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全国自考办指定网络课程辅导网站 全国十佳网络教育机构 华夏大地教育网 www.edu- 中国远程教育领航者 自考网络辅导第一校园 本套试题共分 23 页,当前页是第 1 页-文学概论全部笔记两个方面用(一)(二),三个方面用(1)(2)(3),四个以上方面用(四字以上才用)六个以上方面,1.2.3.4.5.6.7.特别用 1)2)3)(参:参考书页)(详见:具体阅书)第一章文学观念1、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是对“什么是文学”的回答。(参 18)2、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文本、读者(或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参 20)3、完整的文学活动构成:文学四要素,及其间包含的“体验、创作、接
2、受”三个过程。(参 21)4、历史上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再现说、表现说、实用说、客观说、体验说。(参 23)5、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6、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7、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一般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8、客观说:把“作品”抬高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和独立的“身份”,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
3、谓的“客观化走向”。9、体验说: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简示再现说:作品(摹仿或再现)世界表现说:作品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实用说:作品读者(所利用)客观说:作品(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完全客观的性质和独立的“身份”)体验说:读者(意向性的体验)作品10、表现说的基本倾向:(1)文学本质上是诗人、作家的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情感涌动时的创造,是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2)表现说也主张以外部现实作为对象;(3)诗人可以描写平凡的事物,但要使事物以不平凡的色彩呈现出来。10、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样式,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
4、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参 41)11、文学观念包含的五个命题:(参 41)文学是一种文化样式;文学是一种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聚;文学是作者与读者沟通情感的一种独特渠道;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全国自考办指定网络课程辅导网站 全国十佳网络教育机构 华夏大地教育网 www.edu- 中国远程教育领航者 自考网络辅导第一校园 本套试题共分 23 页,当前页是第 2 页-12、根据塑造艺术形象的材料和手段的不同,艺术的分类有:(参 42)表演艺术(如音乐和舞蹈);造型艺术(如绘画和雕塑);综合艺术(如戏剧和电影);语言艺术(指以语言为材料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艺术,即文学)
5、。13、视界融合:对同一个对象,人们理解的视界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断生成的。(参 42)14、广义的文化:凡人类创造的一切,不论精神方面的,还是物质方面的,都可以成为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参 45)15、狭义的文化:是个人的素养及其程度。包括受教育程度、知识的多少、涵养的有无等。(参 46)16、文学的文化意义:(参 49)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的生存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17、“文学阅读”可分为:品质阅读、价值阅读(参 55)18、西语文学中的“品质阅读”:指“试图尽可能完善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
6、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19、汉语文学中的“品质阅读”:首先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途等,进一步再关注到情景、人物和情节。20、价值阅读:表示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参 57)21、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参 71)22、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23、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参 72)24、审美得以实现的四个层面:主体心理层;客观对象层;心理时空层;历史文化层。25、文学审美活动
