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中华余姓家族概述第一节 余姓追根溯源余姓主要由三大来源组成: 姒姓、隗姓和外族的改姓。一、第一支源自姒姓公元前 2070 元年禹继承舜的帝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封建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姒姓。夏朝传十四世,十七王,曾先后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登封东)、斟鄩(即今河南登封西北)、安邑(今山西夏县东北)等地。至夏王桀时,于公元前 1600 年为商汤所灭,汤放桀于南巢,今安徽巢湖市北,子孙以禹时国号夏后氏为姓。夏禹之后分封之国有繇余,也作由余,其后有余氏。春秋时,晋人由余因避乱出逃到西戎为官,秦穆公闻其贤德大度,礼聘为相,由余为秦出谋划策,为“广地益国”、“ 西霸戎夷” 立有大功,其后裔遂以
2、其名氏,有由余、由、余三姓。按夏禹之后的由余国可能一直存在到商朝末 ,国处山西南部,其地被赤狄的留吁氏族所占领,以国名为名者逃亡西戎,后为秦穆公所用之由余,有可能为夏禹之后裔,或为赤狄留吁氏之族人,后者可能性更大。二、第二支自隗姓余,春秋的小国,出赤狄部,其后裔以国为氏。狄,亦作翟,春秋前分布于河西、太行山一带的古民族,春秋时,逐渐东徒,活动于齐、鲁、晋、卫、宋、邢等国之间,与诸国有频繁的接触,因分布在北方的故称比狄,后分赤狄、白狄、长狄三部。赤狄分布在山西长治北,与普晋人杂居,包括东山皋落氏, 咎如、潞氏、甲氏、留吁、铎辰等部,春秋时其中一部分并入晋国。按:赤狄部余氏族,或留吁氏族,留吁人所
3、居之地为夏禹后裔由余国的旧地,留吁实为由余的近音译而为。因此,中国的余姓起源于山西长治地区,其历史至少有 3000 年。三、第三支来自外姓我国余姓比其他姓氏更早地发生与周边民族的交流和融洽,出自山西正统的余姓其实是华夏族与狄族的混合群体。南北朝时期,余姓中又发生了外族基因的流入,主要发生在南方。南北朝陈朝时期,江西新奉的溪族有余姓,溪族为当时南方武陵蛮的一分支,我国南方的许多姓氏与其有关。元朝时由西域进入中原的人中也有以汉姓余为氏,成为泸州(今安徽合肥)的一支余姓。第二节 余姓郡望堂号郡望指(古时郡县制的行政区域)中的名门望族。堂号指望族所居厅堂的名号。余姓郡望主要有新安郡、下邳郡、吴兴郡等。
4、一、新安郡晋太康元年(公元 208 年)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洲淳安西)。相当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及江西婺源等地。隋时改歙州置郡,治所在休宁(今安徽休宁东万安),后移治歙县(今安徽歙县)。唐时复置歙州。二、下邳郡东汉永平十五年(公元 72 年)改临淮郡置国,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辖地北至江苏新沂、邳县,南至盱眙和安徽嘉山,东至江苏涟水、淮安和清江市。南朝宋时改为郡。三、吴兴郡三国吴宝鼎元年(公元 266 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国,晋义熙初移今吴兴)。相当今浙江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县地。余姓又以“下邳” 为其堂号。第三节 余姓播衍分布余姓
5、立姓之后,一直活动在四川、陕西一带。秦汉以后,余氏族人东迁入居河南,后继续东迁于江淮地区,很快散布于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在安徽新安形成著名余姓大族。到了唐宋时期,余姓已遍布长江流域地区,尤其在闽赣浙江鄂地区发展迅猛,奠定了今天的余姓分布框架。一、宋朝时期宋朝时期(公元 9601279 年),余姓大约有 8 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 0.1%,排在第一百二十位以后。余姓主要分布在在福建、湖北、广东、江苏等地。在宋朝以前余姓的主力基本上已南下了江南。二、明朝时期明朝时期(公元 13681644 年),余姓大约有 54 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 0.58%,跃居为明朝第三十五位大姓。宋、元、明 600 余
6、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 20%,余姓人口纯增长率为 575%,余姓人口增长大大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净增加了 46 万。这数字偏差太大,可能与宋朝余姓的样本偏小有关。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29.2%)、浙江(24.4%)、福建(15.7%)、江苏( 5.2%)、安徽(4.4%),这四省的余姓又集中了 21%。江西为余姓第一大省,占江西大约占余姓总人口的 69%;其次分布于湖北(6%)、四川(5.7%)、江苏占江西总人口的 1.2%。宋、元、明期间,余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部向东南地区迁移,全国形成了赣浙闽为中心的余姓人口聚集区。三、当代当代余姓的人口已达 492 万,为全国第
7、五十一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 0.41%,从明朝至今 600 多年中的余姓人口由 54 万增到 500 万,增长了 9 倍多。全国人口增长了 13 倍。余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1000 多年以来余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 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四川、广东、安徽 ,这三省市又集中了 27%。四川为当代余姓第一大省, 居住了余姓总人口的 17.6%,占省总人口的.7%。全国形成了西南川滇、南方广东、东南江西三块余姓聚集区。在最近的 600 年期间,余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流动方向由东南部向西部、华中强劲地回迁,东南地区虽仍为余姓的主要聚
