主义 第十二章:生理性的不平等和自由意志 第十三章:人本主义生物学-“丰满人性“概念的精英含义 第十四章:生活在高级价值世界中 第十五章:恢复我们感激意识 附:感激的价值 第二部分: 洞察人性 第十六章:人性的精髓是什么? 第十七章:高级动机和新心理学 第十八章:笑声与眼泪:心理学丢失的价值 附:幽默的意义 第十九章:人性基本上是自私的吗? 第二十章:科学,心理学和存在主义 第二十一章:心理学能够为世界奉献什么? 第二十二章:未被注意的心理学革命 第三部分: 洞察社会 第二十三章:超越自发性:艾
4、萨伦培训中心批判 第二十四章:通过训练小组建立共同体 第二十五章:促进友谊、亲密和共同性 第二十六章:为美国梦下定义 第二十七章:在人本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新政治学 第二十八章:关于美国政治的进一步思考 第二十九章:交流-有效管理的关键 第三十章:对罪恶视而不见-自由主义政治理论的失败 第三十一章:北美黑脚印第安人的文化与人格 第四部分:洞察未来 第三十二章:斯大林主义者的人格 附:权力主义的性格人结构 第三十三章:领导,手下人和权力 第三十四章:报纸的动机层次 第三十五章:美国管理的动力 第三十六章:开放的心理学-给 JB 莱因的信 第三十七章:给 BF斯金纳的信 第三十八章:给约翰D洛克菲勒
5、的信 马斯洛心理学术语 马斯洛心理学的意义-洞察未来 中译本序 许金声 拿破伦有一句名言:在东方睡着一个巨人,让他睡吧,当他醒来的时候,就会震撼整个世界。-这是一句让中国人听了颇感高兴的话。从马斯洛心理学来看,这句话并不夸张。它不过是说明了潜能与实现之间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这样一些话:“人皆可以为尧舜“, “众生皆有佛性“,“ 满街都是圣人“等,也都是从潜能与实现的关系的角度来说的。从马斯洛心理学来看,所谓“东方睡狮 “的真正含义,就是指中国人所具有的自我实现的潜能状态。 然而,长期以来,大多数的中国人并没有任何自我实现的感觉。直到最近,在我译的做人的权利-马斯洛传出版后,我曾亲自听到过这
6、样的议论:“中国人有什么 做人的权利呵?凑合着活吧!“我能够体会这位发议论者的心态,这正是长期处在不利于发挥潜能的环境中的人容易产生的牢骚。我完全不同意这种看法,他没有看到,在改革的浪潮中,中国人的人格状态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1986 年,我曾经对中国人的人格发展发表过这样的看法:中国人的人格正在发生转化,转化的趋势是普遍人格从归属型转向自尊型。我还认为,决定这种转化的最重要的因素是经济结构的变化,市场经济发展完善的过程,也就是普遍人格从归属型转化为自尊型的过程。自尊型人格的增加,也反过来促进市场经济的成熟。当时,这一观点曾被许多家报刊所转载。 所谓“自尊型 “人格、“归属型“人格这种说法
7、,是我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为参考构架,对人格所作的一种划分。在一定时期内,在生存、安全、归属、自尊和自我实现五种基本需要中,一个人的需要满足状况是哪一种基本需要占优势,或者哪一种基本需要支配其行为的时间最多,他就属于哪一种人格。所谓归属型人格,是指人的最低的层次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有了一定的满足后,归属需要开始占优势,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支配人的行为的人格。归属型人格的典型特征是:安于现状,不求进取,以建立家庭为人生最后归宿。所谓自尊型人格,是指生存、安全、归属这三种基本需要都有了一定的满足,自尊需要已经在其行为中占优势的人格。这种人格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要求更多地实现自身的价值。这种划分尽
8、管简略、笼统,但却便于宏观地观察群体的人格状态以及分析人格的动力结构。 10 多年过去了,中国社会有了很大的变化,中国人的人格发展又有什么新的动向呢?中国人的人格一直发生转化,包括从归属型向自尊型这种重要的转化。但如果说 1979 年起的改革开放使这种转化逐渐形成了一种规模的话,那么 1992 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这种普遍人格转化的趋势,又被大大地强化了。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人自尊需要的潜能大量释放,在这种情况下,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变快,社会流动开始频繁。最近几年,中国人的人格发展出现了新的势态。多数处于从归属型人格向自尊型人格转化的“边缘人“ 要继续完成这种转化;少数经受不住竞争的激烈与残酷
