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5.15 新中国的外交 教案(华师大版八年级下) (7).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979550 上传时间:2019-03-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15 新中国的外交 教案(华师大版八年级下) (7).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5.15 新中国的外交 教案(华师大版八年级下) (7).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5.15 新中国的外交 教案(华师大版八年级下) (7).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5.15 新中国的外交 教案(华师大版八年级下) (7).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15 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科学习使学生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和过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及在其指导下新中国外交取得的成就;掌握“万隆精神”的确切含义。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学生的比较能力。领略周恩来总理的外交风范。3、德育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认识新中国在国际上自主形象的确立,是经过了与国际帝国主义的干涉和破坏进行坚决斗争的结果,表现了中共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非凡气度教学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教学难点正确

2、分析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建国初的外交方针所涉及到的国内外复杂形势;对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的正确理解。 教学方法讲解法、练习法、问答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建国前中国的外交史就是一部屈辱史,上学期我们学习了签订南京条约 、 辛丑条约等历史事件,从这些事件可以看出,建国之前的我国的外交是不平等,不独立,无自主权的,即所谓的“弱国无外交” 。过渡:但新中国成立后,从根本上改变的这种状况,我们先看建国后执行的外交政策。讲授新课: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教师讲解新中国成立前夕,为制定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毛泽东主席提出了一些政策思想。1949 年

3、3 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同年 9 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对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政策分别作出了重要的规定,为建国后的外交工作指明了方向。新中国建立后执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1949 年 10 月 2 日,中国和苏联建交。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随后又有 16 个国家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所以在建国第一年我国就同 17 过建交。当然在外交取得重大成果的同时,以大洋对岸的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却对新中国采取了

4、敌视的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沿海实行封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是国家领导人,那你要怎么办才能改变局势呢?(走出去)展示毛泽东访问苏联的情景。过渡: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一大特征,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的确立,有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新中国发展与其他国家友好关系的准则。那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如何提出来的呢?它的提出,对于新中国的外交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教师: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相关内容,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过程。学生看书:教师:50 年代初期,毛主席强调,中国愿意同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和平共处

5、。从新中国成立到 1953 年,我国同 19 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其中 7 个是邻国。周恩来总理是新中国外交的参与决策者和直接领导者,遵循毛泽东的上述思想和决策,总结建国后的外交实践和国际关系史经验,1953 年底中印两国总理通过外交途径商定,双方政府代表就解决中国西藏地方同印度的关系问题 12 月在北京开始谈判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 年,中国政府同印度和缅甸政府分别发表联合声明,确定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从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宣告诞生。后来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过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6、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求同存异”的提出,及时扭转会议的方向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威力的大展示。下面我们来看万隆会议的具体内容。二、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1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教师引导:请同学们从课本中找出相关的对万隆会议背景的描述。学生看书:学生回答:1955 年,众多亚非独立国家的首脑,聚集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教师讲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帝国主义势力遭到严重削弱,世界被压迫民族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亚非地区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亚洲首先冲破了殖民体系的枷锁

7、, 1954 年 12 月底,南亚 5 国总理在印尼茂物举行会议,研究召开亚非会议问题。在亚非国家和平中立倾向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经过亚非国家的共同努力,亚非会议排除了帝国主义的干扰和破坏,如期举行。2 “求同存异”的提出 教师讲解会上,大多数代表的发言在基本点上都是一致的。由于与会国家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着差异,加上历史遗留问题造成的某些国家之间的隔阂,彼此间存在分歧是难免的。美国利用这些分歧,把矛头指向中国。会议气氛由此相当紧张,引起普遍忧虑和不安。在这种形势下,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总理发表讲话,向与会各国表明:“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 ,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

8、来立异的” 。他深刻地论述了亚非国家间存在着广泛的求同基础,周总理还就关于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问题、关于有无宗教信仰自由问题、关于所谓颠覆活动问题,以确凿的事实和令人信服的论述回答两天来少数代表对中国的误解和指责,阐明中国政府的立场和政策。周总理的发言不仅驱散了两天来在会议上空一度凝聚起来的阴云,而且及时地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完成,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课堂小结晚清沉痛的历史告诉我们:“弱国无外交。 ”而今天的中国已不再是晚清王朝,中华民族经过百年的抗争,已结束那段屈辱的历史,正以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板书设计第 15 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二、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1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2 “求同存异”的提出教学反思1、在讲课过程中采用时政新闻比较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大量运用“材料学习法”与“情景教学” ,使学生在思维发展的同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