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千字文简介千字文根据史书记载,是南朝梁武帝在位时期(502549 年)编成的,其编者是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古人多简称其为千文,它在“三、百、千”中虽排在最后,成书时间却最早,也是“三、百、千”中唯一确切知道成书时间和作者的一部书。千字文问世 1400 多年来的历史表明,它既是一部优秀的童蒙读物,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和喜爱。千字文在中国古代的童蒙读物中,是一篇承上启下的作品。它优美的文笔,华丽的辞藻,令任何一部童蒙读物都望尘莫及。梁史中说:“上以王羲之书千字,使兴嗣韵为文。奏之,称善,加赐金帛。”唐代的尚书故实对此事作了进一步的叙述,该书说:梁武帝肖
2、衍为了教诸王书法,让殷铁石从王羲之的作品中拓出了一千个不同的字,每个字一张纸。然后把这些无次序的拓片交给周兴嗣,让他编成有内容的韵文。周兴嗣用了一夜时间编完,累得须发皆白。这件事在唐宋两代多有记载,如刘公嘉话录、太平广记等,其内容与尚书故实基本相同。千字文每 4 字一句,共 250 句,一千个字。其中有一字重复,即“洁”字,此字在文中出现两次:“女慕贞洁”、“纨扇圆洁”。一些古人曾试图加以修改,如宋人吴枋、明人郎瑛等。千字文通篇用韵,朗朗上口。千字文行文流畅,气势磅礴,辞藻华丽,内容丰富。但由于时代久远,很多内容已不易理解。现依据清人汪啸尹、孙谦益的说法,对千字文的内容作大致介绍。由汪啸尹纂辑
3、、孙谦益参注的千字文释义将千字文分为四个部分,称为四章。从第一句“天地玄黄”至第三十六句“赖及万方”为第一部分;从第三十七句“盖此身发”至第一百零二句“好爵自靡”为第二部分;从第一百零三句“都邑华夏”至第一百六十二句“严岫杳冥”为第三部分;从第一百六十三句“治本于农”至第二百四十八句“愚蒙等诮”为第四部分。最后两句“谓语助者,焉哉乎也”,没有特别含义,将其单列出来。千字文第一部分从天地开辟讲起。有了天地,就有了日月、星辰、云雨、霜雾和四时寒暑的变化;也就有了孕生于大地的金玉、铁器(剑)、珍宝、果品、菜蔬,以及江河湖海、飞鸟游鱼;天地之间也就出现了人和时代的变迁。千字文讲述了人类的早期历史和商汤
4、、周武王时的盛世景光,即“坐朝问道,垂拱平章。爱育黎首,臣伏戎羌。遐迩一体,率宾归王。鸣凤在竹,白驹食场。化被草木,赖及万方”。千字文的第二部分重在讲述人的修养标准和原则,即修身工夫。指出人要孝亲,珍惜父母传给的身体,“恭惟鞠养,岂敢毁伤”,做人要“知过必改”,讲信用,保持纯真本色,树立良好的形象和信誉,“信使可覆,器欲难量。墨悲丝染, 赞羔羊”。接着文中对忠、孝和人的言谈举止、交友、保真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千字文的第三部分讲述与统治有关的问题。此章极力描绘都邑的壮丽,2“宫殿盘郁,楼观飞惊”。京城之中汇集了丰富的典籍和大批的英才,“既集坟典,亦聚群英”,重在叙述上层社会的豪华生活和他们的
5、文治武功。最后描述了国家疆域的广阔和风景的秀美“九州禹迹,百郡秦并旷远绵邈,岩岫杳。”千字文第四部分主要描述恬淡的田园生活,赞美那些甘于寂寞、不为名利羁绊的人们,对民间温馨的人情向往之至。汪啸尹、孙谦益的千字文释义认为这部分是讲“君子治家处身之道”,其观点有一定道理,但显得牵强,所以不加采用。千字文第三部分讲述上层社会,第四部分讲述民间生活,在层次上是清楚的,完全不必从“治家处身”的角度去理解。千字文与“三、百”相比,版本清楚,面貌原始,这使我们阅读起来更加方便。第一部分千字文三个字是本文的篇名,说明这篇文章是由一千个汉字编排而成的。中国汉字发展到今天共有二万余个方块字。记载殷商和商以前文化的
6、甲骨文,经过考古学家、文字学家多年的整理,发现共有三千字。其中二千个是占卜专用字,日常应用的文字仅有一千个。商朝有 600 年的历史,常用字只有一千个。当然,那时字少是一方面,但从另一方面告诉我们,如果你真正能够驾驭一千个汉字,已经是很了不起了。中国自古就把语言和文字分开来,语言是语言,文字是文字,不用口语化的文字。因为古人发现语言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地域不同,时间不同,交流用的语言也不同,大概的规律是每 30 年一变。但是文字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永远流传下去。今天我们读到这篇千字文,感觉就像又回到南北朝时代一样,与作者周兴嗣对面而坐,听他侃侃而谈。一切都是那样鲜活,栩栩如生。周兴嗣,字思纂,
