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粉病的防治药剂及乙嘧酚 SC 介绍浏览次数:42 日期:2012-01-16 白粉病是在许多重要农作物上发生普遍、危害严重,较难防治的一种世界性病害。子囊菌亚门白粉病目的真菌均能引发白粉病,病原物种类很多。该类病菌在温度到 10-30分生孢子均可萌发,对湿度要求不高,正常情况下 10 天即可完成一次侵染循环;因此造成了作物一个生长季节能反复多次受到侵染,一旦发生很快暴发流行的特点,尤其是大棚温室种植环境下,给农业生产造成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 当前,国内在白粉病上登记的单剂有粉锈宁、醚菌酯、氟硅唑、苯醚甲环唑、腈菌唑等 26 个品种,复配品种有 109个。这些药剂的不断推出至少说明了两点:(1
2、)白粉病防治史是一个药剂的不断更新换代的历史,抗性发展快使许多优秀的杀菌剂丧失应用价值。(2)说明这许多药剂都有各自局限性,没有哪一个是为广大经销商和农民朋友所普遍接受和在各种作物上都能安全有效地使用。 国内白粉病防治药剂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硫磺、石硫合剂、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等无机硫和其它广谱杀菌剂为代表,对白粉病用量大,防效基本在 60%左右;该类药剂对白粉病几乎无治疗效果,主要用于发病前保护,同时硫制剂对许多蔬菜瓜果敏感不能使用。 第二阶段:以三唑酮(粉锈宁)、腈菌唑、烯唑醇、苯醚甲环唑、氟硅唑等为代表的三唑系列杀菌剂,比第一代杀菌剂对白粉病的活性有较大提高。但该类化合
3、物对病菌作用位点单一。病菌对该类药剂有交互抗性。同时该类化合物对植物有刺激性,用量稍大就会抑制植物生长,降低产量。该类药剂防效基本在 70-80%,效果一般。 第三阶段:以进口醚菌酯为代表的新化合物种类,作用机理独特,作用位点较多,对白粉病专治性较高、效果可达到 90%以上;不过由于国内近几年来长期连续使用,已产生明显抗药性,效果有所下降,同时进口药剂成本太高。对中国农民来说难以接受。 由于以上种种因素限制,如何有效防治白粉病成了农民很头疼的问题,极大影响了农业的增产增收。我公司一直坚信:一个能得到农民朋友认可的好产品应该是高效、安全、经济三点兼备的,为了解决农民朋友的实际问题,我公司经过全面
4、深入的市场调查,进行了大量有针对性的筛选和试验研究,终于成功推出了专治白粉病的全新化合物乙嘧酚,经过全国各地的种植大户示范使用,所到之处反响特别热烈。它是当前最优秀的白粉病防治专用药剂,效果达到进口产品“翠贝”的水平,这是来自田间地头种植前线的农民朋友的评价和心声。 乙嘧酚开发的市场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高效全新化合物、全新作用机理、保护内吸治疗铲除、专治白粉病,推荐剂量下防效达到 90%以上。 (2)对作物高度安全,能促进作物生长,不存在其他产品引起的抑制生长发育、叶片果实畸形、结实率下降、药害等各种安全问题。本品对娇嫩的草莓依然安全。 (3)经济投入产出比高,进口产品质量,低于进
5、口的价格。不仅是保产,还能增收。产品特性: (1)基本特性: 农药通用名:乙嘧酚/ethirimol 商品名:乙嘧酚 外观:白色可流动、易测量体积的悬浮液体。 可燃性:不易燃。 爆炸性:不易爆。 毒性:25%乙嘧酚悬浮剂对雌雄大鼠急性经口、经皮毒性均属低毒。无致癌、致畸作用。 (2)作用方式: 乙嘧酚为内吸性杀菌剂,能经叶和根吸收。 (3)作用机制: 通过叶片和根吸收,产生内吸保护作用。用于叶面喷雾,又可经叶吸收传导,可防止病害蔓延到新叶。作拌种处理,植物的根可从土壤中继续吸收药剂,因而在整个生长期中都具有保护作用。 (4)残留农药安全容许量(MRL,台湾地区)国际普通名称 普通名称 作物类别