8、集地,但人口比重已经向西漂移。四、当代余姓分布频率余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云川大部、贵州西部、湖北、赣皖大部、广东中部、河南南部、江浙西部地区,每平方公里的余姓人口达到 1.35 人以上,中心地区在 2.7 人以上。余姓分布密度最高的(1.35 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 14.7%,余姓人口大约 260.6 万;0.451.35 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 18.9 余姓人口大约 155 万,不足 0.45 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 66.4% ,余姓人口大约 76.4%。余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表明:余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在湖北、豫秦南部、皖赣大部、浙江西部、
9、福建北部、云贵川大部、湖南北部、广东中部、广西西端地区,余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 0.6%以 ,覆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 16.7%;其他地区,此比例在 0.3%以下,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 67.2%,其中比例不足 0.1%的地区占了国土面积的 50%。五、血型分布特征余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 型 169 万,占 34.4%;A 型 149 万,占 30.3%;B 型 132 万,占 26.8%;AB 型 42 万,占 8.5%。余姓总人口的 492 万。云川大部、贵州西部、湖北、赣皖大部、广东中部、河南南部、江浙西部地区是余姓最集中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 14.7%,余姓 260.6
10、万,约占余姓总人口的 53%。O 型 90.6%,A 型 81.4 万,B 型 66.9 万,AB 型 21.7 万。江浙闽大部、广东东部和中部、江西南部、湘黔大部、广西西部、云南西部、四川北部、青海东南、陕甘南部、河南中部、山东南部、山西西北和南部、新疆西北地区是余姓较常见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 18.9%,余姓 155 万,约占余姓总人口的 31.5%。O 型 54 万,A 型 46.4 万,B 型 41.6 万,AB 型 13 万。其他地区是余姓人口较 少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 66.4%,余姓 76.4 万,约占余姓总人口的 15.5%,O 型 24.4 万,A 型 21.2 万,B
11、型 23.5 万,AB 型 7.3 万。第四节 余姓历史名人余姓人丁兴旺,人才济济,这里列举一些代表人物略加叙述。一、古代(上古1840 年)名人余象斗 明福建建安(今建瓯)人,字仰止,号三台山人。闽南书商,家藏珍本,从中精选,编印小说多种。中有南游记、列国志传、全汉志传、三国志传评林、东西晋演义 、大宋中兴岳王传等。余靖(10001064 年) 北宋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本名希古,字安道。天圣进士。景祜三年(1036),范仲淹被贬,谏官御史不敢言,他上书谏止,亦遭贬逐,由 此知名。庆历间,任右正言,建议严赏罚,节开支,反对多给西夏岁币。曾三次使辽,通晓契丹语。以作“蕃语诗” 被贬。皇祜间
12、起知桂州,助狄青击败依智高。英宗即位,知广州,官至工部尚书。著有武溪集。余端礼(1135 1201 年) 南宋平衡州龙游(今浙江衢县东)人,字处恭。绍兴进士。历监察御史,吏部尚书,擢同知枢密院事。蜀师吴挺死,他奏请改变吴氏握蜀兵的局面,未被采纳。宁宗即位,进知枢院事兼参知政事。庆元地年(1195),为右相,拟阻朝侘胄专擅,上言朝纲已坏,祸根已滋,然终为侘胄所制。次年,进左相,抑郁求退。出判潭州、庆元府。余天锡(?1242 年) 南宋庆元府昌国(今浙江定海)人,字纯父,一作淳父,号畏斋。嘉定进士。初为权相史弥远家塾师,知弥远欲废宁宗皇子赵 ,遂于民间访得赵与莒,荐与弥远,后即位为理宗。他亦由此贵
13、显,历吏部尚书、同签书枢密院事。嘉熙三年(1239),进参加政事兼同知院事。未及拜相而卒。余阙(13031358 年)元唐 人,字廷心,一字天心,世居河西武威(今属甘肃),生于庐州(今安徽合肥)。元统进士。授泗洲同知,入为翰林应奉,转型部主事。旋弃官归,复召入为翰林修撰,与修辽、金、宋三史。历监察御史、礼部员外郎,出为湖广行省郎中,累迁浙东佥宪。至正十二年(1352),权淮西宣慰副使,守安庆。历都元帅、江淮行省参知政事。十七年秋,拜淮南主行左丞。次年初,天完红巾军将赵普胜、陈友谅合兵攻安庆,城破自杀。有青阳集。余子俊(1429 1489 年) 明四川青神人,字士英。景泰进士。官户部主事、员外郎
14、,在部十年,以廉称。出任延缓巡抚,力主沿边筑墙建堡,为久远之计。成化十二年(1476)移抚陕西,于西安开渠,经汉故城以达渭水,人称余公渠。又于泾阳凿山引水,溉田千顷;通南山道直抵汉中,以便行旅。后官兵部尚书、户部尚书,总督大同,宣府军务。余祐(14651528 年) 明 江西鄱阳(今波阳)人,字子积,号斋。弘治进士。程朱派理学家胡居仁弟子。为南京刑部员外郎,因事忤宦官刘瑾,落职。瑾诛,起为福州知府,迁山东副使、补徐州兵备副使,为中官王敬所诬下狱,后谪南宁府同知,迁韶州知府。嘉靖初,终官云南布政使。为学墨守师说,在狱中作性书三卷。余曰德(1514 1583 年) 明江西南昌人,初名应举,家德甫,