7、生活在南朝宋、齐、梁、陈之中的萧梁时期,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梁武帝时官拜员外散骑侍郎,武帝常命他作文章。六朝历史上著名的铜表铭、檄魏文等文章,都是出自他的手笔。本文作于梁武帝大同年间,即公元 535543 年之间,距离现在有 1400 多年了。三国时期的书法家钟繇曾写过一篇千字文,但毁于西晋的动乱之中。王羲之又重新编缀过一篇,但文理音韵皆不佳。梁武帝为教育子侄,令周兴嗣再次编撰。相传武帝从王羲之所书的碑文中拓下一千个不同的字,然后把这一千张没有秩序的纸片交给周兴嗣,说:“卿家才思敏捷,为朕作一韵文可也。”周兴嗣绞尽脑汁,只用了一夜的时间就编好了,但当他交文的时候,已经鬓发霜白了。(故事见于梁史
8、)他只能用武帝给出的一千个字编排文章,像小孩子玩拼图,而且还要押韵,所以说“周兴嗣次韵”。次是编排次序,韵是按照韵部、韵脚,把它编排起来。因为是奉皇帝的旨意承办的,因此前面加一个敕字,敕就是皇帝的昭命。员外散骑侍郎是他的官阶,这是汉朝设的官职。南北朝时期距两汉并不太久,仍然沿用汉的制度。散骑的原意是没有很具体的事情做,只是散跟在皇帝身边的顾问侍从。侍郎是当时政府部门“省”(以后称“部”、“院”)的最高领导,但明清两代的侍郎为副职,部门的正职叫尚书。员外是正常编员以外加设的职位,因为皇帝有旨,特别在正常编制之外,再加一职。所以周兴嗣这个侍郎就叫敕员外散骑侍郎。千字文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
9、宇宙的诞生、开天辟地开始讲起,讲到日月星辰、气象物候、地球上的自然资源,一直讲到人类出现以后,中国太古和上古时期的历史。最后以人类社会组织的出现和王道政治制度作为结尾。这部分内容既自成体系,又是3下面三部分的奠基,非常重要。下面看第一部分。【原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译文】苍天是黑色的,大地是黄色的;茫茫宇宙辽阔无边。【释义】这两句话说的是开天辟地和宇宙的诞生。天地是怎样形成的?宇宙形成以后的初期又是什么样子?都在这两句话里,不要小看这八个字。这两句话都是引经,都语出有典。天地玄黄“天地玄黄”一句出自于易经。易经里说“天玄地黄”,这里为了押韵改作“天地玄黄”,这种不改动古人文字的引经,为明引
10、。“宇宙洪荒”出自于淮南子与太玄经。淮南子里说“上下四方叫做宇,古往今来叫做宙”。作太玄经的是西汉的杨雄,他在太玄经里说过“洪荒之世”的话。两部经的话合起来就是“宇宙洪荒”,这种引经的方式叫暗引,所以这两句话都是经典。如果仅仅从字面上看,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天的颜色是黑的,地的颜色是黄的。这不是无病呻吟吗?能作为经典流传几千年吗?那么这两句话的深层含义在哪里呢?我只能试着解,大家来随文入观,看看能体会到哪里。天地这两个字在古汉语里有多重意思,包括的概念非常之多,我们熟悉的太空之天与地球之地只是其中之一。要想弄明白天地二字的含义,必须要读易经。易经是五经之首,讲的就是天地之道和阴阳之变的道理,中
11、国的传统文化,什么四书、诸子百家,统统都是从易经这个根上发展出来的,学中国文化不读易经是本末倒置。易经上说:“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天地宇宙未生之前,是混沌状态的,现代物理学称为大爆炸以前的那个超密度无限塌缩的粒子,中国文化叫太极。150 亿年以前,这个超密度的粒子瞬间发生大爆炸,形成了现在的物质宇宙,其中有形的物质凝集成星体,就是地;无形的空间扩展开来形成了太空,就是天。易经说:“轻清者上升为天,阴浊者下降为地。”不是既形象又具体吗?但这是物理的天地,物质世界的天地。在易经文化里面属于形而下的“器世间”,也就是物质世界。形而上是非物质的道的世间,那不是我们现有的智力能够讨论的,所以孔
12、子说:“六合之外存而不论。”“存”是承认它确实存在,“不论”是暂且不讨论,因为我们的智慧不够,一说就吵架,何苦呢!对智慧高的人讲真话,形而上是天,形而下是地。对智慧不够的人只能说浅话:太空是天,地球是地。同样都是天地两个字,深人有深解,浅人有浅说,各得其所。玄,在颜色上指的是深蓝近于黑的颜色,叫玄。在意义上来说,指的是高远、高深莫测,叫玄。肉眼可见的天的颜色是蓝色的,怎么说是黑色呢?蓝色是水的颜色,是海洋的颜色,日光照到海洋表面,光线反上去,我们看到的天空就是蓝色。但是现在的宇航员到了太空中一看,黑漆漆的一片,只有恒星放射出点点微光,确实是黑色的,所以从颜色上说天玄是对的。此外天道高远,像老子
