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会泽县 2018 年度脱贫攻坚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项目实施方案会泽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工作推进协调小组办公室2018 年 3 月目 录第一章 基本概况4第一节 基本县情4第二节 贫困状况4第三节 重大发展机遇6第二章 总体要求7第一节 指导思想7第二节 基本原则8第三节 发展目标10第三章 建设内容及投资概算11一、产业发展11二、安居房建设13三、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14四、卫生、计生扶贫14五、农村水利扶贫14六、农村交通扶贫15七、人居环境提升15八、公共活动场所建设16九、广播电视16十、其它16第四章 效益分析17第一节 经济效益17第二节 社会效益17第三节 生态效益1
2、7第四节 扶贫效益18第五章 组织实施18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18第二节 加强部门协作19第三节 加强责任落实19第四节 加强跟踪问效20第五节 加强机制创新20第六节 加强宣传动员23前 言“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 2020 年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前提,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党的执政基础和国家长治久安,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到前所未有的机遇期。会泽是全市乃至全省的贫困大县,是全市、全省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脱贫攻坚能否顺利完成,直接关系到会泽能否与全市、全省、全国同步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这项重大政治任务面前,没有任何退路,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全县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从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作为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 来抓,以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用脱贫攻坚的实际行动体现我们的政治忠诚和政治担当,用脱贫攻坚的实际成效兑现我们的庄严承诺。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意见(国办发)2016 22 号);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关于进一步做好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财农 2016151 号);财政部国 务院扶贫
4、办关于做好 2018 年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农20189 号); 审计署 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 强扶贫审计促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落实的意见(审办农发2016 68 号);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方案的通知(云厅字201620 号)和 曲靖市 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 财政涉农资金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曲办字201650 号);会泽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和省对下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推进精准扶贫实施方案(试行)(会办发2017 6 号); 中共曲靖市委办公室曲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曲靖市贫困退出机制实施方案等 4 个文件的通知(曲
5、办发201663 号);会泽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管理办法(暂行)(会政发201654 号)和 会泽县统 筹整合使用财 政涉农资金试点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会政发2017 36 号)等文件精神和要求,结合会泽县实际,2018 年 1-3 月,由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工作推进协调小组办公室牵头编制了全县 2018 年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项目实施方案。第一章 基本概况第一节 基本县情会泽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处滇东北乌蒙山主峰地段,因境内的金沙江、小江、牛栏江、以礼河等三江十河交汇而得名。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下降,东邻宣威市、贵州省威宁县,南与沾益区、寻甸县毗邻,西接东川区、巧家县,
6、北与鲁甸县相连,是出滇入川的重要通道。国土总面积 5886 平方公里,境内最高海拔 4017.3 米,最低海拔 695 米。2017 年底全县辖 23 个乡(镇、街道)378 个村委会(社区),总人口 105万人,是云南省第三人口大县,其中农业人口 90.43 万人。会泽历史悠久,有 2000 多年的历史,会泽古城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白雾村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八大会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铜商文化浓厚,有“万里京运第一城” 和“钱王之乡”的美誉。 历 史上因铜的开采、冶炼而兴,曾几度辉煌,后受交通、地理区位、自然条件的客观限制,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全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目前有贫困人口
