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陕西师大附中高 2016 届高三学年第十次模拟考试语 文 试 题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 I 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2答题时使用 0.5 毫米的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
2、求作答,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第 I 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中国文艺评论史上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评点” 。 “评点”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金圣叹评点水浒传 、李卓吾评点西游记 、张竹坡评点金瓶梅 、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等,都是“评点体”文艺评论的代表作品。综合、直观、凝练,是“评点体”的主要特征。无论是金圣叹评水浒,还是脂砚斋评红楼,时而把目光聚焦于作品本身,剖析其艺术特色,时而论及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所使用的语言自成特色,三言两语、简短犀利、睿智幽默,常令人掩
3、卷深思或会心一笑。而且, “评点体”紧贴文本展开,既是对原作的再创造又和原作融为一体,为作品经典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评点”既提升阅读快感,又促进对作品的理解,具有独特的价值。不过,传统意义上的“评点”其外在形态是用笔写下的语句,必须依存于以文字为载体的原作。随着历史进入近现代,视听艺术蓬勃发展, “评点”也似乎已失去了用武之地。现在, “弹幕”又来了,评论者对作品的评点可以借助网络工具,以字幕的形式如子弹般密集、快速地呈现在屏幕上,这也是“弹幕”得名的由来。于是,评论的互动性和即时性进一步增强,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也进一步提高,对此,舆论反应喜忧参半。喜的是“弹幕”的出现,提高了欣赏者和
4、消费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忧的是不受控制以及低水平的“吐槽” ,破坏了作品本身的美感以及艺术欣赏的完整性。“弹幕”是从互联网的母体中诞生的,弹幕时代的“金圣叹”同样也将在互联网中孕育。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金圣叹” ,有的时候,他们一条微博,寥寥一百四十字,就能对文艺创作者和欣赏者产生巨大的影响。此外,不少弹幕时代的“金圣叹”还承担着“文化搬运工”的使命,把学院派、理论化的文艺评论转化为大众愿意听、听得懂的格言警句,让评论者与创作者的对话更加直接,评论者对欣赏者的引导更加有效,进而使评论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介入到文艺创作生产、欣赏消费、传播反馈的全链条之中。可以预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与艺术的进一
5、步融合, “弹幕”还会得到更深远的发展,而其发展路径大体上有两大走向。一是“弹幕”介入的领域进一步拓展,也就是说,“弹幕”的使用或许会逐渐从影视扩展到戏剧、曲艺等艺术门类,尤其是相声、二人转这些本身就具有强烈互动性的艺术门类,可能会较早地与“弹幕”结缘。二是“弹幕”向“平台”的回归。 “弹幕”说到底是一种技术,真正有价值的是技术承载的内容。最后,弹幕也许就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经过时间的积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将沉淀下来,与原作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艺术新经典,将作品的社会意义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摘自中国艺术报 ,有删改)1下列关于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评点”这一评论样式的表述,不正确的