7、的特点:(一)广阔的包容性;(二)深刻的思想性。(参 49)26、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27、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性、审美特性的结合)的具体内涵:(参 81)第一,从性质上看,有集团形象性又有人类共同性;第二,从主体把握对象的方式上看,是认识又是情感;第三,从目的功能上看,是无功利性的又是有功利性的;第四,从文学反映生活的形式看,须假定性又须真实性。28、人的经历分为:(一)纯经历性的;(二)体验。(参 93)29、作家的体验有哪些特征:(1)情感的诗意化、(2)意义的深刻化、(3)感受的个性化30、移情:我们把
8、自己的情感移置到事物里去,其结果是使事物更接近我们,更亲切,更易于被我们理解。(参 98)31、反刍:主体对客体的体验。(参 100)32、艺术的启示;在换了一个视角后,重新审视自己的体验,以便看到通常未注意的方面,即事物的深义和诗意的方面。(参 101)全国自考办指定网络课程辅导网站 全国十佳网络教育机构 华夏大地教育网 www.edu- 中国远程教育领航者 自考网络辅导第一校园 本套试题共分 23 页,当前页是第 3 页-33、体验在文学中的功能:(一)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二)使艺术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34、超越的几层意思:(参 105)第一层,意思是获得对对象本身的超越;第二
9、层,意思是获得“童心”,对传统的陈规旧习和既定成见实现超越;第二章文学语言组织1、文本:一般来说,是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在具体场合中,文本总是根据一定的语言衔接和语义连贯规则组成的整体语句,它未经读者阅读,只是一份写出来或印刷出来的语言产品(如书)。2、文学文本:指由作者创作出来的供阅读者阅读而尚未阅读的语言形态。3、文学作品:指已经读者阅读并赋予其一定读法的语言形态。4、文学文本的特点:(参 113)第一,总是指一种实际语言形态;第二,往往要表达某种相对完整的意义;第三,总是被创造出来供读者阅读和接受的。5、“层面论”的理论内涵:(参 120)(1)文本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构造,所以语言是必不可
10、少的要素;(2)这种语言构造总是要表达一种活生生的艺术形象,故形象不可或缺;(3)这种由语言表达的艺术形象总是要指向某种深厚的意蕴世界。6、文学文本的三个层面:(参 121)(1)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直接和基本的存在方式;(2)文学形象系统是文学语言组织所显现的感性生活画面;(3)文学意蕴世界是文学语言组织及其显现的感性生活画面所可能展现的深层体验空间。7、文学文本的语言性:指文学文本所具有的基本的语言特征,该特征是其他一切特性所得以生成的基础。8、语言结构:是语言集团语言的总模式。(参 124)9、言语:是在特定语境下个人的说话活动。10、两者之间的关系:(一)区别:(1)语言结构指的
11、是从一代人传到另一代人的语言系统,包括语法、句法和词汇,而言语则是指说话人可能说或理解的全部内容;(2)语言结构指语言的社会约定俗成的方面,言语则是个人的说话;(3)语言结构是一种代码,而言语则是一种信息。(二)联系:两者紧密相联而且互为前提(1)要言语为人所理解,并产生它的一切效果,必须有语言结构;(2)要使语言结构能够建立,也必须有言语。(3)语言结构既是言语的工具,又是言语的产物。11、语言革命:胡适提出,1.言之有物,2.不模仿古人,3.讲求文法,4.不无病呻吟,5.不滥调套语,6.不用典,7.不讲对仗,全国自考办指定网络课程辅导网站 全国十佳网络教育机构 华夏大地教育网 www.ed
12、u- 中国远程教育领航者 自考网络辅导第一校园 本套试题共分 23 页,当前页是第 4 页-11、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是一种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参 137)12、文学语言组织的三种特性:(1)是一种语言性构造;(2)具有整体性;(3)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13、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1)语音层面、(2)文法层面、(3)辞格层面。(参 140)14、语音层面: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包括节奏和音律。(1)节奏:是文学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语音在一定时间里呈现的长短、高低和轻重等有规律的起伏状况。节奏的具
13、体表现:长短型、高低型、轻重型。(参 146)(2)音律:也成声律、声韵或韵律,是文学的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由声调、语调和韵的变化和协调而形成的内部和谐状况。(参 148)(1)声调:也叫字调,是语言的每一音节所固有的能区别词汇或语法意义的声音的高低升降状况。(2)语调:是整句话中的某个片段在语音上的高低升降状况。(3)韵:具体地是指词的韵母和音节的收音。20、音律的基本类型:双声、叠韵、叠音、叠字、平仄、押韵。21、文法:指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法则。22、文法的种类:词法、句法、篇法。(1)词法:又称字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内语词的构成法则。(2)句法
