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瑞昌二中2015届高二生物单元测试(生态与环境).doc

上传人:eukav 文档编号:5991060 上传时间:2019-03-2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瑞昌二中2015届高二生物单元测试(生态与环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瑞昌二中2015届高二生物单元测试(生态与环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瑞昌二中2015届高二生物单元测试(生态与环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瑞昌二中2015届高二生物单元测试(生态与环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瑞昌二中2015届高二生物单元测试(生态与环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瑞昌二中 2015 届高二生物单元测试生态与环境 编制:军长 2013.11.20一、选择题(共 23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6 分)1社鼠是主要生活在山地环境中的植食性鼠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社鼠的种群数量波动总是处在环境容纳量之下B社鼠与其天敌黄鼬的种群数量波动是同步的C调查社鼠的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D在食物十分充足的条件下,社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呈“J”型增长2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要用无菌的马铃薯固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B本实验中被台盼蓝染液染色的细胞为死细胞C制片前要轻轻振荡试管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否则实验数据会偏大D酵母菌密

2、度过大时,可揭开盖玻片滴加无菌蒸馏水以降低计数室内酵母菌密度3资源的合理使用是使产量最大化,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利用。自然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假设种群的 K 值为 200, N 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正确的是曲线上的点 N (K N)/KS1 20 0.90S2 50 0.75S3 100 0.50S4 150 0.25S5 180 0.10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 S4点之后 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 S3点时进行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 S3点 D( K N)/K 值为 0.25 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4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容纳量是种群的最大数量,种群数量

3、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B人为地一次性捕杀家鼠后,其环境容纳量迅速降低C草原上放养的牲畜过多,过多部分会饿死,但牲畜的环境容纳量不会改变D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5右图是某种兔迁入新的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第 3 年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 50 只全部标志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在第二次捕获中,未标志的 60 只、标志的 20 只。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 K 值是A150 只 B200 只 C300 只 D400 只6 (13 四川)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

4、,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2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竹子有高有矮,属于群落垂直分层B在火山岩、沙丘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在冰川泥、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C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体现的是竞争关系D一片森林中的全部植物和全部动物属于一个群落8下列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

5、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C火山岩、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9对某地区引入的一种生物进行种群数量的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见下表(单位:只):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种群数量 36 72 339 856 1521捕捉标志数 160第二周重捕数 160重捕个体中的标志数 40下列与 2004 年至 2006 年该生物种群的增长曲线最相符的是10右图表示某海岛珊瑚礁群落演替过程中鱼的种数、鱼的个体数及珊瑚礁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珊瑚礁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过程B珊瑚礁体积增加为鱼类生存提供了更

6、复杂的空间C演替过程中鱼类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向稳态D演替过程中鱼的种数增加导致珊瑚礁体积下降11下表中实验名称与实验方法不匹配的是选项 实验名称 实验方法A 探究水族箱中群落的演替 水族箱应放在光下B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可用目测估计法统计C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中线粒体 用甲基绿对线粒体染色D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 CO212 (13 广东)如图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 b 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3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

7、后再锐减13关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全部是捕食关系B一个生态系统中的最高营养级储存有最多的能量C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可完成碳的全球化循环D生态系统的成分与营养结构决定着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14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 3 种生物的二氧化碳消耗量(相对量)的曲线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 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Bb、c 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Ca、b、c 都有可能是细菌 Db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任何一种生产者15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示意图,当一种生物的全部同化量来自两种生物时,且同化量各占一半,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的细菌促进了物质循

8、环B图中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蛇C图中由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共 3 条D如蛇要净增重 1 千克,则最多要消耗绿色植物 3500 千克16某同学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 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以表示为(A 1B 1C 1A 2B 2C 2D 2)B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D1/W1C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A 2B 2C 2)D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17下表为一条食物链中能量流动的数值单位:J/(hm 2a)。下列叙述错误的是植物 田鼠 鼬固定的太阳能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9、2.451011 1.05109 7.50108 7.15108 2.44107 2.25107 2.18107A.田鼠摄入的能量中未同化的有 3.00108 J/(hm2a)B田鼠到鼬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 2.3%4C鼬同化量中用于生长、生育、繁殖的不到 5% D该食物链各营养级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18右图是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 A、B、C、D 分别代表不同营养级的生物类群,下列对此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 A 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减去自身呼吸消耗的能量BD 中所含的能量与 C 中所含的能量之比就是能量从 C 传递到 D 的效率CB 同化的能量要