15、号午渠。嘉靖进士,官刑部郎中,出为福建按察司副使。与魏裳、汪道昆、张佳胤、张九一并称“后五子”。有余德甫集、午渠集。余有丁(1527 1584 年) 明浙江鄞县人,字丙仲,号同麓。嘉靖进士,授编修。万历十年(1582),晋礼站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内阁,寻加户部尚书。有文敏公集。余继登(1544 1660 年) 明交河(今属河北)人,字世用,号云衢。万历进士。万历中以礼部左侍郎摄部事,请罢一切诛求开采害民事项,又请停矿税,撤中官。累疏不纳,屡辞不许。著典故纪闻,有淡然轩集。余应桂(1580 1649 年) 明末江西都昌人,字二 矶。万历进士。崇祯四年(1631)授御史。七年,出任湖广巡按,后为巡
16、抚,镇压农民军。受杨嗣昌、熊文灿诋诬,被逮下狱。十六年,起为兵部右待郎,出代孙传庭总督陕西军务,行至山西,徘徊不前,被革职。顺治五年(1648),起兵都昌反清,败绩落星湖。清兵攻破都昌,被俘杀。余腾蛟(1701 ?) 清江西武宁人。乾隆进士。授刑部山东司额外主事。旋以威逼私债革职。回籍后曾与修县志。乾隆二十六年(1761),被诬所著诗词讥朝廷下狱。后高宗以其并非谤悖逆而免议。为清代文字狱之一。余保纯 清江苏武进人,字冰怀。嘉庆进士。道光十九年(1839)随林则徐办理禁烟。二十一年任广州知府。四月受奕山之命,向义律乞和。旋率南海、番禺县令赶赴三元里,驱散民众,为英军解围,激起民愤,清政府迫于公论
17、,将其撤职。余国柱 清大冶(今属湖北)人,字两石。顺治进士,授兖州推官,转户部主事。康熙十五年(1676),考授户科给事中,后历任左副都御史,江宁巡抚,因迎合权臣相珠,累官至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时人称“余秦桧” 。明珠事发,他亦被夺官,出都后又在江宁(今南京)治第宅,营生计,为给事中何金兰所 ,命逐回原籍,卒于家。余诚格 清末安徽望江人,字寿平。光绪进士。累官至陕西巡抚。宣统三年(1911)八月调入任湖南巡抚后,严密监视新军与革命党人活动,武昌起义后湖南响奕,他化装逃脱,后不详。二、近代(1840 1918 年)名人余步云(?1843 年) 清四川广东人,字紫松。行伍出身。道光二十年(18
18、40)任浙江提督。次年驻防镇海。英军再犯定海时,不予应援,致总兵葛云飞等战死,定海失陷。英舰入侵镇海时,悬白旗,弃炮台,溃逃宁波,再逃上虞,被革职解京,处死。余治(18091874 年) 清末江苏无锡人。字翼廷,号莲村、晦斋、寄云山人。曾协助官府镇压江阴等地农民响应太平天国起义。编有京剧多种,辑成庶几堂今乐。另著有诗文集尊小学斋集。余昭常 (?1911 年) 清末湖南浏阳人,字华禄。早年曾为木商,活动于长江一带,交结革命志士。光绪三十四年(1908 )加入同盟会。宣统三年(1911 )武昌起义后,参加长沙光复之役。旋被任为西路招讨副使,随西路招讨使杨任赴常德。旋被清西路巡防营统领陈斌陛杀害。余
19、既成(?1911 年) 清末广东铙平人,名丑。会党首领。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香港加入同盟会。次年参加发动黄冈起义,攻占黄冈城。旋率军援并洲,战不利,退走香港,被捕入狱。次年获释,赴新加坡,充孙中山护卫。辛亥革命时返广东,与许雪秋等交复铙平、惠来、大埔诸县,拟训练军队参加北伐。因卫兵手松走火身死。余栋臣(约 18421912 年) 四川大足人。以挑煤为业,清光绪十六年(1890)为反对外国教会侵略,在大足龙水镇组织群众,竖旗起义。失败后退西山。二十四年招募兵卒,铸造武器,再度起义。北攻铜梁、安岳,南攻永川、江津、东攻重庆,西攻内江。远近三十余州县纷纷响应。湖北施南、宜昌等地也先后暴动。在
20、清军镇压下,再退西山,遭围困。次年初,下山请降,被囚成都,辛亥革命后,获释。余芝卿(1874 1941 年) 浙江宁波人,号茂芳。早年充掮客、跑街、开设钱庄,失败后避往日本。归国后,在上海开设和昌盛东洋庄,在日本大阪开设鸿茂祥坐庄。1928 年创办大中华橡胶厂。抗日战争期间,日商曾威胁利诱大中华厂与之合作,遭拒绝。余岩(18791954 年) 浙江镇海(今宁波)人。字云岫。 1901 年入南浔浔公学学习。1961 年毕业于日本大阪医科大学。回国后,曾任上海医师公会第一任会长,国民党政府内政部卫生专门委员会委员、医学教育委员会顾问,中国医药研究所所长。建国后,历任全国卫生科学研究委员会中医专门委
21、员会委员、中华自然科学专门会联合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理事。1925 年赴日本出席远东热带病学会,指出唐时崔氏别录载有瘰疬同结核病同源学说比欧州早一千多年。1932 年研制成用中药配制的止痛消炎膏。一生整理、研究过许多中医古籍。著有中国古代疾病名候疏义。余日章(1882 1936 年) 湖北蒲圻人,生于鄂州(今武昌)。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毕业于上海圣翰书院。三十四年赴美入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教育学,宣统二年(1910)回国,任武昌文华大学附中校长。辛亥革命后组织红十字会,任总干事,并任黎元洪英文秘书及军政府外交部交涉局局长。1912 年加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1916 年起任总干事,曾兼
22、任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会长。主张改良主义,提出“人格救国论”,认为,只有信奉基督,修身齐家,才能富强国家。余嘉锡(1884 1955 年)教授。湖南武陵(今常德)人。字季豫。清末举人,曾任吏部文选司主事。辛亥革命后,在常德师范学堂任教。1928 年后任北京大学、辅任大学讲师、1931 年后辅任大学教授、国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建国后,历任辅任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专门委员。专于文献目录学、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和研究。著有目录学发微、四库提前要辨证、世说新语笺疏,有余嘉锡论学杂著等。余亚农(1887 1959 年)安徽寿州(今寿县)人。保定陆军军校肄业。早年参加同盟会。1913