14、: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内语句的构成法则。(参 158)(3)篇法:又称章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的整体语言构成法则。26、辞格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富有表现力和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参 160)27、比喻:是借他物来表现某相似之物的语言方式。(参 161)28、比喻的三种样式:明喻、暗喻、借喻。(1)明喻:是明确的用甲比方乙的比喻样式,其特征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个成分全出现。(常见的比喻词是“如”、“像”、“似”、“好比”、“疑是”等)(2)暗喻:又叫隐喻,是不明确表示打比方而将本体直接说成喻体的比喻样式,其特征是本体、喻体和比喻都出
15、现,但比喻词往往由系词“是”代替“如”和“像”等,有时也用“变成”、“等于”和“就是”等比喻词。(3)借喻:是不用比喻词,甚至连本体也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的比喻样式。(参 162)32、借代:是借用其他名称或语句代替通常使用的名称或语句的语言方式。33、对偶:是上下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具有整齐和对称效果的语言方式。(参 163)(1)当句对:又叫本句对或句中对,指构成对偶的上下两个短语之间自成对偶。(2)邻句对:是古代对偶句的常见方式,指相邻两个句子形成对偶。(3)隔句对:又称扇面对,就是具有对偶关系的上下四个句子,第一句与第三句、第二句与第四句分别相对,形同扇面。(参 164)3
16、4、反复:是意思相同的词或句多次重复使用的语言方式。全国自考办指定网络课程辅导网站 全国十佳网络教育机构 华夏大地教育网 www.edu- 中国远程教育领航者 自考网络辅导第一校园 本套试题共分 23 页,当前页是第 5 页-35、倒装:通过颠倒惯常词语顺序来表意的语言方式。36、反讽:又称倒反、反语,或说反话,是意不在正面而在反面或内涵与表面意义相反的语言方式。37、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内指性、音乐性、陌生化、本色化。(参 167)内指性:是文学语言组织的一个普遍和基本的特征,是文学语言的无需外在验证而内在自足的特性。(注:文学是反身指向内在心灵世界的,是内在的自足,而不是指向
17、外在客观世界,必须经得起客观生活事实的验证)音乐性:指文学语言组织所具有的富于音乐效果的特性。陌生化:主要是从读者阅读的效果来说的,指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特性。(参 169)自动化语言:指久用成“习惯”或习惯成自然的缺乏原创性和新鲜感的语言,这在日常语言中是司空见惯的。(参 169)本色化:是文学语言组织的与人的本来面目(如身份、性格或面貌等)相符的特性。本色:(作为文论术语,具有多种含义)(1)指文学文体的特定规范;(2)指作家的固有身份与性格特征;(3)只生活的本来面貌。38、本色化语言的两种类型:(一)本色化描述语;(二)本色化对话(参 172)(一)本色化描述语:指文学文本中叙述人
18、或抒情人所使用的描述性语言(叙述语言或抒情语言),极符合被刻画的人物的独特身份和性格及其所在环境,似乎只有这样的语言才能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本色和活动状况。(二)本色化对话:是从人物与人物在特定环境中所展开的对话与说话人身份和性格相符的角度来讲的,它是人物素说的话与说话人的身份和性格极相符的特性,由于如次,这样的对话仿佛成为人物自身的本色语言。第三章文学的形象系统1、文学形象:文本中呈现的、具体的、可感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作家审美理想的、能唤起人的美感的人生图画。(参 177)2、文化形象的系统性:其一是就艺术世界的有机性而言的;其二是就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的审美功能的互补性而言。
19、3、德国古典哲学认为,人的精神需要三有“知、情、意”三个方面,因此就有“科学、艺术、哲学”去发挥人的三种潜能,满足人的精神需要。与知、情、意的审美需要相适应 ,便给文学造成三种审美类型:(1)写实性形象、(2)抒情性形象、(3)表意性形象。4、根据艺术形象体现审美理想的程度,艺术形象可分为:(一)高级形象、(二)一般形象(一)高级形象形态:充分体现审美理想的、达到最高审美境界的艺术形象。5、各种文学形象都具有的总体特征:(参 182)文学形象的具体可感性:以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构成,诉诸人的感官,从而调动人的感觉机能一起去感觉,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文学形象的艺术概括性:艺术形象传
20、达丰富的内在意蕴。文学形象的审美理想性:(审美理想作为创造艺术形象的目的和规范,包括两方面内涵)其一是关于审美的东西;其二是关于审美的范型模式方面的东西。(参 184)审美理想:指人们在自己民族的审美文化氛围里形成的,由个人的审美体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关于美的观念尺度和范型模式。观念尺度:人在自觉不自觉的审美活动中,为自己下意识地设定的关于美的种种标准。全国自考办指定网络课程辅导网站 全国十佳网络教育机构 华夏大地教育网 www.edu- 中国远程教育领航者 自考网络辅导第一校园 本套试题共分 23 页,当前页是第 6 页-文学形象唤起的美感形式(或几种情况):(参 188)第一,直接地给人以
