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九课 心有他人天地宽备课资料一、本课设计意图1.本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宽容的内涵以及为什么要宽容。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把握平等的内涵,知道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懂得什么是尊重,懂得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德和秩序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能力目标在生活、学习中能够以自己的行动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在生活、学习中能够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德和秩序。情感态度目标体验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对己对人所带来的情感上的慰藉。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初步形成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
2、人、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2.本课安排的依据(1)学生面临的问题针对部分学生自我中心、心胸狭隘的心理状况。现实生活中,有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只关注自身,缺乏谦让,对他人缺乏包容之心,以至于心胸狭隘、处处设防,甚至对人怀有敌意。事实上,宽容是一个人品德的重要内容,不善于宽容、体谅,就无法适应人际关系的要求,更无法形成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团队精神。培育学生的宽容之心,不仅有助于搞好人际关系,更有益于自己的发展与提高。针对少数学生不能平等待人的现状。虽然人从外表到内心是各不相同的,但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在这方面有些学生的认识较为模糊。例如,有的学生自恃家境优裕,处处显得高人一等;有的学生自恃体力
3、出众,以致凌弱欺生;有的学生因为生理上的缺陷而受到同学的歧视;有的同学因为学业上的问题而受到同学嘲弄。种种现象表明,培育青少年学生的平等意识,使他们不自傲不自卑,是当代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针对有些学生不善换位思考的心理状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句古训,它要求在人际交往中善解人意,在以某种方式对待他人之前,首先要设身处地地想一想,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然而,一些学生在与父母、老师、同学的交往中在这方面有明显的缺陷。在自我中心意识的支配下,他们习惯于只考虑自己,而不习惯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体验他人的情感世界。由此可见,使学生能够做到想人所想、急人所急也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针对少数学
4、生在尊重他人和尊重社会方面所存在的缺陷。尊重是对人和事物的尊敬,尊重首先是对人的尊重,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对社会、对自然的尊重。在青少年中,有一些人与人交往中缺乏起码的尊重,以致伤害他人情感的事时有发生;在社会生活中,一些人不理解爱护公共环境与设施、遵守公德和秩序也是对人尊重的体现,等等。这些都说明了现代青少年学生需要补“尊重”这一课,否则就无法与周围的人友善相处。(2)课标的具体要求本课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交往的品德”:“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知道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能够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体、智
5、能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体会和谐的共同生活需要相互尊重、理解宽容和相互帮助,懂得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德和秩序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二、本课内容结构及整体教学建议1.本课内容结构本课设计了三个框的内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平等尊重你我他”。第一框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第一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由“金无足赤,人各有别”和“宽容他人,悦纳自己”两目组成。第一目“金无足赤,人各有别”。通过清朝大学士张英的故事引出宽容的基本内涵,说明了宽容是美德的重要内容,我们的生活需要宽容。接下来的活动说明了人与人是不一样的,正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需要相互宽容,需要彼
6、此尊重。最后说明人非“圣贤”,人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需要得到他人的宽容。第二目“宽容他人,悦纳自己”。通过同学之间的误会演绎的故事说明宽容是一种境界,一个人真诚地宽容他人的过失,他就能赢得友谊,他就掌握了一种自我提高的有效方法。接下来,通过公共汽车上的两组情境说明宽容利人利己。最后通过一组观点的辨析说明宽容是有原则的,是有策略的。第二框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第二框“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理解至上,善待他人”两目组成。第一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过同学之间起外号的事例说明了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采取什么方式对待他人,首先要设身处地地替对方想一想。接着
