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年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五次适应性训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599848 上传时间:2018-04-14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55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五次适应性训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16年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五次适应性训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16年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五次适应性训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016年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五次适应性训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2016年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五次适应性训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6 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五次适应性训练语文试题 (解析版)本试卷分为第 I 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第 I 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说 “孝”许天笑两千多年前神州大地上一对师徒的对话,揭开了人类这条河流之所以生生不息的秘密。徒弟子路在河边问道:“老师,我想听听您的志向。”老师孔丘想了想,说了十二个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的这三句话,也可以用三个简单的字概括:老者安之,是孝;朋友信之,是信;少者怀之,是慈。请注意,为什么孔子把孝而不是信、慈排在了首位?同样,为什么此后世

2、世代代的中国人,也同样把孝称为百善之首呢?也许有人会说,老人是智慧的化身,后辈需要向老人学习,以传承各种知识和技能,所以当然要孝敬老者。然而此情非中国独有,世界上各个文明都是如此,这一点不足以说明孝在中国具有至高地位,而且考古资料也表明“孝为首”的情况未必自远古就如此。在已经发现的我国最早文字甲骨文中并没有“孝”字,孝字出现于更晚些时候的商周金文中。我们不妨先看看荀子对人类生存处境的一段论述。荀子认为,“人生不能无群”,“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类相对于其他物种 ,在力量、速度上都没有什么优势,却能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中胜过其他动物,是因为人懂得群体合作。人为什么能做到群体合作,就 在于每个人都知

3、其本分,各行其正,各安其所。所以,人不能无群,既在群体中,就不能不讲本分,否则,就不免会陷于纷争、动乱和瓦解。无疑,为了群体的共存,人还需要把自己天性中那些合作、利他的因素利用起来。孟子曾把人的天性中固有的四种合作、利他的因素,称为“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端”,是起点的意思。仅仅有一个起点,当然是不够的,关键在于这些合作、利他的因素,通过怎样的道路,渗透到人们点点滴滴的生活实践中去。似乎正是在这一点上,中国文明和世界上的其他文明,渐渐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在基督教文明等神教文明和佛教文明等相信轮回的文明中,合作性的因素在一定意义上是以来世许诺的形式向信众颁布的。人们安守

4、本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相信,只有诚实善良,“不杀人”,“不偷盗”,才能在死后获得拯救去往天堂,或修得善果减除后世轮回之苦。然而在中国,在热衷鬼神祭祀的商代被周代取代之后,人们似乎渐渐形成了关注现实世界、慎言死后世界的传统。孔子的“不知生,焉知死”,便是对这一传统的精练表达。相应地,中国人摸索到了一条立足于现实世界、发扬合作利他天性的道路。这条道路,自然要从一个人出生时最先相遇的两个人父母开始,从自己和这两个人无法割舍的关系开始。如此设想,我们似乎就容易理解,孝为什么被无数中国人作为修身的起点,成为百善之首。在人类社会中,代际关系具有不可选择性。人能够选择职业、住所、生活方式,却不能选择自己

5、的父母。这一不可选择的事实从消极的一方面理解,是无法逃避的深深的无奈。不过,从积极的一面来理解,代际关系的不可选择性,恰恰使“孝”在中国文化中成为修身的起点,成为百善之首。每个人都无可回避地处于与父母的实际关系中,正因为如此,“孝”是每个人都不能不终生面对的事情,同时也就为每个人的合作利他品德的修养提供了牢固的依靠。你想修养你的德行,成为一个仁慈、有合作精神的人吗?请从那个你一出生起就必须与之合作的人开始,请从孝开始。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孝”字的结构:上面是一个老人,下面是一个孩子。老在上,子在下。孝的含义,就这样清晰地呈现。 (摘自国学,有删改)1下列对“孝”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6、 分)A孔子说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可以用“孝、信、慈”三个字来概括,以“孝”为先的思想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B甲骨文中并没有“孝”字,孝字出现于更晚些时候的商周金文中,“孝为百善首”也未必自远古即有,但这并不能说明孝在中国不具有至高地位。C一个人从一出生,最先遇到和自己无法割舍的两个人父母,这样看来,“孝”成为百善之首,是因为无数中国人把它作为修身的起点。D“孝”是每个人都不能不终生面对的事情,因为每个人都无可回避地处于与父母的实际关系中。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A“人生不能无群”,“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这是荀子对于人类能胜过其他动物以适