13、说的,形而上的天道的理体,玄之又玄,深不可测,是我们现有的智慧不能理解的。这是形而上的天道高深莫测,所以叫天玄。地黄也有两重意思。我们中国的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确切地说,指的是先秦以前的文化,即夏商周三代,特别是周代的文化。上古时期,夏商周都在黄河流域立国、建都,中国的4传统文化,如果再缩小范围,应该说是黄河流域的文化。黄河是母亲河,从昆仑山(约古宗列盆地)发源,汇集于星宿海,过矶石山,经九曲十八弯,从西北高原流下来,同时带下来黄土形成了冲击性平原。那水的颜色是黄的、土的颜色也是黄的,农作物黍、稷都是黄的,所以说地黄。另一重的含义,宇宙中的天体,包括地球在内,都是大爆炸的产物,在初始状态都是炽
14、热的物质。地球就将其温度凝聚在地核的岩浆之内,并借助太阳不断地补充。有温度才可能有生命现象,在色谱分析上,玄色是冷色,黄色是暖色。地黄也是赞叹温暖的大地有长养和哺育作用,所以中国人又把大地尊称为“母亲”。天道高远,地道深邃,黄也代表地道的深邃。迷信的人说:“人死了以后归于黄泉,过了奈何桥就是黄泉道了。”话虽不可信,其意无非是指那个不为活人所知的另一个深邃的世界。可见,要弄明白“天地玄黄”四个字,可不是容易的事情。宇宙洪荒淮南子上说,上下四方叫做宇。上下四方又叫六合,所以宇是空间的概念。古往今来叫做宙,是历史的承续,是时间的概念。宇宙一个说的是空间,一个说的是时间,代表了现代科学里“时空”的观念
15、。我们今天所用的宇宙一词,只是言物理的太空,只相当于古人所说的“宇”,没有宙的概念。为什么呢?因为时间不是客观存在,是人的主观感觉。空间状态的延续是时间,脱离开空间就没有时间,空间不一样,时间也不一样。空间拓展了时间就随着延长了,反过来,空间缩小了时间也就随着缩短了。古人有“王质观棋”的故事。晋朝的王质进山砍柴,看见松下有两个童子在下棋,他就驻足观了一盘棋。棋罢,斧子把儿已经烂了。回到家里,同时代的人都过世了。可见空间不一样,时间也不一样。今天我们觉得时间不够用,一天的时间比起我们小时候的一天,显得很短。这很自然,因为空间缩短了。唐朝的玄奘去印度取经要走三年,现在坐飞机几个小就到了,交通的便利
16、缩小了空间,自然我们在时间的感觉上就缩短了。此外,时间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有直接关系。根据爱因斯坦的理论:宇宙中的质量、能量和速度可以互相转化。宇宙的速度极限是光速,即 30 万公里 /秒,当运动速度到达光速,时间就趋近于零。超过光速运动,时间就倒转了,就是科幻片里描绘的“时光隧道”。到达这一步,人类才能说“进化”了,否则总是研究猴变人、人变猴的,一点新意都没有。但问题是,零也是存在的一种形式,不是不存在。我们即使进入了时光隧道,也只是倒计时,还是没有超越时空的束缚。金刚经和老子是东西方两大圣人教给我们破时空的经典,早已超越了宗教的界限,所谓“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古代的读书人
17、没有不读这两部经的,今天我们把它当作宗教著作拒绝接受,这是我们现代人的福薄,享受不了。洪荒是指地球形成以后的早期状态,是 50 亿年以前(太阳系形成),那时地球的地壳很薄,温度极高。造山运动引发了洪水,洪字的本义就是大水,指地球上的早期洪水说的。地球上的洪水至少闹了三次,大禹治水的一次是最近的一次,大约在 4000 年以前。大禹平水患,定九州,这是人类史上出现的改造自然的最早的范例。荒的本义是草木的蒙昧,指代的是远古时期,人类还没有出现以前,离现在至少是 500 万年,那时的地球上还处在混沌蒙昧的状态中。中国自古就有盘古开天地的故事,说的是盘古氏开天地。在久远前天地还未分开的时候,有一个人,他
18、像胎儿一样盘缩在像鸡蛋壳一样的天地里面睡觉,一睡就是一万八千年。谁也不知道他有多少岁了,所以叫他盘古。他睡醒了以后觉得又黑又闷,就把这个鸡蛋壳一斧子劈成了两半。轻者上升为天,浊者下降5为地,为了固定住天地,他每天身高长一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地终于被固定住了,盘古也化作了天地的一部分。这虽是个神话故事,但与宇宙大爆炸说有一点神似。【原文】日月盈昃,辰宿列张。【译文】太阳有正有斜,月亮有缺有圆;星辰布满在无边的太空中。【释义】日月盈昃谈到日月星象就进入了中国传统天文学的领域。中国的天文学不同于西方天文学,有自己独特的一套,是中国传统科技的一部分。日月是最容易观察的,同时也是与地球关系最密切的两个
19、星体。因为,其一日月离我们距离近。月亮距地球 38 万公里,太阳距地球 1 5亿公里;其二我们在地球上看月亮和太阳表面直径一样大。中国人将日叫做太阳,把月叫做太阴,再加上金木水火土五个行星,就叫做七曜,或七政。七曜,就是七颗光明闪耀的星球。日语里面从星期一数到星期天,他们还再称为日曜日、月曜日、火曜日、水曜日、金曜日等等,指的就是这七星。盈指的是盈满,这是针对月亮来说的;仄的意思是倾斜,是针对太阳说的。月亮十五是满月叫盈,又叫望,望者日月相望也。每个月的阴历十五,夕阳还没落山,满月已经升起来了。一日一月、一白一黄相对而望,蔚为瑰丽。每个月的初一,没有月光的月体叫朔,每个月的最后一天也没有月光,