10、大于 B、C、D 呼吸消耗的能量之和D由于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一定的,所以 B 获得的能量越多,留给 C、D 的能量就越少19右图是麻风树林中两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图解,已知麻风树同化的总能量为 N。方框中字母代表能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从麻风树注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B/NBD 是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CB 是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该图解中不包含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0.(13 江苏)将江苏某地当年收获的小麦秸秆剪成小段,于 7 月 20 日开始分别进行露天堆放、水泡和土埋 3 种方式的处理,3 次重复,每隔 15 天检测一次秸秆腐解残留量,结果见下图。下列分析合理的

11、是A秸秆还田后翻耕土埋应是利用秸秆的合理方法B土壤中的空气和水分条件有利于多种微生物对秸秆的分解C如果将处理开始时间提早 30 天,则 3 条曲线的位置将呈现上移趋势D从堆放、水泡 2 条曲线可以推测好氧性微生物分解能力高于厌氧性微生物21右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过程,其中 A、B、C 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下列有关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A图中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ABCB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C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磷循环不具有全球性5D提高过程有利于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22某生态养殖大棚内,水草丛中栖息着螃蟹,水面上有浮床,其间栽培的某种绿叶蔬菜,在水面上方,黄瓜藤枝枝蔓蔓。同时大棚里还栽

12、种了一种特殊辣椒,能起到驱虫的作用。下列有关该生态系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能量主要来自于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B特殊辣椒的驱虫作用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C浮床遮光能抑制浮游藻类的生长繁殖,可防止水华发生D螃蟹、绿叶蔬菜、黄瓜组成了生物群落,并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23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对此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栖息地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重要原因B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C这种变化是由于新物种产生量小于现有物种灭绝量D过度的人为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二、非选择题(7 题,共 54 分)24 (13 安徽) (12 分)合理密养、立体养殖是提高池塘养殖经济效

13、益的有效措施。(1)某池塘中有水草、绿藻、草鱼、鳙鱼(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和鳜鱼(肉食性),以及水溞、轮虫等浮游动物。请按主要捕食关系,绘出该池塘生态系统的食物网。(2)轮虫和水溞的种间关系是_。(3)研究池塘生态系统不同水层光合速率,对确定鱼的放养种类和密度有参考价值。从池塘不同深度采集水样,分别装入黑白瓶中(白瓶为透明玻璃瓶,黑瓶为黑布包裹的玻璃瓶)并密封。然后,将黑白瓶对应悬挂于原水样采集位置,同时测定各水层剩余水样溶氧量,作为初始溶氧量。24 h 后,测定各黑白瓶中溶氧量。若测得某水层初始溶氧量为 A mgL1 ,白瓶溶氧量为 B mgL1 ,黑瓶溶氧量为 C mgL1 ,则该水层总光合

14、速率为_mgL1 d1 。若上午黑白瓶被悬挂于水深 25 cm 处时,白瓶意外坠落至池塘底部,短时间内,该瓶内绿藻叶绿体中 C3含量_。(4)从群落结构的角度分析,立体养殖可以_ _,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合理密养可_。25 (5 分)研究人员在南方某一块弃耕农田调查发现,原来的田埂都淹没在杂草之中,只有零星的作物。杂草中有大家熟悉的狗尾草、车前草等,多数是叫不出名的单子叶植物。调查中同学们观察到食草昆虫、青蛙、蜘蛛和蛇类等动物。请回答:(1)该弃耕农田中,各种生物的集合称为_。(2)假如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若干年后该弃耕农田中长出小灌木丛,以至演替出树林。我们把这样的演替类型称为_。(3)土

15、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所以我们可采用图 K301 的装置来采集土壤6中的小动物。但图中这一装置还不够完善,请你帮忙完善该装置_。采集到小动物后,我们要对其丰富度进行统计,通常的统计方法:_;_。26 (7 分)为了研究污染物对乌鱼塘中生物的影响,一组学生开展了研究性学习。他们选取了该池塘中的 5 种不同生物,并对其食物进行分析,结果如下表:泥鳅 水蚤 小球藻乌鱼 河蚌 泥鳅 水蚤 (1)乌鱼与泥鳅之间存在_,所以它们属于两个不同物种。(2)根据上表分析,水蚤和泥鳅的关系是_。(3)在整个生长季节,流经各部分能量数值(单位:kJ)如下表。乌鱼能从鱼塘获取能量的量是_kJ。太阳能 光

