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别了,“不列颠尼亚”,作者:周婷 杨兴 体裁:通讯(特写),通讯是新闻的一种。现在我们回忆一下,新闻可分为:,知识积累,新闻,狭义消息,通讯,1人物通讯,2事件通讯,新闻最主要的特征是:,用事实说话,内容真实; 报道及时; 语言简明扼要,广义,消息,报告文学,2、新闻正文一般分为哪几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结语,3、哪几部分是缺一不可的,标题、导语、主体,1、新闻的六要素,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起因 事件发展 事件结果,新闻的结构,标题:全文的“眼睛”,可以只有一个大标题,也可以有副标题。,导语:一般是开头第一句或第一段。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括。,主体:正文部分,是导语内容的具体化。阐述
2、生动、具体的新闻事实。,本文正文由的那几个部分组成:,1、导语 (第1段),2、主体 (210段),3、结语 (最后1段),本文是一篇特写,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的“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特写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本文主体部分就是选取97香港回归,英国撤退时的几个重要场景。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这几个场景。,四个场景,第一场景:6月30日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 港督府
3、,降下港督旗帜,彭定康和女儿离开总督府,第二场景:下午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57段),彭定康接过降下的旗帜,第三场景:七月一日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89段),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第10段),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在哪些段落里),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如:第4、7、11自然段。,背景中有历史事件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
4、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香 港 中 环,写新闻的角度,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回归的人群是多么激动,更没有对这一时间进行政治分析,分析其意义和影响,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一角度,显得比较新颖,并且在简介英国人降旗参加交接仪式登上“不列颠尼亚”号回国这一系列事件的过程中穿插了英国人登上香港,开始殖民统治的历史,这样就增强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1、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从这里升起。 运用对比,强调了这次升旗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象征着英国殖民者在香港的终结。 2、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
5、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荆花图案构成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文中多处运用了恰当的对比,是怎样表现出来的?,3、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短短的十三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这无穷的意蕴:当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地从海上离去。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小结:,导语:香港末任港督离开香港,主体:4时30分:末代港督降旗仪式,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7时45分: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0时4
6、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结语: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天安门广场庆祝香港回归,延伸迁移:,1、有一则消息要在2007年12月21日的报纸上刊载,请你根据下面的文字内容,为这则消息拟个标题(不得超过15个字,2分);将导语补写完整(不得超过42个字,4分)。标题: (据新华社北京电)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12月21日起, 。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3.87提高到4.14;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由现行的7.29提高到7.47。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中长期上调幅度大于短期。进一步放宽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金融机构(不含城
7、乡信用社)的贷款利率原则上不再设定上限,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不变,贷款利率下限仍为基准利率的0.9倍。允许存款利率下浮,即所有存款金融机构对其吸收的人民币存款利率,可在不超过各档次存款基准利率的范围内浮动。存款利率不能上浮。,参考答案:标题:央行今起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或为“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今上调”) 导语: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2、下面是某记者采访所得的素材,请按照新闻体裁的特点,用这些素材写一篇消息。(6分)张娜是南开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的一名本科毕业生,她将一份简历递给了某实业有限公司,应聘品质管理员一职。时间:2007年12月12日。
8、地点:天津市农民工专场招聘会会场。 某实业有限公司招聘人员介绍,品质管理员这一岗位的月工资一般在1000元左右。招聘会现场,来自华北地区的众多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都在忙着投送简历。 答:,参考答案:12月12日在天津举办的农民工专场招聘会上,出现了许多大中专毕业生的身影。在招聘会现场,来自华北地区的众多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都在忙着投送简历。张娜是南开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的一名本科毕业生,将一份简历递给了某实业有限公司,应聘品质管理员一职。该公公司招聘人员介绍,这一岗位的月工资一般在1000元左右。,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罗森塔尔(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探究问题,1、别以时间的顺序选取了几个场面,奥
9、则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选取了哪些材料? 2、文章一开头描写了一幅“阳光明媚”“草地碧绿”的美好景象,作者却说是“最可怕的事”,为何? 3、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有那么多的照片,作者为什么只对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温和地微笑着的姑娘进行了描写?你对“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这句话如何理解。 4、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1、作者随着参观的脚步(或者在随着导游的指引)。 作者选取了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的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在妇女身上搞不育实验的地方,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执行绞刑的地下室等地方作为记叙的对象,特别是写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头
10、发”,及对照片中的美丽的姑娘的描述,让人们感受到了昔日集中营里的人们的悲惨命运和德国法西斯的凶残。总之选取的材料,无一不恰切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参考答案:,2、作者运用的是反语。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与它相配的景象。作者虽没有正面控诉,却强烈地表达出自己的愤懑。,3、那么美丽、可爱的姑娘,她微笑着,对自己的未来充满着美好的幢憬,却被德国法西斯残酷地杀害了。由此,会更加的激起人们对德国法西斯的愤恨,更加热爱今天的美好的生活。 假若她仍能思想,她看着在今天和平环境下生活的人们是那么的幸福,不禁会生羡慕之情,如果她也生活在今天,生活也会像今天的人们一样幸福美满。暗示人们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4、结构上:和第一段内容相同,首尾呼应。内容上:同第二部分记叙的集中营里的恐饰形成鲜明的对比,以便更深刻地揭露德国法西斯的凶残,启发人们热爱和平,保卫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