7、应严酷生存环境的原因的论述,群体的合作让人类能够在生存劣势中获得发展。B孟子把人的天性中固有的四种合作、利他的因素,称为“四端”,但仅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不够的,还需要在实践中表现出来。C基督教、佛教是以来世许诺的形式向信众颁布具有一定意义的合作、利他因素,这似乎让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逐渐有了差距,从而走上了不同的道路。D商代热衷鬼神祭祀,周取代商以后,传统发生了变化。孔子的“不知生,焉知死”的说法就是对人们关注现实世界、慎言死后世界的传统的精练表达。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认为老人是智慧的化身,后辈需要向老人学习,来传承各种知识和

8、技能,这是孝敬老者的根本原因的说法不能成立。B孔子以孝为先的说法、孟子的四端说、荀子的合作说,他们关于孝的内涵的理解和认识,对我们今人有非常好的启示作用。C人需要把自己天性中那些合作、利他的因素利用起来,对这些因素的利用就是群体合作,是为了群体的共存。D“孝”字的结构本身就很好地诠释了孝的含义。 “孝”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合作精神,让人变得仁慈、有爱心。【答案】1C2C3B【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张冠李戴、混淆范围、强拉因果、因果倒置

9、、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此题选项 C“具有一定意义的合作、利他因素”错,原文是“合作性的因素在一定意义上是以来世许诺的形式向信众颁布的”与原文不符,曲解文意。3试题分析:文中孟子和荀子并没有谈到孝的内涵。【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名师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混淆范围、以偏概全、偷换概念等。此题选项 B 无中生有。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程骏,字驎驹,少孤贫,居丧以孝称。师事刘延明,性机敏好学,昼夜无倦。延明谓门人曰

10、:“举一隅而以三隅反者,此子亚之也。”骏白延明曰:“今名教之儒咸谓老庄其言虚诞不切 实要不可以经世骏为不然夫老子著抱一之言庄生申性本之旨若斯者可谓至顺矣。”延明曰:“卿年尚幼,言若老成,美哉!”由是声誉益播。皇兴中,除高密太守。尚书李敷奏骏史才,留平城。献文屡引骏与论易、老义,谓群臣曰:“朕与此人言,意甚开畅。”问骏年,对曰:“六十一。”帝曰:“昔太公老而遭文王,卿今遇朕,岂非早也?”骏曰:“臣虽才谢吕望,陛下尊过西伯。觊天假余年,竭太公兵法之效。”延兴末,高丽王琏求纳女于掖庭,假骏散骑常侍,赐爵。安丰男,持节如高丽迎女。骏至平壤城,琏谬言女丧。骏与琏往复经年,责琏以义方。琏不胜其忿,遂断骏及

11、从者酒食,欲逼辱之,惮魏而不敢害。会献文崩,乃还。初,迁神主于太庙,庙中执事官例皆赐爵。群臣咸以为今宜依旧,骏独以为不可,表曰:“汉祖有约,非功不侯。未见预事于宗庙,而获赏于疆土。”书奏,从之。文明太后谓群臣曰:“言事,固当正直而准古典,安可依附暂时旧事乎!”诏曰:“骏历官清慎,言事每惬。门无挟货之宾,室有怀道之士。可赐帛六百匹,旌其俭德。”骏悉散之亲旧。性介直,不竞时荣。太和九年正月病笃,遗命曰:“吾存尚俭薄,岂可没为奢厚哉?可敛以时服,明器从古。” 及卒,孝文、文明太后伤惜之。赠曲安侯,谥曰宪。(节选自北史程骏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今名教之儒/咸

12、谓老庄其言/虚诞不切实要/ 不可以经世 /骏为不然/夫老子著抱一之言/ 庄生申性本之旨/若斯者/可谓至顺矣B今名教之儒/咸谓老庄其言虚诞/不切实要/ 不可以经世/骏为不然/ 夫老子著抱一之言/ 庄生申性本之/旨若斯者/可谓至顺矣C今名教之儒/咸谓老庄其言虚诞/不切实要/ 不可以经世/骏为不然/ 夫老子著抱一之言/ 庄生申性本之旨/若斯者/可谓至顺矣D今名教之儒/咸谓老庄其言/虚诞不切实要/ 不可以经世 /骏为不然/夫老子著抱一之言/ 庄生申性本之/旨若斯者/可谓至顺矣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年号多指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如皇兴、永乐、乾隆、康