20、那叫晦。初三到初七,慢慢有月牙出来了,开始是 C 形,像镰刀一样,叫新月。到了初八,是反着的 D 形,这叫上弦。十五是满月,再到形,是下弦,最后到一线残月,然后就是晦。这是当月球与太阳处于同一直线的时候,二者的视表面积重合,月体完全遮住了太阳,看不见月光了。仄指的是日西斜,太阳每天都东升西落,正午的时候位置最高,一过午时就叫仄。中国自己的天文学里面讲究黄道、白道和赤道,这是最基本的天体运行的轨道。中国人出门做事,喜欢挑个黄道吉日。那什么是黄道呢?黄道是太阳围绕地球运转一圈所形成的轨迹。有人一听就跳起来了,胡说!不科学。太阳怎么会围绕地球转呢?是地球围绕太阳转。我们说这要看基点在哪里,如果以地球
21、为基点,以太阳为参照物,在地球上观察太阳的运动,确实是太阳围绕地球转。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来,晚上从西方落下去,我们看到的现象就是日升日落。我们换一种说法,说成:在地球上观察太阳运动所形成的视运动的轨道就叫黄道。随你怎么说都是一回事。黄道一个周天 360 度,分成十二个等份,叫做黄道 12 次或 12 宫。从子到亥,一宫 30 度,每月走一宫,十二宫走完,太阳转了一个周天。什么叫白道呢?白道是在地球上观察月亮围绕地球转一圈所形成的轨道,叫白道。地球赤道是在南北极之间,画一条假想的平行线,把地球分成南半球北半球两部分。天文赤道是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以此为标记,天球上才有对应的九州分野。月亮盈亏
22、变化的一个周期,就是中国最早使用的太阴历,太阴指的月亮。根据月光的盈亏变化来记载时间的长短,就是太阴历,简称阴历。夏商周三代各自有各自的历法,我们现在用的是夏历,也就是夏朝的太阴历。辰宿列张这一句话,语出淮南子。淮南子一书是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及门客共同著作的。6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曾孙,汉厉王刘长之子。淮南子中有一句:“天设日月,列星辰,调阴阳,张四时。”可见千字文的作者周兴嗣,对五经和诸子百家读得烂熟,可以信手拈来。广义的辰是星体的总称,俗称星辰。狭义的辰是北辰,指的是北斗七星。北斗七星属于现代天文学的大熊星座,可以用来辨方向、定季节。辰又指太阳所行黄道十二宫(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辰
23、宫。广义的宿指的是星宿。星和宿有什么区别呢?单颗的称星,一颗以上的一团星、一组星,就叫宿。我们看看天上的星,基本上都是星座、星团,一疙瘩一块的,根本数不出有多少个,只能叫一宿,一个星宿。中国天文学最鼎盛的时代是隋唐时期,那时的星域分区,把视天球分成三大圈,又叫三垣: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垣是院墙,就是把星域分成三进的大院套。然后再按东西南北,像切西瓜一样把星域分成四块,每一块选择七组星辰,每组都是恒星。所谓恒星就是不动的星,像太阳一样,今天是这样,明天是这样,一万年还是这样,永远不变,便于观察,便于比较。每一方有七组星宿,四七二十八,加起来是二十八组,就是二十八宿。西方人不叫星宿,叫星座。星
24、座是一个星群,如有大熊座、仙女座、双鱼座等等。西方天文学本有 48 个星座,以后希腊人又加上 40 个,总共 88 星座,都是根据西方神话传说的人物、动物、器皿等命名的,例如射手座、水瓶座、金牛座等等,和我们中国的不一样。按中国古人的说法: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实际上,是把 28 宿连起来以后,看它的形状像这四种动物。比如东方苍龙,一共有七组星,“角亢氐房心尾箕”,把它们用线连起来,活像一只回首收翘、奔腾不已的龙。龙宿居东,在季为春,升发温和,我们是东方龙的传人,龙的子孙,永远不要忘记我们中国人的发祥地。南方朱雀七组星宿,“井鬼柳星张翼轸”,好像一只展翅的孔雀。西方白虎,“奎
25、娄胃昴毕觜参”,连起来的形状像只张口的老虎。北方玄武,“斗牛女虚危室壁”分成两组,一组像条蛇,另一组像只龟。古人从小就对星宿非常熟悉,行文写 ,信手拈来。如苏轼 的前赤壁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斗牛是北方玄武的两宿,月亮运行到斗牛之间,表示时值中夜了。现代科技发展了,我们对天文反而一窍不通了,中国的孩子参加国际组织的夏令营,居然不会在夜晚用星辰辨别方向,外国人很觉奇怪。列是排列,陈摆开来的意思;张是张布,展开挂起来的意思。两句话联起来,字面意思就是:太阳升起来,又落下去。月亮满了又缺,缺了又满。星辰闪烁张布,列满了星空。【原文】寒来暑往,秋收冬藏。【译文】寒暑循环变换,来了