6、一项是(3 分)A “评点”是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综合、直观、凝练是它的主要特征,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B “评点”关注的是作品本身,剖析作品的艺术特色,有时也通过分析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文化环境来辅助剖析作品。C “评点 ”的语言自成特色,大多较为简短,往往三言两语却切中肯綮,犀利又独到,睿智幽默,发人深省或引人会心一笑。D “评点”以原著为载体,是对原著的一种再创造,又与原著融为一体,如金圣叹评点水浒传 、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A“弹幕”是网络时代的一种评论方式,评论者以上传字幕的方式发表自己对作品的评点,因字幕
7、快速、密集而得名。B “弹幕”可以加强评论的互动性和评论的即时性,提高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提高观赏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C “弹幕 ”有利有弊,一些低劣的评论容易破坏作品本身的美感,更大的弊端是大量的弹幕会影响艺术观赏的完整性。D “弹幕”与传统的 “评点”颇为相似, “弹幕”的流行可能会为文艺作品经典化提供重要条件。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现时代的“金圣叹” ,也就是适应文艺视听化、网络化和评论互动化、即时化这一新格局的文艺批评家。B弹幕时代的“金圣叹” 们也是“文化搬运工” ,负责将作品化难为易,使得欣赏者能更有效地欣赏作品。C “弹幕 ”与互联网技术联系
8、紧密,它介入的领域将更宽泛,最终或许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D文艺评论的作用重大,经过时间的沉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也可能与原作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新经典。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俞献卿,字谏臣,歙人。少与兄献可以文学知名,皆中进士第。献卿起家补安丰县尉。有僧贵宁,积财甚厚,其徒杀之,诣县绐言师出游矣。献卿曰:“吾与宁善,不告而去,岂有异乎?”其徒色动,因执之,得其所瘗 尸,一县大惊。调昭州军事推官,会宜州陈进乱,象州守不任事,转运使檄献卿往佐之。及至,守谋弃城,献卿曰:“临难苟免,可乎?贼至,尚当力击;不胜,有死而已,奈
9、何弃去。 ”初,昭州积缗钱巨万,献卿尽用平籴,至积谷数万,及是大兵至,赖以馈军。除殿中侍御史,为三司盐铁判官。上言:“天下谷帛日益耗物价日益高欲民力之不屈不可得也今天下谷帛之直比祥符初增数倍矣人皆谓稻苗未立而和籴桑叶未吐而和买。 ”淮、浙盐利不登,命献卿往经度之,更立新法,岁增盐课缗钱甚众。会其兄为盐铁副使,徙开封府判官。朝廷择陕西转运使,宰相连进数人,不称旨。他日,献卿在所拟中。帝曰:“此可以除陕西转运使。 ”时边吏多因事邀功,泾原路钤辖擅于武延川凿边壕,献卿度必招寇患,亟檄罢之。未几,贼果至,杀将士,塞所凿壕而去。徙京西。因入对,甚言赵振堪将帅,范仲淹、明镐可大用,及条上边策甚备。除福建转
10、运使,还判三司盐铁勾院,累迁尚书刑部郎中、直史馆、知荆南,历户部、度支、盐铁副使,以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知杭州。暴风,江潮溢决堤,献卿大发卒凿西山,作堤数十里,民以为便。还,勾当三班院,知通进、银台司,知应天府,以刑部侍郎致仕,卒。(节选自宋史俞献卿传 )【注】瘗(y):埋葬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天下谷帛日益耗物/价日益高欲民力之/不屈不可得也/今天下谷帛之直/比祥符初增数倍矣/人皆谓稻苗未立而和籴/桑叶未吐而和买B天下谷帛日益耗/物价日益高/欲民力之不屈/不可得也/今天下谷帛之/直比祥符初增数倍矣/人皆谓稻苗未立而和籴/桑叶未吐而和买C天下谷帛日益耗/物