23、 年参加讨袁之役。后任国民军第三军参谋长,方振武部旅长、师长。1930 年参加中原大战,任国民党政府豫皖边区第一路军司令。1933 年任察哈尔抗日同盟军预备队司令,同年参加了福建事变。1937 年任皖北抗日人民自卫军第五路指挥官。1939 年后离职从商。建国后,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皖北行署监委副主任,安徽省副省长,安徽省第一、二届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委员、安徽省委主任委员。是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余叔岩(1890 1943 年)湖北罗田人,生于北京,原名第祺。京剧演员余三胜之孙。演京剧老生。幼从关联奎学艺。初以“小小余三胜”艺名在天津演唱,倒嗓后回北京拜谭鑫培为师,并加入春阳友会票房。
24、1915 年重行登台,1917 年谭鑫培去世,便为“ 谭派”主要传人。继承了唱做并重、文武兼长的艺术特点,世称“余派”。擅演问樵闹府、盗宗卷、战太平、定军山 等剧。余汉谋(1896 1981) 广东高要人。字幄奇。保定军校第六期毕业。曾任国民党政府军师、军长,第四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十二集团军总司令,第七战区司令长官,陆军总司令,广州缓靖公署主任。到台湾后,任台湾“总统府”战略顾问。余井塘(1896 1985 年)江苏兴化人,原名愉,复旦大学毕业。留学美国,获衣阿华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25 年回国,曾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秘书、中央政治学校教务主任、江苏省民政厅厅长、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常务次长、国
25、民党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到台湾后,历任台湾“内政部” 部长、“行政院”副院长、“ 总统府”资政、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余青松(1897 1978 年) 天体物理学家。福建厦门人。早年就读于清华学堂。1918 年赴美国留学,获加利福尼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7 年回国。任厦门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所长,创建紫金山天文台和凤凰山天文台。曾任中国天文学会会长。1941 年在桂林、重庆从事仪器研制工作。1947 年后在加拿大和美国工作。1955 年后任美国胡德学院教授、威廉斯天文台台长。曾当选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会员。早期对恒星光谱有研究。发表天鹅座 CG 星的光变曲线和轨道、恒星光谱的
26、光度研究等论文多篇,绘制星图多幅。余际唐(1888 1964 年)四川荣昌人。字蕴兰。早年留学日本。1907 年参加同盟会。后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4 年加入中华革命党。参加了讨袁、护国、护法诸役。曾任川军师、军长。1925 年被蒋介石囚禁于虎门,释放后参加反蒋活动。1937 年后在四川经营矿业。建国后,历任川东行署副方任兼工业厅厅长,四川省副省长、四川省第二、三届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委员、四川省委副主任委员。余天云(?1936 年)湖北黄安(今红安)人。1927 年参加黄麻起义。1928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排、连、营长、鄂豫皖红军第四军第十二师第三十六团团长、第三十军
27、军长、第三十一军军长。1935 年入第四方面军红军大学学习,后在四川丹巴渡河时牺牲。余心清(1898 1966 年)安徽合肥人。 1920 年毕业于南京神学院。1927 年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行政系。曾任冯玉祥部开封训政学院院长、民众抗日同盟军总务处处长。1933 年参加福建事变,任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经济委员会代主席。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训政处处长、第十一战区政治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44 年参中国民主革命同盟。1947 年 9 月被国民党当局逮捕。1949 年获释。同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会议。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典礼局局长、政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局