9、的“边缘人“ ,也许会倒退到归属型人格的水平;一些已经完成自尊型人格转化的人,则面临一个新的课题,这就是“潜能的充分发挥“ 。 在世纪之交,中国人的人格发展正在形成一个新的热点,这就是“自我实现“ 。 这部分已经以自我实现为自己生存主题的人,主要是一些在社会上已经取得一定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已有一定自身价值实现感的人。在他们之中,所占比例较大的有企业家、广大“ 白领“阶层、知识分子群体、以及演艺界、体育界、媒体人士等等。 当 21 世纪即将到来的时候,“ 自我实现“在中国开始有了群体规模,第一次有了实际的普遍意义。 一些统计数据可以作为这种看法的佐证。据吴晓刚等 1993 年在上海市调查,我国
10、城市市民在择业和流动意向方面已经发生了变化。下面是调查的结果。 问题:假如只有以下两种情况,你愿意选择哪一种?(N=2934) 选择项 百分比 职业好,单位不好 58 7 单位好,职业不好 41 3 (注:参阅吴晓刚中国职工的择业与流动:变动中的劳动关系透视,管理世界,1995 年第 3 期) 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且不谈人们有多少择业的自由,即使有条件进行选择,对单位的考虑往往重于对职业本身的考虑。这是因为?quot;吃大锅饭“的情况下,大家都希望有一个稳定的“铁饭碗 “。但是在改革浪潮的冲击下,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认为“职业好“更重要的人开始压倒了认为“单位好“ 更重要的人。而认为 “职
11、业好“更重要的人,很明显是着眼于自己才能和潜能的发挥。 稍微留意一下,任何人都可以在社会上,甚至在自己的身边观察到一些变化。 例如,现在的人比以前更加忙碌了。但是,另一方面“平常心“ 、“放松“、“ 心理平衡“、“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等却反而成了使用频率很高的词。社会流行用语的这种动向,正是社会上人格变化的一个标记?quot;平常心“ 这个最初出自于禅宗的词,长期以来,多是文人用于在官场上失意后的解嘲。而现在的情况却完全不同了。它的使用,是指如何使自己的潜能得到更好地发挥。对于要从归属型人格向自尊型人格转化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强调他们的事业心。而对于要从自尊型人格向自我实现型人格转化的
12、人来说,他们已经有了强烈的事业心,最重要的是要用平常心来加以平衡。事业心与平常心之间的平衡与融合,正是自我实现型人格的典型特征之一。 应该指出的是,我们必须清楚地区分两个概念,这就是作为一种人格的自我实现与作为一种基本需要满足的自我实现。所谓人格,是指长期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作为一种人格的自我实现,只有少数的人才能够做到,这种人可以称之为自我实现的人。但是作为一种基本需要满足的自我实现,不管你是什么类型的人格,不管你暂时生活在什么需要满足水平上,你都有可能做到。自我实现的人常常也会处于非自我实现的状态,非自我实现的人也可能有自我实现的时刻。马斯洛曾经写道?quot;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忘我、
13、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经历生活。“他还指出:“ 表达这种体验的关键词语是 忘我。“马斯洛在这里正是说的作为需要满足状态的自我实现。谁能够以积极进取的态度投入生活,并在生活中达?quot;忘我“ 的境界,他就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间内获得了自我实现。 下岗职工能不能自我实现?从理论上来看,答案是肯定的。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对于下岗职工来说,“下岗“ 是需要满足条件的急剧恶化,他们的需要满足水平会因此急剧下降,自尊需要和归属需要的满足也会受到严重威胁。但是,由于政府有救济金,他们的最低的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能够得到一定的保障,不至于完全匮乏。尽管对于下岗职工来说,他们的需要满足的重大问题是生存需要
14、和安全需要,但是,他们在面临再就业问题时,也常常出于这些最低层的基本需要的驱使。但是,一个人在从事一件事情的过程中,其动力结构却可能发生变化。也就是说,他们的潜能可以在在应付生存危机的过程中得到挖掘,他们的需要层次可以在这一过程中迅速上升。 不管是谁,往往都只有在他的人生受到了平时生活中难以遇到的更大挑战的时候,他的生命才会迸发出火花,潜能才能够发挥得更加充分。这也是我们在平时难以体会到,甚至不大关心的生活的哲理。在这个意迳希颐强梢运担桓鱿赂谥肮纫恍匀辉诨匕旃依?quot;一杯茶,一张报纸“ 混时间的“在岗职工“ 有更大的自我实现的可能性。在现实生活中,的确也有一些下岗职工,正是在下岗之后,他