7、59376户 206769 人,贫困发生率达 22.87%,属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乌蒙山片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县,是全省 27 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截 至 2017 年 底 ,全 县 仍 有 21 个 深 度 贫 困 乡 、287 个 贫 困 村 (其 中 189 个 深 度 贫 困 村 )。第二节 贫困状况贫困面大。截至 2017 年底,全县还有 21 个深度贫困乡(镇、街道),287 个贫困行政村 20.68 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达 22.87%。贫困程度深。全县有 11.6 万户农户居住在 C、D级危房中,其中脱贫攻坚“4 类重点对象” 危房 61338 户, “4 类重点对象” 以
8、外还有 54594 户危房没有政策支撑来解决。没有铁路,高等级公路没有形成路网,县乡公路、乡村公路的通达条件差、技术等级低,仍有 649 个自然村不通公路,需进行公路改造里程达 5305 公里,且大量农村公路缺乏生命安全防护措施;山区群众饮水安全问题有待提高,8 个乡镇没有小二型以上水库;贫困地区农村电网供电稳定性和可靠性还不稳定,急需提高;75% 以上的行政村集体经济缺失,空壳村的现象非常突出,导致贫困的因素相互交织,集中连片贫困和插花贫困并存,贫困人口点多、面广、程度深是会泽贫困的一大实际。脱贫支撑条件弱。70%以上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居住在海拔 1800 米以上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的
9、深山区、石山区和高寒冷凉地区;贫困群众受教育程度低,平均受教育年限 8.6 年,比全国平均 9.28 年少 0.68 年,文盲半文盲占 3%,自我 发展“造血 ”功能弱。脱贫难度大。未来两年,贫困问题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 短板 ”, 从发展环境看, “十三五” 时期,经济形势更加错综复杂,经济下行压力大,对缩小与全市、全省的发展差距带来新挑战,脱贫攻坚形势复杂严峻,要实现 20.68万贫困人口到 2020 年脱贫,21 个贫困乡和 287 个贫困村退出,任务非常重。经过多年努力,容易脱贫的地区和人口已经解决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非常难啃的“硬骨头” ,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
10、中之难。脱贫稳定性差。农村新的贫困人口还会出现,不少贫困户稳定脱贫能力差,因灾、因病、因学返贫情况时有发生。另外,第一代农民工大多进入老龄化阶段,其中相当一些人因长年在外打工积劳成疾,回到家乡后低保还不能完全解决。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贫 困 人 口 就 业 和 增 收 难 度 增 大 ,一 些 农 民 因 丧 失 工 作 重 新 返 贫 等 等 。特殊问题突出。农业、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薄弱,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产业发展活力不强,发展不协调,结构单一,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生存环境恶劣,土地承载能力低,环境约束趋紧;贫困人口综合素质有待
11、提高,就业渠道狭窄,转移就业和增收难度大等特殊问题突出。第三节 重大发展机遇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调研,多次对扶贫开发作出重要指示,把扶贫开发提升到了关乎政治方向、根本制度、发展道路和全面小康的战略位置。国务院扶贫办把创新机制、精准扶贫作为扶贫开发的“一号工程 ”,中央、省、市相 继制定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 中共曲靖市委 曲靖市人民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扶贫开发重点工作,为全面推进扶贫开发改革创新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2014 年
12、7 月颁布实施了云南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使全省扶贫开发工作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对加快扶贫开发进程,让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务院批准,自 2014 年起,将每年的 10 月 17 日设为扶贫日,为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共同推进扶贫事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当前会泽扶贫,面临的机遇千载难逢、前所未有,国家对西部实施差别化政策、“一带一路” 战 略的实施、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等战略的有效推进,全省滇中经济圈、产业新区、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建设的实施,都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特别是随着我县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矿业、烟草、能源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
13、工、投产,全县实现跨越发展的条件会越来越充分,加快推进扶贫开发的条件将会越来越好。第二章 总体要求第一节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党委、政府关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部署和要求,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年度目标任务,聚焦“ 两不愁三保障” ,按照贫困乡、贫 困村和贫困人口退出户“ 六条 ”、村 “十条”和乡“ 十条”的脱贫出列考核标准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重点 围绕产业发展、转业就业、危房改造、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保护、兜底保障及农村公路、人畜饮水、农村水利施设、基本农田改造、农田水
