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599910 上传时间:2018-04-14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77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16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2016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2016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2016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试卷分第I 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 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2答题时使用05 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第卷 阅读题甲 必考

2、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微文学:传统文学与现代技术的新融合进入21 世纪以来,随着媒介、数码技术的飞速发展,以短信、微博、微信为主要载体的传播手段逐渐普及,衍生出了微文学这种崭新的文学样式。从范围上它包括短信文学、微博文学、微电影文学、微图文文学等众多文学子类,从内容上它承继了传统文学道义担当、弘扬真善美的精神品格,又呈现出了快捷、互动、多样的技术特质,更容易为广大受众所接受。基于技术上对“微”的要求,微文学作品一般语言都高度凝结精练、情感表达直率自然,较少用华丽的辞藻。从内容类别上看集中在哲理类、社会类等愉情喻理的主题范围,这些主题贴合大众的情绪

3、需求,容易用简练的语句取得较好的效果,类似于佛教中用“顿悟”的方式以一个微小的细节瞬间引发受众的共鸣。因此微文学特别强调“炼字”,强调言简而意浓。这种对语言提炼的重视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当代一些文学作品尤其是网络文学作品等的码字、注水现象。微文学的“微”是一把双刃剑,体量的“微”很容易造成思考的浅薄和言说的局限,不能很好地表达深刻的思想。与此同时,技术上的“微”却又有效地克服了这种“浅言说”的缺陷。作为微文学载体出现的微博、微信等传播方式的便捷、多样,以及数码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使微文学可以通过多样化、炫目化的技术方式实现内容的“深表达”。微文学作品中大量的内容是作者即时发布的、亲身感知的真实事

4、件,在以往许多难以被捕捉、只能通过文学作品假想的现实故事也能够即时地呈现,而这种真实的现实一旦呈现,在一定意义上就比刻意创作的小说更深刻、更震撼,从而具备了深层次的审美体验。在传统的文学作品中,读者只能进行阅读、评价,很难有效地参与创作、修改。微文学能很好地克服这种缺点,微博、微信本身群体化或部落化的特征,使其对微文学作品评论、转发十分便利,读者与作者联系沟通的交互性强。这在很大程度上最终改变了微文学作品的初始形态,使其呈现出了新的面貌。这种互动的思想碰撞会改变作者原初的想法,使作品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文学出现了由个体创作向集体参与创作的转变。通过互动、回应,微文学产生了区别于传统文学的再创作效

5、果,它有利于文学走出传统的疆域,以开放的姿态不断地扩展影响力,提升文学表达的效果。诚然,当前微文学的发展还比较散乱。但是,人类不断追求审美境界提升的要求和媒介技术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快速变化,必将促使微文学自身不断发展完善,而其所具有的传统文学与现代技术有机融合的特质,既能有效地统辖未来层出不穷的技术变迁,又能为整个文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它的发展壮大将最终形成系统的研究体系,成为文学殿堂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节选自2015 年光明日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文学是一种崭新的文学样式,它将主题集中在哲理类、社会类等愉情喻理的主题范围,从大众情绪需求和简练语句表达效

6、果出发。B微文学重视“炼字”,强调言简意浓,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当代一些文学作品尤其是网络文学作品等的码字、注水现象。C微文学以其技术上“微”的优势有效地克服了体量上“微”的缺陷,从而在形式上实现了从“浅言说”到“深表达”的转变。D读者在传统的文学作品中只能阅读、评价,根本无法参与创作、修改;而在微文学作品中却可通过互动、回应,产生再创作效果。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微文学客观上的技术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大众获取的便利度,适应了当代人快餐式阅读的需要,具有很好的读者基础。B微文学作品基于技术上对“微”的要求,在内容表达上要实现从普通文学作品的繁复、宏大向凝结精练、直率自然的

7、转变。C作者在微文学作品中呈现的亲身感知的真实事件,要比传统文学中的小说更深刻、更震撼,因而读者获得的审美体验更深。D微文学借助读者与作者的互动、回应,可以改变作者原初的想法,使作品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从而产生集体参与创作的作品。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文学将传统文学道义担当、弘扬真善美的精神品格和现代技术快捷、互动、多样的特质联结起来,更易为受众所接受。B作为微文学载体出现的微博、微信等传播方式的便捷、多样,以及数码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使微文学可以通过多样化、炫目化的技术方式实现内容的“深表达”。C微文学不仅能应运而生,而且能不断发展完善,因为人类有着提升审美境