6、 容许量(ppm) Ethirimol 依瑞莫 小浆果类 2.0 Ethirimol 依瑞莫 瓜果类 2.0 Ethirimol 依瑞莫 核果类 2.0 (5)乙嘧酚降解的半衰期 在土壤环境中,根据外部环境不同,半衰期为 1-20 周。 在植物体内,半衰期约 3天。 (6)安全间隔期 建议安全间隔期为 7 天。 优良性能: 1、 成分新颖独特 乙嘧酚的结构新颖独特,作为一种性能优良的化合物,它最早由英国的 ICI 公司于 1968 年开发成功,在欧洲及其它国家一直作为防治白粉病的当家品种使用至今。 浙江禾益农化有限公司是国内独家生产企业。 从乙嘧酚的分子结构看,它是一个杂环类杀菌剂,杂环杀菌剂
7、是当前化学农药的开发热点,尤其是含有氮原子的杂环化合物。杂环类化合物有四个明显的优点: 第一个优点是对人畜等温血动物毒性低;对鸟类、鱼类比较安全; 第二个优点是药效好,特别是对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的杀灭效果好; 第三个优点是用量少; 第四个优点是在环境中容易降解,有些还有促进作物生长的作用。 2、 药效优良 经二年五地山东、江西、湖南、北京、浙江试验,25%乙嘧酚悬浮剂 800-1000 倍液处理防治黄瓜白粉病的效果显著,在病害发生初期喷施,每隔 7 天一次,连喷 2-3 次,可有效控制黄瓜白粉病的发生,对黄瓜生长安全,从 2005 年开始,乙嘧酚在上海、浙江、海南、云南、广东、东北等地,在各种作
8、物及花卉上进行了示范推广,结果表明,乙嘧酚对于防治蔬菜、水果和花卉白粉病都取得了非常优异的防治效果。 在上海,25%乙嘧酚用于防治黄瓜白粉病,乙嘧酚的 1000 倍液、800 倍液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 90.47%和 92.12%。在浙江绍兴等地,25%乙嘧酚用于防治草莓白粉病,它的 1000 倍液、800 倍液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 91.52%和 93.86%。在云南等地,25%乙嘧酚用于防治甜瓜白粉病,它的 1000 倍液、800 倍液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 90.17%和 93.75%。 乙嘧酚,除了对农作物、花卉白粉病有特效外,对豆类的锈病、赤斑病、香蕉的叶斑病等病害都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3、
9、 作用机理独特 乙嘧酚对各种作物白粉病药效非常好,主要是由它的特殊的作用机理所决定的。首先,乙嘧酚与病原菌接触以后,无论对菌丝体、分生孢子,还是受精丝,都有非常强的杀灭效果,并且能够强力抑制孢子的形成,阻断病菌再次侵染的来源和途径。同一般杀菌剂只能杀灭病原菌孢子不同,乙嘧酚对白粉病的作用位点很多,因此,乙嘧酚的杀菌效果更加全面,更加彻底。其次,乙嘧酚具有保护和治疗功能。发病前或发病初期使用乙嘧酚,能够保护未发病作物不受白粉病菌的侵染。对于已经发病的作物,乙嘧酚能够起很好地治疗作用,能够铲除已经侵入植物体内的病菌,能够明显抑制病菌的扩展。 4、 内吸性能优良 乙嘧酚具有非常优良的内吸传导性能。乙
10、嘧酚作拌种处理时,有效成分可以随植株的传导经根部吸收,扩散到植株的各个部位,从而起到保护整株作物的目的。如果将乙嘧酚喷洒到叶部,有效成分可以通过叶片吸收传导到新叶,防止病害蔓延到新叶。 5、 安全性好 以往在防治草莓白粉病的过程中,经常有农民反映在使用苯醚甲环唑以后,生长中后期的植株有矮化的现象发生;使用氟硅唑防治草莓白粉病以后,田间畸形果数量明显增加。而使用 25%乙嘧酚水悬浮剂,对草莓生长没有任何不良影响,施药后植株生长正常。 在瓜类白粉病的防治中,大家熟悉的粉锈宁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在农技推广服务、蔬菜中,蔬菜专家就明确指出:粉锈宁不能在瓜类蔬菜上使用,因为粉锈宁会严重抑制瓜类生长,使用
11、后 30 天之内瓜类生长特别缓慢,直接影响经济效益。 乙嘧酚不仅对作物安全,对蜜蜂等田间昆虫和天敌等生物活动也不会产生任何不良影响。 25%乙嘧酚水悬浮剂在各省通过连续三年的应用,没有发现一起由此引发的畸形果、矮化等报告。乙嘧酚在安全性方面可以让用户完全放心。 在 2006 年 5 月召开的乙嘧酚应用技术现场会上,各地专家对乙嘧酚的安全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6、 不容易产生抗药性 乙嘧酚的药效好,与常规药剂如三唑类杀菌剂的作用机制明显不同,国内首次使用,没有交互抗性。 乙嘧酚在国外使用 30 多年后,它的抗性表现一直很低。 7、 促进作物生长 乙嘧酚能够比较明显地促进作物生长。在使用乙嘧酚后,