28、长、国家民委副主任、全国人大常务会副秘书长、北京市政协第一至四届副主席、民革第一、二届中央委员和第三、四届中央常委。是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著有在蒋牢中。余家菊(1898 1976 年)湖北黄陂人。字景陶。 1918 年毕业于武昌中华大学。1919 年参加少年中国学会。1920 年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1 年赴英国,先后入伦敦大学和和爱丁堡大学。1924 年回国,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系主任。1925 年任醒狮周刊教育副刊编辑。同年加入中国青年党,并与李璜等发起义成立中国青年党第一届中央委员。后在南京东南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任教。1935 年任中国大学系主任。
29、1938 年后,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6 年后任国民党政府委员、总统府国策顾问。1949 年去台湾。著有国家主义概论、中国教育史要。余炽昌(1899 1977 年)教授。浙江绍兴人。 1923 年毕业于唐山大学土木工程系。1926 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工程硕士学位。曾任东北大学、北洋工学院教授、武汉大学教授、教务长、工学院院长。建国后,历任武汉大学教授、工学院院长、中南土木建筑学院、湖南工学院、长沙铁道学院教授、副院长,铁道部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专于桥梁工程木结构。余益庵(1900 1979 年)湖北枣阳人。 1927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
30、师党代表、中共襄枣宜县委书记、随枣地委书记、新四军第五师政治部民运部部长、信南专署专员。参加了中原突围。后任陕南第三专署专员。建国后,历任襄阳专署专员、湖北省民政厅厅长、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主任、湖北省第三、四届政协副主席。是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余介石(1901 1968 年)数学家。安徽黟县人。原名慰慈。字竹平。1923 年毕业于东南大学数学系。曾任重庆大学、四川大学、金陵女子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四川大学、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教授。毕业从事数学的教学与研究。尤长于编写数学教科书。一生编译大、中学数学教材及参考书籍四十余部。五十年代创造速成珠算法。著有数学通论、经济计算教程等。余光文(190
31、2 1985 年)湖南平江人。 1925 年参加平江农民自卫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 年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议。曾任中国工农红十军第六军团师特派员、军团保卫局副局长、第六军保卫部部长。参加了湘赣、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 和长征。1937 年后,任晋察冀军区锄奸部部长。1944 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后任晋察冀军区管理处处长。建国后,历任公安部办公厅副主任、局长、军事科学院院务部部长、副秘书长、院顾问。是中共七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62 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余俊贤(1902 )广东平远人。中山大学毕业。1927 年赴印度尼西亚从事侨务工作。曾任印尼民国日报总编辑。1929 年回国
32、。后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海外组织科科长、国民党政府侨务委员会常委兼教处处长、国民党广东省党部主任委员、国民党政府监察委员。到台湾后,历任台湾“监察院” 院长、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总统府 ”资政。余登发(1904 1989 年) 台湾高雄人。台湾商业专科学校毕业。抗日战争胜利后,任高雄县里长、乡长。1947 年后任高雄县水利委员会主任委员。1960 年任高雄县长。1963 年、1979 年曾两度被台湾当局逮捕判刑。余本(1905 )油画家。广东新宁人(今台山)人。1932 年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省立安德里奥艺术院油画系。1936 年回国后在香港以卖画,教书为生。建国后,历任广东省画院副院长
33、,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广东省文联副主席、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广东省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第二、三届理事和广东分会副主席。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有余本画册。余光生(1906 1978 年)浙江镇海(今宁波)人。 1927 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系。次年赴美国,在密歇根大学研究院学习。1932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纽约先锋报编辑,美洲华侨大同盟执行委员、书记。1940 年回国。后任延安解放日报编辑、总编辑,新华通讯社代社长,东北铁路总局局长、中长铁路理事会主席。建国后,历任齐齐哈尔铁路局、哈尔滨铁路局局长、铁道副部长。余品轩(1906 1981 年)安徽六安人。 1931 年