11、价日益高欲/民力之不屈/不可得也/今天下谷帛之直/比祥符初增数倍矣/人皆谓稻苗未立而和籴/桑叶未吐而和买D天下谷帛日益耗/物价日益高/欲民力之不屈/不可得也/今天下谷帛之直/比祥符初增数倍矣/人皆谓稻苗未立而和籴/桑叶未吐而和买5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高一级考试即会试的学子,称为进士。B盐课,是中国古代的盐税,盐税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C文中“勾当”有“主管、办理”之意,文言词汇中有类似意义的另如“典” 、 “知” 、 “司”等。D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卷帙浩繁,共两千多人的列传,是中国二十四史中最庞大的一部
12、史书。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俞献卿聪慧敏锐。他少年时以文学出名;他在安丰县任职,有个和尚杀了自己的师父,想欺瞒官府,却被俞献卿识破,真相大白后,震惊全县。B俞献卿恪尽职守。他被派往象州协助太守处理叛乱,他反对弃城而逃;当初,他就预料到会有人叛乱,用公款购买很多粮食,这时候正好派上用场。C俞献卿深得皇帝信任。朝廷挑选陕西转运使,宰相呈上好几个人选皇帝都不满意,一次,皇帝看到名单中有俞献卿,即认可他出任这个职务。D俞献卿关注民生,有才能。他上书关心粮、布价格;他在杭州任职,杭州受到风暴侵扰,他挖山筑堤,百姓感到便利;他被派去管理淮、浙盐利,政绩显著。7把文中
13、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会宜州陈进乱,象州守不任事,转运使檄献卿往佐之。(2)泾原路钤辖擅于武延川凿边壕,献卿度必招寇患,亟檄罢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宿西山精舍 文兆 西山乘兴宿,静兴寂寥心。一径松衫老,三更雨雪深。草堂僧语息,云阁磬声沉。未遂长栖此,双峰晓待寻。8. 试分析诗歌首联的作用。 (6 分)9. 诗歌颔联和颈联是围绕首联哪个词描写的?这四句诗的描写角度又是怎样的?请予以分析。(5 分)(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比喻的手法表现阿房宫中走廊回环曲折、房檐高高翘
14、起的句子是“ ,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曾经的歌舞场所和英雄人物一同消逝来表现自己对往昔英雄人物的怀想的句子是“ , ”。 (3)文天祥过零丁洋中“ , ”两句表现了诗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崇高的民族精神。乙 选考题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11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 )题。徙(节选)汪曾祺先生名鹏,字北溟。家世业儒。尝受业于邑中名士谈甓渔,为谈先生之高足。谈先生说:“高氏有子矣。北溟之鹏终将徙于南溟。 ”果然,高先生在十六岁
15、的时候,高高地中了一名秀才。众人说:高家的风水转了。 不想,第二年就停了科举。废科举,兴学校,这个小县城里增添了几个疯子。有一姓徐的呆子,穿着油腻的长衫,一边走,一边念。念到曾经业师浓圈密点的得意之处,摇头晃脑,昂首向天,面带微笑,如醉如痴。一直念到两颊绯红,双眼出火,口沫横飞,声嘶气竭。长歌当哭,其声冤苦。他这样哭了几年,一口气上不来,死在街上了。高北溟坐在百年老屋之中,常常听到徐呆子从门外哭过来,哭过去。他恍恍惚惚觉得,哭的是他自己。功名道断,高北溟怎么办呢?头二年,谈先生还没有死。有人求谈先生的文字,碑文墓志,寿序挽联,谈先生都推给了高先生。所得润笔,尚可鬻粥。谈先生寿终,高北溟缌麻服孝
16、礼致哀写了一篇长长的祭文,泣读之后,忧心如焚。他也曾像祖父和父亲一样,开设私塾教几个小小蒙童,教他们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然而除了少数极其守旧的人家,都已经把孩子送进学校了。他也曾挂牌行医看眼科。谈老先生的祖上本是眼科医生。他劝高鹏也看看眼科医书,给他讲过平热泻肝之道。可是城里近年害眼的不多。文章不能锅里煮,百无一用是书生,一家四口,每天至少要升半米下锅,如之何?如之何?有一个平素很少来往的世交沈石君来看他。沈石君比高北溟大几岁,也曾跟谈老先生读过书,开笔成篇以后,到苏州进了书院。书院改成学堂,革命、 “光复”他就成了新派,多年在外边做事。他有志办教育,在省里当督学,他劝高北溟去读两年简易