12、我们还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田间农作物叶片叶色浓绿,光滑,厚大。这主要是乙嘧酚分子结构的杂环中含有氮原子,有利于光合作用积累营养物质,能够显著促进作物生长,特别是能够显著促进果实的增产;而且,使用乙嘧酚后,果实的卖相非常好。 乙嘧酚的药液能够被叶片完全吸收,不留下任何表面残留。 这个现象一方面说明乙嘧酚悬浮剂的主要指标之一的悬浮率相当过关,另一方面也说明在生产中使用 25%乙嘧酚悬浮剂对减少农产品的表面农药残留具有现实意义。 8、 与同类产品比较 国内在白粉病上登记的单剂有苯醚甲环唑、氟硅唑、醚菌酯、粉锈宁、腈菌唑等 26 个品种,由这 26 个单剂复配而成的商品药有 109 个。这些药剂的推
13、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白粉病的发生为害,但都有各自的局限性。 防治技术: 1、瓜类白粉病 白粉病是瓜类的常见病害之一。由于近年来,白粉病菌已产生一定抗药性,而且一年四季均可发病,给防治带来一定难度。一般年份减产在 10%左右,流行年份减产在 20%-40%左右。 苗期至收获期均可染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和茎蔓次之。一般不侵染瓜条。叶片染病初始在叶片背面或正面产生白色粉状小园斑,后逐渐扩大为不规则、边缘不明显的白粉状霉斑。随着病情发展,病斑连接成片,布满整张叶片,受害部分发现褪绿和发黄,发病后期病斑上产生许多黑褐色的小黑点。最后白色粉状霉层老熟,变成灰白色。发病严重时,病叶组织变为黄褐色而枯死。
14、高湿条件下,病菌也可以侵染茎蔓和花器,产白色粉斑,症状与叶片类似,病斑较小。 瓜类白粉病发病盛期主要在 4 月上中旬至6 月下旬。危害保护地黄瓜;秋植黄瓜 9 月下旬至 11 上中旬也有危险发生。最适宜发病的气候条件为温度 1625,相对温度 80%以上。保护地栽培黄瓜因通风不良,栽培密度过高,氮肥施用过多、田块低洼而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1)选用耐病品种。(2)加强管理。合理密植,开沟排水;及时摘除病叶、老叶;加强通风透光,以增强植株长势;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力。(3)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及时喷药防治,每隔 7-10 天一次,连续防治 2-3 次,注意交替使用。药剂可选用 25%乙嘧酚悬浮
15、剂 1000 倍液,或 40%福星乳油 4000 倍液喷雾防治。 2、草莓白粉病 草莓白粉病是草莓重要病害之一。在草莓整个生长季节均可发生,苗期染病造成秧苗素质下降,移植后不易成活;果实染病后严重影响草莓品质,导致成品率下降。在适宜条件下可以迅速发展,蔓延成灾,损失严重。 草莓白粉病主要危害叶、叶柄、花、花梗和果实。叶片染病,发病初期在叶片背面长出薄薄的白色菌丝层,随着病情的加重,叶片向上卷曲呈汤匙状,并产生大小不等的暗色污斑,以后病斑逐步扩大并在叶片背面产生一层薄霜似的白色粉状物,发生严重时多个病斑连接成片,可布满整张叶片;后期呈红褐色病斑,叶缘萎缩、焦枯,花蕾、花染病,花瓣呈粉红色,花蕾不
16、能开放。果实染病,幼果不能正常膨大,干枯;若后期受害,果面覆有一层白粉,随着病情加重,果实失去光泽并硬化,着色变差,严重影响浆果质量,并失去商品价值。 病菌侵染的最适温度为 15-25,相对湿度 80%以上,保护地草莓白粉病常年发病盛期在 2 月下旬至 5 月上旬与 10 下旬至 12月。草莓发病敏感生育期为坐果期至采收后期,发病潜育期为 5-10 天。保护地栽培比露地栽培的草莓发病早,危害时间长,受害重。载植密度过大,管理粗放、通风透光条件差,植株长势弱等,易导致白粉病的加重发生。草莓生长期间高温干旱与高温高湿交替出现时,发病加重。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培育无病壮苗。不同的草莓品种