13、熙。B掖庭通常指嫔妃居住的地方,在皇宫中帝后寝宫的东西两侧,也泛指皇宫。C爵位是君主国家贵族封号的等级,常见的爵位有公、侯、伯、子、男等。D崩是古代对诸侯之死的称呼,古代很看重诸侯之死,常用山崩塌来比喻。6下列关于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程骏聪敏好学,少时就 有声誉。他苦学也善于学习,类推能力较强;从小失去父亲,守丧时就有孝顺的名声,说话老成,受到老师的夸赞。B程骏临危不惧,彰显凛然正气。他曾被高丽王断绝酒饭,身处险境,但他毫不畏惧,使高丽王不敢谋害他,他也因此最终安然回到北魏。C程骏上表言事,反对依循旧例。神主迁入太庙后要赐给主持太庙工作的官员爵位,他认为此

14、旧例背离制度不应依照,朝廷支持了他的观点。D程骏崇尚节俭,不愿追求荣利。他将朝廷赏赐的几 百匹布帛全都分给亲友,不与世人比较显耀,主张薄葬,他的节俭清正受过朝廷的表彰。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臣虽才谢吕望,陛下尊过西伯。觊天假余年,竭太公兵法之效。(2)骏至平壤城,琏谬言女丧。骏与琏往复经年,责琏以义方。【答案】4C5D6B7(1)我虽然才能不如姜太公,陛下您的尊贵却超过周文王。希望上天再给我几年的时间,我一定会像吕望编写太公兵法那样竭力取得辅助君王兴邦的功效。(2)程骏到了平壤城,高琏(高丽王)谎称女儿死去。程骏与高琏(高丽王)反复交涉了一年,用做人的正道责问高

15、琏。【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文化常识的考核的题目,去年在大纲卷中出现,重点突出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势,以后还会坚持。文言的选文是人物传记,那主要的常识是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古代称帝王或王后的死叫“崩”,称诸侯或大官的死叫“薨”。【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文言文的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

16、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虽”“谢”“假”“谬言”“经年”“义方”等词语的落实。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程骏,字驎驹,他从小失去父亲,家境贫穷,守丧时凭借孝顺著称。以师礼对待刘延明,性格机敏,酷好学习,昼夜苦读,没有倦意。刘延明对学生说:“举出一件事就能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程骏仅次于这样啊。”程骏对刘延明说:“现今提倡名教的读书人,都说老庄的话虚无怪诞,不切合实际,不可以用来治理国家。我认为不是这个样子。老子著抱一的学说,庄生申述性本的宗旨。如果都能做到

17、这样,世道可以说就十分顺达了。”刘延明说:“你还年幼,说话就这样老成,真好啊!”从此,他的声誉远播。皇兴年间,任高密太守。尚书李敷奏报程骏是一个史才,朝廷把程骏留在了都城平城。献文帝屡次邀请程骏并与程骏讨论易经、道德经的含义,对群臣们说:“我与程骏谈论,思想十分舒畅。”献文帝问程骏的年龄,他回答说:“六十一岁。”献文帝说:“昔日姜太公年纪高迈而遇到周文王,你今日遇到我,难道不是太早了吗?”程骏答道:“我虽然才能不如姜太公,陛下您的尊贵却超过周文王。希望上天再给我几年的时间,我一定会像吕望编写太公兵法那样竭力取得辅助君王兴邦的功效。”延兴末年,高丽王高琏请求将女儿送到北魏皇宫给献文帝做妃子,孝文

18、帝授予程骏散骑常侍的职位,赐给安丰男的爵位,持节到高丽国迎接高琏的女儿。程骏到了平壤城,高琏谎称女儿死去。程骏与高琏反复交涉了一年,用做人的正道责问高琏。高琏(高丽王)忍不住自己的怨恨,就断绝了程骏及随行人员的酒饭,想逼迫和羞辱他们,但由于惧怕北魏而不敢加害他们。恰巧献文帝驾崩,程骏才回来。当初,朝廷将神主迁到太庙,庙中的执事官都依照旧例赐给爵位。群臣都认为现在应该依照旧例,程骏却认为不可以,上表说:“汉高祖作出规定,不建立大功,就不分土封侯。没有见过参与料理宗庙事务,却能得到疆土的赏赐的。”奏报朝廷,同意了他的意见。文 明太后对群臣们说:“议论事情,本来就应当正直而又依照古代的典章制度,怎么

19、可以依循暂时的旧例呢?”朝廷下诏说:“程骏做官一直清廉谨慎,议论事情常常恰当(切合朝廷的意见)。家里没来拥有财货的宾客,室中却有道德高尚的主人。可赐给六百匹帛,以表彰他节俭清正的美德。”程骏得到这些东西,全部分给了亲朋旧友。程骏性格正直,不在荣耀、显耀方面与世人比较。太和九年正月病重,遗言里教导后人说:“我崇尚节俭,怎么能死了之后厚葬呢?我死了,入殓时可以穿上平时的衣服,随葬的明器遵从古制。”死后,孝文帝和文明太后很为他伤感痛惜。追赠程骏为曲安侯,谥号为宪。(二) 古代诗歌阅读( 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夏日三首(其一)张 耒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