17、师范,取得一个资格,教书。读师范是被人看不起的。师范生被人称为“师范花子” ,但这在高北溟是一条可行的路。“简师”只有两年,一晃也就过去了。简师毕业,高先生在“五小”任教。高先生是谈先生的高足,中过秀才,叫他去教“大狗跳。小狗叫” ,实在说不过去,因此,破格担任了五、六年级的国文。即使这样,也还不能展其所长,尽其所学。然而高先生教书是认真的,讲课、改作文,郑重其事,一丝不苟。同事起初对他很敬重,渐渐地在背后议论起来,说这个人的脾气很“方” 。是这样。高先生落落寡合,不苟言笑,不爱闲谈,不喜交际。他按时到校,到教务处和大家略点一点头,拿了粉笔、点名册就上教室。下了课就走。有时当中一节没有课,就坐
18、在教务处看书。高先生家的春联都是自撰的,逐年更换。都是述怀抱、舒愤懑的词句,全城少见。这年是辛未年,板门上贴的春联嵌了高先生自己的名字:辛夸高峙桂未徙北溟鹏也许这是一个好兆, “未徙”者“将徙”也。第二年,高北溟竟真的“徙”了。这县里有一个初级中学,办得不好。教育局长不得不下决心对这个学校进行改组。恰好沈石君因和厅里一个科长意见不合,愤而辞职,回家闲居,地方上人挽他出山来长初中。沈石君再三推辞,禁不住不断有人踵门劝说,也就答应了。他只提出一个条件:所有教员,由他决定。教育局长沉吟了一会,说:“可以。 ”国文教员,他聘了高北溟。许多人都感到意外。高北溟和沈石君以及一般同事相处甚得。沈石君每年暑假
19、要请一次客,对校中同仁表示慰劳,席间也谈谈校务。高先生是不须催请,早早就到的。他还备了几样便菜,约几个志同道合的教员,在家里赏荷小聚。三十几个教育界人士,联名写信告了沈石君。沈石君知道这个初中校长的位置,早已有人觊觎,他毫无恋栈之心,主动递了一封辞职书。不两天,批复照准。继任校长,叫尹同霖。尹同霖问沈石君有什么托咐,沈石君只希望他能留高北溟。尹同霖满口答应。沈石君束装就道之前,来看了高北溟,说他已和同霖提了,这点面子料想他会给的,他叫高北溟不要另外找事,安心在家等聘书。快开学了,聘书还不下来。同时,却收到第五小学的聘书。高先生只得再回五小去教书。(选自汪曾祺全集 ,有删改)(1)下列对这篇小说
20、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A高北溟早年心存大志,时代巨变使他失去了人生的方向,但是在生命本能的支撑下,他艰难而顽强地活着,决不自我放弃,精神难能可贵。B沈石君与高北溟同为谈老先生的学生,但沈石君人生之路一帆风顺,作者安排这个人物意在说明只有投身革命才能避免高北溟的悲剧。C科举废止,高北溟和徐呆子一样绝望,徐呆子在门外哭,高北溟则觉得哭的是自己,正是沈石君及时为他指路,才免了同徐呆子一样的结局。D小说叙事简洁,文辞高雅,如“长歌当哭,其声冤苦” “泣读之后,忧心如焚” ,诗一样的语言,颇具抒情性,便于表现知识分子的生活。E小说没有荡气回肠的情节和惊心动魄的场面,但是
21、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生动细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震动。(2)小说以“徙”为标题有怎样的含意?试作分析。 (6 分)(3) 小说中刻画徐呆子这个人有哪些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6 分)(4) 高鹏的人生可以给我们提供哪些有益的人生借鉴?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8 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12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1)(4 )题。迟子建自传从中国的版图上看,我的出生地漠河居于最北,大约在北纬 53 度。那是一个小村子,依山傍水,风景优美,每年有多半的时间白雪飘飘。我记忆最深刻的,是那里漫长的寒冷,冬天似乎总也过不完。 我小时候住在外婆家里,那是一座高大的木刻楞房子,