15、们才表现得更有活力和创造力,作出了以前难以估计的成绩。关于这种情况,各种传媒已经有很多报道。-在这里,我并不是要对具体的下岗政策发表什么议论。我只是要阐明,任何人,不管他正处在什么需要满足层次上,他都可以有自我实现的机会,关键在于他如何调动和调整自己。 “自我实现 “在中国逐渐变为现实,中国人人格层次的普遍提高,至少是马斯洛心理学理论在中国具有生命力的基础。 关于马斯洛心理学的意义,著名英国作家柯林威尔逊在本书英文版序言中作了极高的肯定:“ 马斯洛时代尚未到来,他的学说和理论的重要价值属于未来的时代。在即将到来的 21 世纪,它们的意义将淋漓尽致地展现。“ 我认为,他的评价并不夸张,马斯洛心理
16、学之所以具有普遍价值,是因为它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的意义之所以尚未充分展现,正是因为它所具有的超前性。这种超前性表现在,自我实现的人当前在人类中,毕竟只占极少的比例。本书的编辑者爱德华霍夫曼十分热爱马斯洛的心理学,对马斯洛心理学有深刻的了解。他把此书命名为“洞察未来“ ,是不无道理的。 在这本洞察未来一书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马斯洛关于自己已经发表了的思想的进一步思考,还可以看到不少他从来没有发表过的思想。 例如,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论、高峰体验论是马斯洛最著名的理论,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他另外所有的书中看不到的一些观点。我们在理解马斯洛的这些理论时,常常会产生一些疑问,读这本书,我们
17、会发现马斯洛早已做出了解答。例如,关于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一直有一种批评,就是认为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概念忽略了环境。持这种批评意见的人常常质疑:“自我实现是天生的吗?“自我实现能够脱离环境吗?“这种看法首先没有弄清楚马斯洛心理学中的“类本能“ 这个概念,马斯洛说,基本需要的性质是类本能的(Instinctoid),尽管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由人种的遗传决定的,但它与完全是先天的本能不同,是一种弱本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由后天的环境所压制、推迟或者改变等。为避免混乱,我们可以把“基本需要“ 与“动机“这两个概念区分开。基本需要是先天的,是一种潜能,它们在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动机则是后天的,其实现与环境
18、密切相关。在和尚能够自我实现吗?一文中,我们可以看到马斯洛对于环境的强调。当然,由于马斯洛所能够掌握的材料的限制,他对佛教乃至和尚不一定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看法,这也许是他在生前没有发表这篇文章的原因。但是我们却可以从这篇文章中看到他对自我实现与环境关系的精彩的强调。马斯洛向来反对西方文化中心论,他主张不同文化互相学习,在这篇文章中他再次指出“我们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就是如何把东西方文明中关于自我实现和内在和谐的观念结合起来。“ 在某种意义和程度上,马斯洛心理学就是一种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例如,阿尔道斯赫胥黎曾经指出,从高峰体验中概括出来的价值可以构成一种普遍的人生哲学。我曾经提出,高峰体验是一
19、个可以用于文化比较的概念和参照系。人生的终极追求以及自我实现,乃是各种文化所必然遇到的根本问题。狭义的文化是指价值体系,它的核心问题是关于理想人格的设计。理想人格的设计分为“终极描述“ 和“过程描述“。所谓终极描述是指对于人格能够达到最高境界的描述,过程描述是指对于达到这个境界的具体建议。从人类现有的文化来看,大多数文化都有和高峰体验类似的特征。例如,中国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的“天人合一“,大乘佛教的 “涅盘 “,基督教的“与上帝同在“,伊斯兰教苏菲派的“神人合一“,甚至尼采哲学的“酒神的迷狂 “等,这些终极描述落实在个体身上,都可以看成是一种高峰体验。我们运用高峰体验的概念对不同的文化进行比较
