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一 中国古代文明的演进历程 第3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 明清(1840年前),【阶段特征】 明清时期(13681840年)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继续发展时期。与此同时,工业文明在欧洲兴起,中国逐渐脱离了世界发展潮流,发展与迟滞并存。,通史概述,一、政治上: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1.明朝 (1)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明成祖时,内阁出现,它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2.清朝 (1)康熙帝:在宫阁出现,与内阁、议政王臣会议三足鼎立,加强了皇权。 (2)雍正帝:设立军机机,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
2、达到顶峰。 3.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但严重阻碍了科技、思想文化的发展。,核心提炼 归纳提升,二、经济上:中国传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落后,1.农业: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广泛植棉,民众的衣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2.手工业 (1)生产方式: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在一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清朝时期进一步扩展。 (2)手工业产品:明代创制出斗彩瓷和五彩瓷,清代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3.商业(1)货币经济:随着商品流通领域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 (2)农产品商品化:农
3、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棉花、茶叶、甘蔗等经济作物被大量种植。 (3)工商业市镇:明代中后期,在运河沿岸、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市镇成为商品交易的重要场所。 (4)商帮: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大商帮。 4.经济政策对内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三、思想文化上:中国传统思想与科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1.思想 (1)王阳明心学: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和“理”,主张克服私欲,“致良知”。 (2)李贽的离经叛道:主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主张个性自由。 (3)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政治上,反对君主
4、专制,提出限制王权、倡导言论自由。 经济上,重视发展工商业,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 思想上,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2.科学技术 (1)医学: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创 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 (2)农学:农政全书系统地总结了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 峰,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3.文学艺术 (1)明清小说: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进入繁荣时期,著名的长篇小说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2)绘画:明清时期,文人画代表作有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和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3)“国粹”京剧:明中叶到清中期,昆曲鼎
5、盛,被誉为“百戏之祖”;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献艺,兼容并蓄,经过不断融合吸收,形成京剧,被誉为“国粹”。,考向一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措施、特点和影响 考向专练 雍正八年,添设军机章京协助军机大臣处理机务;五年后,裁军机处,将军机事务移交总理事务王大臣处理;乾隆三年,裁撤总理事务王大臣,恢复军机处。这一演变反映了 A.军机处成为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 B.权力机构之间的矛盾尖锐 C.军机处逐渐成为加强君权的利器 D.清朝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考向探究考点突破,根据材料可知雍正到乾隆时期,设和裁军机处都是由皇帝决定,因此军机处逐渐成为了加强皇权的工具,故C项正确。,C,考点深化 明清君主专制强化
6、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监察制度、选官制度、行省制度等体现了继承性的特点;而内阁、军机处的设置则是一种新发展。 (2)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大明律的制定、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的推行、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 (3)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2.影响 (1)积极影响: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 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 (2)消极影响: 经济上,
7、君主专制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受到压制和打击。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经典再练 1.(2017课标,27,4分)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本题考查明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明初严禁宦官读书识字到 明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反映出明代
8、宦官在中枢决策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宦官地位提高,其实质是皇权的加强,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内阁,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宦官是否参与决策,D项错误。,A,2.宋代读书人无论在位与在野都敢于品评朝政,力争“正君心”“得君行道”,但明代知识分子很少议论时政, 王阳明就要求门人恪守“君子之思不出其位”。这主要是由于明代 A.中央集权的空前加强 B.程朱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C.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 D.政治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考查比较和知识迁移的能力。依据材料可知宋代读书人敢于品评朝政,积极参与政事;但到了明代知识分子很少议论时政, 知识分子不是不想议政而是不敢议政,这主要是明