14、利、农村桥梁涵洞、人居环境提升、农村电网改造提升、光纤通信、土地和环境整治、广播电视网络、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等基础设施项目,对标对表,查缺补漏,补齐短板。确保全面完成 2018 年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到 2020 年全县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全面建成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小康社会。第二节 基本原则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必须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坚持以“ 六个精准” 统领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瞄准穷人、找准穷根、因人施策、靶向治疗,大力实施精准扶贫脱贫工程,切实提高扶贫成果可持续性,
15、让贫困人口有更多的获得感。坚持全面落实主体责任。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 的工作机制,全面 压实全 县各责任单位、责任领导包保责任,把牢工作重点,把准工作对象,把握工作节奏,以刚性的工作目标、刚性的计划实施、刚性的政策措施、刚性的考核问责,全面落实各乡(镇、街道)、县直(部门)和党员领导干部责任,严格执行脱贫攻坚党政主要领导“双组长”负责制,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强力推进。坚持统筹推进改革创新。脱贫攻坚规划要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统筹,着力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增收,逐步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加强改革创新,不断完
16、善资金筹措、资源整合、利益联结、监督考评等工作机制,形成有利于发挥各方面优势、全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坚持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位置,探索生态脱贫有效途径,推动扶贫开发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脱贫致富与可持续发展相促进,使贫困人口从生态保护中得到更多实惠。坚持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活力。坚持群众主体地位,保障贫困群众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扬自强自立精神,依靠自身努力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坚持因地制宜创新体制机制。突出问题导向,创新扶贫开发路径,由“ 大水漫灌” 向“精准滴灌” 转变;
17、创新扶贫资源使用方式,由多头分散向统筹集中转变;创新扶贫开发模式,由偏重“ 输血” 向注重 “造血”转变;创 新扶贫考评体系,由侧重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向主要考核脱贫成效转变。第三节 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党委、政府关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部署和要求,以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以建立项目资金整合平台为抓手,创新体制机制、加大统筹整合力度,加强资金捆绑使用,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水平,确保我县在2018 年实现古城街道和 83 个贫
18、困村、60588 人贫困人口脱贫出列目标。(二)具体目标通过各类扶贫项目建设和帮扶措施的落实,确保全县2018 年退出的古城街道、83 个贫困村和 60588 人贫困人口实现户“六条 ”、村“十条”和乡“ 十条”的脱贫出列考核标准,即 60588 人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超过国家扶贫标准,达到不愁吃、不愁穿;有安全稳固住房;适龄青少年就学有保障;基本医疗有保障;社会养老有保障;享受扶贫政策、资金、项目帮扶。83 个贫困村贫困发生率降至 3以下;乡(镇、街道)到行政村通硬化道路,且危险路段有防护措施;通 10 千伏以上的动力电;网络宽带覆盖到行政村、学校和卫生室;贫困村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 9
19、9;通自来水或饮水安全有保障,取水半径不超过 1 公里;以县为单位每千服务人口不少于 1 名的标准配备乡村医生;建有标准化农村卫生室,每所村卫生室至少有 1 名乡村医生执业;行政村有公共服务和活动场所;贫困家庭适龄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贫困村出列当年集体经济收入达标。古城街道“四率一度”达标 ;县到乡( 镇)、乡(镇)到行政村、行政村到自然村(组)通硬化道路;有 35KV 变电站一座,行政村通 10 千伏以上的动力电,电网改造全覆盖;广播电视到自然村覆盖率达到 99;网络宽带覆盖到全乡各行政村、学校和卫生室;通自来水或饮水安全有保障,取水半径不超过 1 公里;乡有标准化卫生院,村
20、有合格卫生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和辍学率在国家规定范围内;行政村有公共服务和活动场所、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标;集镇、村庄城乡环境明显提升,村容村貌整洁、干净、卫生。第三章 建设内容及投资概算规划总投资 247932.453 万元,其中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25362.112 万元,金融贷款 42012 万元,业主投入 16646.43万元,社会帮扶资金 106.23 万元,群众自筹 63805.681 万元。具体建设内容及投资为:一、产业发展规划总投资 79827.24 万元,其中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8576.33 万元,金融贷款 42000 万元,业主投入 15421 万元,群众自筹 3829.