22、房前屋后是广阔的菜园。短暂的夏季来临的时候,菜园就被种上了各色庄稼和花草,有的是让人吃的东西;有的则纯粹是供人观赏的。当然,也有半是观赏半是入口的植物。我经常看见的一种情形就是,当某一种植物还在旺盛的生命期的时候,秋霜却不期而至,所有的植物在一夜之间就憔悴了。这种大自然的风云变幻所带来的植物的被迫凋零令人痛心和震撼。 我对人生最初的认识,完全是从自然界的一些变化而感悟来的。比如我从凋零的植物身上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同时我也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了生命的从容,因为许多衰亡的植物,转眼又会焕发出勃勃生机,看上去比前一年似乎更加有朝气。 童年围绕着我的,除了那些可爱的植物,还有亲人和动物。我的亲人,也许是由
23、于身处民风纯朴的边塞,他们是那么善良、隐忍、宽厚,爱意总是那么不经意地写在他们的脸上。让人觉得生活里到处是融融暖意。我从他们身上,领略最多的就是那种随遇而安的平和与超然,这几乎决定了我成年以后的人生观。 生物本来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但是由于人类的存在,它们却被分出了等级,令人无可奈何。虽然我把那些动物当成了亲密的朋友对待,但久而久之,它们的毙命使我的怜悯心不再那么强烈,我与庸常的人们一样地认为,它们的死亡是天经地义的。只是成年以后遇见了许多恶意的人的狰狞面孔后,我又会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些年,在喧哗而浮躁的人世间,能够时常忆起它们,内心会有一种异常温暖的感觉。 在我的作品中,出现最多的除了故乡的
24、亲人,就是那些从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动物,这些在我的故事中是经久不衰的。比如雾月牛栏中因为初次见到阳光、怕自己的蹄子把阳光给踩碎了而缩着身子走路的牛;北极村童话里的那条名叫“傻子”的狗等等。 此外,我还对童年时所领略到的那种种奇异的风景情有独钟,譬如铺天盖地的大雪、轰轰烈烈的晚霞、波光荡漾的河水、在雪地上飞驰的雪橇、千年不遇的日全食等等,我对它们是怀有热爱之情的,它们进入我的小说,会使我在写作时洋溢着一股充沛的激情。我甚至觉得,这些风景比人物更有感情和光彩,它们出现在我的笔端,仿佛不是一个个汉字在次第呈现,而是一群在大森林中歌唱的夜莺。 在这样一片充满了灵性的土地上,神话和传说几乎到处都是。也
25、许是因为神话的滋养,我记忆中的房屋、牛栏、猪舍、菜园、坟茔、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无一不沾染了神话的色彩和气韵,我笔下的人物也无法逃脱它们的笼罩。我所理解的活生生的人,不是庸常所指的按现实规律生活的人,而是被神灵之光包围的人,那是一群有个性和光彩的人。他们也许会有种种的缺陷,但他们忠实于自己的内心生活,从人性的意义来讲,只有他们才值得永恒的抒写。 还有梦境。也许是我童年生活的环境与大自然紧紧相拥的缘故吧,我特别喜欢做一些色彩斑斓的梦。我在梦里见过会发光的树,能够飞翔的鱼,狂奔的猎狗和浓云密布的天空。有时也梦见人,这人多半是已经作了古的,他们与我娓娓讲述着生活的故事,一如他们活着。梦境里的流水和夕
26、阳总是带有某种伤感的意味,梦里的动物有的凶猛有的则温情脉脉。有时我想,梦境也是一种现实,而且,梦境的语言具有永恒性,只要你有呼吸、有思维,它就无休止地出现,给人带来无穷无尽的联想。它们就像盛宴上酒杯碰撞后所发出的清脆温暖的响声,令人回味。 当我童年在故乡北极村生活的时候,因为不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我认定世界就北极村这么大。当我成年以后到过了许多地方,见到了更多的人和更绚丽的风景之后,我回过头来一想,世界其实还是那么大,它只是一个小的北极村。 (有删改) 【 相关链接】 越是寒冷地区的人,越渴望温暖,因为我是一个在北极村长大的孩子,我对它的依恋永远不会消亡,因此,读者在我作品中,会看到
27、一种人性意义上的春天。 我写作的过程,是与自己的内心搏斗,是与生活的世界搏斗,因为对这个世界有思考,有不平,所以特别想倾诉。文学是我的伙伴,它是我表达心中理念的渠道。 (迟子建) 迟子建从读书起,就喜欢写作文,故乡的森林、河流、清风和明月给她无尽的灵感。童年的木刻楞房、白夜、极光,深深刻入了她的心灵,给她的创作注入了无穷的想象。 (陈华文迟子建:北极村走出的女作家 )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迟子建出生在漠河最北的一个小村子,那里“冬天似乎总也过不完”的漫长的寒冷给她留下深刻印象,这是她创作上喜欢把背景定在“春天”的缘故。 B “我与庸常的人们一样地认