9、代实行文字狱,造成政治生态环境恶化,故D项正确;材料与皇权加强有关,不是中央集权加强,故A项错误;“正君心”“得君行道”体现的就是程朱理学,故B项错误;材料中提到的变化与商品经济繁荣无关,故C项错误。,D,考向二 明清时期经济新现象 考向专练 下表为乾隆时期江苏崇明地区每年买米数量变化状况表,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 B.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C.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D.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依据表格信息可知江苏崇明地区每年买米数量有了迅速增加,说明本地生产的米的数量下降,从客观上说明了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故A项正确;B项错在“重大转变”;C项在
10、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在南宋时期已经完成。,A,考点深化 明清时期经济新现象及原因(1)经济新现象 地区性商业中心形成,城市地位更加突出,地域分工明显,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东南地区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大宗白银交易盛行;对外贸易中出超明显。 各地尤其是东南地区商业发达,并涌现出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对人身依附关系的控制逐渐减弱。人口迅猛增长,人口密集地区的人口逐渐向边地迁徙,向海外移民的规模逐渐扩大。 (2)原因 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西欧用大量从美洲掠夺的白银换取中国的商品。 “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实行,调节了政府与劳动者的关系。 封建政治中心的北迁,促进了北方地区经济
11、的复苏。,经典再练 1.(2016课标,27,4分)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明末江南农村雇工骄惰成风,雇主要好生款待才能留住他们, 与百年前勤劳顺从的雇工相比,其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因为此 时商品经济发展,社会上雇工需求量加大,故应选A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私人雇佣关系,与政府政策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体现社会矛盾的尖锐,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农村中人身依附关
12、系的弱化,排除D项。,A,2.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 ( ) A.经济结构出现转型 B.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C.农产品商品化加速 D.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依据材料中“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可知此地农业发展让位于手工业的发展, 说明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故A项正确;B项出现在近代;材料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故C项错误;D项错在“质的变化”。,A,考向三 明清对外
13、贸易的发展 考向专练 以下是有人对清前期对外政策情况的统计,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康熙年间并未实行朝贡贸易体制 B.清前期对外开放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C.乾隆朝举措阻断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D.19世纪初清政府的行为引发了战争,B,考查考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由“规定西洋番商只能到广州通商,闽、浙、江三海关只对朝鲜、日本、琉球等国开放”等信息可知清朝前期的对外开放是受到限制的,故B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C项错在“阻断”;D项与史实不符。,考点深化 1.明清对外贸易的特点及成因 特点 (1)先陆路贸易,后海路贸易。 (2)外贸政策逐渐由开放到闭关。 (3)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主,而以加强友好
14、往来为主。 (4)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5)鸦片战争前,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的地位。,成因 (1)处于出超地位的原因:中国传统经济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是一种内向型经济,表现在自给自足、排斥商品交换。因此对外基本没有依赖,使中国传统的优质物产如丝绸、茶叶、瓷器等体现出了巨大的出口优势。正是这种“封闭”的优势,却加深了它的封闭,使明清时期的中国在近代科技崛起时迅速败落。 (2)先“陆”后“海”的原因:农耕经济下的古代中国,经济重心首先出现在北方,以陆地为主要的生产生活场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南方海路优势得以体现。 (3)逐渐闭关锁国的原因:中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政治制度不断
15、走向反动,体现出其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面。,2.明清时期对外贸易性质、政策对社会转型的影响(1)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是政府与外国进行的朝贡贸易,不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的,主要是加强友好往来。往往遵循“厚往薄来”的原则和采取“倍偿其价”的方法,政府在对外贸易中增加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影响了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2)明清时期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限制了民间对外贸易的发展;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影响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经典再练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6、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4分),表现: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徽商、晋商)活跃。,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
17、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7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
18、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3分),原因: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 政府开放(放松)海禁; 设立专门管理机构。,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作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考向四 中国传统科技与西方科技的比较 考向专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本草纲目所包含的科学知识极为丰富。书中所表达的初步的生物进化论思想,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创造。李时珍在参阅八百多种书籍的基础上,经过广泛观察,建立起当时最先进的药物分类系统。他将18
