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英语小作文特训(十一) K 摘要一摘要常用词汇:present v呈现 describe v描述report v报告 introduce v介绍explain v解释 illustrate v阐明demonstrate v展示二常用句式:1. This essay presents that.本文讲述的是2.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topics of (that, having, etc).这篇文章所关注的话题是3. This paper provides an overview of.本文概述了4. This paper elaborates on.本文
2、详述了5. . is further discussed in the article.文章进一步讨论了6. This text strongly emphasizes.本文强调7. This paper provides an analysis of.该文章分析了8. This paper reports the latest information on.该文章报道了关于的最新信息。9. It is concluded that.结论为10. We can safely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我们可以得到结论11. This paper provides
3、a method of.该文提供了的方法。12. This paper introduces an applicable procedure to analyze.这篇文章介绍了一个可行的步骤来分析三摘要的内容:摘要又称概要、内容提要。摘要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其基本要素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具体地讲就是研究工作的主要对象和范围,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得出的结果和重要的结论,有时也包括具有情报价值的其他重要的信息。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并且拥有与文献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四摘要的写作结构:1)
4、说明文章主题或写作意图。2)概括文章的要点内容。3)阐述文章的结论或表达的意义等。五写作要点:1)学术性的文章比较严肃,语言要正式。2)写摘要时,最好用第三人称陈述,尽量不要体现个人对文章内容的感情、态度倾向,要公正、客观。六黄金模板:In order to , the paper takes into consideration. It first , and further explores . Based upon the above,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七经典范文:Directions: Read the following Chinese text
5、 and an abstract of it in 80-100 English words.多元文化主义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 )一词的出现始于 80 年代的美国。在我国的美国史研究领域,从 1992 年美国研究第三期沈宗美的对美国主流文化的挑战开始(在文章中沈将 multiculturalism 译作“文化多元化主义” )到 2001 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美国多元文化研究” ,国内学术界也对多元文化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有关“多元化主义”的研究成为 1900 年以后在中国美国文化的重点之一。一、多元文化主义的缘起尽管多元文化主义一词近年来已被频频地使用,但其内涵
6、至今未有一个清楚明晰的界定。王希在多元文化主义的起源、实践与局限性一文中将多元文化主义的内涵细化,多元文化主义因不同领域的不同用途而有不同的内涵,它“既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历史观、一种文艺批评理论,也是一种政治态度、一种意识形态的混合体” 。这种归纳法虽然全面,但还是未能对多元文化下一个精确的定义,让人对其内涵有个简明扼要的把握。因此,在此基础上,王希得出这些用途的共同点,即“1.美国是一个多元民族和族裔构成的国家,美国文化是一种多元的文化;2.不同民族、族裔、性别和文化传统的美国人的美国经历是不同的,美国传统不能以某一个民族或群体的历史经验为准绳;3.群体认同和群体权利是多元文化主义的重要内
7、容,也是美国社会必须面临的现实。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移民们创建并繁荣、发展、壮大着美国。美国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单元”国家。在美国文明初步形成阶段(一般认为是 16071783 年前后近两个世纪) ,尽管除印第安人外,还存在至少两支以上的移民族裔,但这种多元移民结构的存在并无单元权利的呼声出现,融合是主流,由此形成了美利坚民族。各族裔差异和利益冲突被最小化,共同利益召唤着他们共同努力,从而创建了一个全新的美利坚民族。到美国文化的成熟定期时期,即从建国至二战这一漫长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多元文化主义仍未被视为问题而提出。这一时期的移民依然从世界各地纷至沓来,移民构成和人口结构都发生了巨大
8、的变化。在此期间,根据美国政府对各种族的态度又可以分为独立初期和限制移民时期。独立初期,由于美国国内急需劳动力,对移民来者不拒,美国成了自由的化身,自由女神像就是证明。然而。随着美国工业化的基本完成,基于新移民对老移民的工作机会的威胁,美国进入了限制移民时期。在二战后特别是 1965 年新移民法颁布后,美国政府开始客观、公正地对待各个种族。而在这次移民法颁布后,引发了又一次的移民潮。也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1924年青年哲学家霍勒斯.卡伦所首创的文化多元主义思想又以新的面貌重新活跃起来,这又直接导致了多元文化主义随之兴起。AbstractIn order to offer an overall