34、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四军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团政委,第九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 和长征。后任八路军一二九师营长、副团长、冀南中区分区政委、中原军区旅副政委、河南军区分区副政委。建国后,历任河南军区分区司令员、河南省军区副司令员。1955 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余冠英(1906 ) 文学史家。江苏扬州人。1931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文科。曾在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任教。1949 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2 年后,历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顾问、学
35、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作协第三届理事。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和文学史研究。著有论文集汉魏六朝诗论丛、编有诗经选、乐府诗选、汉魏六朝诗选、三曹诗选等。余仲奎(1906 )教授。广东新宁人(今台山)人。1929 年毕业于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次年获该校科学硕士学位。曾任中央大学教授,航空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代院长。建国后,历任中山大学教授,华南工学院教授、材料科学院研究所副所长。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长期从事航空器材、金属材 料、材料热处理及彩色金相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余瑞璜(1906 年 )物理学家。江西宜黄人。1929 年毕业于中
36、央大学物理系。1937 年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39 年回国。曾任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教授,吉林省第五至七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盟第四、五届中央委员和吉林省委第一、六、七届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余洪远(1907 1991 年)陕西西乡人。 1932 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川陕西省委组织部部长、巴州县委、川陕省政府副主席、中共金川省委军事部部长。参了长征。1937 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后任中共汉南特委书记。1940 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46 年后,任太行军区旅政委、第四兵团军政治部主任。参了淮海、渡江、广东、广西等战役
37、。1952 年后,历任西南军区炮兵副政委,沈阳军区炮兵政委,成都军区副政委、顾问,四川省第五届政协副主席。是 中共七大代表、第三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55 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余国桢(1909 1934 年)四川资阳人。 1927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处任共青团川南特委书记。曾在自流井领导工人大罢工,后到宜宾开展农民运动。1930 任共青团川东特委书记。1933 年回成都,任共青团四川省委组织部部长、省委书记、领导四川学生运动。后被四川军阀刘 湘逮捕杀害。 余先觉(1909 )教授。湖南长沙人。1935 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1949 年获美
38、国加利福尼亚理学院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武汉大学教授、生物系遗传教研室主任,湖北省遗传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余振(1909 )文学翻译家 。山西崞县(今原平)人。原名李毓珍,笔名孟星等。1935 年毕业于北平大学俄文经济系。曾任西北大学副教授,山西大学、兰州大学教授。1947 年加入中国民主同 盟。建国后,历任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辞海编辑所编审,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苏 联文学研究会理事。余皓(1910 )土壤学、岩矿分析学家。江苏阜宁人。1931 年毕业于上海劳动大学农业化学系。1938年后,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技师兼土壤及岩矿分析室负责人。建国后,历任中国科
39、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心分析室主任、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心分析室主任、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矿分析测试委员会名誉主任。曾对广州、杭县、松潘草地等地区的土壤做了调查研究。建国后主要从岩矿分析化学方面的研究。是我国最早进行实验地球化学研究的科学家之一。余茂勋(1911 1973 年)烟草专家。浙江鄞县人。 1933 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农学院。1945 年至 1946 年入美国康奈尔大学进修。曾任山东、四川烟草改良场技师、南京烟草改进处副处长。建国后,历任华东农林局工程师、原料研究室主任。毕生从事烟草生产及初加工技术的研究。余成斌(1911 19