20、,蛛网添丝屋角晴。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判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8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表现环境的“清”,请结合全诗具体说明(6 分)。9颈联中“邀”、“ 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5 分)【答案】8反衬(或衬托、以动衬静)。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反衬村居环境的清幽;蝴蝶飞舞,蜘蛛织网,反衬白天的清静;风吹帘动,溪声嘈嘈,反衬夜晚的清静。(答出手法 2 分,具体分析答出一点 2 分,答出两点即可)9“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的一样;(2 分)“纳”字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2 分)生动描绘出乡村夏

21、夜清静却又生意盎然、充满情趣的特点。(1 分)【解析】8试题分析:注意答出反衬的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分析其艺术效果:反衬环境的清幽、清静。【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主要的

22、手法是反衬,注意结合诗句进行解释。9试题分析:注意答出拟人和化虚为实的艺术手法,然后分析创设的“清静却又生意盎然、充满情趣”的意境特征。【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名师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拟人和化虚为实的艺术手法和诗歌的意境的创设的方面考虑。(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23、6 分)(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 , ”来表现琵琶女内心的怨愤,即使在演奏渐歇中仍能使读者感受至深。(2)郦道元三峡中正侧结合烘托突出山峰陡峭的的句子是“ , ”。(3)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运用比喻手法,抒发了作者对个体生命的短暂和渺小的感慨。【答案】(1)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2)重峦叠嶂,隐天蔽日 (3)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 A。【易错警示】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在演奏渐歇中仍能使读者感受至深”“山峰陡峭”“个体生命的短暂和渺小的感慨”,这样

24、就能准确的答出题目,注意“幽蜉”“蝣渺”沧海”的写法。乙 选考题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教 父赵冬我是在北方那座俄罗斯式的城市里长大的。那时候,教堂顶的白雪,尖楼上的钟响,紧裹黑衣的修女无不诱惑着我对神秘殿堂产生不着边际的遐想。外公是天主教徒,对耶稣十分虔诚。他不仅自己信教,每周还要领儿孙们去教堂礼拜和做弥撒。他与教堂的老神父交情甚密,神父待人谦恭、和善,小孩们都喜欢围着他蹦呀跳呀,或听他讲圣经故事。神父是

25、外公的挚友,也是两个舅舅的教父。闲暇时常来家里与外公聊天,对饮,一瓶酒,四碟菜,多至深夜。谈得投机便与外公同榻而眠,情同手足。两个舅舅才十八、九岁,对教父更是顶礼膜拜,言听计从。外公的兴趣很广泛,爬山、钓鱼、打猎、打拳、下棋、舞文弄墨没有他不好的。有一次去雪山打猎,一熬就是半个月,结果还真打死一头黑熊,一个人把熊用爬犁拉了回来。他在人前最得意炫耀的是那件火狐狸皮大衣,据说是件宝物。外公说穿上它就是在雪地里睡上三天三夜也冻不死。这件大衣是用好几百只红狐狸皮缝制的,我猜,皮大衣一定是很值钱的。秋去冬来,北方的大地又覆盖了一层白皑皑的冰雪。天气冷得能冻掉行人的下巴颌,松花江被冰雪封了顶。外公是个不甘

26、寂寞的老人 ,他不听家人劝阻,拿着鱼具到江面上戳出一个冰窟窿,下网捞起鱼来。从清晨到黄昏,家人见这么久未归,便去人寻找。江面的冰上摆着鱼具,却不见了老人。全家人慌慌张张地奔到江边,望着冰窟窿里蒸腾出的寒气哭号不停。人们都说,一定是老头子捞鱼不慎跌进冰窟窿里了。由于未捞到尸首,外公的丧事也只好草草举行。尽管这样,还是赶来了许多人,都是他各界的朋友,人们大都受过外公的恩惠,希望能为老人做点什么忙前忙后,里外张罗得最欢的要属老神父了。分家的时候,他把我大舅拉到一旁,对他说:“告诉你,我昨晚做了个梦,梦见你爹在那边呢”他用手指了指天空:“他蹲在雪地里,一丝也不挂呀!我看见他身体直打颤,好可怜呢!”第二

