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5.4《香菱学诗》 素材 人教版九年级上 (1).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988132 上传时间:2019-03-2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4《香菱学诗》 素材 人教版九年级上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5.4《香菱学诗》 素材 人教版九年级上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粗算起来,这两年大概听七八位老师教过香菱学诗这篇课文。在教这篇文章时,一般都要讨论一下宝钗对香菱学诗的态度,并以此将宝钗和黛玉的形象性格做一番比较,最后无一例外都会得出下面的结论:对香菱学诗,宝钗“一定不会是一个积极的支持者” ,“一定是站在冷眼,或者是讽刺的角度”来看的,是以一种“看热闹” 、 “看笑话”的心态来对待黛玉教香菱学诗的。而当问起这些结论的文本依据时,却很难自圆其说。这就不能不让人产生疑问:宝钗真是如此吗?首先我们来看香菱是如何进大观园的。香菱是薛蟠的侍妾,薛蟠外出做生意之后,按理香菱应该跟薛姨妈住在一起,也好早晚侍候,而且当初薛姨妈也并没有想到让香菱进大观园。宝钗因知道香菱“

2、心里羡慕这园子不是一日两日了,只是没个空儿。就每日来一趟,慌慌张张的,也没趣儿” ,就正好趁薛蟠外出,借口找丫鬟不知底细,主动提出“不如叫菱姐姐和我作伴去” ,遂了香菱的心愿。后来香菱也十分感激她:“我原要和奶奶说的,大爷去了,我和姑娘作伴儿去。又恐怕奶奶多心,说我贪着园里来顽,谁知你竟说了。 ”善于关心人、真诚关心人是一大美德,而这是宝钗的一个突出优点。香菱进园之后,第一时间就提出要宝钗教她作诗。对此,宝钗说了这样一段话:“我说你得陇望蜀呢。我劝你今儿头一日进来,先出园东角门,从老太太起,各处各人你都瞧瞧,问候一声儿,也不必特意告诉他们说搬进园来。若有提起因由,你只带口说我带了你进来作伴儿就

3、完了。回来进了园,再到各姑娘房里走走。 ”论者多以此为诟病宝钗秉持“女子无才便是德”而反对香菱学诗,甚至有些圆滑世故的主要证据(如语文学习2009 年第 11 期对香菱学诗解疑的几点看法一文,以下简称看法 ) 。实则不然。其一, “得陇望蜀”这种小小的“讽刺” ,只是一种亲密的玩笑,其实不必看作是宝钗有什么恶意。通行本原文“得陇望蜀”用引号,也表明这个词在这里并不含贬义,再说红楼梦中这类小姑娘之间的玩笑话可以说是举不胜举。其二,香菱本是薛家买来的丫头,以身份和地位论,如果宝钗反对她学诗,断不会发生后来的故事。其三,劝香菱“瞧瞧” 、 “走走” ,也大可不必看作宝钗有多深的心机,甚至是“圆滑世故

4、” 。 看法认为“在宝钗看来,到处走走远比学诗重要” ,这是一种因先入之见而产生的偏见,没有文本依据。小说里多次特别点明薛姨妈母女是“客” ,贾母也这样说。头一日进大观园,初来乍到,应该先去认识问候一下长辈邻里,这是人之常情。宝钗本虑事周全,又是当事人,对香菱的嘱咐甚是仔细,这符合她的身份和性格。林黛玉初进贾府时不也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吗?事实证明,也正是宝钗的周虑,为香菱在大观园中自由自在地生活创造了最重要的条件,而这几个月是香菱被拐卖后十几年中最快乐的一段时光。看法认为,宝钗说香菱“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 ,是在讽刺香菱学诗。其实不然。庚辰夹批:“呆头呆脑的有趣

5、之至!最恨野史有一百个女子皆曰聪敏伶俐 ,究竟看来,他行为也只平平。今以呆字为香菱定评,何等妩媚之至也。 ”在脂砚斋看来,这里的“呆头呆脑”颇含情趣,当属“奇语” ,不但毫无贬损之意,而且极尽赞美之情。应该说这大体符合曹雪芹在作品中给香菱的定位。宝钗说香菱之“呆” ,实乃寓褒于贬,是用欣赏的眼光在看待香菱。那么,作者为什么不写宝钗答应教香菱作诗呢?笔者愚见,这正体现了作者在构思上的良苦用心这是形成钗黛“双峰对峙,二水分流” (俞平伯语)平衡之势的又一个契机。大家知道,钗黛的容貌都是国色天香。环肥燕瘦,各擅其美;牡丹幽兰,各尽其秀。钗黛的诗才也可谓秋色平分。黛玉才思敏捷、锦心绣口,宝钗又何尝不是