40、78 年) 河南固始人。 1927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主义青年团。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工农红军固始县独立团副团长、川陕省保卫局秘书长、第四方面军师参谋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 和长征。1937 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后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东进纵队政治部科长,翼南军区组织部部长、晋翼鲁豫军区纵队政治部副主任、桐柏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建国后,历任河南军区司令员、粤西军区司令员、广西军区副司令员。是中共七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55 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余修(19111984 年)山东济南人。原名鲁广益。 1925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41、同年毕业于中国大学国学系。曾任延安行政学院教育处处长、新华总社秘书、中共渤海区委秘书长、华东大学教务长。建国后,历任山东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中共山东省第四、五届政协副主席。余纪一(1911 )安徽黟县人。1931 年加入中国共 产党。曾任中共黟休祁中心县委书记、皖南特委统战部部长、盱眙县委书记、盱眙县县长、中共皖浙赣工委代书记,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浙江省第一至四届政协副主席和第五、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是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余纪忠(1911 )江苏武进人。1932 年毕业于中央大学 历史系。后赴英国伦敦大学经济学院学习。1937 年回国。曾任中央军校第七分校政治部副主任、国民党中央
42、宣传部驻东北特派员、东北行辕新闻处处长兼中苏日报社社长。1949 年到台湾。先后创办征信新闻、时报周刊、工商时报和时报出版公司。1982 年在美国创办美洲版中国时报。曾任台湾中国时报、工商时报董事长。是国民党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党委。余非(1911 )湖南平江人。1930 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三军团师青年科科长、第四方面军军宣传部部长。参 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 和长征。后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团政治处主任、留守兵团团政委、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旅供给部政委、晋翼鲁豫军区旅副政委、第二野战军区司令军政处处长。参加了淮海、渡江等战役。建国后,历任西南军区航空处处长、军区空军政委。是
43、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55 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余立金(1913 1978 年)湖北大冶人。 1928 年参加中国工农革命军 。1930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工农红军鄂东南独立第三师连指导员,第六军团团政委、师政治部主任、师政委。参了湘鄂赣、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6 年年入陕北红军大学学习。1938 年后,任新四军组织部副部长、教导总队政治部主任、新四军第二师政治部副主任兼旅政委、准南军区政治部主任,第三高级步兵学校校长兼政委、军区空军政委,空军副政委、政委,中国民用航空总局政委,空军第二政委。是中共八大、十一大代表,第
44、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55 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余克勤(1913 1988 年)河南固始人。 1929 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 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二十五军排长、第四方面军红军大学连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后任抗大一分校营长,翼鲁豫军区团长、副旅长。参加了济南、淮海战役。建国后,任平原省军区分区司令员、副军长。1952 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后任第八步兵学校校长。1955 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余嗣贵(1913 )安徽金寨人。1930 年参加中