21、91 万元。1.农业产业发展种植业项目 17 个:种植经济林果 1832 亩,其中:种植软籽石榴 200 亩,草莓 120 亩,李子 1000 亩,山楂 500 亩,车厘子 12 亩。种植经济作物 1680 亩,其中:建蔬菜大棚 240亩,种植蔬菜 1090 亩,种植油用牡丹 590 亩。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建设 3000 亩,马铃薯原原种扩繁 1200 亩,马铃薯良种扩繁 1000 亩。中药材种植 1000 亩。2.养殖业在 16 个乡(镇、街道)56 个村(社区)发展养殖项目 41 个,其中:入股新建(发展)温氏家庭农场项目 28 个,发展生猪养殖 55000 头,新建猪舍 6000 平方米
22、;牛(肉牛)养殖项目 8 个,发展牛养殖 1740 头,新建牛舍 10400 平方米;肉羊养殖项目1 个,养殖肉羊 600 只,新建羊圈 300 平方米;山地鸡养殖项目 3 个,养殖山地鸡 80000 只,新建鸡舍 7600 平方米;发展藏香猪养殖项目 1 个,新建猪舍 2000 平方米,养殖母猪 100头,年出栏肉猪 1000 头;发展冷流水渔业养殖项目 1 个,新增虹鳟、鲟鱼集约化精养面积 70 亩。3. 农副产品加工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 3 个,其中:食用菌加工项目1 个,桑葚加工项目 1 个,辣椒加工项目 1 个。4.乡村旅游扶贫建设乡村旅游扶贫项目 5 个,其中:休闲观光农业庄园1
23、 个,农家乐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 4 个。5.小额扶贫到户产业贷款2018 年规划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资金 9040 户 42000 万元,规划财政扶贫贴息资金 6903.86 万元,其中 2016 年发放的8492 户 39287.1 万元三年期贷款需财政贴息资金 1886.41 万元,2017 年发放的 13091 户 63006.27 万元三年期贷款需财政贴息资金 3022.45 万元,2018 年计划发放的 9040 户 42000万元贷款需财政贴息资金 1995 万元。6. 生态扶贫新建太阳能热水器 9703 套,每套补助 1000 元,需资金970.3 万元;新建节柴灶 3744 眼,每
24、眼补助 300 元,需资金112.32 万元。7. 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土地整治项目 564.24 公顷上。二、安居房建设实施农村危房改造 11653 户,其中拆除重建 6423 户(每户补助 2.5 万元),维修加固 4641 户(80%为 1.5 万元/户,20%为1.1 万元/户),托底保障房建设 589 户(5 万元/户)。规划投资82638 万元,其中整合财政涉农资金 25722 万元,群众自筹56916 万元。三、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规划总投资 1610.97 万元,其中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489.34 万元,金融贷款 12 万元,业主投入 3.4 万元,社会帮扶资金 106.23
25、 万元。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85 期 6373 人,需资金 368.63 万元。开展残疾人技能培训 3 期 100 人,需资金 24 万元。开展转移就业培训 375 期 29090 人,需资金 656.71 万元。开展创业培训 8 期 800 人;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培训 80 期 5500 人,需资金 440 万元。预计实现转移就业及劳务输出 28406 人,其中贫困农户实现转移就业及劳务输出 17043 人。四、卫生、计生扶贫规划总投资 480 万元,其中整合财政涉农资金 480 万元。建设贫困村卫生室 16 个,每个补助财政资金 30 万元。五、农村水利扶贫规划总投资 10130.552
26、万元,其中整合财政涉农资金8748.752 万元,业主投入 1222.03 万元,群众自筹 159.77 万元。建综合性项目 221 件,其中:建取水坝 3 道、取水池 41个,铺设饮水管道 1411.5 公里,建蓄水池 164 个增容 7500立方米,建水窖 333 个增容 6660 立方米,安装水表 1955 只,安装水龙头 4067 个,新建和改扩建水厂 4 座,建其他水利项目 22 个,解决或改善饮水困难 54825 户 194792 人。六、农村交通扶贫规划总投资 60315.81 万元,其中整合财政涉农资金60315.81 万元。1. 通行政村硬化路建设。修建行政村公路 8 条 3
27、3.393公里,需资金 2463.91 万元,其中整合财政涉农资金 2463.91万元。2. 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共修建 48 件 46.938 公里,需资金 2346.9 万元,其中整合财政涉农资金 2346.9 万元。3. 50 户以上自然村通道路硬化工程。修建 647 条 1100公里,需资金 55000 万元,其中整合财政涉农资金 55000 万元。4. 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农村公路危桥改造 4 座 86 米,需资金 505 万元,其中整合财政涉农资金 505 万元。七、人居环境提升规划总投资 8950 万元,其中整合财政涉农资金 6050 万元,群众自筹 2900 万元。硬化村内道路(5
28、0 户以上自然村村内道路)270 条116.96 公里 388050.51 平方米,需资金 8040.58 万元;建卫生厕(公厕)56 座 1356 平方米,需资金 381.37 万元;建垃圾池(房)231 座 1032 平方米,购置垃圾箱 89 个,购置垃圾勾臂箱 27 个,建垃圾填埋场 1 座,垃圾清运车 1 辆,需资金196.87 万元;建污水处理系统项目 18 件,排水沟渠 11195 米,需资金 331.28 万元。八、公共活动场所建设规划总投资 2164 万元,其中整合财政涉农资金 2164 万元。1. 村( 居) 民小组活动场建设。建村(居)民小组织活动场所 72 个 5040
29、平方米,规划投资 864 万元,其中整合财政涉农资金 864 万元。2. 行政村公共活动场所建设。建村级文体活动广场 52个 31200 平方米,活动场地硬化面积不低于 600 平方米配套建设篮球场、乒乓球场、体育健身设施,农家书屋达到“六有”标准,需资金 1300 万元。九、广播电视安装广播电视设备 2940 套,规划总投资 5.88 万元,其中整合财政涉农资金 5.88 万元。十、其它规划总投资 1810 万元,其中整合财政涉农资金 1810 万元。1. 雨露计划。实施雨露计划 4700 人。2018 年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含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技工院校,以下同)、高等职业教育的农