8、界的要求,而媒介技术也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快速变化。D微文学有机融合了传统文学与现代技术的特质,所以它既能统辖未来的技术变迁,又能为传统文学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答案】1 D2 C3 D【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的题干一般是“下列理解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或者“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比如本题的 C 项,该选项第三段,文中的表述是“在一定

9、意义上就比刻意创作的小说更深刻、更震撼,从而具备了深层次的审美体验”。3 【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根据文本末尾段信息,D 项中的“传统文学发展”应改为 “整个文学的发展”。【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名师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就要到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然后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或者选项的内容与文章的信息是否一致。本题的 D 项主要针对文本的最后一段,文中是说“既能有效地统辖未来层出不穷的

10、技术变迁,又能为整个文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选项把“整个文学的发展”理解成“传统文学发展”。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封伦,字德彝,观州蓚人。北齐太子太保隆之孙。父子绣,隋通州刺史。伦少时,其舅卢思道每言曰:“此子智识过人,必能致位卿相。”开皇末,江南作乱,内史令杨素往征之,署为行军记室。素将营仁寿宫,引为土木监。隋文帝至宫所,见制度奢侈,大怒曰:“杨素为不诚矣!殚百姓之力,雕饰离宫,为吾结怨于天下。”素惶恐,虑将获谴。伦曰:“公当弗忧,待皇后至,必有恩诏。”明日,果召素入对,独狐后劳之曰:“公知吾夫妻年老,无以娱心,盛饰此

11、宫,岂非孝顺。”素退问伦曰:“卿何以知之?”对曰:“至尊性俭,故初见而怒,然雅听后言。后,妇人也,惟丽是好,后心既悦,帝虑必移,所以知耳。”素叹伏曰:“揣摩之才,非吾所及。”素负贵恃才,多所凌侮,唯击赏伦。骤称荐于文帝,由是擢授内史舍人。大业中,伦见虞世基幸于炀帝而不闲吏务,每有承受,多失事机。伦又托附之,密为指画,宣行诏命,谄顺主心。外有表疏如忤意者皆寝而不奏决断刑法多峻文深诬策勋行赏必抑削之故世基之宠日隆而隋政日坏皆伦所为也宇文化及之乱,逼帝出宫,使伦数帝之罪。帝谓曰:“卿是士人,何至于此?”伦赧然而退。化及寻署内史令,从至聊城。伦见化及势蹙,乃潜结化及弟士及,请于济北运粮,以观其变。遇化

12、及败,与士及来降。高祖以其前代旧臣,遣使迎劳,拜内史舍人。寻迁内史侍郎。萧瑀尝荐伦于高祖,高祖任伦为中书令。太宗嗣位,瑀迁尚书左仆射,伦为右仆射。伦素险诐,与瑀商量可奏者,至太宗前,尽变易之,由是与瑀有隙。史臣回:封伦多揣摩之才,有附托之巧。党化及而数炀帝,或有赧颜;托士及以归唐朝,殊无愧色。当建成之际,事持两端;背萧瑀之恩,奏多异议。太宗,明主也,不见其心;玄龄,贤相焉,尚容其谄。狡算丑行,死而后彰,苟非唐临之劾,唐俭等议,则奸人得计矣。(选自旧唐书卷六十三有删节)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来源:Z_xx_k.ComA外有表疏如/忤意者皆寝而不奏/决断刑

13、法多峻文/ 深诬策勋行赏/ 必抑削之故/世基之宠日隆/而隋政日坏/皆伦所为也B外有表疏如/忤意者皆寝/而不奏决断刑法/ 多峻文深诬/策勋行赏必抑削之/故世基之宠日隆/而隋政日坏/皆伦所为也C外有表疏如忤意者/皆寝而不奏 /决断刑法/ 多峻文深诬/策勋行赏/必抑削之/故世基之宠日隆/ 而隋政日坏/皆伦所为也D外有表疏如忤意者/皆寝/ 而不奏决断/刑法多峻文/深诬策勋/行赏必抑削之故/ 世基之宠日隆/而隋政日坏/皆伦所为也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开皇”是隋文帝杨坚的庙号,历时20 年。隋朝自建立以来,便十分重视道教对社会的作用,“开皇”即取材于道教

14、经文。B“署”有代理、暂任或试充官职之意,文中即为此意;署还可以指办理公务的机关,例如:专署、公署、官署等。C “嗣位”指继承君位。嗣的本义是经皇上恩准父亲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嗣作名词时有继承人、子孙等意。D“左仆射”为官名。秦始置,汉以后因之,职权渐重。汉献帝建安四年,置左右仆射。南宋孝宗时改为左右丞相,此后不再有仆射之名。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封伦有“揣摩之才”。隋文帝对杨素营建仁寿宫之事非常不满,杨素非常害怕。封伦深谙皇后的爱好及文帝与皇后的关系,劝杨素不必担心,结果,正如封伦所言。B封伦机智娴于吏事。大业年间,虞世基受到隋炀帝的宠幸。虞世基