16、合效率 能量传递效率 水蚤 河蚌1010 1% 10% 106 106(4)调查池塘中乌鱼的种群密度可以釆取的方法是_,池塘中_两种生物减少可使乌鱼的种群密度上升。(5)油漆和塑料中的多氯联苯是一种不易降解和排出体外的污染物,请用食物链(食物网)描述小球藻吸收该物质后,多氯联苯进入乌鱼体内的途径_。该池塘被严重污染后经若干年形成了一片草地,该过程属于_演替。27.(13 全国) (7 分)某一池塘中有三个优势种群,分别是鳙鱼、浮游动物 A 和浮游植物B,其中鳙鱼以浮游动物 A 为食,浮游动物 A 以浮游植物 B 为食。回答下列问题:(1)为提高池塘鳙鱼的产量,采取向池塘中施肥和捕捞小型野杂鱼等

17、措施,其中施肥的作用是直接提高_的种群数量。捕捞野杂鱼的作用是降低其与鳙鱼对_、_和空间等资源的竞争。(2)若大量捕捞使池塘中的鳙鱼数量减少,则短时间内会导致_的种群数量迅速下降。(3)若池塘施肥过量,一段时间后,池塘内上述三个优势种群消失了两个,它们是_,消失的主要原因是缺少_。再经过一段时间后,仅存的一个优势种群也基本消失,而另一类生物如微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变黑发臭,该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_。28 (13 江苏) (6 分)在江苏某地进行稻田养鱼的实验研究。6 月 5 日在一定面积的实验小区插秧后放养 300 条小鲫鱼(杂食性),稻田水深 810 cm。对照小区不放鱼,其他条件相同。所

18、有处理设置 3 次重复,实验持续 2 个月,期间检测浮游植物生物量(干重)。请回答下列问题:(1)每个处理设置 3 次重复,其主要目的是_。(2)实验的第一个月期间,检测发现实验组浮游植物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原因分析如下:放鱼对浮游植物的不利之处是鱼的取食作用;有利之处是鱼粪便为浮游植物提供营养物质,以及鱼会大量捕食_从而减弱其对浮游植物的捕食作用。在此期间,有利因素占据优势。(3)实验的第二个月期间,所有小区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均显著下降,主要原因是此时生长旺盛的水稻与浮游植物之间具有_关系。7(4)放养鱼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_的复杂性,从而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_的速率。(5)除了上述因素之外,对

19、该实验研究影响最大的不定因素是_(填序号)。鸟 土壤质地 光照 水体肥力 稻田杂草29 (6 分)生态学家高斯为研究三种草履虫的种间关系完成如下实验,请回答:图 G106(1)如图 a 所示,单独培养三种草履虫时,其种群数量增长符合_型增长模型。获得该曲线,需要每天定时记录,应该在_下对血球计数板小方格中的草履虫数量进行统计,然后进行估算。(2)图 b 为双小核草履虫和尾草履虫混合培养后的结果,由于前者的繁殖能力比后者强而占有更多的资源,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_关系。(3)图 c 为尾草履虫和大草履虫混合培养的结果,尾草履虫的食物主要是好氧细菌,大草履虫的食物主要是酵母菌,所以分布在试管上部和下部

20、的草履虫分别是_,这种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_。30 (11 分)福寿螺原产于亚马逊河流域,我国引入后进行人工养殖。后来,由于福寿螺在野外迅速蔓延,种群密度逐渐增大,一些地方的秧苗遭到啃食,农作物减产。福寿螺已被列入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亚马逊河流域,由于鸟类、鳖等与福寿螺之间形成了_关系,从而有效地抑制了福寿螺的_。(2)福寿螺在我国野外由于缺少_而迅速蔓延,此时期其种群数量增长类似于_型曲线。欲调查福寿螺种群数量,一般采用_法。(3)研究发现,中华鳖可捕食成年福寿螺,有人用中华鳖进行生物防治实验。右图是放养中华鳖后,福寿螺卵块的数量变化情况。_时间段,福寿螺种群密度下