30、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每人补助 3000 元,需资金 1410 万元。2.民族团结示范村项目。县民宗局民族团结示范村项目4 个,规划总投资 400 万元,其中整合财政涉农资金 400 万元。第四章 效益分析第一节 经济效益通过实施规划,预计项目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8.5%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13.5%以上,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国家贫困线标准,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县平均水平,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显著提高,经济呈健康持续发展的态势。第二节 社会效益通过实施规划,有效改善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完善教育、医疗、科技文化等社会服务体系,养老保险、新农
31、合、农村低保等社会保障体系。有卫生室的行政村比重达 100%,有合格村医的行政村比重 100 %。贫困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县平均水平,基本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三节 生态效益通过各类新型农村能源、村容村貌整治、生态扶贫项目的实施,天然林得到有效保护,清洁能源得到广泛使用,农村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明显提高,农村人居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第四节 扶贫效益实现古城街道、83 个贫困村和 60588 人贫困人口脱贫退出;脱贫农村人口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贫困群众实现可持续脱贫、增收、致富,贫困乡、村实现可持续发展,贫困发生率降至 3%以
32、下。第五章 组织实施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县级统 筹、乡 抓落实、扶持到村、精准到户” 的脱贫攻坚工作机制。加强县、乡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力量,强化决策部署、统筹协调、督促落实、检查考核的职能。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县委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人大、政协主要领导和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县四班子领导和相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组成。同时,为进一步加强全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工作的组织领导,不断提高工作的统筹性、实效性、持续性,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相关副县长为副组长的全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工作推进协调小组。各乡(镇、街道)也要成立相应工作机构,乡(镇、街道)党(工)
33、委书记、乡镇长(街道办主任)为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县、乡(镇、街道)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各有关行业部门主要负责人是行业扶贫第一责任人,要把脱贫攻坚作为份内职责,加强对本部门本行业脱贫攻坚的组织领导,运用部门职能和行业资源做好扶贫工作,做到项目优先安排、资金优先保障、工作优先对接和措施优先落实“四个 优先” 。第二节 加强部门协作把扶贫开发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采取超常规举措,创新体制机制,建立纵向横向行业部门协作机制,加大扶持力度,打好政策组合拳,强化组织实施,为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保障。健全定点扶贫和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完善多元投入社会扶贫体系,突出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开发,广泛动员个人扶
34、贫,强化“ 挂包帮、转走访” 长 效工作机制。加 强与片区国家牵头单位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定点扶贫单位中国工程院、农工党中央的对接汇报,抓住沪滇扶贫协作机遇,争取更大支持。发挥“1017” 扶贫日社会动员作用,实施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推进爱心企业挂包村帮扶活动。各乡(镇、街道)要广泛动员本地企业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动员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形成全社会支持、参与扶贫开发的良好氛围。第三节 加强责任落实全县县处级领导包保 23 个乡(镇、街道)的脱贫攻坚工作,对所包保乡(镇、街道)的脱贫攻坚工作实行“六包六保”(即包人口核实,保扶持对象精准;包到村到户,保项目安
35、排精准;包监督管理,保资金使用精准;包因户施策,保措施到户精准;包力量整合,保帮扶效果精准;包责任落实,保脱贫成效精准),做到不脱贫不脱钩。各包乡领导亲自研究部署所包保乡(镇、街道)的脱贫攻坚工作,加强工作调研、指导和协调,帮助解决包保乡(镇、街道)脱贫攻坚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完善贫困乡、贫困村脱贫发展规划。第四节 加强跟踪问效坚持客观、公正、公平的原则,建立负责人绩效考核制度,把规划实施的工作业绩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考核指标。考核方法以上级考核下级、同级交叉考核评价为主。绩效考核工作要贯穿于脱贫攻坚日常工作之中,绩效考核体系根据规划实施的具体阶段进行实施调整和完善。各级各部门把