7、,通过小乔的事例说明,如果我们时时处处都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体验他人的情感世界,我们就能融洽、友善地与人相处。第二目“理解至上,善待他人”。通过“管鲍之交”说明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就是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接着,通过小蓉与母亲的事例说明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是达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最后,通过一组欣赏他人的活动说明对他人多一分欣赏,就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友善、多一分爱心。第三框 “平等尊重你我他”第三框“平等尊重你我他”由“人生而平等”和“尊重从我做起”两目组成。第一目“人生而平等”。通过周总理与一个普通工人的故事说明尽管每个人的地位与条件不同,但人生来平等,这种
8、平等应该得到充分尊重。接着通过活动进一步说明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正是这种差异才是我们尊重人、平等待人、取长补短的现实基础。最后通过设计如何对待残疾人的活动说明应该平等对待那些处境不利的人,自觉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第二目“尊重从我做起”。通过活动说明在交往中每个人都是富有尊严的独立存在的个体,受到他人的尊重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接着通过案例说明遵守规则是尊重社会的底线,尊重社会就表现为遵守规则、承担责任和维护权利等方面。最后进一步说明尊重自然与尊重他人、尊重社会息息相关,人类有责任和义务尊重无私奉献的大自然。2.总体教学建议(1)课时安排本课 3 课时,每框各 1 课时
9、。(2)课前准备课前要求学生收集平等、尊重方面的资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可以准备与课文相关的音像资料,如平等/不平等方面的资料、尊重/不尊重方面的资料,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穿插使用。(3)教学理念认知与体验的结合是本课教学的理念之一。宽容、平等、尊重、换位思考等问题需要从内涵上界定清楚,使学生明白这些交往品德的涵义,从而使行动更符合规则的要求。强调理解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的体验,缺乏体验的认知是空洞的认知。在活动中放手让学生去体验,方能使认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并能自觉地转化为行动。把教学内容与师生互动密切配合起来也是本课教学理念之一。宽容、尊重、平等、换位思考等应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行动过
10、程中,教学过程也应该成为实践这些交往品德的过程。师生互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4)教学方法本课内容属于交往品德的范畴,这方面的题材在日常生活和文献资料中都有着丰富的资源。在课外,建议让学生运用调查法、访谈法和文献法,积累第一手材料。这本身就是受教育的过程,同时也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在课内,建议教学方法的选择突出活动、体验与反思。活动是本课教学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交流互动是本课教学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体验是活动教学的题中之意,有没有体验是衡量活动是否深入的重要标志;反思也是在活动与体验基础上的自然延伸,反思是情感与理智交融结合的产物,也是教学深入的标志。将这些课内、课外方法有机结合
11、起来方能保证本课教学的成功。(5)社会实践活动第一,以宽容、平等、尊重、换位思考等为题走访有关人士,如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知识分子、公务员等,让他们谈谈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并收集他们生活中正反两方面的事例。第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结合走访所得,写一篇与宽容、平等、尊重、换位思考等有关的小论文,题目自定。3.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框 题 教材内容分析 教学建议第一框海本框由两目组成。金无足赤,人各有别宽容是指宽厚和容忍、原谅和不计较他人。自古以来,宽容就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备受人们称道,课在分析张英的故事时,在赞扬古人宽厚忍让的同时,要着眼于宽容结果的分析。如果不宽容可能引纳百川,有容乃大文中所举清朝
12、大学士张英的故事就是要说明宽容的力量以及对“宽以待人”的颂扬。人世间找不出完全相同的两个东西,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正因为这样,对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差异的宽容也就必不可少。课文中所举小娱和小乐的事例就是要说明这一问题,由此说明求同存异是宽容合作的基础。本目最后围绕“冲突”问题进一步讨论与分析宽容问题,说明在现实中无意伤害与被伤害是难免的,只要本着尊重与真诚的原则,就能够得到对方的宽容。宽容他人,悦纳自己课文一开始就以小培和小亮之间发生“误解”的故事为题,让学生展开讨论,目的是使学生明白对人宽容不仅能够赢得友谊,而且也是自我提高的一种方法和一种境界。发生在公共汽车上的两个画面进一步
13、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由此说明善于宽容的人会受人尊敬,而不善宽容的人则时刻都会生活在烦恼之中。最后出示了一组观点让学生辨析,以此说明宽容并不意味着是非不分、爱憎不明。宽容是有原则的,是要讲究策略的。宽容不仅是对他人而言的,也包括自己在内。起什么后果,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思考。小娱和小乐的事例说明性格不同的人可以成为要好的朋友。这里要着重分析他们能够成为好朋友的原因。这个原因也正是课文所要表达的观点:正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宽容就显得特别重要。宽容是解决“冲突”的良方。这里不妨让学生探讨:如果没有宽容,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形。在突出分析“误解”原因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说出从中所受到的启发。为增强活