28、为,它们的死亡是天经地义的” ,这句话与其说反映出迟子建对生命的麻木,不如说表达了她对生命脆弱与从容的达观认识。 C北极村的人不是按现实规律生活的人,他们被神灵之光包围着,虽然有种种缺陷,却忠实于自己的内心,有个性光彩,因此值得作家们永恒抒写。 D作者对人生最初的认识,是从自然界一些变化感悟来的,因此她认为风景比人物更有感情和光彩,在她的作品中,除了故乡亲人,出现最多的就是动物。 E童年的生活经历和大自然的厚赐,给迟子建的心灵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北极村的一切不仅影响了她的人生观,也给她的创作注入了无穷的想象力。 (2)迟子建的创作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 分)(3)作为作家的一
29、篇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 (6 分) (4)作者童年时“认定世界就北极村这么大” ,成年到过许多地方后,依然认定世界“只是一个小的北极村” ,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8 分) 第 II 卷 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在舌尖上的中国深获各方好评后,各种恶搞便铺天盖地而来,不过恶搞也能 ,舌尖上的部队便以其独特构思而走红网络。一些境外媒体将中国的援外行动说成“国际政治秀”,针对这种无端指责,本文作者进行了 的驳斥。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讲到“十朝元老”“官场不倒翁”的冯道时,认为他事四姓、相六帝,看似 ,实
30、则毫无气节。A道貌岸然 一本正经 义正辞严 B一本正经 道貌岸然 义正辞严C一本正经 义正辞严 道貌岸然 D道貌岸然 义正辞严 一本正经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A.2016 年 1 月 6 日 9 时 30 分,朝鲜在丰溪里核武试验场进行了第四次核试验,具体位置距离我国边境最近处不足 100 公里左右。B.据介绍,不少农村腐败案件祸起“招待费”,不仅影响了农村和谐稳定,还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因此,广东拟取消村级招待费。C.未来几年里,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个人财富积累,使健康保险、养老保险,以及具有财富管理功能的保险产品将成为发展热点。D. 换装、调换手机号卡、躲避监控摄像头其反侦查
31、伎俩被一一破解,昨天,这个盗刷被害人银行卡的犯罪嫌疑人终于被警方成功抓获。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 分)古人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见闻广博,要从实地观察得来,不只单靠书本,两者要相辅而行的。名山大川,熟于心中,胸中有了丘壑,下笔自然有所依据。 一个成功的画家,画的技能已达到化境,也就没有固定的画法能够拘束他、限制他。所谓“俯拾万物” “从心所欲” ,画得熟练了,何必墨守成规呢?但初学的人,仍以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为是。A.游历不但是绘画资料的源泉,并且可以窥探宇宙万物的全貌,养成广阔的心胸,所以行万里路是必须的。B.游历虽然是绘画资料的源泉,并且可
32、以窥探宇宙万物的全貌,养成广阔的心胸,但是行万里路是必须的。C.行万里路是必须的,通过游历可以窥探宇宙万物的全貌,养成广阔的心胸,让游历成为绘画资料的源泉。D.游历可以窥探宇宙万物的全貌,养成广阔的心胸,所以行万里路是必须的,因为游历是绘画资料的源泉。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20 个字。(5 分)有人读书,只随便翻翻就抛开;有人读书,却要从第一个字看到最末一个字才罢。 ,但永远只用一种方法是不对的,因为我们可看的书籍太多了,倘使无论哪一部书都要从第一个字看到最末一个字,那么,人的生命有限,一生能够读多少部书呢? ,若只是随
