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5.2《桃花源记》每课一练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9).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989307 上传时间:2019-03-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2《桃花源记》每课一练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9).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5.2《桃花源记》每课一练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9).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5.2《桃花源记》每课一练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9).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5.2《桃花源记》每课一练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9).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5.2《桃花源记》每课一练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9).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二桃花源记陶渊明(东晋)解释下列加点字,翻译下列划线句,给划波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音节(每句至多划两处):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

2、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文学常识:本文作者 ,又名潜,字元亮,是 (朝代)文学家,著名诗人。我们还学过他的 一诗。理解默写:1.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桃花林美景是“ , , , 。”2.桃花源记中交代源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的句子是: 。3.桃花源记一文中,表明桃源里老人和孩子幸福愉快生活的语句是: , 。4.桃花源记中与“老有所

3、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5.陶渊明笔下桃花林之奇,奇在: , 。6.桃花源记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 , 。7. 残酷的地震摧毁了汶川的家园,但我们坚信,像陶渊明笔下所描写的“土地平旷,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鸡犬相闻”的美好家园必将重现于美丽的天府之国。8.桃花源记展现桃花源人美好生活情景的句子是: , , , 。9.桃花源记中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 。10.桃花源记中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 , 。11.陆游的游山西村中“ , 。”两句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

4、的意境。12.苏轼在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句子,在桃花源记中,与之类似的句子是: , , 。13.请用桃花源记中的一个成语补充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使之完整成句:在这儿,在这 的仙境中,有了人世喧嚣的声音。这部传记小说,虽然摆在书架上,却根本 。课内阅读理解:1.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2.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3.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4.陶渊明在桃

5、花源记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5.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6.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7.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外桃源”,请结合选文作答。8.根本文章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 _”,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_”。离开桃花源时,他“ ”,但再来寻找时还是“_”。9.从第二段第三段对桃花源的描写

6、可以看出,桃花源 让作者向往的是: ; ;_;_比较阅读:A.甲桃花源记与乙课外作比较阅读:乙文: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 ,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如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注释:囷:指似圆形谷仓的巨石。 薪:柴禾。 樵:砍。 斫:砍削。阅读理解:1.乙文中的“开明朗然”与甲文中的_一词相仿。

7、2.“深山中有人迹”的根据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3.结合甲文分析作者虚构桃源美景的真实用意?B.甲桃花源记与 乙郑板桥集中选段作比较阅读:乙文: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 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急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选自郑板桥集)阅读理解:1.如何理解甲文中渔人做了标志却“不知得路”这个情节?2.甲文桃花源能形成平和的社会风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

8、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请分析。3.乙文所描写的主要内容是:_4.比较甲乙两个文段,举例谈谈郑板桥与陶渊明在思想性格上有哪些相同点?C.甲桃花源记与乙资治统鉴选文作比较阅读:乙文:房玄龄奏:“阅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 y 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资治统鉴选文)阅读理解:1.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D 甲桃花源记与乙晋书节选 作比较阅读:乙文: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

9、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述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尝)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时 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微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_节选自晋书阅读理解:1.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2.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与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1.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3.

10、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5.芳草鲜美,落英缤纷。6.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7.屋舍俨然,阡陌交通。8.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9.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10.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1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12.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3.世外桃源,无人问津 。1.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具言”的内容与“叹惋”的内容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补充内容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与“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

11、们饱经战乱之苦。3.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5.他希望百姓能过上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过着安定富足的生活。6.略 7.示例一:作者通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 田美池桑竹之属。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等语句描绘了一个自然环境美好,人人安居乐业,人们和平劳动的“世外桃源”。示例二:作者通过“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等语句,描绘了一个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8.欲穷其林 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不复得路 9 . 环境优美物质富足

12、人与人之间有关系和乐没有剥削,没有压迫。A.1.豁然开朗。2.逐流出,有新斫木片逐流下。3.桃花源的生 活环境优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等,而且社会风尚淳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真实用意在于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桃花源这个美好的淳朴的理想社会的向往。B.1.桃花源是朦胧飘忽的世界,有种神秘色彩,表现上是描写了桃花源的隐蔽,实质上,作者是暗示了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说明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作者设置这样的情节,是用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2.造成这一

13、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蒂,是因为没有一个高居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3.描述了作者清贫的生活,并表明作画是给辛苦劳作的人欣赏的。4.他们都具有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他们都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欣喜之情,说明了他们都具有远离官场污浊,甘于固守清贫的超凡脱俗的思想品格。C.1.示例一:我认为关注民间生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捕蛇者说中蒋氏等人的悲惨遭遇说明了“苛政猛于虎”。减轻赋税,不苛扣百姓钱粮,这是使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示例二:我觉得为官者亲历亲为、廉政爱民,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醉翁亭记中欧阳修在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尽管心情抑郁,但仍勤政为民,与民同乐。D.1.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2.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