26、又去,去了又来;秋季里忙着收割,冬天里忙着储藏。【释义】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寒暑说的是气候的变化,秋冬是四季的推移。前一句是引经,虽然简简单单四个字,但出自易经。易经里说:“寒来则暑往,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成岁焉。”“秋收冬藏”是省略句,全称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气候与物候历来就是农本国家的大事,游牧民族就无所谓了,不太重视。气候注重的是地球上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时间;物候则关心生物生长的节律性,偏重在生物与自然的关系。7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一年之中有距太阳最近的近日点(1.4 亿公里),距离最远的远日点(1.6 亿公里),造成四季日照时间的长短不一样;地球的地轴又是
27、歪的,自转起来造成各地区日照强度不均衡,这就产生了寒暑的变化。天文学中所以引出 28 宿的概念,就是要以黄道内的 28 宿为坐标,研究五大行星再加上日月地球,八个天体之间的关系。28 宿虽然都是恒星,但离我们至少都有 40 万亿公里(4 3 光年),正因为它们光色暗淡,又恒定不动,所以便于作为背景和坐标,来观察五星和日月的运动。如果七曜中的两个或三个星体出现冲、留、合的变化,即运转角度、排列、与距离的不同,会对地球产生引力上的改变,形成不同的气象。月球质量轻、自转速度快,引力小,不能单独靠引力调集雨云。其他几个星体,可以利用其引力调集雨云,造成地球上的暴雨。通常两星或多星夹角的合力矢线所指的地
28、球方向会有暴雨,夹角内地区的云被吸走了,会出现干旱。因此古代的天官,多用五星、七曜的变化来预报气象的变化。如何确定旱涝发生的地区呢?这就要提到天文学上九州分野的概念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九州的说法。帝喾高辛氏始建九州,舜帝时增至十二州,大禹治水以后又确定为九州,并铸了九鼎,以永定九州。九州就是兖冀青徐,杨荆豫梁雍。每一州对应着天上星域的一个分区,叫做九州分野。多星夹角的矢力线所指的分野,地球上对应的九州就会有旱涝冰雹等灾害,或火山地震等灾变。后世由此分支发展出占星术,那是另外一回事,与传统科技不相干。水星用来定四季,因为水星的公转周期为 88 天,接近一个季度的天数,水星在天上转一圈的时间刚好是
29、一个季度。因为它是太阳系的内行星,永远在太阳的左右摆动,所以很好观察。北斗星也是用来定四季的,这到本文的最后一部分,“璇玑旋斡”一句时再详谈。金星是用来定时的,确定时间用的。金星又叫太白星,黄昏以后在西方看到它时叫长庚星,黎明之前在东方看到它时叫启明星,表示天就要亮了。【原文】闰余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译文】积累数年的闰余并成一个月,放在闰年里;古人用六律六吕来调节阴阳。云气升到天空,遇冷就形成雨;露水碰上寒夜,很快凝结为霜。【释义】闰余成岁“闰余成岁”这句话,语出尚书尧典,有曰:“以闰月定四时成岁。”中国文化里面发达最早、最系统的就是天文学,中国天文学在明朝以前,一直是领先于
30、世界的,是我国传统科技的一部分。为什么中国天文学发达呢?因为中国是以农业立本、以农为主的国家,务农的根本是不误农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定要按天时,不能胡来。所以中国历代都有司天监,有“天官”,专门观测天文气象的变化,以此作为行政施治的根据,所以把日月五星合称为“七政”。国家、朝廷(政府)就要负责制定律历,计算出二十四节气的准确时间,来指导人们务农。中国的天文历立法,历来是太阴和太阳合参,以太阴记月,太阳记年。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是以公元记年的太阳历,是根据太阳周天 360 度,运行 365 天制定的历法,简称阳历。8中国很早就有太阳历,宋朝的科技著作,沈括的梦溪笔谈里就有详细论述,但没有