15、由于不熟悉政务,因而失误颇多。但得到封伦的帮助后,虞世基日益显贵。C封伦依附权贵、厚颜无耻。他曾和宇文化及结成同党历数炀帝的罪状,当时他也许有惭愧的容颜,但他巴结依附宇文士及进而归顺唐朝,完全没有羞愧的脸色。D封伦背恩负义、心术不正。萧瑀曾向太宗推荐封伦,但在太宗面前,封伦经常把他和萧瑀事先商量好的上奏的内容任意改变,导致二人有了矛盾。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l)后,妇人也,惟丽是好,后心既悦,帝虑必移,所以知耳。(2 )狡算丑行,死而后彰,苟非唐临之劾,唐俭等议,则奸人得计矣。【答案】4 C5 A6 D7(1 ) 皇后是一个妇人,只喜好华丽,皇后内心如果高兴,皇上的

16、心思也一定因此而改变,这就是我知道的原因。(“判断句式、倒装句、虑、移”各1分,句意 1分)(2 ) 狡猾的谋画、可耻的行为,死了之后才彰显出来,如果没有唐临的弹劾,唐俭等人的奏议,那么奸狡之人的阴谋就能够得逞了。(“算、彰、苟、得计”各1分,句意1 分)【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名师点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和谓语的确定。一般情况下,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须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特别注意“曰”“乎”“于”“而

17、”“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5 【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A 项,“开皇是隋文帝杨坚的庙号”错误;“开皇”是隋朝政权隋文帝杨坚的年号。【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技巧点拨】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要注意各项表述中有关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6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D 项, “萧瑀曾向太宗推荐封伦”有误,选项张冠李戴,萧瑀曾向唐

18、高祖推荐封伦,不是向太宗推荐。【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9、比如本题,选项 D 源自第三段,文中是说“萧瑀尝荐伦于高祖,高祖任伦为中书令”。【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封伦字德彝,观州蓚县人。祖父封隆之,任北齐的太子太保。父亲子绣,是隋朝通州的刺史。封伦年少时候,

20、他的舅舅卢思道常常说:“这孩子聪明见识超过一般人,将来必定官至卿相。”开皇末年,江南发生叛乱,内史派杨素前去征伐叛军,委任他当行军书记官(记室)。杨素将要(负责)营建仁寿宫,(被)召回担任土木工程建筑监督。随文帝来到仁寿宫住所,看到宫殿规模宏大,奢侈浪费,大为恼怒,说:“杨素是不忠诚老实的,用尽百姓的财力,装修宫殿,替我在天下百姓中结下怨恨。”杨素非常害怕,担心将(因此)遭到贬谪。封伦说:“你应当不要担心,等到皇后来到,对你必定有所恩赐。”第二天,果然杨素被召入宫对话,独狐皇后慰劳杨素说:“你知道我们夫妻年老,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散心,隆重地装修了这座宫殿,难道不是对我们的孝顺吗?”杨素退朝下来问

21、封伦道:“你凭什么知道皇后会恩赐我?”封伦说:“皇上生性俭朴,因此当初一见宫殿的宏大华丽就发怒,但是皇上向来听从皇后的话。皇后是一个妇人,只喜好华丽,皇后内心如果高兴,皇上的心思也一定因此而改变,这就是我知道的原因。”杨素叹息佩服道:“揣摩推求的才能,我是比不上的。”杨素依仗荣贵和有才能,对人大多欺凌侮辱,只有对封伦十分赏识,送给财物。多次在皇上面前称赞举荐封伦,因此封伦被破格提升为内史舍人。大业年间,封伦看到虞世基受到隋炀帝宠幸,而虞世基又不娴熟政务,常常接受皇上的诏令,但办事大多失误。封伦就又依附虞世基,暗中替虞世基指导谋画,宣布执行皇帝诏命,谄媚顺从皇上。下面如有违背皇上心意的奏章,都扣

22、压下来不上奏。判决刑事案件,措词严厉,苛刻地援用法律条文,极尽诬陷;记录功勋,实行奖赏,一定要抑制和削减。因此,虞世基日益得到皇上的宠幸,日益尊贵,而隋朝的政治日益败坏,都是封伦所干(而造成的)。宇文化及发动叛乱,逼迫皇帝逃出皇宫,指使封伦列举皇上的罪状加以责备。皇上对封伦说:“你是一个出来求官的人,为什么要这样呢?”封伦羞愧地退回来。化及不久就委任(封伦)当内史今,让他跟从到聊城。封伦看到化及的势力日益窘迫,就暗中勾结化及的弟弟士及,请求到济北运粮来观察情势的变化。待到化及失败,和士及一起来向(唐军)投降。唐高祖因为封伦是前朝的旧臣,就派出使臣来迎接慰劳他,授予他内史舍人的官职。不久,又提升

