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5 课 汉武帝“大一统”一、课标内容 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七国之乱 推恩令 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公元前 119 年对匈奴的战争通过对“汉武帝的推恩令有何高明之处”的问答,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对“儒家思想对我们现代生活有哪些影响”的联想,培养学生的联系实际的能力。来源:学科网通过对“汉武帝时取得对匈奴战争胜利的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对“汉武帝采用哪种学说好”的讨论,培养学生敢于立论的创新品质和利用论据论证观点的思辩方法。2、过程与方法感知“推恩令” 、独尊儒术、对匈奴战争等史实,积累对汉武帝时
2、代的认识,理解汉武帝“大 一统”的时代特征。学会运用已有知识和时代条件分析问题的方法、联系生活理解历史知识的方法、敢于立论和善于论证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统治地位,是文化专制主义的表现,但儒家文化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其合理和值得弘扬的一面。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制止了匈奴族的暴虐行为,保证了边地的安定和中原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为通西域和开辟丝绸之路提供了条件。汉武帝通过政治、思想、军事等措施,巩固了秦朝建立起来的大一统国家,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而经济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从而认识到经济发展对
3、综合国力的支撑作用。三、教法学法 问题导 学探究法2、新课教学(一)王国问题的解决1、王国问题的出现提问:汉初为什么会出现王国问题?联系秦朝内容,指出秦朝废除了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但秦朝灭亡后,汉初统治者错误地总结秦亡教训,认为秦朝早亡,是由于没有分封同姓王来拱卫皇室,于是在汉初恢复了分封制,分封了许多同姓诸侯王,出现有些地方实行郡县制、有些地方实行分封制的郡国并行的地方政治体制。提问:诸侯王在王国内有哪些权力?带来什么影响?学生阅读后,回答:诸侯王在王国内拥有行政、财政、军事独立的 权力,实际上是形成许多独立王国。诸侯王势力的发展,严重威胁中央政权的统治,景帝时出现了吴楚
4、七国之乱。2、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提问:七国之乱是怎么回事?是怎样平定的?学生自学小字内容,然后由一学生来讲述。有条件的可放映七国之乱的一些历史影视资料。提问:汉景帝为解决王国问题,先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可由学生归纳:按晁错建议进行削藩;平定七国之乱;平叛后收回王国内的行政权,诸侯王只能收取租税。指出:汉武帝继位后,为解决王国问题做了进一步努力,实行了两个重要措施。3、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削夺列侯爵位提问:“推恩令”是怎么回事? 学生阅读教材小字,然后由一学生讲述。提问:想一想,汉武帝的“推恩令”有何高明之处?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指出:手法高明。表面上是对诸侯王嫡长子以外其他子弟进行推恩分封,实际
5、上把王国实力分散了,使诸侯王无力对抗中央;再者,诸侯王其他子弟由于皇帝“推恩”能得到封地,也对皇帝感恩戴德。指出:由于“推恩令”的实行和后来削夺大批列侯爵位,汉武帝基本上解决了王国问题,郡县制成为地方普遍推行的一种行政制度,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国家统一得到巩固。指导学生观察西汉疆域图 。提问:西汉的都城在哪里?说一说它的疆域四至;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指图回答,并引导得出结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到汉武帝时得到巩固和发展。(二) 、独尊儒术1、汉武帝为什么要独尊儒术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教师进行归纳,着重指出两点:汉武帝要解决王国问题,加强皇权和中央权威,就要实行思想统一;儒生董仲舒发展了儒家学说
6、,特别是他的“大一统”思想很对汉武帝的胃口。来源:学科网2、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提问:儒家思想是什么时候创立的?孔孟对儒家思想是怎样阐述的?为什么在秦朝儒家受到严厉的打击?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孔孟所讲的儒家思想只讲到为政宽厚爱民的“仁”、 “德” ,而没有讲到加强皇权和中央权威,实行法治,所以秦始皇不喜欢。指导学生看“董仲舒”像,简略介绍其生平,指出:董仲舒发展了儒家思想,他在坚持孔孟儒学“仁政” 、 “德治”的基础上,又吸取了法家等其他各家的思想,提出了“大一统”的学说。提问:“大一统”的思想内容有哪些?他的哪些说法,很合汉武帝的胃口?学生自学、卡通问答内容,由一学生讲述,然后讨论第
7、二问。教师重点指出:“大一统”思想把皇权神化,强调全国臣民和诸侯王服从皇帝,这很对汉武帝加强皇权和打击王国势力的心思。这样经过改造后的儒学,既讲仁德爱民,又讲加强皇权和国家一统,统治手段刚柔相济,自然成为统治阶级的最佳选择,也就得到汉武帝的采用。3、 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措施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还可放映汉代讲学图和介绍太学的历史影视资料。要求学生归纳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措施:排斥其他学说。大兴儒学教育。任用儒生做官。提问: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有什么影响?学生议论,教师可作如下诱导:儒家思想从此确立了统治地位,统治中国几千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有利于统一人们的思想,有利于加强皇权和国家统一。是一种文