20、,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它们关于理想人格的终极描述的差异,远远小于过程描述的差异。不同文化理想人格设计的终极描述的特征可以用高峰体验来概括,而它们的过程描述,却有“入世“ 和“出世“等尖锐的对立。例如,儒家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而佛家却主张 “破执着“。终极描述之所以差异较小,是因为人性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不同的文化在描述人性发展的最高境界之时,在设想人的最佳状态时,容易趋于相同。过程描述之所以相对较大,是因为社会历史环境各不相同,在为人格发展的最高境界提出具体建议时,必然要考虑到环境的差异和影响。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 “,恰好可以用来说明这种情况。 我不揣冒昧大胆地认为,马斯洛的自
21、我实现的概念在经过了修正和完善以后,将得到更加广泛的认同。国际社会甚至有可能把自我实现的概念用于衡量人类的生存质量,也就是说,自我实现的人越多,说明一个社会或者一种制度更好。在未来的发展中,世界完全有可能进入全面对话的阶段,包括世界上各种文化与宗教的对话。融汇和吸收了东西方文化精髓的自我实现理论,将为不同的文化和宗教提供理解和宽容的概念性的基础。在若干年以后,人们将有可能在电视上看到基督教徒与伊斯兰教徒,甚至佛教徒在电视上的讨论或者辩论。 在马斯洛提出高峰体验这一概念之后,这一概念得到了迅速的普及,人们都注意到了高峰体验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要价值。但是,身体和心理是互相关联的,在高峰体验对于健康的
22、含义一文中,马斯洛着重谈到了高峰体验对于身体健康的意义。他指出:“没有高潮,人类怎么能够得到休息与平和的心境?怎么能够享受真正的具有存在性价值的娱乐(play)?没有高潮以及各种形式的高峰体验来提供一种完成感,我们就会总是感到自己处在游移不定的中间状态。我们总是在努力,总是在坚持,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在这种状态下,我们永远只是手段 ,而不是 目的。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如同一直在山腰攀登,永远达不到顶峰,得不到休息。“马斯洛的论述是通俗易懂的,甚至任何稍微善于思考者都能自发地想到他所说的那些道理。但是马斯洛的“高峰体验“ 这一概念,却具有极大的涵盖面,使我们能够领悟更多的东西。 用自在的爱接纳
23、所爱,恢复我们的感激意识等文章是十分通俗的文章。它们尽管短小,但却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其中不乏值得我们咀嚼的警句。在用自在的爱接纳所爱中,马斯洛表达了一种自我实现的爱情境界。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尽管是西方文化的产物,但却在相当程度上受了东方哲学,特别是道家哲学的影响。尽管在这篇文章中,马斯洛没有提到道家哲学,但字里行间道家的精髓已呼之欲出。例如,当马斯洛谈到什么是自在的爱时说:“如果我们在爱中抱有某些目的,例如,力图使对方有所改变,我们就难以完全融入爱的体验。当然,当沉浸于浓浓的爱意之中时,没有人会把自己的爱人与其他人作外貌或精神上的比较。爱人便是我们的终极目的,而不是达到某一目的的手段。与别
24、处或者以前认识的其他人作参照和比较,就会限制和损伤我们的爱的体验,因此,其他人都与此无关。“马斯洛描述的状态,是检验我们的爱情质量的一种标准。“ 全神贯注、一心一意地投身到其中。世界广大,视若空荡,时光流逝,置若罔闻。这种状态也必然包含着自我意识的消失。正如人在音乐中完全忘记了自我,才算真正欣赏了音乐。在真正的创作中和专注的阅读中,也常常有忘我的情况。同样,完全的爱也是以忘我为标志的?quot; 在恢复我们的感激意识中,马斯洛现身说法,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明感激意识的重要性。他高度评价感激对于心理健康的作用:“领略了感激的人的性格起了变化,同高峰体验所带来的变化有相同之处。世界因此是美好的,人
25、生因此是值得的。“ 生理性的不平等和自由意志是一篇鼓舞人心的文章。我国的残疾人多达 6000 万,但马斯洛文章的意义却远远不限于残疾人。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曾经或多或少地埋怨命运,埋怨环境,埋怨生不逢时。马斯洛则主张我们只能够埋怨自己。他指出?quot;即使我们承认人们天生就有幸运与不幸运的事实,我们的自由意志仍然有很大的活动余地,我们完全可以成为积极主动的人,而不是一个任命运支配的小卒。我们仍有很大的余地来进行自助而不是放弃甚至堕落,我们仍可以尽力而为而不是一味抱怨。“也就是说,我们的自由意志也是与生俱来的。带着自己遗传的天赋与身躯,我们做什么无疑要比获得了什么生理遗传更为重要。我虽然对