45、国工农红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任第四方面军连指导员、附属医院教导员。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 和长征。后任八路军一二九师营教导员,翼中军区、新四军第五师团政委。参加了晋东南反“九路围攻” 、翼中五一反“扫荡”和中原突围。建国后,历任河南军区分区副政委、河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武汉军区后勤部副政委、顾问。1964 年晋为少将。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余明(19141990 年)安徽金寨人。 1929 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 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鄂东北独立团手枪队指导员。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 和三年游击战
46、争。后任新四军第四支队团政治部主任,第二师团政委、第七师旅政治部主任,华东野战军师副政委、政委。参加了莱芜、济南、淮海、渡江、福州等战役。建国后,历任军政治部主任、空军军副政委。1955 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余秋里(1914 ) 江西吉安人。1929 年参加吉安农民暴动和区赤卫大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 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吉安赤卫大队中队长、湘赣省工农检查委员会委员、红军大学第四分校连指导员、第二军团团政委。参加了湘赣、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 。长征中率团担任前卫,在威宁县掩护第二军团西式进的作战中身负重伤,截去左臂。1936
47、 进入陕北红军大学学习。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兼巡视团主任,八路一二 O 师支队政委、团政委、旅政治部主任、旅政委。参与了翼中平原游击战和开辟晋绥第六分区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野战军旅政委。参加了保卫延安和解放西北的重大战役。1949 年后,任青海军区副主席、西南军政大学副政委、第二高级步兵学校校长兼政委、西南军区后勤部部长兼政委、解放军总财务部部长、总后勤部政委。1958 年后任石油的开发工作。1964 年后历任国家计委第一副主任、主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能源委员会主任。1977 年后当选为中共第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 处书记。1982 年后任国务委员、
48、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总政治部主任。1987 年当选为中顾委常委。是中共七大代表、第九、十届中央委员。1955 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余宗彦(1914 ) 浙江诸暨人。1938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先后入延安陕北公学、马列学院学习,曾任解 放周刊、延安晋察翼报编辑,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法律宪法委员会研究员。建国后,历任人民铁道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新华通讯社铁道分社长,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九届执委、宣传部部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三届理理。著有保甲制度研究。余述生(1915 )河南新县人。1930 年参加中
49、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 义青年团。1933 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三十一军政治部组织干事、雅安独立团政委。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后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团组织股股长、前方指挥部供给部政治部主任、一二九师供给部副政委,晋鲁豫军区供给部副政委、卫生部政委、第十八兵团组织部部长。参加了夜袭阳阴堡、百团大战和太原、扶眉等战役。建国后,历任四川军区政治部主任、成都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是中共十一大代表、中纪委委员、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1955 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余光茂(1915 )江西崇义人。1930 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 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三军团连指导员。参加了陕北红军大学学习。后任新四军第三支队营教导员、第四纵队团政委、华东野战军师长。参加了黄桥、孟良崮、淮海、渡江、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