21、降最明显,此时,_福寿螺的数量会明显减少。从种群特征上分析,导致 89 月份福寿螺种群密度很低的主要原因是_。实验结果证明:_8。瑞昌二中 2015 届高二生物单元测试 姓名:_生态与环境答题卡 分数:_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答案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答案二、非选择题(7 题,共 54 分)24(1)(2) _ (3) _mgL1 d1 _(4) _,_。25(1) _ (2 _。(3) _; _。26 (1) _ (2) _。(3) _kJ。 (4) _, _(5) _。 _演替。27.(1) _ _ _(2

22、) _ (3) _ _ _。28(1) _ (2) _(3) _ (4)_ _ (5) _929 (1) _型 _ (2) _(3)_, _。30 (1) _ _ (2)_ _ _法。 (3)_ _。_。瑞昌二中 2015 届高二生物单元测试生态与环境参考答案1C 解析 种群数量变化受环境条件的制约,其数量可能会超出环境容纳量,但最终会回到环境容纳之下;社鼠数量的波动与其天敌的数量波动曲线(如峰值、谷值)不同步,一般都是捕食者随被捕食者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调查社鼠的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在食物十分充足的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还会受到其他因素(如空间等)的限制,不能一直呈“J”型增长。2B 解

23、析 培养酵母菌要使用液体培养基;实验中若细胞被台盼蓝染液染色则说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丧失,细胞为死细胞;制片前要轻轻振荡试管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否则实验数据会偏小;酵母菌密度过大时,要按一定比例进行稀释。3C 解析 环境阻力自始至终存在;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最少即 S1点时进行;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 S3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为 K/2 即 S3点,( K N)/K 值为 0.50。4D 解析 环境容纳量是种群的最大数量,在有些时候种群数量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人为地一次性捕杀家鼠后,其环境容纳量不会改变;草原上放养的牲畜过多,牲畜大量捕食牧草,破坏原有生存环境,从而使牲畜的环境容纳量减小;建

24、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可以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5D 解析 第 3 年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的种群密度为50 200,则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 K 值是 2002400 只。80206B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群落的演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知识。信息传递对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A 项正确;在食物链中,通过防治害虫只能提高能量利用率,使得能量朝有利于人的方向流动,而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B 项错误;精耕稻田受到人的影响,其演替方向和速度与弃耕稻田是有差异的,C项正确;卷叶螟和褐飞虱均是拟水狼蛛的捕食对象,当卷叶螟被大量诱捕导致其数量

25、下降时,拟水狼蛛通过大量捕食褐飞虱维持种群数量,此时褐飞虱种群密度下降,故 D 项正确。7C 解析 竹子有高有矮,属于种群内部的分层,不属于群落垂直结构;在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苗多欺草,草多欺苗”体现的是种间的竞争关系;一片森林中的全部植物和全部动物不属于一个群落,因为群落还应有分解者。8A 解析 初生演替所用时间长,次生演替所用时间稍短;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也有竞争现象;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为初生演替;只要条件适宜,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均可形成森林。9D 解析 从表格可计算出 2006 年种群数量为 160160/40640,则与 2004 年至2006 年该生物种群的增长曲线最相符

26、的是 D。1010D 解析 从图示看出,演替过程中鱼的种数与珊瑚礁体积的变化趋势相同,珊瑚礁体积的增加为鱼类提供更多栖息和隐藏的场所,使鱼的种数增加,故选 D。11C 解析 观察细胞中线粒体要用健那绿对线粒体染色,染色后线粒体呈蓝绿色,故选 C。12A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的有关知识。鲈鱼捕食土著鱼,能量从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的过程中逐级递减,故鲈鱼的能量(或数量、产量)增加量少于土著鱼的减少量,A 项正确;鲈鱼与土著鱼的种间关系为捕食,不是竞争,B 项错误;引入鲈鱼,鱼 a、鱼 b 总量减少,鱼 a、鱼 b 以浮游动物为食,浮游动物总量先增加,后减少,浮游动物以浮游植物