31、正式颁布使用,因为太阳历与月律(月亮的节奏、节律)不符。月球质量轻、自转速度快,绕地轨道是椭圆。月亮盈亏朔晦,一个周期近地点时是 30 天,远地点时是 29天,平均是 29 天多一点。这样,一年加起来是 354 天,按照太阳历算是 365 天,中间差了 11 天,这就叫闰余。闰的意思是多余,门里王为闰,家里养个王肥吃肥喝的,不是多余是什么?所以庄子说:“帝王者,圣人之余事也。”一年相差 11 天,三年加起来就差了 33 天,多出一个月。这样历法与物候节律就不符了,十七年以后,六月份就要下大雪了。怎么办呢?只能每三年,加多一个月出来,这样加出的这个月叫闰月,加闰月那年就叫闰年。平年是十二个月,闰
32、年就是十三个月。多出的这个月加在哪呢?加在有节没气的那个月。24 节气中有 12 节、12 气,平分到每个月是一节、一气。如立春是正月节,雨水是正月气。阴历的月律与年律有日差,转三年以后就有一个月有节没气,因此设闰就加在这个月。所以读历史,有时侯闰八月,有时候闰十二月,不一样。三年一闰只消化了 30 天,还多三天呢。五年闰两回,天数又不够,后来发现十九年闰七次最合适。阳历也同样设闰,阳历 365 天为一个自然年,但一个回归年(岁)是 365 天又 5 小时 48分 46 秒,多出的 5 个多小时,四年就累计到 24 小时了,多出一天,必须设闰将其消化掉。因此,阳历每四年一闰,将多出的一天放入二
33、月份,这样平年的二月 28 天,闰年的二月29 天。“闰余成岁”的“岁”与“年”是两个概念。年表示从今年的正月初一到来年正月初一的这一段时间,为自然年。岁表示从今年的某一节气到明年的同一节气的一段时间,为回归年。岁的本义是岁星,岁星就是木星,木星运行的轨迹叫太岁。用岁星纪年是我国天文历法的另外一种。木星(岁星)12 年绕天一周,每年行 30 度,为一个岁次。用之记载历史事件,就记为:岁在某某。太阳历纪年,岁星历记岁,这样年岁相符,就是“闰余成岁”。律吕调阳闰的问题解决了,历法和四季在理论上总算能对上了,但是历与四季气候、与实际的物候,也就是二十四个节气,是不是能够配在一起呢?这就要用律吕来校正
34、、调整了。什么叫律吕呢?律吕是用来协调阴阳、校定音律的一种设备,现代音乐上叫定音管。中国古代在音乐上有五音,宫商角徵羽,这是五个全音,再加上两个半音,一个是 4,一个是 7,一共七个音。这七音是一个八度的自然音阶,没有音高,也就是没有定调。怎么办?就要用律吕来给它定调,律吕就是定调用的律管和吕管。黄帝时代的伶伦,用十二根竹管,其中最长的九寸,最短的四寸六分,因为九是阳的极数。然后按长短次序将竹管排列好,上面的管口一边齐,下边长短不一,像切大葱一样,留斜茬,然后插到土里面。竹管是空的,里面灌满用苇子膜烧成的灰。这种飞灰最轻,叫暇莩。把这些管埋在西北的阴山,拿布幔子遮蔽起来,外面筑室,绝对吹不到一
35、点风,用它来候地气,因为地下的阴阳二气随时都在变化。到了冬至的时候,一阳生。阳气一生,第一根九寸长、叫黄钟的管子里面的灰,自己就飞出来了,同时发出一种“嗡”的声音。这种声音就叫黄钟,这个时间就是子,节气就是冬至。用这种声音来定调相当于现代音乐的 C 调;同时可以定时间,来调物候的变化,所以叫做“律吕调阳”。十二根管分成六阴、六阳两组。六根单数的属阳,叫六律;六根偶数的属阴,叫六吕。六律的第一个是黄钟,六吕的第一个叫大吕,所以音乐里有黄钟、大吕之说。如果再往下说,律吕之数用三分损益法,就是“先三分减一,后三分加一”。比如:黄钟9的管长九寸,其数为九。先进三,就是九的三倍(三次方)得数为 729,
36、再减一倍,得数是 364 5(7292=364 5)。这就是阴历年加闰以后的天数,用律历对应节气勘定出来的调整数,与太阳历的 365 只差半天。对务农来讲,半天的误差马马虎虎地可以接受。再深入下去讨论就要看汉书律历制,就不是我们在这里三言五语能说明白的了。云腾致雨,露结为霜。这两句说明云雨霜露自然现象的形成。传统科技认为,“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降为雨”。霜和露是同质的东西,只是露是液体的,霜是固体的。我们的地球,白天太阳出来以后吸热,晚上日落以后再散热。地气是热的,它往上散的时候,由于地表温度逐渐降低,水蒸气遇冷变成露水。夜晚气温进一步降低,它就结成霜了,特别是到了白露、霜降节气的时候,完全变
37、为白霜。“露结为霜”这一句话出自易经。易经坤卦里有“履霜坚冰至,阴始凝也”的话。履霜,踩到霜了,你就要想到冻冰的时候快来了。阴始凝也,阴气开始凝结了。这是告诉我们,看到霜,就要想到冰;看到一件事情的因,就要想到它应有的结果,不想要恶果,就不要造恶因。【原文】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剑号巨阙,珠称夜光。【译文】金子生于金沙江底,玉石出自昆仑山岗。最有名的宝剑叫“巨阙”,最贵重的明珠叫“夜光”。【释义】金生丽水,玉出昆冈。这两句述说中国的物产,黄金和玉石都是非常珍贵、非常稀有的天然物产。黄金是百金之首,众金之王,现代科技证明它的抗氧化作用很强,可以长久保存不变色、不变质、不生锈,自古以来都用黄金做流通