21、美的享受;第二,通过批判丑恶所带来的审美享受;第三,通过同情的目光,描绘弱者屈辱丑陋的形象,以呼唤人性中求美向善之心的回归;第四,通过对社会和人生本质上丑陋和荒谬的展示,表达人类失去美的痛苦和对美的渴望。6、典型论发展的三个阶段:(1)类型说、(2)个性典型关、(3)马克思主义典型观7、文学典型:指写实型作品语言系统中呈现的、显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富历史意蕴的性格,又称为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参 192)10、特征:指“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是“艺术形象中个别细节把所要表现的内容突出表现出来的那种妥贴性”。11、从外延看,“特征”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细节、一个场景、一个事物、一个
22、人物,一种人物关系等。12、从内涵而言:“特征”具有两种属性:(1)它的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2)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13、文学典型的“特征性”,分两个层次来理解:(一)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总特征;(二)文学典型还必须具有在总特征制约下的丰富多彩的局部特征。14、典型的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典型独特的审美效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参 197)以人的生命形式而呈现;真实性;合乎理想;新颖性。15、“社会现实关系的总情势”两方面内容:(一)现实关系的真实情况;(二)时代的脉搏和动向。16、意境: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
23、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参 207)17、艺术特征的主要表现:(参 208)情景交融(意境创造的形象特征);(分为: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情景并茂式)虚实相生(意境的结构特征);(一方面是“如在目前”的较实的因素,另一方面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生命律动:意境展示的生命本真的幽情壮采,或曰生命本身的美。(三个特点:表诚挚之情、壮飞动之趣、传万物之灵趣)韵味无穷(意境的审美魅力所在)。18、韵味:指意境中蕴涵的那种聚居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19、无我之境:指那种情感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参 221)20、无我之境:并是指作者不在意境的画面中出现,而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的,不动
24、声色的意境画面。21、意象在文学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中的主要四种含义:(参 224)心理意象:心理学意义上的意象全国自考办指定网络课程辅导网站 全国十佳网络教育机构 华夏大地教育网 www.edu- 中国远程教育领航者 自考网络辅导第一校园 本套试题共分 23 页,当前页是第 7 页-内心意象:人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构想的、新生的、超前的意向性设计图像。泛化意象:文学作品中表现的一切艺术形象或语象的统称。观念意象:用来表达某种抽象的观念和这里的艺术形象。22、文学象征意象:以表达观念、哲理为目的,以象征为基本艺术手段的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参 227)22、文学象征意象的基本特
25、征:哲理性、象征性、荒诞性、求解性23、象征意象的三点原则:(参 235)(1)以荒诞的幻象表达意念的真实;(2)在抽象思维的指导下实现最佳的象征意象组合;(3)“意象应合”的原则。24、加工象征物的常见方法:(参 238)(1)剪除不对应的部分,突出对应的部分。(2)如果对应点不够,作家可以通过虚构细节,添设环境、创造气氛等手法,扩大和增添对应点,以求观念的完美表达。(3)“拟人化的”方法。25、文学象征意象两种:(参 242)(一)寓言式意象:指通过一则故事暗示一种哲理或观念,而这正是故事的主旨。(二)符号式意象:指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意象和单个意象。(分两类:抽象型、具象型)26、抽象型符
26、号式意象:指你找不出适当的自然物体概念来描述它的形态,而只能借助于某些抽象概念、术语去表达它。27、具象型符号式意象:一般是由自然物体的变化、夸张和拼接组合而成的,不论在哪一门艺术中都是符号式意象的主要形态。第四章叙事作品1、叙事: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参 250)2、叙事与客观世界的摹仿关系包含两方面:(参 252)(一)以客观事物的发生规律为依据;(二)体现着故事作者对世界的认识和自己的精神需要。3、叙述语言研究的三方面:叙述语言、叙述内容、叙述动作。4、叙述语言:使故事得以呈现的口头或书面陈述。(包括:叙述时间、叙述视角、叙述标记)5、叙述时间:故
