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打春”迎春习俗自古有.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982564 上传时间:2019-03-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打春”迎春习俗自古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打春”迎春习俗自古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打春”迎春习俗自古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打春”迎春习俗自古有我国很多地方,将立春称为“打春” ,原以为这不过是一句俗语,是一个地方方言。翻开古籍一看并非如此,原来在古代的迎春活动中,本身就有“打春”这一项,而且还是非常重要、必不可少的一个仪式。 从周代开始,人们就把立春作为一个重要节日了。立春这天,上至朝廷天子,下至府县官员,都要举行隆重的迎春仪式。 礼记?月令记载:“天子率公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 ”后汉书?礼仪志上也说:“立春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吏皆服青帻,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 ” 为什么“迎春于东郊” ,因为古人相信春神在东方,礼记?乡饮酒说:“东方者春。 ”?冠子?环

2、流上说得更为明白:“斗柄东指,天下皆春。 ”北斗星的斗柄移向东方,冬天过去,春天就要来了,所以人们要向东方迎接春神。迎春的官员穿青衣、戴青巾帻,是因为青衣青巾帻都是古代的礼服,相当于现在的制服,迎春时穿上这些朝服和公服,以示对迎春的重视。 至于“立青幡” ,就是渲染欢乐的气氛,表达喜悦的心情了。春幡,就是用彩纸剪成的小旗,也有剪成春蝶、春钱、春胜的。苏东坡立春这天,就曾经头上插着春幡,到弟弟子由家去,他的侄子们见了,哈哈大笑,苏东坡却一点也不感到难为情,可见宋朝戴“春幡”的普遍。正像东京梦华录中说的一样:“立春日,自郎官御史寺监长贰以上皆赐春幡,以罗为之。宰执亲王近臣皆赐金银幡胜。入贺讫,戴归

3、私第。 ”苏东坡的春幡,就是这样戴到弟弟家的。 穿青衣也好,戴春幡也罢,都是为“打春”服务的,击打春牛,才是这项活动的高潮。所谓“打春” ,就是击打春牛。最早的春牛,是用泥土塑造的,人们将土牛击碎,就叫“打春” 。春牛被击碎后,大家争抢散落的土块,拿回家去, “其家宜蚕,亦治病” 。唐朝诗人元稹就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鞭牛县门外,争土盖蚕丛。 ” 后来人们又用木头、芦苇和纸张制作春牛,这样就避免了大家争抢土块损伤身体现象的发生。至于春牛肚里散落的五谷和纸扎小牛犊,已经不准再哄抢,只是看到它们落下的时候站在周围欢呼,齐庆吉年有兆,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这种隆重场面和热闹景象,我们从 1991 年四川省绵竹县发现的一幅清代光绪年问的迎春图年画的手稿上,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塑造春牛的时间各朝各代也不尽相同,例如隋朝是在立春前五天才开始塑造春牛,而在清代,早在六月份就把春牛做好了,他们在做春牛的同时,还做了一个“芒神”牧童,作为礼记上说的“策牛人” ,来增加“打春”的欢乐气氛。 被击打的春牛在做工上要求也非常严格。牛身高四尺,象征春、夏、秋、冬四季;牛头至牛尾全长八尺,相当于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牛尾长一尺二寸,代表一年十二个月。清代的“打春”场面, 清会典事例?礼部?授时和燕京岁时记?打春中,都记载得非常清楚,大家不妨一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