27、为食,因此浮游植物总量先减少,后增加,C、D 项均错误。13D 解析 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还有竞争关系;一个生态系统中的最高营养级储存的能量不是最多,而是最少;完成碳的全球化循环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等;生态系统的成分与营养结构决定着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14D 解析 从图示看出,a 生物随时间变化 CO2释放量不发生变化,则可能是消费者也可能是分解者;b 曲线生物随时间变化 CO2释放量变化,说明是光能自养型生物,而 c 是化能自养型生物,b、c 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a、b、c 都有可能是细菌;b 曲线代表的生物是光能自养型生物而不

28、是化能自养型生物。15D 解析 在该生态系统中细菌可促进物质循环,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蛇,由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共 3 条。如果蛇要净增重 1 千克,则最多(传递效率按 10%计)要消耗绿色植物25(255)10103250 千克。16C 解析 从图示看出 W1 为流入第一营养级总能量,D 1为流入第二营养级总能量,则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 1B 1C 1A 2B 2C 2D 2);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D1/W1;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A 2B 2C 2D 2);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17B 解析 田鼠摄入的能量中未被同化的有 1.0510

29、97.510 83.0010 8 J/(hm2a);田鼠到鼬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3%;鼬同化量中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不到5%;各营养级间存在负反馈调节。18C 解析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 A 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能量从 C 传递到 D 的效率应是 D 同化的能量与 C 同化的能量之比;B、C、D 本身含有能量,B 同化的能量要大于 B、C、D 呼吸消耗的能量之和;由于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一定的,所以 B获得的能量越多,留给 C、D 的能量就越多。19C 解析 从图示看出,B 是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D 是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则从麻风树注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B/N,该

30、图解中不包含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0AB 解析 本题通过对小麦秸秆 3 种不同处理的实验,考查学生识图、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图可知土埋方式下残留物下降最快,即分解最快,因此土埋是还田后合理的处理方式,A 项正确;微生物分解作用包括体外有机物分解和体内细胞呼吸作用,土壤中一定的空气和水分条件有利于细胞呼吸,B 项正确;如果处理时间提前,则处理期间的平均温度比原处理的平均温度要高,微生物分解作用强,故秸秆的残留量会呈现下移趋势,C 项错误;堆放时氧气较为充足,而残留物的减少速率最慢,可推测好氧性微生物的分解能力弱于厌氧性微生物,D 项错误。21B 解析 从图中看出,A 为分解者,生态系

31、统中的食物链是 BC;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生产者呼吸、分解者呼吸和动物呼吸;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磷循环也具有全球性;提高过程使 O2消耗加大,CO 2产生增多,不利于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1122D 解析 生物群落除包括螃蟹、绿叶蔬菜、黄瓜外,还有其他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以及分解者,故选 D。23B 解析 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降低的原因有栖息地减少、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栖息地破碎化以及过度的人为干扰等,这些都会使新物种产生量小于现有物种灭绝量,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有所降低。24. 答案 (1)(2)竞争(3)BC 增加(4)充分利用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等资源 提高能量利用率,使生产者所固定的能

32、量更多地流向人类解析 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综合运用等知识。(1)草鱼主要取食水草,浮游动物水溞和轮虫主要取食浮游植物绿藻,鳙鱼主要取食浮游动物水溞和轮虫,鳜鱼是肉食性鱼类,主要取食草鱼和鳙鱼,食物网见答案所示。(2)浮游动物水溞和轮虫有共同的食物来源绿藻,故二者的种间关系应为竞争。(3)因白瓶内溶氧量的变化反映的是净光合速率,而黑瓶内的溶氧量变化反映的是呼吸速率,故测量水层总光合速率(白瓶的)净光合速率(黑瓶的)呼吸速率(BA)(AC)(BC)mgL1 d1 。测量过程中,白瓶意外掉落,即光照强度减弱,短时间内,叶绿体内产生的 ATP 和H减少,进而被还原的

33、C3减少,即 C3含量会增加。(3)水体中不同生物的栖息场所和食物等资源分布在水体不同水层,立体养殖可充分利用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等资源。合理密养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使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25(1)生物群落 (2)次生演替(3)在漏斗上方加一提供光源和热源的灯泡 目测估计法 记名计算法解析 (1)该弃耕农田中,各种生物的集合称为生物群落。(2)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若干年后该弃耕农田中长出小灌木丛,以至演替出树林。我们把这样的演替称为次生演替。(3)由于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所以采用图示的装置采集土壤中的小动物时,要在漏斗上方加一提供光源和热源的灯泡。采集到小动物后,