27、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相互对照形成的时间关系。6、故事时间:故事中事件接续的前后顺序;文本时间是叙述文本中叙述语言排列的前后顺序,或者说是读者阅读文本所依照的顺序。7、叙述时间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关系:时距、次序、频率(1)时距:也可称为叙述的步速,是故事时间长度与文本时间长度相互对照所形成的时间关系。省略:对故事时间线索中整段时间不加叙述就跳过去。概略:文本时间长度小于故事时间长度的粗略叙述。场景:即匀速叙述。减缓:文本时间长度大于故事时间长度的叙述,也就是叙述步速的减速状态。全国自考办指定网络课程辅导网站 全国十佳网络教育机构 华夏大地教育网 www.edu- 中国远程教育领航者 自考网络辅导第一校
28、园 本套试题共分 23 页,当前页是第 8 页-停顿;故事时间长度为零而叙述文本的时间大于零的一种时距,也就是说有一些叙述的内容与故事发展中的时间进程无关。(2)次序:故事时间中事件接续的前后顺序与文本时间中叙述语言的排列顺序相互对照所形成的关系。顺时序:先讲前面发生的事、后讲后来发生的事这样的一种叙述次序。逆时序:文本中叙述的前后顺序与故事中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不一致。倒叙:将事情的结局提前到故事的开头讲述。插叙:在顺时序的叙述过程中不时地插入对过去事件的追述或其他方面事件的叙述。(3)频率:文本中的特定叙述语言或故事内容自身的重复关系。事件的重复:故事内容的重复,即同一类型的事件反复出现。叙
29、述的重复:同一个事件在故事中被反复叙述。8、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参 265)(1)第三人称叙述: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角度进行叙述。特点:全知视角,剥夺了接受者的大部分探索、求解作品的权利。(2)第一人称叙述:叙述者同时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叙述视角因此而移入作品内部,成为内在式焦点叙述。特点:人物作为叙述者兼角色,比其他故事中人物更“透明”,更易于理解。他作为叙述者的视角受到角色身份的限制,不能叙述本角色所不知的内容。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感觉。(3)第二人称叙述: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某个角色以“你”的称谓出现的。特点:第三人称叙述的变体;这
30、类作品的数量和影响很小,所以对于叙事学研究来说意义很有限。是戏剧叙事所需要的。(4)叙述视角与人称的变换:以两种以上叙述交替出现的叙述。9、叙述标记:文本中出现的对于理解故事来说具有标志作用的叙述手段。(分:意图标记、人物标记)(一)意图标记(一些作品标题、常见的醒目句段等,很明显地表达了作者想要体现的意图)(二)人物标记(如人物绰号、人物描写段落等)10、叙述内容:指所叙述的东西,即故事本身。(参 275)11、构成故事的几个主要成分:人物、结构、行动。12、故事: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三方面:事件、情节、情景)(1)事件:故事中人物行为及其后果。(2)情节: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31、。(3)情景:由人物的行为与环境组合起来的实际场面和景况。13、人物:推动故事的进展的具体生动的形象。扁形、圆形、典型、性格(1)扁平人物:具有单一或简单性格特征的人物。(2)圆形人物:具有多种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3)典型人物;(通常称作“典型”)(4)性格人物:中国古代叙事理论中所说的“性格”。14、叙事作品中的结构分两层:(参 286)全国自考办指定网络课程辅导网站 全国十佳网络教育机构 华夏大地教育网 www.edu- 中国远程教育领航者 自考网络辅导第一校园 本套试题共分 23 页,当前页是第 9 页-(一)表层结构:由叙述的顺序所确定的字面意义层次的文本自身结构。(二)深层机构:超
32、出叙事文本的、存在于整个社会文化语境中的文化结构。15、行动:人物有目的的行为,它是事件发生和发展的直接原因。(1)叙述功能研究:是根据人物在情节过程中的特定作用而规定的人物行为模式。(2)叙述逻辑研究:是根据人物在逻辑上的可能性而总结的人物行为模式。(3)符号矩阵:是一种由四个符号要素组成的显示人物行动意义的矩形图式。16、叙述动作:讲故事这一行为本身。(参 297)17、叙述动作的六个参与者:真实作者、隐含的作者、叙述者、接受者、隐含的读者、真实的读者。18、叙述声音:指那种能体现叙述者的叙述动作的口气或基本态度。(1)显在叙述者:指读者在文本中明确地倾听到叙述声音的情形。(2)隐在叙述者
33、:指读者在叙事文本中难以发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第五章抒情作品1、“三分法”把文学作品为成三大类: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戏剧作品。2、抒情作品:简要地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3、“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指包括情感在内的诸种感性心理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情感、个性、本能、欲望、无意识、志向、怨愤等。4、传达:指作者不仅要表现自己的内在心性,而且要将其传达给读者,使读者了解、分享自己的内在心性。5、广义的情感:几乎包括人类主体性的一切方面。6、狭义的情感:仅指人由于感受到外界的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如喜爱、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7、情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