23、他为内史侍郎。萧瑀曾经向唐高祖推荐封伦,唐高祖任命封伦为中书令。唐太宗继位时,萧瑀升调为尚书左仆射,封伦升调为右仆射。封伦向来阴险心术不正,和萧瑀商量好可以向皇上上奏的事,到了太宗皇上的面前,全都改变原议,因此和萧瑀有了矛盾。史官说:“封伦有揣摩推求他人心意的才能,又有随机应变依附别人的聪明。和化及结成同党而历数炀帝的罪状,也许有惭愧的容颜;巴结依附士及而归顺唐朝,却完全没有羞愧的脸色。当建成执政之时,办事举旗不定,持两种态度;背负萧瑀的恩义,上奏时有太多不同的意见。唐太宗,是一代圣明的主上,没有发现他的私心;房玄龄,是一代贤明的宰相了,尚且还容允他的谄媚。狡猾的谋画、可耻的行为,死了之后才彰

24、显出来,如果没有唐临的弹劾,唐俭等人的奏议,那么奸狡之人的阴谋就能够得逞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各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赠刘景文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注释:此诗为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 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在杭州见刘景文时,刘景文已五十八岁。8 “草色遥看近却无”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理趣,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 分)9两首诗描绘的分别为早春和初冬景致,有人认为思想内容上苏诗更胜一筹,试加以分析。(6 分)【答案】8美感:这是一

25、幅富有生机的早春图景。(1 分)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早春图景的喜爱。( 1 分)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给人一种朦胧感。(1 分)理趣:置身太近,有时反而感觉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人对事物的看法与对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答出其中一点给 2 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9韩诗虽含有一定的哲理,但仍属于写景诗,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2 分)苏诗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体,借物喻人。赞颂刘景文的品格和节操;(2 分)韩

26、诗所赞乃人人心中皆以为好的早春图景,苏诗却把最为萧条的初冬写得富有生机和活力,可见诗人的旷达开朗、不同寻常的性情和胸襟。(2 分)【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技巧点拨】解答本题,首先审题,明确提问的角度和答题的角度。比如本题,“草色遥看近却无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理趣,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这应属于炼句的角度,且在题干中已经给出答题的方向“美感”“理趣”。然后回顾知识,一般炼句有如下角度:修辞技巧、写景技巧、用词技巧等等。所谓的“美感”应是从形象的角度来分析,考生可以抓住诗句中的景物从意境的角度来分析;所谓的“理趣”应是其中包含的道理。9 【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

27、“两首诗描绘的分别为早春和初冬景致,有人认为思想内容上苏诗更胜一筹,试加以分析”,这是比较阅读,比较的点是“思想内容”,答题的模式应是:韩愈的诗歌,苏轼的诗歌。前一首诗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既咏早春,又能摄早春之魂,给人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赠刘景文是苏轼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

28、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

29、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应抓住两首诗歌的标题、内容和注释来分析情感。(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1 )荀子劝学中的“ , ”,阐明了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道理。(2 )孔子在论语(为政) 中认为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失去主见,一味空想而不钻研,则终究会一无所得的名句是:“ , ”。(3 )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 中的“ , ”,形象地概括了南朝宋武帝刘义隆当年挥师北伐、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借古意抒今情。【答案】(1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解析】试题分析:本

30、题考查学生默写名句的能力。应注意“锲”“镂”“罔”“殆”这几个字的写法。【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 A。【技巧点拨】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5 分)感恩节的荆棘花束迎着十一月的寒风,推开街边一家花店大门的时候,珊德拉的情绪低落到了极点。一直以来,她都过着一帆风顺的惬意生活。但是今年,就在她怀孕4 个月的时候,一场交通事故无情地夺走了她肚子里的小生命。紧接着,她的丈夫又失去了工作。这一连串的打击令她几乎要崩溃了。“感恩节?为什么感恩呢?为了那个不小心撞了我的粗心司机?还是为那个救了我一命却没能帮我保住孩子的气囊?”珊德拉困惑地想着,不知不觉中来到一团团鲜花面前。“我想订花”珊德拉犹豫着说。“是感恩节用的吗?”店员问,“您一定想要那种能传递感激之情的花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