26、先天的遗传无能为力,但如何对待它们,对待我的身体,以及任何给予我的东西,则是我的责任。我对这种责任的履行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它能够使我感到骄傲、耻辱或者内疚。“-这正是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所要告诉我们的真谛。当一个人真正做到了竭尽所能之时,他也就超越了总是与他人进行比较的自尊需要,达到了自我实现的高度:“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成败层次等级,因为我们最后的结论在于:一个人的任务是很好地成为他自己。很明显,对于这一使命,世界上不存在着竞争的对手,一个人的对手只是他自己。“马斯洛的这些看法无可非议地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的超越自发性:艾萨伦培训中心批判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马斯洛批判了一
27、种最常见的对于自我实现的误解,这就是把自我实现看成是自我表现。这种误解不仅在美国存在,在中国也存在。针对人们习惯采取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马斯洛告诫?quot;真正的成长是一生的任务。“ 关于幸福问题,我们已经听到过许多评论。但是,马斯洛的论述仍然能够使我们感到耳目一新。我相信他的观点将得到许多人的共鸣。凡是在人生中有了一定的阅历,经历过人生艰辛的人,都容易醒悟到享乐主义的幸福观的肤浅。而马斯洛所阐述的人本心理学的幸福观,表现了人类心灵的进化。一个人只要是在逐渐走向成熟,他都不难体会到马斯洛在幸福心理学中阐述的幸福观。马斯洛写道?quot;我们必须学会享受高层次生活中以及创造性生活中的痛苦与烦
28、恼,学会面对真正的难题而不是无关紧要的小问题。这是否有可能呢?我认为是可能的。如果我们把这些问题置于我们过去、现在与将来的更广阔的视野中,如果我们将这些问题同其他人的难题做比较并且从整个宇宙的角度来看,那么,我们就能够了解这些问题的真实位置,就能够真正享受高层次生活的痛苦与烦恼。没有痛苦与烦恼,生活就不成其为真正的生活。单调无聊,麻木不仁决不是真正的生活。“这正是马斯洛对我们发挥自己的潜能所提出的忠告。 在高级动机和新心理学中,马斯洛又指出:“我们必须放弃一个古老的错误观念,所谓极乐世界就是一种幸福的休闲状态。有大量的临床证据表明,如果你喜欢钓鱼或者听贝多芬的音乐,于是决定隐退,整日沉侵在娱乐
29、中,那么你最终还是会感到痛苦。当然,你在做这些事时也能够体验到真实的幸福,但是你不可避免地会感到厌烦。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经历了狂喜与幸福之后,我们必须准备好接受无法逃遁的失望。我们应该理解,永无休止地寻求越来越大的快乐是人类基本的天性。“在这些话中,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值得我们仔细咀嚼。 一些批评家常常指责马斯洛心理学有太多的乌托邦性质,认为他过分乐观。马斯洛是一个过分乐观的理想主义者吗?毫无疑问,马斯洛是一个乐观的理想主义者,但是,如果说?quot;过分乐观“ 也未免有些“过分“。在本书赞成或反对-关于乐观的现实主义者一文中,马斯洛阐述了他的现实主义态度,“我并不在人性中寻求完美。寻求这
30、样的完美是一个大错误,它必定导致一生的不幸与幻想破灭。“在悲剧心理学中,我们更是可以看到他关于人类命运的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与人性以及人类需要满足的特点客观性质息息相关的。具备这种悲剧意识是必要的,它能够使我们的理想主义有一个现实的根基。 在当代社会,关于权力主义问题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世界人民已经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直到现在也没有摆脱战争的威胁。世界上到处还充斥着奴役、不平等、不公正、欺骗、尔虞我诈等。在这里,当然有非常深刻的经济、政治以及社会方面的原因,我们在追溯这些原因的时候,不应该忘记对人的人格进行研究。对于人格的研究,可以反过来帮助我们更加透彻地理解经济、政治和社会方面的问
31、题。在这本书中,收入了马斯洛的斯大林主义者的人格,就是一篇非常具有社会意义的文章。为了让读者更多地了解马斯洛这方面的思想。我还请此书的编辑者爱德华霍夫曼博士查找并且复印了马斯洛的另一篇重要文章权力主义者的人格。这篇文章是马斯洛在 1943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表的,他大概是最早从心理学的角度论述这个问题的学者了。这篇文章,与斯大林主义者的人格也有密切的关系,我们特此把它作为中文版附录,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关于社会进步问题,包括中国人在内,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渐进的重要性。我国政府已经把“可持续发展“ 作为战略目标。在发展的问题上,人们已经逐渐抛弃了一味追求速度的做法。发展慢一些,至少可