38、的货币。古人认为,黄金可以驱邪避凶,故此多用黄金做佩戴的首饰。中国最有名的沙金产地在丽水,就是云南的丽江。当地的土人都在江边筛沙沥金,丽江因为出金沙,所以自古就被称为金沙江。玉石也是很珍贵的物产,相传玉是山石千百年来受了日精月华而变化的,所以有“观祥云知山有美玉”的说法。好的玉石叫暖玉,拿在手里感觉很温暖,不像普通的石头,冰凉邦硬。古人非常珍视玉,礼记玉藻篇说:“古之君子必佩玉。”据说玉可以代主受过、保身平安,一旦有什么意外事故发生,身上所佩戴的玉先破碎,所以“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昆冈是西北的昆仑山,在中国的西北边陲,今天的甘肃一带,是中国的第一大山。昆仑山分为三面八支,其中的一面在上古时代
39、的中国境内,也是黄河的发源之地。昆仑山以出产美玉而闻名,是古代中国采玉的主要矿脉,同时它又是传说中神仙所居之地,王母娘娘的洞府据传就在西昆仑之上。剑号巨阙,珠称夜光。这两句赞叹世间的两样珍宝:宝剑和珍珠。10宝剑里面最有名的是巨阙剑。战国时期,越国有一位著名的铸剑大师叫欧冶子,他平生铸了五把最有名的宝剑,其中三把是长剑,两把是短剑。长剑的头一把就是巨阙剑,第二把叫纯钩剑、第三把叫湛卢剑。两把短剑就是莫邪剑和鱼藏剑,三长两短五把剑全都锋利无比。历史上有专诸刺王僚的故事,说的是剑客专诸,受吴公子光收买,要刺杀吴王僚。僚王爱吃烤鱼,专诸就假扮厨师,手托鱼盘,鱼肚子里就暗藏利刃,趁机刺杀了王僚。那把锋
40、利的短剑就被后人称作鱼藏剑,三长两短则成了意外灾祸的代名词。珍珠里面最著名的是夜光珠,但也只是传说,没有人亲眼见过。真正的夜光珠据说能将十步左右的暗室,照得如同白昼一般,相当于现在的电灯泡,没有 100 瓦也差不太多。历史上有个大军阀孙殿英盗墓,在慈禧太后的墓里挖出一颗夜光珠,怕被治罪杀头,就托人送给蒋介石了。这种夜光珠,属于宝石一类的棱面晶体矿物,可以反光但不能发光。真正的夜光珠不是矿物质,而是传说中鳞甲类动物多年修炼而成的宝物,是它们的命根子。中国古代,有一本专门讲神神怪怪故事的书,叫搜神记,里面有一个隋侯珠的故事。汉朝有一个在隋地被封为侯的贵族,代表国家出使他邦。隋侯在路上看到一条受伤的
41、蛇,在沙地里翻滚,马上要死了。他赶快用水把蛇救活,并将蛇带到有水草的地方放生了。一年以后的一个晚上,隋侯做梦见到蛇来报答他,送他一颗夜明珠。梦醒一看,枕边果然有一颗明珠,照得满室通明。龙天生就有一颗小珠,慢慢地越养越大,所以有狮滚球、龙戏珠的故事。蛇修炼成了有珠,蟹修炼好了有珠,大鱼精也有珠,不是有成语“鱼目混珠”吗?龙,我们没见过。蛇、螃蟹、鱼,等不到成精就都让我们这些人精吃得差不多绝了。现在能看见的只有蛤蚌含藏的珍珠。蛤蚌的珠含有荧光物质,经灯光照射后才有荧光,持续时间很短,不能自动发光。淮南子上有“蛤蟹含珠,与月盛衰”的故事。“蛤蚌育珠”,要在月圆之夜,皓月高悬,海面上风平浪静。这时,蛤
42、蚌的贝壳打开了,对着月亮,开合收放,吸收月华之光,那颗珠,慢慢地越养越大。“犀牛望星”的故事也是一样的。犀牛到了月朗星稀的晚上,把它的独角对着北极星,来吸收星精月华。所以,犀角与珍珠都是中药里面最寒凉的,因为它们吸收的是北极星和月亮的精华。【原文】果珍李柰,菜重芥姜。海咸河淡,鳞潜羽翔。【译文】果子中最珍贵的是李和柰,蔬菜中最看重的是芥和姜。海水咸,河水淡;鱼儿在水中潜游,鸟儿在空中飞翔。【释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上面说到了自然的矿产和物产,下面又说到植物了。水果里面的珍品是李子和柰子;蔬菜里面最重要的是芥菜和姜。李子和柰子属于同科植物,都能够“和脾胃,补中焦”,不过柰子比李子的品种还要好,
43、价钱也还要贵。柰子比李子个儿大一点,也是紫颜色,样子有点像桃,俗称“桃李”,但不是桃树和李树嫁接的品种。芥菜和姜都是味辛,能开窍、解毒,都能排除人体的邪气。神农本草经说:“芥味辛,除肾邪,利九窍,明耳目”;“姜味辛,通神明,去臭气。”二者都是蔬菜中解毒调味的珍品,所以说“菜重芥姜”。11海咸河淡,鳞潜羽翔。这两句很好理解,海水是咸的,河水是淡的。长鳞的动物在水里潜行,长羽毛的动物在天上飞翔。我们不说“长鳞的鱼在水里游,长羽毛的鸟在天上飞”。因为“潜”是水下行的意思,长鳞甲在水中潜行的动物种类太多了,且不说龙,海龟、玳瑁一类的鳞甲动物也属于鳞潜,只理解成鱼就太狭隘了。同样,长羽毛能在天上飞的,也