8、化专制主义,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争鸣和科学进步。提问:想一想,儒家思想对我们现代生活有哪些影响?我们应怎样评价儒家思想?让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时可参照后面的思考题点拨与活动提示。(三)与匈奴的战争1、匈奴族重新崛起与汉初“和亲”提问:匈奴生活在什么地区?是不是国内民族?它是什么时候在北方崛起的?秦朝对匈奴采用什么政策?学生回顾作答。提问:秦末汉初匈奴又怎样重新崛起?有什么功绩?指出:匈奴统一了蒙古草原,实现了中国北方游牧地区的统一,对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也做出了贡献。提问:匈奴重新崛起后,给汉朝带来什么危害?汉初对匈奴采取了什么对策?效果怎样?学生阅读回答后,教师指出:危害有重新占
9、领河套;“白登之围”兵困刘邦;不断南下扰掠,严重威胁西汉王朝的北部安定和边民的安全。汉初“白登之围”反映了西汉国力衰弱,不足以抵抗匈奴,因而实行和亲政策。和亲政策有利于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但在当时有屈辱性质,也不能阻止匈奴南下掳掠。2、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提问:汉武帝为什么要北击匈奴?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重点指出:匈奴南下掳掠,严重威胁北部安定和国家安全;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有物质基础;汉武帝要加强中央权威和维护国家统一,想有所作为。提问:汉武帝开展了多次对匈奴的反击战,最著名的是哪一年的战争?派了哪两个大将?战争情况怎样?这次战争有何意义?指导学生看图,还可放映有关历史影视片。 关于意义,
10、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从此解除了匈奴对北部边郡的威胁;巩固了国家统一局面;有利于保护中原先进 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此后沟通与西域的联系和开辟丝绸之路提供了条件。指导学生观看霍去病墓图,提问:你们还知道卫青、霍去病哪些事迹?他们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让学生讲述其他有关两位大将的知识和评价其精神。关于精神评价,可诱导:能征善战、勇于报国、不计较个人利益、有事业心等。学生任答其中一点或其他言之成理的都予肯定。3、东汉时南北匈奴的迁徙提问:东汉时匈奴分裂为哪两部?这两部是怎样迁徙的?指导学生阅读了解即可。还可指导学生阅读史海拾贝昭君出塞内容。小结提问 1、汉武帝当政时面临哪几大社会问题?为解决这些
11、问题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你如何评价汉武帝巩固和发展国家的“大一统”?提 示:面临的问题:王国问题;思想统一问题;匈奴问题。措施与效果: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 ,削夺列侯爵位解决了王国问题。思想统一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排斥其他学说、大兴儒学教育、用儒生做官)从此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地位。匈奴问题公元前 119 年派卫青、霍去病领兵大败匈奴从此解除匈奴对北部边郡的威胁。评价“大一统”:加强了皇权和中央权威,巩固和发展了秦朝建立起来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进步意义。但文化专制主义不利于学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穷兵黩武,劳民伤财,造成国家虚耗,加重了人民负担。 提问 2、 想一想
12、,汉武帝时为什么能取得 对匈奴战争的胜利?提示:见后面的思考题点拨与活动提示。提问 3、你怎样看待秦汉时期汉匈两族的关系?提示:见前面的难点阐释。提问 4、议一议,汉武帝当时是采用儒家学说的好,还是采用法家或墨家、道家学说的好?各说说自己的理由。提示:见后面的思考题点拨与活动提示。六、思考题点拨与活动提示(一)课中 题1、想一想,汉武帝的“推恩令”有何高明之处?提示:一是手段高明。如果直接削藩,诸侯王会抵制。而这里采取一种巧妙的削藩办法,皇帝和诸侯王要“推恩”给诸侯王其他子弟,将王国土地也分封给他们,这样“推恩”分封符合情理,诸侯王不好抵制,这就减少了削藩的阻力。二是效果好。一方面通过“推恩”
13、分封,王国实力被越分越弱,无力对抗中央;另一方面诸侯王其他子弟由于也能分封土地并授爵为列侯,他们对中央也感恩戴德。来源:学+科+网来源:学_科_网2、想一想,儒家思想对我们现代生活有哪些影响?提示:学生如答出下列一点或其他言之成理的,都要肯定。如:关爱别人的“仁”的思想,为政者爱护百姓的“德”的思想, 强调正义感和社会责任的“义”的思想,待人以礼的“礼”的思想,善于进退的“智”的思想,做人要讲诚信的“信”的思想, “以和为贵”的和平思想等。(二)课后题1、想一想,汉武帝时为什么能取得对匈奴战争的胜利?提示:汉武帝时,经济高度发展,兵强马壮,国势强盛;通过解决王国问题和提倡“大一统” ,加强对国
14、家的统治;汉武帝有雄才大略,善于用人和用兵。2、议一议,汉武帝当时是采用儒家学说的好,还是采用法家或墨家、道家学说的好?各说说自己的理由。提示:此题可采用辩论方式解答,关键看敢于立论和善于结合已学知识和时代背景进行论证的能力。各种立论及论证可作下列参照:法家说:因为法家强调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以法治国。当时国力强盛,汉武帝有加强君主权力的愿望;其次,解决王国问题和对匈奴战争,都需要加强中央集权;另外,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人们放任自流,也需要加强法律制度以对社会进行规范。墨家说:因为墨家从劳动人民的立场出发,主张人们互爱互利,反对不义战争,选贤任能,反对奢侈浪费。当时国家虽富,但人民生活不一定真正有了改善;再者,对匈奴战争会劳民伤财。道家说:因为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汉初无为而治,休养生息,人民安居乐业,效果好。政府追求作为,违背自然法则,效果不一定好。 儒家说: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家学说,一方面继 续强调实行仁政和德治,另一方面主张加强皇权和国家一统。汉武帝时,一方面要继续实行仁政和德治,关心和改善人民生活;另一方面又要针对王国问题和匈奴问题采用强有力的手段加强皇权和维护国家一统。因此,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家思想是汉武帝最理想的选择。九、教学后记来源:学科网 ZXX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