32、以避免许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如果我们要把马斯洛后期的思想与所谓“新保守主义“ 联系起来,这未免有一些牵强。但是,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马斯洛的思想注定了他在看待发展问题时,会持有一种更加温和与稳健的看法。例如,他的需要层次思想?quot;可持续发展“ 问题、渐进问题、改良问题都有密切的联系。如果我们把握了他的需要层次论思想,我们很容易合乎逻辑地推导出一种更加深刻的发展观。 中国长期以来,吃够了“左“ 的苦头。深入认识“左“的错误,我们才能避免重蹈覆辙。所谓“穷过渡“就是要跨越普遍人格的需要满足层次,强制推行一种政策或者计划。人对自己需要满足层次的超越,不是完全不可以做到,而是只有少数人
33、,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间内才能够做到。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或者对于普遍人格来说,在较低的需要尚未满足的时候,就要求他们的行为表现出追求高级需要的特征,这完全是不可能做到的。所谓“ 实事求是“,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要承认人的需要满足的这种现实。可以说,需要层次论思想,是我们为社会的运行和个人的行为正确定位、分清阶段、了解自己、了解环境的一种有效武器。无可非议,一个社会应该赞扬和提倡崇高的、理想的东西,但是这种赞扬和提倡应该仅限于道德感召的范围,切莫强行拔苗助长。 对于马斯洛的儿童对于限制、控制和安全的需要、对罪恶视而不见-自由主义政治理论的失败等文章,我们可以从多种角度来加以理解。既可以从个体发
34、展的角度来理解,也可以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加以理解。我们说,马斯洛心理学具有极大的涵盖面,某种意义上来看,就是指他的思想所具有的这个特点。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甚至有助于我们理解当前世界所形成的格局。例如,“无产阶级之所以要推翻资本主义,就是因为在这个制度下他们连直接属于人的本性的那些需要都不能满足,处于完全非人的生活状况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卷,第 90 页)但是,现在为什么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没有发动革命推翻他们所在的资本主义制度呢?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可以对此提出一种解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这里所说的“直接属于人的本性的那些需要“,可以理解为马斯洛所说的生存和安全需要。
35、如同所有的行为一样,革命的行为也要受人的需要满足状况的影响。按照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发动暴力革命的原因是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化。也就是说,无产阶级需要的满足每况愈下,最后导致最基本的需要的满足也受到了威胁。但是,由于需要满足层次的普遍提高,由于需要满足状况与人的行为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描述的那种革命就很难以发生了。正如马斯洛所说,“越是高级的需要 ,对于维持纯粹的生存就越不迫切,其满足也就能够长久地推迟。“剥夺高级需要不象剥夺低级需要那样引起疯狂的抵御和紧急的反应。“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等译, 1987 年,华夏出版社) 尽管马斯洛心理学的意义十分广泛,可以从多种角度来理解,但是
36、,它对于人类形象的重新塑造,却应该让我们更加重视。我同意这样的看法:人类关于自己的形象,一直在发生变化。迄今为止,已经经历过三次重大打击:当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学说的时候,当达尔文提出人是由猴子进化而来的时候,当弗洛伊德提出性本能学说的时候,人类关于自己的形象都遭到了重创。马斯洛的功绩正在于,他成功地重新塑造了人类的形象?quot;自我实现“这是人类所能够达到的高境界。 “约拿情结 “是马斯洛根据圣经中的人物约拿提出的一个独特的概念。他认为,大多数的人都没有真正理解人性所能够达到的高度,人们不仅惧怕自己身上最坏的东西,也惧怕自 quot;,“不敢为天下先 “等落后的传统观念,用荣格的概念来看,所