17、对白粉病抗性有较大差异。(2)加强栽培管理。栽前种后要清洁苗地;草莓生长期间应及时摘除病残老叶和病果,并集中销毁;要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雨后及时排水,加强肥水管理,培育健壮植株。(3)药剂防治。露地草莓开花前的花茎抽生期和保护地栽培的 10-11 月和翌春 3-5 月是预防关键时期。在发病初期,选用 25%乙嘧酚悬浮剂 1000 倍液,在发病中心及周围重点喷施,每 710 天 1 次,连续防治 23 次。 3、葡萄白粉病 葡萄白粉病发生比较普遍,流行年份对果实品质和产量往往造成很大损失。同时还影响枝条的生长发育及葡萄二年的生长发育。 白粉病病菌可侵染葡萄所有的绿色组织。叶片被害时,呈现大小
18、不等的褪绿斑块,之后产生白色粉状物覆盖在病斑上,后期粉斑下的叶表面呈褐色花纹,严重时叶片焦枯脱落。有时在病上产生黑色小粒点。幼叶感病后常皱缩、扭曲,且发育缓慢。穗轴感病后组织变脆、易断。 幼果感病,果面布满白粉,果粒易枯萎脱落,有的果面出现黑褐色网状花纹。病果停止生长,畸形、果肉质地变硬、味酸,果粒易开裂引起腐烂。 葡萄开花后幼果期是发病高峰。温度高湿度大的闷热天气最易发病,雾天的夜晚流行很快。连续下雨,或真正高温都会遏止该病的流行和发生。果穗套袋前如用药不严格,成熟期的果实就会因白粉病感染发生裂果。 防治方法:(1)彻底清园,冬季修剪时剪下的病枝、残叶烧毁。发芽前用 3-5 度石硫合剂;架面
19、通风透光良好;中心病株、病梢、病穗及时清除,幼果期及时套袋。(2)乙嘧酚对该病有特效,发病初期可用 25%乙嘧酚800-1000 倍喷雾防治,用药时间要避开高温。 4、芒果白粉病 芒果白粉病在海南、广东、广西、和云南均有发生。可以危害芒果的花序、嫩叶、嫩梢和幼果,在这些幼嫩组织表面开始产生一些分散的白粉状病斑,以后病斑下的组织坏死,形成褐色的病疤。花序受害后花朵停止开放,花梗不再伸展,随后凋萎、变干、转黑和脱落。嫩叶受害常扭曲、脱落。幼果受害引起落果,在较大的幼果上常形成块状病疤。 该病在 9-32、0-100%相对湿度下均能发生,盛发温度在 23左右。病菌常在那些迟抽枝梢的老病叶上存活,成为
20、初侵染来源。翌年春季借助风力传播到新抽嫩叶和花序上为害每年 2-4 月芒果抽叶开花期,碰上高湿、多云、夜温较低的天气,此病容易发生和流行。 防治方法:在加强栽培管理基础上,适时喷药防治。一般年份在花簇伸展期、开花期和稔实期各喷药一次就能控制此病为害;但在重病区或严重侵染年份需要 7天喷一次,增加喷药次数。喷药后下雨要进行补喷。25%乙嘧酚悬浮剂 800-1000 倍液对防治芒果白粉病特效。 5、苹果白粉病 苹果白粉病菌除为害苹果外,还能为害山荆子、沙果、槟子、海棠等。苹果白粉病主要为害苹果树的嫩枝、嫩叶,也可为害芽、花及幼果。苗木染病后,顶端叶片和幼苗嫩茎产生灰白色斑块,如覆盖白色粉状物。发病
21、严重时,病斑扩展到全叶,病叶萎缩,渐变褐色而枯死。新梢顶端被害后,展叶迟缓,抽出的叶片细长,呈紫红色,顶梢扭曲,发育停滞后,在病斑上,特别是在嫩茎及腋间,生出很多密集的黑色小粒点。 当春季气温逐步升高,达到 21-25之间,相对湿度达到 70%以上时,有利于病菌的繁殖与传播。苹果白粉病的发生,4-6 月为发病盛期,7-8 月高温季节病情停滞,8 月底在秋梢上再度蔓延为害,9 月以后又逐渐衰退。在一年中病害发生出现两次高峰期,完全与苹果树的新梢生长期相吻合。 苹果白粉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栽培条件和品种关系密切。凡春季温暖干旱的年份有利于病害前期的流行,夏季多雨凉爽,秋季晴朗,则有利于后期发病。地
22、势低洼,果园密植,土壤黏重,偏施氮肥,钾肥不足,造成树冠郁闭,枝条细弱时发病重。果园管理粗放,修剪不当,不适当的推行轻剪长放,使带菌芽的数量增加也会加重白粉病的发生。 防治方法:(1)加强栽培管理,采用配方施肥,避免偏施氮肥,使果树生长健壮,植,控制灌水。(2)清洁田园,结合冬季修剪,剪除病梢、病芽;早春复剪,剪掉新发病的枝梢,集中烧毁或深埋,防止分生孢子传播。(3)药剂防治,于发芽前喷洒 25%乙嘧酚悬浮剂1000 倍预防保护;春季于发病初期,喷施 25%乙嘧酚 800-1000 倍液,10-20 天 1 次,共 3-4 次。 6、花卉白粉病 花卉的经济价值很高。在花卉种植中,白粉病是重要病