44、不仅仅是鸟。野鸭子、天鹅、白鹤都能飞,有一天我们能长了翅膀像天使一样,我们也属于“羽翔”一类的了。学佛的最高境界叫“圆寂”,修道的最高境界叫“羽化”,现代生物学叫“返祖”现象,又长毛了嘛,总之是返璞归真,回归生命的起点了。(山人按:“羽化登仙”指人修道成仙后能飞升,“羽化”比喻人像鸟一样能飞。飞禽长“羽”,走兽长“毛”。现代有的人长毛,称之为“返祖现象”,与古代所称的“羽化”有所不同。)截止到此的这一部分文字,把开天辟地,日月星辰、气象物候,天文历法、自然物产,包括矿物、植物、动物,统统说尽了。然后开始将人类的远古史和中国的太古史、上古史侃侃道来。【原文】龙师火帝,鸟官人皇。【译文】龙师、火帝
45、、鸟官、人皇:这都是上古时代的帝皇官员。【释义】龙师火帝龙师是伏羲氏,他是中国太古时代的三皇之首,他一出场就代表了三皇:伏羲氏、神农氏和黄帝。火帝是发明钻木取火的燧人氏,他是人类文明的奠基人。有了火,人类才告别了黑暗,进入了光明的文明时代,所以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火帝。鸟官是中国太古五帝的头一位,少昊氏,代表了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帝。人皇是人皇氏,代表了远古史上的三皇:天皇、地皇、人皇。讲中国古代史,先要明白几个时间段:宋元明清时期属于近古,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中古,夏商周秦汉时期是上古,三皇五帝时期是太古,伏羲氏以前就属于远古了。中国远古史的奠基就是盘古开天地。现代科学证明:地球是
46、在 50 亿年以前形成的,生物是在 40 亿年以前出现的,人类是 500 万年以前出现的,所以我们的老祖先盘古氏距今至少有 500 万年的历史了。盘古氏下来就是天地人三皇,这个时期太久远太古老了,没有文字只有传说,所以太古史不可考证。鉴略妥注是儿童读的历史课本,里面唱道:“乾坤初开张,天地人三皇,天皇十二子,地皇十一郎。人皇九兄弟,万八寿最长。”人皇时代人的寿命最长,有一万八千岁。那时的人是穴居,住地窖、山洞,既潮湿又不安全,经常遭到野兽的袭击,于是在树上搭窝盖屋,吃水果、戴树叶,就进入有巢氏时代。接着学会了钻木取火,进入燧人氏,也就是“火帝”的时代了。火帝下来是龙师伏羲氏,伏羲也写作“伏牺”
47、,就是制伏野兽的意思,这个时期就是历史学家说的“狩猎阶段”。伏羲氏姓风,号太昊,这个时候黄河里面出来了一个长着马头、龙身的怪兽。它身上的毛卷卷的,有斑点和花纹,伏羲氏见到以后受到了启发,划出八卦的符号,又根据龙马身上的花纹发明了渔网,人类文明进入了渔猎时代。因为伏羲氏见到了龙马,于是用龙来给百官命名,如有青龙官、赤龙官、黄龙官等等,因此把伏羲氏叫做龙师,在位 115 年。12人类学会使用火以后,文明阶段就开始了。这个时期的冠军就是神农氏,神农氏姓姜,号炎帝,他自称是太阳神、火德王,两个火字为炎,所以神农氏也是“火帝”。神农氏选五谷、尝百草,教民稼穑,在位 140 年。他是农业的始祖、又是医药之
48、王,药王庙供奉的药王就是神农氏。也有供药王孙思邈的,但孙思邈是唐朝的大医药学家,比神农氏晚得太多了。鸟官人皇五帝的第一个是少昊氏,又叫金天氏,他是黄帝的儿子,因为学会了太昊伏羲氏的学问,所以人称少昊氏。那个时候是太平盛世,有凤凰飞来,因此他手下的文武百官都用鸟来命名。比如有凤鸟官、玄鸟官、青鸟官等等,所以称他为“鸟官”。人皇指的远古时代的天皇、地皇、人皇,因为年代太久远了,讲起来都好像科幻故事一样。比如史记补三皇本纪中说:人皇有九个头,乘着云车,驾着六只大鸟,兄弟九人,分掌九州,各立城邑,一共传了 150 代,合计 45600 年。人皇长着九个脑袋,说起来谁信呢!只能当故事听。所以历史上把三皇
49、定为太古时代的伏羲氏、神农氏、还有黄帝,这是见之于史的“三皇”,在殷商的历史文献上有文字可考。远古的天地人三皇,就演义为天上的玉皇大帝是天皇爷,掌管人的性,人要是做事亏良心、不讲天理,天皇就降灾给你,就收你的性。地府的阎王爷是地皇爷,主管人的命,人要是不孝父母、不讲情理,地皇就降病给你,就收你的命。人间的皇帝是皇王爷,掌管人的身,人要是为非作歹、犯上作乱,皇帝就治你的罪,让你失去人身自由。让你相信有天地人三皇,无非是让人学好,不要任着性子胡作非为,一旦积重难返,就悔之晚矣了。【原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让国,有虞陶唐。【译文】有了仓颉,开始创造了文字,有了嫘祖,人们才穿起了遮身盖体的衣裳。唐尧、虞舜英明无私,主动把君位禅让给功臣贤人。始制文字,乃服衣裳。这两句话说的是黄帝时代。黄帝被尊为“人文初祖”,从黄帝开始,人类的人文文明进程才正式开始了。黄帝姓姬,名轩辕,号有熊氏,在位 100 年。从黄帝开始中国历史开始记年,从甲子年开始记起,至今有 5000 年,所以说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