34、产生的体验。人对外界刺激带有特殊色彩的主观态度。8、情感与情绪二者之间的关系:(一)区别:情绪主要源于人的生理性需要,是由机体的生理性需要引发的体验;情感主要源于人的社会性需要,是由机体的社会性需要引发的体验。情绪产生较早,出生不久的婴儿即有快乐与痛苦的情绪表现;情感产生教晚,它是在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的。情绪还有一定的情境性,它可以由一定的情境引发,一旦情境改变,情绪即告消失或转移;情感既有情境性又有稳定性。 (二)联系:情绪以来于情感,情绪的变化受情感及其特点的制约;情感也依赖于情绪,情感总是在不断变化的情绪中表现出来。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同一情感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来
35、的情绪是各不相同的。9、抒情的三种不同观点:(1)抒发情感即表现情感;(2)抒发情感即传达情感;(3)抒发情感即投射情感。(参 319)10、抒情原则的种类:(1)古典主义的抒情原则。特点:既强调“古典”,又崇尚“理性”。(2)浪漫注意的抒情原则。特点:强调情感的自然流露,强调直抒胸臆。(3)象征主义的抒情原则。(分狭义、广义两种)全国自考办指定网络课程辅导网站 全国十佳网络教育机构 华夏大地教育网 www.edu- 中国远程教育领航者 自考网络辅导第一校园 本套试题共分 23 页,当前页是第 10 页-11、抒情的一般原则:(1)诚挚性原则、(2)独特性原则、(3)感染性原则。(参 334)
36、12、抒情的途径:(一)以声传情,声情并茂;(二)以景结情、情景交融13、抒情的策略:(一)抒情的语法策略:从语言的结构方式(包括词语的构成和变化、词组和句子的组织)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二)抒情的修辞策略:运用各种修辞方法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包括四种:意象(是抒情文学的第一构成要素,是抒情作品的根基,是现代西方文学批评中最常见的术语,也是语义最为暧昧的术语)隐喻: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典故:在神话或历史事件的暗示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悖论:指那种表面上自相矛
37、盾而实质上千真万确的语句,即所谓“似非而是”的语句。14、原型意象:指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反复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15、抒情母题:指在某种抒情传统中基于某种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内涵相对固定的大型主题。16、中国最常见的三种原型意象和抒情母体:(1)伤春与悲秋;(2)离情与别绪;(3)思乡与怀远17、抒情诗的主要种类:(参 364)(1)颂诗:最初也是一种歌,它可以是一种节奏鲜明、格调高昂的抒情诗,也可以是一种追求技巧、沉于冥思的抒情诗,既能表现集体情感又能抒发个人感受,通常用来歌颂神圣。(2)情诗:用来歌唱爱情的诗,在抒情作品中,它抒发的情感最为强烈、真挚和细腻,也最具个人色彩。
38、(3)哀诗:也称悲诗、挽歌,是用来悼念死者和表达悲哀之情的抒情作品,也有为死者安魂、令败者止悲的功用。18、抒情小品文:是一种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19、小品文的特征:(一)在内容上高度自由、(二)在形式上灵活多样第六章文学的风格1、风格的诸种理论:(参 372)(1)风格是独特的语言形式;(2)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3)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4)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2、文学风格: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其要点是: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有机整体是风格存在
39、的基本条件;言语结构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引发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是风格的审美效应。全国自考办指定网络课程辅导网站 全国十佳网络教育机构 华夏大地教育网 www.edu- 中国远程教育领航者 自考网络辅导第一校园 本套试题共分 23 页,当前页是第 11 页-3、日常个性、创作个性、文学风格的关系示意图。(参 390)4、文体的三个层面:(参 393)(一)层面作品的体裁、体制;(二)文学的语体:指与一定的体裁相匹配从而显示其特征的文学语言,表现为特定的语言体式。(1)规范语体:具有规范性的语体。(语体:语言的体式,是文体的第二层面)抒情语体:表现对情感的体验,多半用于诗歌体裁。叙述语体:用于叙