37、谓“ 约拿情结“已经几乎成了我们的一种“集体无意识 “或者说“积淀无意识“。当然,这些观念的形成和破除,应该从社会结构方面追溯原因和进行调整,但是,对于个人来说,马斯洛的这些概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提醒自身的不足。马斯洛曾经在生前发表的著作中多次提到约拿情结问题,但是都不详细,本书所收入的约拿情结-理解我们对成长的恐惧一文, 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他的这一思想。从马斯洛的这一概念,我们还可以看到他的自我实现理论与基督教的联系。 这本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集中体现了马斯洛关于人本心理学在政治领域应用的思想。为美国梦下定义,在人本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新政治学,关于美国政治的进一步思考,对罪恶视而不见-
38、自由主义政治理论的失败等都是这样的文章。马斯洛的看法有时候大胆得令人吃惊,他在在人本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新政治学一文中,提出了建立具有全人类性的普遍政治学的思想,而这种政治学是以人本心理学为基础的。尽管他的设想听起来有很强的乌托邦性质,但其中也不乏颇有启发性的新颖的看法,例如关于他把政治划分为“体内平衡政治 “、“过渡性政治“和“精神性政治“三种不同层次的见解。他在这篇文章中还指出“对于个人、文化和国家而言,一个人不应以牺牲个人向自我实现的发展为代价而过分强调安全、保障和归属感。理解这一点很重要。任何人本主义政治学都必须为通向自我实现留出一条道路。“在当前的历史时刻,我们所面对的巨大问题是如何在
39、保持一个稳定的社会的同时,却仍能开放通向自我实现的道路?quot;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当我们在纠正“穷过渡“ 错误的时候,也应该注意把握完整的人性需要。 今年 10 月,中国在国际人权条约上签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究竟什么是人权?人权到底包括哪些内容?目前并没有一个全面的得到全世界一致公认的说法。马斯洛心理学也并不是要专门论述人权问题的理论。但是,做一个人意味着什么?他有可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马斯洛心理学却能够给我们一个满意的说法。从这个意义上看,马斯洛心理学对于我们树立一种完整的人权意识也能够提供帮助。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马斯洛的一些精彩思想,我还从马斯洛日记中选译
40、了一些内容作为本书的附录。考虑到马斯洛关于黑脚印第安人的人类学考察曾经对他思想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在征求原编者的同意后,我们增补了原英文版中没有的北美黑脚印第安人的文化与人格一文,。 四十多年以前,正是东西方对抗最紧张的时候,马斯洛却在心理学能够为世界奉献什么?这篇未发表的文章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们现在的时代,可能出现的毁灭性灾难威胁着整个人类。但是,理想世界的前景此时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光明。因此,我觉得比以往更加有理由以最严肃认真的热忱态度,毫无玩世不恭、言过其实或忸怩害羞地追问:什么是人生的意义?我们怎样才能获得幸福和安宁?我们怎样才能成为优秀的人?我们怎样才能真诚、正直、而善良?我们怎
41、样才能达到力所能及的目标?我们能够合情合理地要求人性什么,又是什么使它承受了过度的压力?人性能够要求社会做什么?我们如何改变社会使所有这些事情都有实现的可能? 本书的编辑者爱德华 霍夫曼在他为马斯洛传-人的权利的沉思的中文版写的前言中引用了这段话,他还为此评论说:“当一个新的世纪快要到来的时候,关于这样一些问题的回应又重新获得了生机与动力。的确,马斯洛关于人的创造性、潜能、成长、合作、协同作用和自我实现等具有远见的洞察,看起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它的乌托邦色彩越来越淡化,而作为一种实现我们全球未来的生动的蓝图,越来越有现实性?quot;当洞察未来这本书的中译本即将出版的时候,我情不自禁地又想起马斯洛的这段话,它体现了马斯洛非凡的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