14、动的感染力,在探讨公共汽车上所发生的事例时,建议让两组学生进行表演,然后探讨两种情境可能产生的结果。辨析的目的在于澄清某些观点,要尽可能让学生把心中所想表达出来,不要急于下结论。第二框换位本框由两目组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论语中的一句话,课文引用的目的旨在说明自己不愿做的事就不要强加于人,在人际交往中要善解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要做深入分析,一是要讲清其本义,二是要分析其引申义,再结合“起外号”的事例进一步分析它思考,与人为善人意,对人持平等、尊重、友善的态度。课文中所列“起外号”的例子也正是要说明这一问题。接着,课文进一步引用论语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5、”的话语说明一个人不能只顾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忽视他人的存在,更不能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代价来谋求自己的利益。课文中小乔的事例就是要帮助学生认清上述道理。理解至上,善待他人课文一开始就引出了“管鲍之交”这段历史佳话,以此说明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就是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接着,课文以小蓉故事为题材设计了一组活动。活动紧紧围绕“角色置换”展开,说明了换位思考的实质是对交往对象的切身关注,深入对方的内心世界。最后,课文展示了一组以“欣赏”为题材的活动,使学生明白一个人对周围的事物应多持欣赏的态度。多一分欣赏,就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友善,多一分爱心。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小乔事例的关
16、键是她只关注自己的存在,而漠视了他人的存在。要启发学生广泛分析,寻求真正的原因,再结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进行理性的提升。作为一段传统佳话,“管鲍之交”无疑是教育学生的好材料,但要注意剔除其中具有封建色彩的内容,提取这个故事的现代意涵。这个活动要突出情感的作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进入角色的内心世界,在体验中受教育。要指导学生为什么要学会欣赏别人,欣赏能给自身带来什么益处,同时要指导学生掌握欣赏别人的一些方法和技能。4、疑难问题解答(1)为什么说宽容是有原则的?宽容是一种美德,生活中需要宽容。然而,宽容并不意味着是非不分、爱憎不明;也不是曲直不清、麻木不仁。宽容是有原则的,应讲究一定的策
17、略。第一,宽容表现为宽厚、容忍,不与他人计较,这是人的素养的体现。对待家人、对待同学、对待朋友,包括对待生活中的其他普通人,宽容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有了这一原则,一个人的生活就会远离烦恼、心灵宁静。第二,宽容并不意味着事事都要做出忍让,因为事情有大小之分。对于重大的事情,特别是与集体的利益、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利益息息相关的事情,要分清是非、敌我,不能含糊,要做出明确的决断。第三,对待生活中的“坏人”“恶人”,不能盲目迁就。当一个“坏人”“恶人”在做坏事的时候,决不能采取所谓“宽容”的方式,而要挺身而出,制止罪恶行径,决不姑息迁就。“宽容”一个罪犯,意味自己犯了包庇罪。第四,对于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件
18、,需要区分有意的与无意的。对来自对方无意的伤害,在可能的情况下要讲究宽容的原则;而对有意的伤害,特别是恶劣的伤害,在讲究方式的前提下应该奋起反击,必要时应诉诸法律。(2)怎样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出自论语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从自己的情感、需求出发,以己度人、推己及人。它体现为人际间的善意共存意识,即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要把他人当作自己一样来对待。与人相处,既不丧失自我,又能为他人着想。第二,换位思考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心理机制,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是换位思考的基本方式。一个
19、人在与他人发生摩擦时,如果能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问题,就容易化解矛盾。关键在于切实地关注对方,深入对方的内心世界。第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另一层意思是:难道自己喜欢的事就一定能够强加于人吗?答案是否定的。自己喜欢的,未必是别人喜欢的。如果把自己喜欢的事强加于别人,这是另一种形式的专制,从根本上讲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是相悖的。(3)怎样理解“人生而平等”?平等是人类社会一直追求的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人们对平等的理解也千差万别。我们的理解有以下几点。第一,人与人的平等首先是人格与法律地位上的平等。在人格上,每一个人都有做人的尊严,这种尊严不受
20、其他任何因素的影响,应该得到充分地尊重;在法律上,每一个人都平等地享有法定的权利,法律社会的任何一个公民都拥有与任何其他人同等的权利。第二,人与人的平等不以富贵、贫贱以及智、愚来衡量。家境上的贫与富不能代表一个人的身份与地位,更不能成为不平等对待的理由;智力上的优与劣更多地取决于遗传和所能接受的教育与训练。由于众多的原因,智力上的劣势常常成为有意与无意的不平等对待的理由,这与“人生而平等”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第三,人与人的平等不以体貌特征来衡量。人的外貌上的特征、人的体力的强弱只是人与人差别的一种外部反映,不应该成为不平等对待的理由。一方面,受到不平等对待的弱势者要为自己的地位据理力争;另一方
21、面,这方面有优势的人也不能自认为“高人一等”而歧视他人。第四,在学校生活中,“人生而平等”更多地表现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在学校的一切活动中,作为一个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学业成绩的好坏不应该成为不平等对待的理由。在学校里,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享受受教育权,有权利参与学校组织的一切活动。三、评价建议1.评价重点理解宽容的内涵以及宽容的原则;认识换位思考的实质并掌握换位思考的技能;初步形成平等待人、尊重他人的意识。2.评价方法认知方面:注重对有关问题的理解,如宽容、换位思考、平等、尊重的内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实质。情感方面:注重对活动情境的体验。如根据课文情境,让学生说出或写出自己的内心体验,以此考察其情感态度。行为方面:注重能力的养成。如,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既表现为一种关系,也表现为一种能力,这就是理解他人的能力。通过换位思考、欣赏他人、平等待人等主题活动,都能够考察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