6、博洽多闻、援笔立就。这是写她们作诗。但是写她们“论诗” ,在其它回目中,宝钗明显多于黛玉。如三十七回宝钗与湘云谈诗,就是一篇很有水平的诗论;六十四回当她看了黛玉写的五美吟 ,又发表了一番不俗的见解。而黛玉的诗论所见甚少,且为片言只语。所以,这一回,作者借香菱学诗,让黛玉对自己的“意趣说” (当然也是曹雪芹的诗歌主张)进行了集中而又充分的阐释。当然,宝钗毕竟没有像黛玉那样即刻答应教香菱作诗,这与宝钗的性格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内敛式文化,不主张外露张扬。宝钗正是这样一个人。五十六回写“三驾马车”管理大观园,也是姨妈王夫人“亲口嘱托”了“三五回” ,宝钗才参与进来。不喜张扬,不好风头,算不上是什

7、么缺点。再来看在香菱学诗的过程中,宝钗是何反应。当香菱作了第一首,宝钗看后笑道:“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你别怕臊,只管拿了给他瞧去,看他是怎么说。 ”这分明是对香菱的鼓励,丝毫没有要看黛玉笑话的意思(以宝钗“行为豁达”也必不如此) 。香菱作了第二首之后,宝钗是这样评的:“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这也罢了,原来诗从胡说来,再迟几天就好了。 ”这段评语讲了三层意思:一是指其不足(“不像吟月” ) ,二是指点迷津(“诗从胡说来” ) ,三是热情鼓励(“再迟几天就好了” ) 。宝钗是个“君子儒” ,她博览群书,学养深厚。文中也有黛玉嘱香菱“不明白的问你姑娘”之语,可

8、见宝钗对香菱学诗也是有过指点的。 “诗从胡说来”是告诉香菱不要拘泥于“月”而穿凿附会,要打破常规思维,采取奇特的想象、夸张等手法创作。黛玉所谓“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 ,也是要香菱不拘泥,而以诗胆激起“心游万仞”的灵感。宝钗的“胡说论”与黛玉的“放胆文” ,在实质上是相通的。后来香菱写诗入了迷, “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一时天亮,宝钗醒了,听了一听,他安稳睡了,心下想:他翻腾了一夜,不知可作成了?这会子乏了,且别叫他。 ”,这段话也明显写出了宝钗对香菱的细心和爱心。其实,只要我们不怀成见,不是习惯于从二元对立思维去理解故事情节与人物关系,而是从

9、实际出发,将文本作为判别的最重要的依据,那么许多事情的本来面貌也许就不会被误解。如上所述,在对待香菱学诗这个具体事情上,宝钗虽然不像黛玉那样是一个“积极的支持者” ,看到香菱为作诗“茶饭无心,坐卧不定” ,也劝过她“何苦自寻烦恼” ,但绝没有“看热闹” 、 “看笑话”的心态,更没有“冷眼”或“讽刺”的行为。她虽然没有直接教香菱学诗,但在整个过程中,她对香菱学诗是默默关心并有过指点的。对艺术形象的分析应该遵循文本至上的原则,即一切从文本提供的全部信息出发,而不是从由于意识形态而形成的先入之见出发。必须承认,自上世纪 50 年代起,由于红楼梦研究的泛政治化,薛宝钗成了红楼梦人物中最大的“受害者”

10、。受意识形态影响,在人们心目中,她成为年轻一代中城府最深、封建道德意识最浓的主要代表人物。她的一些优点也往往由于先入之见而被认为是心机,是圆滑世故。不错,宝钗是对黛玉、湘云说过“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之类的话,但她毕竟是个少女,用宝玉的话来说,仍然是一颗闪烁着光彩的宝珠。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宝钗少女天性的活泼有一定程度的恢复, “藏愚守拙”的性格也有一些改变,还主动做了一些违背封建道德规范的事情。如五十六回“去小就大” ,不怕“众人嫌”参与大观园的管理工作,七十回充当“枪手”帮宝玉“搪塞” 、欺骗贾政等等。宝钗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而是一个丰满的、复杂的艺术形象。红楼梦最值得称道的,是它塑造的人物形象经得起反复品味,作者完全避免了浮浅的夸张和概念化的涂饰,而以深入的体察和天赋的灵感为凭藉,表现出人性的丰富含蕴及其在不同生活状态中的复杂情形。 红楼梦之所以充满恒久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它拒绝一切标签式和脸谱化的人物解读。 红楼梦如此,其它经典亦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