19、92种药物分为十六部,六十大类,以部为纲,以类为目,依次排序。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低等动物、植物,到高级动物、植物,反映了自然进化的规律。这些,向近代科学分类法前进了一大步,对生物分类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书中还记载了一些遗传和变异的现象,注意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材料二 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是一部划时代的伟大著作,书中首次提出进化论的观点。达尔文考察和对比各地的物种性状,将同一变种或亚变种中的个体进行比较来研究变异的原因,得到了物种渐变的结论。在长期考察和大量事实论证的基础上,得出了生物演化发生的机制:演化是生存竞争中自由淘汰的结果,食物与空间等资源有限,只有最适应环境的个体才能生存下来
20、。而后又提出科学证据,证明所有生物物种是由少数共同祖先,经过长时间的自然选择过程后演化而成的。,(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本草纲目和物种起源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差异。(8分),本草纲目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是感性经验,缺乏理论探究。物种起源重视证据,通过论证得出结论,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理论。(8分),材料三 本草纲目问世后,被中国医学界奉为至宝,一定程度上被神圣化了,但它最大的作用,只在于中医领域的治病用药,中国的中医家、读书人,没有人对它分析、验证、质疑,没有人问,为什么此草药对病人有用?原理何在?也许本草纲目犹如丰富的矿藏,可挖掘的太多了,为后人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经验。而它初步的生物进化论思想当时没
21、有人意识到有特别的意义。物种起源在百余年来的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1859年在英国伦敦出版以来,受到学界及市民的热捧,被争相购买。这本书的第一版印刷了1250册,在出版之日就全部售罄。它发表传播后,生物普遍进化的思想以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为学术界、思想界公认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在它的思想影响下,1865年奥地利植物学家孟德尔从豌豆的杂交实验中得出了颗粒遗传的正确结论,20世纪初遗传学建立,20世纪40年代“现代进化论”创立。可以说,这本书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是最伟大、最辉煌、划时代的里程碑。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世界科学技术史 (2)依据材料三,指出当时人们对两部著作的
22、关注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7分),(2)不同:人们关注本草纲目重在治病用药,它的生物进化思想没有得到重视。物种起源提出的生物进化论受到广泛关注,对人类思想发展产生深远影响。(8分),原因:本草纲目成书时代,封建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封建统治者实行思想专制;近代自然科学没有兴起。物种起源成书时代,工业革命广泛开展;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近代自然科学蓬勃发展。(9分),考点深化 中国传统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区别及原因,1.明代天工开物一书记载了我国某一时期的活塞式鼓风技术,活塞的反复运动可产生连续的风力,从而大大提高冶金的炉温。该技术有助于 ( ) A.打破西方科技垄断 B.大
23、大提高冶金业的规模 C.中国农业技术革命 D.金属工具的进一步推广,经典再练,“活塞式鼓风技术”的运用可以提高金属的质量,使金属工具进一步得到推广,故D项正确;材料中所叙述的是中国在冶金技术上的提高,没有对西方科技进行阐释,不能得出打破西方科技垄断,故A项排除;依据“从而大大提高冶金的炉温”可得出会提高冶炼的质量,与规模无关,故B项排除;从材料中阐释的冶炼技术,无法看出农业技术革命,故C项排除。,D,2.徐光启热衷于新作物的试验与推广。当听到闽越一带有甘薯的消息后,他便从莆田引来薯种试种,并取得成功。随后写下了甘薯疏,用以推广甘薯种植。再经过整理,收入农政全书。据此可以推知,农政全书 ( )
24、A.渗透近代科学思想 B.汇总历代农学成就 C.介绍西方农学知识 D.突破传统科技藩篱,本题主要考查科技成就。根据题干可知徐光启引进薯种试种,并取得成功,后又推广甘薯种植,可知农政全书渗透近代科学思想,故A项正确;汇总历代农学成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C项与“当听到闽越一带有甘薯的消息后,他便从莆田引来薯种试种”不符,故C项错误;农政全书没有突破传统科技,故D项错误。,A,考向五 明清时期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相互影响 考向专练 清代工商业市镇较为普遍,一些市镇发展迅速,甚至凌驾府县,而与省会齐名。当时的汉口镇和佛山镇是天下“四聚”之二,另外“两聚”则是北京与苏州。这反映了当时 A.政
25、府扶植是明清工商业市镇崛起的重要原因 B.市镇经济功能的增强冲击着传统的政治规制 C.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着市镇经济的繁荣 D.南强北弱的经济格局推动南方市镇迅速崛起,本题考查经济发展对政治带来的影响。依据材料可知工商业市镇发展迅速甚至凌驾府县,而与省会齐名,冲击着具有政治功能的城市,故B项正确;A项与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相反;材料没有涉及区域经济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经济格局,故D项与题意不符。,B,考点深化 1.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对思想文化的影响 (1)对主流思想的冲击:明末工商业地位日渐突出,“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受到挑战,进步思想家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反映了发展商品经济
26、的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2)对书法的影响: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书法呈现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的趋势。 (3)对绘画的影响:明清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兴起和发展、传统社会秩序松动和价值观念变化。因此,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风格独特、不拘成法的画家和画派。 (4)对文学的影响:明清时期,一大批新兴工商业市镇兴起,这为通俗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市民队伍的壮大使小说的读者队伍扩大。,2.明清时期社会发展的特征 (1)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封闭性、保守性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封建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以农为本,抑制商业的发展;