27、天,教父伏在二舅耳朵上,神秘地说:“孩啊,昨夜你爹又托梦给我,他说那边天冷,他快被冻死了”两个舅舅像两只傻鹅,呆呆地望着教父,不知如何是好。翌日,教父又来到我家,告诉舅舅说外公梦中委托他把那件狐皮大衣给捎过去。舅舅不敢怠慢,急忙取来大衣,让教父拿走了。做礼拜的时候,教父满脸慈祥地拍了拍大舅的肩,眨着眼睛说:“你爹接到大衣穿上了,还夸你是个大孝子呢”几句话说得大舅轻飘飘的。可是,没过几天,外公突然活着回来了。四邻震惊不小,家人欢天喜地。原来,那日外公在江面网鱼,几网下去,不见半个鱼星,来了脾气。旁边正好有位老渔翁经过,便赌气扔下鱼具,随老渔翁到江下游用大网捞鱼去了从此,教父再也没到家里来过。外公

28、到教堂几次,教父均以病相避。一连好几年,外公怕教父难为情,也就换了一个教堂做礼拜。记得外公临终前,还念念不忘这件事。他躺在床上,用微弱的声音对大家说:“唉,真没想到,一件破大衣,竟伤了一位老朋友。罪过呀!(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开篇描写了北方城市里的教堂、钟楼和修女,营造了浓浓的宗教氛围,属于小说自然环境的描写。B“我”生活在这座北方城市里,小说以 “我”的见闻串联情节,内容更加紧凑,更具有真实感。 C神父待人谦恭、和善,虽然觊觎外公的大衣,但事后又幡然悔悟,所以得到了外公的原谅。 D两个舅舅一直对教父言听计从,外公 “遇难”后,舅舅们不知

29、所措,这是神父阴谋得逞的原因。 来E小说以外公的忏悔结尾,临终微弱的声音却展现了人性的至善至美,给读者心灵以巨大的震撼。(2)小说结尾外公突然活着回来,出人意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匠心?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3)小说中外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 分) (4)小说题为“教父”,但写外公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这样安排的理由。(8 分)【答案】(1)选 E 给 3 分,选 B 给 2 分,选 D 给 1 分,选 AC 不得分。(2)从故事情节安排的角度来看,故事的结尾与前文相呼应,增加了小说情节的曲折和波澜,出人意料,引人人胜。(2 分 )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来看,故事的

30、结尾粉碎了神父的谎言,让我们认清了他的本来面目;外公的临终忏悔则丰富了人物形象的内涵,凸显其形象的高大。(2 分)从小说主题表达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结尾歌颂了宽容大度的人格魅力,深化丰题,发人深省。(2 分)(3)信仰虔诚。外公自己信教,还带着家人去教堂做礼拜和弥撒。(2 分)热爱生活。外公兴趣广泛,不甘于生活的寂寞。(2 分)宽容大度。外公一生施人恩惠,不求回报,对待神父,宽容大度,堪为楷模。(2 分)(4)神父只是线索人物,外公才是表现小说创作意图的主人公。文中用大量笔墨描写外公的为人行事,有助于突出外公的形象特点。情节曲折。促进神父性格前后发生巨大变化的是外公“死而复生”这一情节,这样的情

31、节让神父的虚伪贪婪的本来面目得以暴露,而且行文波澜起伏。凸显主题。看似矛盾,却能凸显主旨。神父作为身份上的“教父”与外公作为人生指导意义上的“教父”形成鲜明对比,外公用自己的所作所为诠释了“教父”的真正的内涵,主旨深刻。标题巧妙,一语双关,耐人寻味。表面上是指文中的神父;深层意味是指外公,外公品德高尚,为人宽容,能给人人生教义上的指导。运用对比手法,彰显人性的善恶。神父由谦恭和善到贪婪虚伪,神父对外公由情同手足到避而不见,而外公却不计前嫌甚至临终忏悔对比鲜明,发人深思。(答出四点即可得满分,其他答案合理也可)【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32、。【技巧点拨】文学类文本阅读 5 选 2 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此题的选项 CD 考核内容,选项 ABE 考核手法。其中 ACD 理解或分析出现偏差。(2)试题分析:本题考

33、查的是小说故事情节安排的匠心,可以从情节、人物和主题三个角度来思考。作者对小说结局的设计不仅完成了故事的叙述,而且增加了情节的曲折和波澜,对表现人物形象的特征和作品主题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名师点睛】文章的结尾主要有“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戛然而止”“直接点明主旨”“急转直下”“环境渲染”等方式,作用分别“结构严谨、悬念丛生”“留下回味、想象的空间”“中心突出”“富有戏剧性”等,还要结合人物的塑造,主旨的表达进行进一步分析,此题属于“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结合情节,人物形象和文章的主旨分析作用。(3)试题分析:小说从三个不同的层面来呈现外公的形象特点,分别是对待信仰、对待生活和对待他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