34、可以通过目测估计法或记名计算法对其丰富度进行统计。26(1)生殖隔离 (2)捕食和竞争 (3)8.110 5(4)标志重捕法 水蚤和河蚌(5)次生解析 (1)乌鱼与泥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它们属于两个不同的物种。(2)从上表看出,泥鳅以水蚤和小球藻为食,而水蚤以小球藻为食,水蚤和泥鳅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3)根据表中数据,乌鱼能从鱼塘获取能量的量是(10 101%10%10 610 610 610%)10%8.110 5 kJ。(4)调查池塘中乌鱼的种群密度用标志重捕法。池塘中水蚤和河蚌两种生物减少,可使更多的能量流向乌鱼,从而使乌鱼的种群密度上升。(5)小球藻吸收多氯联苯后,进入乌鱼体内的途径

35、如答案图所示。该池塘被严重污染后经若干年形成了一片草地,该过程属于次生演替。27答案 (1)浮游植物 B 食物 氧气(或溶解氧)(2)浮游植物 B(3)浮游动物 A 和鳙鱼 氧气(或溶解氧) 分解者12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及生物之间的关系。(1)植物可利用环境中的无机肥料,所以施肥有利于浮游植物 B 的生长。野杂鱼以浮游动、植物为食,与鳙鱼具有竞争关系,所以捕捞野杂鱼后可降低鳙鱼对食物、氧气(或溶解氧)等的竞争压力。(2)根据食物链分析,鳙鱼以浮游动物为食,鳙鱼大量减少,导致浮游动物 A 大量增加,对浮游植物 B 的捕食大量增加,导致浮游植物 B 减少。(3)施肥过量,导致浮游植物 B

36、 大量繁殖,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水体中需氧型分解者增多,导致氧气含量(或溶氧量)下降,浮游动物 A 和鳙鱼大量死亡,水体进一步恶化。大量微生物分解动植物遗体,这些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28答案 (1)减少实验误差(增加实验的精确性)(2)浮游动物 (3)竞争(4)营养结构(食物网或食物链) 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5)解析 本题以稻田养鱼实验研究为背景,综合考查了高中生物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生物群落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结构等知识,具有一定的综合性。(1)进行实验时设置重复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排除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的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2)鱼类会捕食体型较小的浮游动物,减小这

37、些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捕食,使实验组浮游植物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组。(3)生长旺盛的水稻和浮游植物会因水中的矿质营养、光照等因素而产生竞争关系。(4)放养鱼增加了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鱼类作为消费者可以加快生态系统中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的速率。(5)鸟类捕食鱼,其存在会改变整个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而影响生物的种间关系,故对该实验研究影响最大。29(1)“S” 显微镜 (2)竞争(3)尾草履虫、大草履虫(顺序不可颠倒) 垂直结构解析 (1)从图 a 看出,单独培养三种草履虫时,其种群数量增长均符合“S”型增长模型。为获得该曲线,需要每天定时记录,应该在显微

38、镜下对血球计数板小方格中的草履虫数量进行统计,然后进行估算。(2)从图 b 看出,双小核草履虫和尾草履虫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3)图 c 中尾草履虫的食物主要是好氧细菌,大草履虫的食物主要是酵母菌,好氧细菌聚集在培养液的表层,即试管的上部,所以分布在试管上部和下部的草履虫分别是尾草履虫、大草履虫,这种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Ks5u30(1)捕食 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增长) (2)天敌 “J” 样方(3)6 月中旬7 月中旬 成年(生殖期) 出生率基本为零(出生率非常低) 中华鳖可有效控制福寿螺种群数量解析 福寿螺作为外来物种,引入我国后,由于缺少原产地长久形成的捕食关系,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应后会快速繁殖,种群数量的增长接近“J”型增长曲线;从图示看出,6 月中旬7 月中旬,福寿螺种群密度下降最明显,此时,由于中华鳖可捕食成年福寿螺导致成年福寿螺的数量会明显减少;89 月份福寿螺出生率基本为零,导致其种群密度很低;由此证明中华鳖对控制福寿螺种群数量效果十分明显。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