36、实施规划项目列为重要督查事项,对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情况、资金运行和组织实施情况进行专项督查,纪检和审计部门对项目实施的全程进行跟踪监督。建立脱贫攻坚规划监测、评估机制,定期评估规划的实施情况,监督重大项目的执行情况。建立规划中期和末期评估机制,组织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提出规划调整意见。在规划实施期满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终期评估工作。第五节 加强机制创新(一)创新精准扶贫脱贫机制。健全精准识别与动态调整机制,加强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应用,定期对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进行全面核查,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完善公告公示制度。健全精准施策机制,建立完善全县脱贫攻坚项目库,根据贫困类
37、型和成因,对贫困人口实行分类扶持、组合用策,切实做到“ 项目安排精准、资 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健全 驻村帮扶机制, 认真落实 “挂包帮、转走访”工作,按照实际需求精准选配第一书记,精准选派驻村工作队。(二)创新资产收益扶贫机制。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制定资产收益扶贫操作管理办法,在不改变用途的情况下,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投入设施农业、养殖、光伏、水电、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的资产,具备条件的可折股量化给贫困村和贫困户,尤其是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资产可由村集体、合作社或其他经营主体统一经营。强化监督管理,明确资产运营方对财政资金形成资产的保值增值责任,建立健全收益分配机制,确保资
38、产收益及时回馈持股贫困户。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其他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托管、牲畜托养和吸收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三)创新贫困群众参与机制。充分发挥贫困村党员干部的引领作用和驻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致富带头人的示范作用,激发贫困人口脱贫奔小康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建立健全贫困人口利益与需求表达机制,充分尊重群众意见,切实回应群众需求。适合由贫困村、贫困户自主选择和实施的扶贫项目,坚持“依靠群众,发动 群众,为了群众” 的方针,切实做好宣传、组织、引导、发动群众的各项工作,让广大群众参与到项目规划和建设中来。(四)创新资金使用管理机制。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云南省人民
39、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方案的通知(云厅字2016 20 号)和曲靖市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曲办字2016 50 号)等文件精神, 建立完善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方案,明确资金整合目标任务,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制定出台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管理办法,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坚持廉洁扶贫、阳光扶贫,结合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建立健全扶贫资金、项目信息公开机制,保障资金项目在阳光下运行。同时按照“谁分配、谁公开,谁使用、谁公开,分配到哪里、公开到哪里”的原则,采取分级分类的形式进行公告公示。建立常态化、多元化的自我监督约束机制,加强对相关部门监管职责落
40、实情况的追踪问效,对资金和项目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理。财政部门和资金管理使用部门加强对资金管理使用和项目实施的监管力度,确保资金管理使用安全。审计部门加强对资金审计监督。发挥扶贫对象的主体作用,引导扶贫对象参与扶贫资金监管;充分利用社会监督手段,驻村工作队、村基层组织、扶贫志愿者、社会组织、媒体等参与扶贫资金监管。建立健全举报受理、反馈机制等,全面接受社会监督。建立扶贫资金违规使用责任追究制度,推进扶贫开发领域反腐倡廉建设,对贪污腐败现象“零容忍 ”,纪检监察机关对 扶贫领域虚报冒领、截留私分、贪污挪用、挥霍浪费等违纪违规问题,坚决依法依规惩处。(五)创新贫困退出考核机制。围绕落实脱贫
41、攻坚责任制,按照既重数量更重质量的要求,建立贫困乡、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出列考核办法,建立扶贫工作责任清单。建立贫困乡镇脱贫摘帽和减贫成效奖励机制,贫困乡镇脱贫摘帽报市进行考核奖励,县对贫困村退出和贫困人口脱贫退出进行考核奖励。建立完善扶贫荣誉制度,以县委、县政府名义对脱贫攻坚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企业、组织和个人给予表彰。(六)创新项目后续管理机制。严格实行项目公示公告制、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项目目标考核和绩效目标管理制、问责制及项目后续管理制。建设项目一经批复下达,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调整和变更,因特殊情况需要变更的必须严格按管理权限逐级上报批复后,方可实施,确保项目建一件,合格一件,
42、质量达标一件。项目建成后,及时建立和完善后续管理长效机制,加强督促检查,适时跟踪问效,强化后续管理,确保项目长期发挥效益。第六节 加强宣传动员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党报党刊、工作简报、宣传标语、黑板报及召开动员会、干部会、村民代表会议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意义、扶持政策和具体目标要求,使各项工作要求具体化、明晰化,补助标准公开化、透明化,增强干部群众的感性认识,激发脱贫致富、建设家园的动力,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全县脱贫攻坚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及时将全县脱贫攻坚项目建设情况及成效、成功经验及做法、先进人物事迹等进行广泛宣传,充分发挥宣传工作鼓舞群众、舆论引导、推介典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