33、便翻翻,便不能了解那种学问的意义。读书是要区分书籍的轻重缓急的,知道哪几部书是必须细读的, ,哪几部书只要放在架上不必动,等到我们用得着它的时候才去考查的。17将下面的长句改写成三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5 分)元代著名剧作家白朴的代表作至今有着 600 多年历史的在当时就大获成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的爱情喜剧墙头马上塑造了富有斗争精神的新女性形象。六、写作(60 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在湖北省黄石市下陆区,有一位与雷锋同年出生的老人,20 多年来,老人一直把雷锋作为自己的榜样,致力于社区纠纷的调解和青少年的帮教。老人名叫
34、刘国保,在不少人眼里,刘国保更像是一个“太平洋警察” ,什么事情都要插手问一下,嫌他管得宽。可他们不知道的是,社区里正是有了刘国保这样的老人,才使许多邻里之间、亲友之间的纠纷矛盾由大变小,由多变少,许多人在刘国保老人的调解下化干戈为玉帛,成为互帮互助的朋友。读了这则材料,你有怎样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陕西师大附中高 2016 届高三学年第十次模拟考试语 文 参 考 答 案一、现代文阅读(9 分)1答案:B(依据原文“ 无论是金圣叹评水浒,还是脂砚斋评红楼,时而把目光聚焦于作品本身,剖析其艺术特色,时而论及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
35、化环境”可知, “评点”不分主与辅,选项说“通过来辅助”违背文意)2答案:C(原文 “忧的是不受控制以及低水平的“吐槽” ,破坏了作品本身的美感以及艺术欣赏的完整性” ,即低劣的评论会影响艺术欣赏的完整性)3答案:B(弹幕时代的 “金圣叹”们除了评论作品外,还承担着“文化搬运工”的使命,把学院派、理论化的文艺批评转化为大众愿意听、听得懂的格言警句。选项“负责将作品化难为易”偷换对象)二、古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4D 5A (“会试”应改为“殿试” ,会试后为贡生,殿试后为进士。 )6B (“他就预料到会有人叛乱 ”文中无据。 )7 (1 )碰上宜州陈进叛乱,象州太守不
36、能尽职,转运使发文通知俞献卿前往帮助他。 (任事、佐各 1 分,句意 3 分)(2)泾原路钤辖擅自在武延川开挖边防战壕,俞献卿推测一定会招致外敌侵扰的祸害,赶紧发文制止。 (擅、亟 1 分,句意 3 分】【参考译文】俞献卿,字谏臣,歙(sh)县人。少年时和哥哥俞献可因为文学而闻名,都考中进士。俞献卿初次任职补授安丰县尉。有个叫贵宁的和尚,积累了丰厚的财产,他的徒弟杀了他,到县衙欺瞒说师父出游了。俞献卿说:“我和贵宁友好,他没有告诉我而离去,难道发生异常了?”贵宁的徒弟脸色变了,俞献卿就把他抓起来,找出埋葬的尸体,全县大吃一惊。调任昭州军事推官,碰上宜州陈进叛乱,象州太守不能尽职,转运使发文通知
37、俞献卿前往帮助他。等到达后,太守打算弃城逃走,俞献卿说:“面对危难苟且逃避,行吗?叛贼到了,还应当奋力抗击;不能取胜,不过一死而已,怎么能弃城逃走?”起初,昭州积存钱币极多,俞献卿全部用来买粮,积累了几万石,等这时大军到来,靠这供给军粮。授任殿中侍御史,担任三司盐铁判官。上书说:“天下粮食布帛日益消耗,物价日益上涨,想不损伤民力,是不可能的。现在天下粮食布帛的价钱,比祥符初年增加了几倍。人们都说禾苗没有长成就被官府收购,桑叶没有长出就被官府征购。 ”淮、浙盐利不丰厚,朝廷命令俞献卿前往经营,改立新法,每年增加盐税钱很多。恰好俞献卿的哥哥担任盐铁副使,调任开封府判官。朝廷挑选陕西转运使,宰相连续
38、呈上几个人选,皇帝都不满意。一天,俞献卿在拟定的名单中。皇帝说:“这个人可以任陕西转运使。 ”当时边境上的将领大多通过事情请功,泾原路钤辖擅自在武延川开挖边防战壕,俞献卿推测一定会招致外敌侵扰的祸害,赶紧发文制止。不久,敌人果然来了,杀害将士,填塞所挖的战壕而离去。调往京西。趁着入朝对答,极力陈述赵振可任将帅,范仲淹、明镐可以重用,并逐条呈上边境策略,很完备。授任福建转运使,回京任判三司盐铁勾院,多次升职担任尚书刑部郎中、直史馆、荆南知府,历任户部、度支、盐铁副使,凭着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的身份担任杭州知府。起暴风,江潮冲击堤岸,俞献卿大量征调士兵开挖西山,筑堤几十里,百姓感到便利。回京,主