23、害,近几年来,白粉病在月季等花卉上严重发生,各花卉产区的发生面积一年比一年大。 花卉白粉病发生的适宜温度是 15-25,无论环境干燥还是在湿度高的条件下,白粉病都可以蔓延传播。 防治方法:乙嘧酚对各类月季等花卉白粉病特效,生产上可用 25%乙嘧酚 1000-1200 倍液喷雾保护,也可在发病初期用 25%乙嘧酚 800-1000 倍液进行喷雾。 7、中药材白粉病 在中药材种植中,白粉病是生产上的重要病害,近几年来,白粉病在五味子、当归、黄芪、枸杞、三七等中药材上严重发生,各中药材产区的发生面积一年比一年大。 中药材白粉病发生的适宜温度是 15-25,无论环境干燥还是在湿度高的条件下,白粉病都可
24、以蔓延传播。 防治方法:乙嘧酚对各类中药材白粉病特效,生产上可用 25%乙嘧酚 1000-1200 倍液喷雾保护,也可在发病初期用 25%乙嘧酚 800-1000 倍液进行喷雾。 8、麦类白粉病 麦类白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各主要产麦区均有分布,被害麦田一般减产 10%左右,严重地块损失高达 20-30%,个别地块甚至达到 50%以上。 麦类白粉病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危害。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危害叶鞘、茎杆和穗部典型病状为病部表面覆有一层白色粉状霉层。病部初先出现白色绒絮状霉斑,逐渐扩大相互联合成大霉斑,表面渐成粉状,后期霉层渐变为灰色至灰褐色,上面散生黑色小颗粒。发病严重时植株矮小细
25、弱,穗小粒少,干粒重明显下降,对产量影响很大。 麦类白粉病在温度 0-25均可发生,15-20为发病最适温度,10以下发生缓慢,25以上病情发展受到抑制。 防治方法:(1)播种期拌种在秋苗发病较重的地区,可采用 25%乙嘧酚进行拌种防治,用药量为种子量的 0.03%(有效成分)悬浮种衣剂拌种,用药量切忌过大,否则会影响出苗。乙嘧酚拌种能有效控制苗期白粉病的发生,而且残效期可达 30 天以上,还能兼防锈病。(2)春季喷药防治一般在早春病株率达 5%时选用 25%乙嘧酚防治效果最佳。一般喷洒一次即可基本控制白粉病危害。其他杀菌剂如多菌灵、三唑酮等对小麦白粉病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这些药剂残效期较短
26、,一般需要喷洒2-3 次。 9、豆类白粉病 豆类白粉病主要侵害豇豆、豌豆、蚕豆、扁豆、菜豆、甘蓝、芹菜、番茄等多种蔬菜。此病在南方蔬菜种植区发生普遍,发病严重时对产量影响很大。 豆类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侵害茎蔓和豆荚。叶片发病,初期在背面产生圆形的黄褐色小斑,后扩大为不规则的紫色或褐色病斑,并在叶背或叶面产生白粉状霉层;后期病部霉层老熟,呈灰褐色,霉层间产生黑色小点。发生严重时,多个病斑相互连接,沿叶脉扩展成粉带,叶面也出现病斑,颜色由白色转为灰白色至紫褐色,并遍步全叶,最后导致叶片迅速枯黄脱落。茎蔓和豆荚染病,产生白粉状霉层,可使茎蔓干枯,豆荚干缩。 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适宜发病的温
27、度范围为 15-35,最适宜发病的气候条件为温度 20-30,相对湿度40-95%。作物的最适感病生育期为开花结荚中后期,发病潜育期为 3-7 天。豆类白粉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5-11 月。温度偏高、多雨的年份发病重,干湿交替或昼夜温差大、夜间叶面易结露的天气发病重,多年连作、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长势差的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1)选用抗逆性强的品种;高畦栽培,合理密植,开沟排水,增施磷、钾肥,以增强植株长势,提高抗病力;及时打去老病叶,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将其带出田间集中销毁,减少田间菌源。保护地栽培要加强通风换气。(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选用 25%乙嘧酚悬浮剂 1