9、comprehension of multiculturalism, the paper takes the topic of American multiculturalism into consideration. It first gives a review of its evolution, explains various attitude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American history, and further explores the origin and driving force behind it. Based upon the abov
10、e,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the American dominant culture develops and changes in order to go harmoniously with other branch trends, and multiculturalism is a necessary product of history and bears the signs of different times. It is the reasonable output of racial integration.八模拟练习:Directions: Re
11、ad the following Chinese text and an abstract of it in 80-100 English words.中西方思维的差异由于历史及文化发展的关系,东西方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有的方面这种差异甚至是巨大的。在多方面的差异中,思维差异是最根本的。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是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统一结合形式。西方人直线思维,喜欢开门见山;中国人曲线思维,习惯迂回。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寻求世界的对立,“非此即彼”的推理判断是西方理论家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由此引发的“线性推理”的观念
12、,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探寻世界的统一性,是中国哲学思维的本色,如“天人合一”、 “亦此亦彼”就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维习惯。如果说西方的思维方式可以用直线来譬喻的话,那么中国以“辨证” 为主的思维途径,即使要以线条来表示也不能只采取直线形的方法。螺旋或波浪式的曲线,似乎较能反映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我们中国人的“醉翁之意不在酒 ”这一传统思维导致的做事风格或处事方式,至今未尝有根本改变!生活在不同变化下的人们由于对外界的认识模式存在着差别。季羡林认为:“一言而蔽之,东方文化体系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而西方则是分析的”。东方和西方的思维方式从总体上看具有不同的特征,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
13、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科学、技术;东方人重悟性、直觉、意象,西方人重理性、逻辑、实证。这样看来,中西思维方式分别属于整体、直觉、具象思维与分析、逻辑抽象思维。中国人似乎更长于总体把握,而西方人长于条分缕析;中国人善于归纳,西方人善于演绎;中国人强调群体,西方人强调个体;中国人重悟性,西方人重理性;中国人善形象思维,西方人善逻辑思维;中国人更具诗人的气质,西方人更具科学家的头脑;中国人把宇宙看作一个整体,充塞其中的是“道”或“ 气”,西方人把宇宙看作一个个原子,各自独立又彼此联系;中国人处理事情就像中医,把人体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西方人处理事情就像西医,头痛医头,脚疼医脚。简单来说,西方人大多关
14、注具体问题和细节;东方人则主要从整体结构思考问题。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的模糊性经过长期的延续而得到了丰富的发展,但是没有像西方思维方式那样在近代受到了精确性的否定。因而直到现代,中国思维虽然吸收了西方思维的精确性,但是模糊性的特征还是很明显的。这种思维方式的优势在于能全面把握事物,通观全局,但是所得到的认识不深刻,不能对某一方面做更仔细、更精确的认识或研究,对事物之间的界限不能分得很清楚。相比之下,西方人自古以来就重视数学和逻辑,因而具有精确性的性质。精确性是西方近代思维的一大特征,西方近代实验科学注重对事物分门别类,重视定量分析和精确计算,因而促使了数学、力学、天文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学
15、科的发展。“中庸”来自中国几千年传统的儒家思想,是重要的伦理道德标准,指处理事情要不偏不倚,后来引申为平庸、妥协、保守。 “中庸”内容十分广泛,它是人们观察问题、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 “中庸” 思想体现了事物的自身内在规律,反映在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诸方面,对现代人的身心发展、协调人际关系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西方人好偏激性思维,一种思维、观点总是先全盘否定前人的,提出自己“全新的”, 一鸣惊人,在争论中再逐渐纠正自己的偏激之处,最后被人们接受,成为流行的新的理论新的观点,如存在主义、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派等等,莫不如此。他们在创立理论的过程中( 特别是初期 ),往往好走极端且有意言过其实,尤其喜好只“ 击”一点不及其余。待理论建立起来后,再来进行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