39、管三班院,掌管通进、银台司,最后担任应天府知府,以刑部侍郎官退休,去世。(二)古代诗歌鉴赏(11 分)8、首联点题。(2 分)抒发了“寂寥”的情感,为后文奠定“清静”的感情基调,蕴藏着作者对西山精舍的喜爱。(2 分)引出后文对静景的描写。(2 分)(三点每点 2 分。)9、诗歌颔联和颈联是围绕“静”(或“寂寥”)描写的。(1 分)颔联看到老松、老杉森然排列在路的两旁,三更时分,雪花纷纷扬扬,已积有厚度。松老雪深,一派静寂,由视觉角度描写;(2 分)颈联听到僧人已语息入眠,唯有云阁那边隐隐传来低沉的磬声。磬声入耳,越发衬出精舍之静,由听觉角度描写。(2 分)(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10.(1
40、)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 (2)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每答出一个空给 1 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1)解析 B 项, “沈石君人生之路一帆风顺” “安排这个人物意在说明只有投身革命才能避免高北溟的悲剧”等分析主观武断。C 项, “正是沈石君及时为他指路,才免了同徐呆子一样的结局”的分析不当,高北溟一直在艰难地谋求生存,而徐呆子只会啼哭悲鸣,他与徐呆子性格不同,不会有一样的结局。E 项, “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生动细腻”分析不当,文中基本没有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答案 答 A 给 3 分,答 D 给 2 分,答 C
41、给 1 分;答 B、E 不给分。(2)解析 作答本题,要抓住第一段中有关高先生的名和字的介绍,并结合谈老先生的话“北溟之鹏终将徙于南溟”以及高先生自拟的春联进行分析,可知, “徙”既表明高鹏要像北溟之鹏终将徙于南溟那样展翅高飞,又概括了他“徙”的过程和结果,即艰难谋生,只当了个小学教师,同时也暗示人生要“徙”于何方,不可执着一念,要因时而化,与时俱进。 答案 “徙”揭示了高鹏的人生理想,他要像“北溟之鹏终将徙于南溟”那样展翅高飞,大展宏图。“徙”概括了高鹏的实际人生,他想展翅高飞,徙于南溟,结果艰难谋生,最终好不容易当了小学教师。含蓄地揭示了文章主题,人生能否“徙于南溟” ,不以主观愿望而定,
42、究竟“徙”于何方,要因时而化,与时俱进。(3)解析 次要人物的作用,一般可从推动情节发展、衬托主要人物、强化主题等方面进行考虑。本文中的徐呆子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不太明显,但其可以展现时代特征,揭示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即科举废止,学子或疯或死等。而且,通过与徐呆子迂腐僵化的思维进行对比,可以突出高鹏的理性及与时俱进。答案 展现当时的社会风貌,揭示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科举废止,许多像徐呆子一样求取功名的人或疯或死,高鹏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与高鹏形成对比,突出了高鹏的理性。科举废止,徐呆子疯了死了,高鹏报考师范,做小学教师,两相对照,高鹏的选择越发值得肯定。通过对徐呆子的丑态和死的描绘,有力地批判了
43、迂腐僵化的思维,突出了与时俱进的主题。(4)解析 作答本题,要从高鹏的人生中总结出指导性的人生经验,可从四个方面考虑:由高鹏因科举废止而读被人看不起的师范学校可总结出个人理想要受时代制约,不能脱离实际;由高鹏教小学一丝不苟可总结出人要接受现实,做好现有的本职工作;由高鹏写春联和进中学可总结出人生要有高远的目标,不可自我放弃;由高鹏在小学和中学与同事相处的不同态度中总结出人生要有坚守,不可随波逐流。答案 高鹏原本可以走科举之路,科举废止,只得考被人看不起的师范,这启示我们,人生之路要受时代因素的制约,理想不能脱离实际。高鹏教小学,不能尽其所学,但他郑重其事,一丝不苟。这启示我们,人要接受现实,做好本职工作。高鹏借春联述怀抱、舒愤懑,说明他从未放弃“徙”之梦,后来终于有机会进了中学。这启示我们,人生要有高远的目标,任何时候都不能自我放弃。在小学,同事说他脾气“方” ,他和他们保持距离;在中学,他约几个志同道合的教员在家里赏荷小聚。这启示我们,人要有坚守,不可随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