28、000 倍液喷雾,每隔 5-7 天喷 1 次,连续防治 2-3 次。 10、茄子白粉病 茄子白粉病是茄子常见的病害之一,各菜区都有发生。露地栽培,保护地栽培时均可发生危害,但保护地栽培明显重于露地栽培。生长期间温暖、多雨天气多的年份发病严重。发病严重时叶片正反面全部被白粉覆盖。 茄子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叶面出现不规则褪绿黄色小斑,叶背相应部位则出现白色小霉斑,以后病斑数量增多,白色粉状物日益明显而呈白粉斑。白粉状斑可相互连在一起,扩展后遍及整个叶面,严重时叶片正反面全部被白粉覆盖,最后导致叶片变黄干枯。 茄子白粉病最适宜发病的气候条件为温度 16-24,相对湿度 45-75%;相对湿度
29、超过 95%时则病害的发展被抑制。茄子的感病敏感生育期在开花结果期。地势低洼、排水不良、作物长势差、连作及栽培上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偏施氮肥的田块发病严重。年度间以春夏温暖、多雨天气的年份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实行轮作;选用抗病品种;科学施肥;合理密植;通风、降湿;及时清除病、老叶和病残体。(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用药,每隔 7-10 天 1 次,连续防治 2-3 次,具体视病情发展而定,选用 25%乙嘧酚悬浮剂 1000 倍液喷雾防治效果好。 注意事项: 1、抗性的预防措施 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病害,由真菌感染造成。25%乙嘧酚悬浮剂是防治白粉病较好的药剂。 抗药性是
30、制约杀菌剂品种市场的重要因素。产品抗性的预防,包括采用对产生抗性有害生物种群没有选择性在内的种植植保措施。 防治白粉病在生产中应做到轮换交替用药。25%乙嘧酚悬浮剂应与其它作用机制不同的杀菌剂轮换使用,有利于预防抗性或抗性治理。 25%乙嘧酚 SC 在作物整个生育期一般施药 2-3 次,每隔 7-10 天施一次,不得擅自加大使用浓度。 2、中毒预防 (1)严格遵守农药安全使用规定进行作业。(2)施药人员必须遵守个人防护规则和农药使用注意事项。(3)施药前要准备好防护用品和施药器具。(4)施药时要戴口罩、戴手套、穿长衣和长裤、穿鞋袜等。(5)施药严格掌握标签规定的浓度,不可随意提高浓度,每天施药
31、时间不要过长。(6)中午高温和风大时不施药。(7)施药过程不吃东西。(8)施药结束后及吃东西前要求用肥皂彻底洗手、洗脸和漱口等。总之,施药要做到安全操作,防止药液接触皮肤和进入体内。 3、急救措施 (1)经口中毒者,立即进行催吐和洗胃。用 1-2%碳酸氢钠溶液或清水反复彻底洗胃。(2)对皮肤接触者,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皮肤。(3)眼睛沾染毒物,可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多次冲洗。(4)危重病人呼吸不好者,必须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并及时送医院对症抢救。(5)治疗:无特殊解毒剂,对症治疗。 4、贮存与运输 (1)贮存于阴凉、干燥、通风和库房中。(2)贮运时,严防潮湿和日晒,不得与食物、种子、饲料混放,避免与皮肤、眼睛接触,防止由口鼻吸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