27、把工商业与农业对立起来,运用政治手段压制工商业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农业生产长期停留在自然经济水平上。 (3)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从侧面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4)理学占据统治地位。儒学的轻利思想和封建专制强化压抑人们的思想,使人们的思想观念落后陈旧;社会上抑商和歧视商人的思想根深蒂固,古代商人“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经商思想,都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5)明清时期,政府大力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受到严格限制,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中外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从此,中国长期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28、。,经典再练 1.(2017课标,27,4分)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本题考查经济发展对等级秩序的影响。据题干信息可知,明前中期,朝廷对饮食器具的使用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但是,到了明朝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从本质上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封建等级秩序,故选B项。材料无法体现君主专制统治的逐渐加强,排除A项;C、D两项题干信息
29、无法体现,故排除。,B,2. 八仙是民间广为流传的道教神话人物,其形象有皇亲国戚、叫花子、道士等。宋元时期人们将种种民间传说附会其身;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许多以八仙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这种现象表明 ( ) A.民间思想需要借助本土宗教传播 B.道教借助民间力量提升政治地位 C.古代文化呈现世俗化的发展趋势 D.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发展的特点。依据材料可知八仙形象主要来自民间,如民间神话、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适应百姓需求,使文化呈现世俗化,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宗教文化以现 实生活为载体不是民间思想借助宗教传播,故A项错误;B项从材料中看不出来;D项在材
30、料中无法体现。,C,猜想解码本部分既是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总结,也是中西差距拉大的开始。因此时代特色明显,是高考的重点命题区域。从考点看,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文艺特色和中西比较等都是高考命题重点。从命题形式看,选择题注重设置新情境,考查新问题,意在考查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主观题则注重对中西对比、古今对比能力的考查。,命题猜想典题演练,猜想押题 1.(立意: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考查明朝加强君主专制)1386年,明太祖颁发志戒录,“采汉唐宋为臣悖逆者凡百有余事,赐群臣及教官诸生讲授,使知所鉴戒”。明太祖此举主要是为了 A.澄清吏治 B.推崇严刑峻法 C.强化君主专制
31、 D.发挥儒学教化功能,本题考查考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的能力。依据材料中“采汉唐宋为臣悖逆者凡百有余事,赐群臣及教官诸生讲授,使知所鉴戒”可知明太祖此举的目的是强化君主专制,故C项正确;A项是现象,不是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明太祖颁发志戒录,其目的不是推崇严刑峻法,故B项错误;发挥儒学教化功能,与材料“采汉唐宋为臣悖逆者凡百有余事”不符,故D项错误。,C,2.(立意:获取有效信息能力考查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据清会典记载:“每日钦奉上谕,由军机处承旨,其应发钞(抄)者,皆下于阁。内外陈奏事件,有撰(折)奏,有题本。撰(折)奏或奉朱旨谕旨,或由军机处拟写随旨;题本或票拟钦定,或奉旨改签
32、。下阁后,谕旨及奏撰(折),则传知各衙门钞(抄)录遵行;题本则发六科,由六科传钞(抄)。”这说明雍正时期 ( ) A.军机大臣获得部分决策权 B.内阁变成军机处下属机构 C.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 D.内阁变为呈递文件的机关,本题考查清朝的内阁和军机处,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后,内阁的实权逐渐转移到军机处。军机处上传下达,其奉旨或拟写随旨后,传到内阁,再由内阁传到各衙门。可见,内阁的权力被军机处架空,其变成一个呈递文件的机关,故选D项。A项错误,军机大臣没有决策权,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B项不符合史实;C项说法正确,但材料信息没有反映。,D,3.(立意:说明历史现象和历
33、史观点考查明清商业发展)清雍正元年,明令以银两支付官俸:“米每石,自五钱至一两;豆每石,自五钱至九钱七分;草每束,自三厘至九厘二毫不等。均照从前题定各地方价值,折给官兵,自行采买。”之后,用银两支付俸禄的范围扩大了。据此可推知 ( ) A.官员腐败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B.货币赋税已取代了实物赋税 C.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俸禄改革 D.为强化集权克扣地方的军费,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考查考生获取材料信息和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解答本题从“清雍正元年,明令以银两支付官俸”切入,结合清朝商业的发展进行思考。俸禄由实物支付到货币支付,反映了货币流通的普及,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故选C。,C,4.(立意:
34、中外比较考查中西文化的联系和比较)蔡元培曾说:“黄梨洲氏(黄宗羲)且得东方卢骚(梭)之目焉,是为学问界之势力。”黄宗羲被称为“东方卢骚(梭)”主要是因为他 A.批判君主专制 B.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 C.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 D.认为“工商皆本”,本题考查中外思想的比较。卢梭作为启蒙运动的代表,把矛头直接对准封建专制制度,与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有相似之处,故A项正确;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是卢梭的主张但不是黄宗羲的主张,故B项错误;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是黄宗羲的思想,但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认为“工商皆本”是黄宗羲的思想,但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A,5.(立意:综合考查明清时期政治、经济和思
35、想文化的联系)清朝前期,中国戏曲艺术出现了“花雅之争”,从目前尚能看到的花部戏剧本,如卖胭脂打面缸探亲相骂借靴等来看,明显可以看出它们与雅部戏剧本有着显著的区别,即大量的商人、市民成了剧中的主要人物,其根本原因是 ( ) A.大众审美趣味的变化 B.民间文化的迅速繁荣 C.清政府放宽文化控制 D.商品经济的继续发展,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戏曲艺术,考查经济与文艺的关系。题目中显示了商人、市民成了剧中的主要人物,说明大众的审美情趣成为一种时尚,同时也反映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使戏曲出现了为市民服务的变化,综合分析可知D项符合题意;A项与题干中的“根本原因”不符;材料并没有表明民间文化的迅速繁荣,排除B项;C项与题意及史实不符。,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