40、述事件,在叙事性的文体中广泛使用,如小说、叙事诗、叙事性散文等。对话语体:用于戏剧文学。(2)自由语体:在规范语体的基础上加以自由创造的语体。(三)文学的风格5、言语:指我们每个人所说的话语和所写的话语作品,它鲜明的体现出了个人的特点。6、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要素:文采:作品中的言语色彩,是文学风格的外表。情调:作品中的情感格调。气势:作品中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的运动状况。氛围:弥漫于作品中的特点气氛,往往与景物、场面、环境相结合。韵味:作品言语结构所产生的情趣和意味,由于它是含而不露的,所以特别需要读者去品味。7、文学风格的特征:(1)独创性、(2)稳定性、(3)多样性8、风格的概念具有二重性
41、:(一)风格是作家个人独创的风格;(二)风格又是时代的风格,是某一时代所普遍采用的艺术语言。9、从文化学的角度来分析,文学风格的层面有: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个人风格。第七章文学创作1、文学创作的几种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参 443)感物说、养气说、“胸有成竹”说、“镜子”说、深层心理说2、文学创作活动的几种基本因素:(参 447)(1)文学创作是个体性精神需要的产物;(2)文学创作是社会需求的产物;(3)文学创作又与无意识心理因素有着紧密联系。3、作家素质的两方面:(参 449)(一)文化修养:全国自考办指定网络课程辅导网站 全国十佳网络教育机构 华夏大地教育网 www.e
42、du- 中国远程教育领航者 自考网络辅导第一校园 本套试题共分 23 页,当前页是第 12 页-(1)作家应具有基本的文化知识基础与基本的技能;(2)由于作家创作的是能够影响人,并负载着教育人的使命的文学作品,这就要求作家具有交稿的人格修养,应该是一个境界较高的人。(二)作家的独特素质:(1)作家应该经常处于创作激情中;(2)作家对生活中的事物,特别是那些具有特征的、隐含着重要意义的事物具有极为敏锐的观察力,一般人对这些则经常是熟视无睹。(3)作家对于语言也有着超常的敏感。4、文学创作主体:指已经处于创作活动过程之中的作家个体。5、作为文学创作主体的人的特征:(参 451)(1)暂时放弃对现实
43、的直接功利性关注;(2)想象力被充分调动起来;(3)向创作对象投注强烈的情感。6、文学创作客体: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加工改造的对象。7、对文学创作客体的四种看法:(前三种观点有部分道理)认为文学创作的客体就是人的主观情感意念,换言之,文学创作就是主观情感的表现。认为文学创作的客体就是自然,包括社会生活与自然界的事物。认为文学创作的客体就是人的“个体无意识”,或人类的“集体无意识”。认为文学创作的客体就是社会意识形态。8、文学创作的客体只能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五个方面来看:文学是人学,离不开人的喜怒哀乐与生活情景;文学的客体是作为整体的社会生活;文学的客体是具有特征性的社会生活;文学的客体
44、是具有审美意义的社会生活;文学创作的客体有时是那些看上去完全是自然状态的景物,似乎与社会生活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实际上也属于社会生活范畴。9、文学创作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两个层面来分析:(参 453)(一)情景交融、心目相取;(二)主体是客体的主体,客体是主体的客体。(1)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并非超然独立于世界之外的人,他的思想意识、情感体验都是在与特定对象的意向性关系中产生出来的。(2)客体又并不等于客观存在。客体:指成为“主体”之对象的那部分客观存在。客观存在:指一切人以外的事物。全国自考办指定网络课程辅导网站 全国十佳网络教育机构 华夏大地教育网 www.edu- 中国远程教育领航者
45、 自考网络辅导第一校园 本套试题共分 23 页,当前页是第 13 页-10、艺术直觉:在文学活动中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意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11、艺术直觉与认知直觉及艺术知觉的异同:(参 456)(1)二者 对象不同。(2)艺术知觉带有带明显的主观性,认知直觉排斥任何主观色彩。(3)艺术直觉过程带有强烈的情感性,而认知知觉的过程则没有或较少情感色彩。12、艺术知觉:主体用艺术的眼光审视对象时产生的知觉形象。13、艺术直觉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意义:艺术直觉与诗情的兴起;艺术直觉与诗歌意象的产生;艺术直觉与诗歌意境的形成;艺术直觉与诗歌意象、意境的呈现。14、艺术灵感:在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15、艺术灵感的特征:突发性、迷狂性、创造性。16、艺术灵感与艺术直觉的异同:(参 462)(一)区别:灵感是一种思维状态,直觉则是一种思维能力;艺术直觉具有对象性,艺术灵感没有具体的对象;艺术灵感是随机性、偶然性,直觉则有一定的稳定性;(二)两者的关系也极为密切。17、艺术情感:主体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产生并促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心理体验。18、艺术情感的特征,与其他类型的情感的比较:(详见 464)(1)艺术情感与自然情感;(自然情感有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