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舌尖上的赣南黄元米果旅游 A1421 刘润明 20140203159我是来自江西赣南的赣州客家人。说起家乡的美食,那就不得不说一说赣南客家人众所周知的最具代表性的美食黄元米果。从各大资料库中找到的对黄元米果的介绍大概是这样的。黄元米果又称黄米果,黄粄,是江西省汉族传统名点,属客家菜。发源于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后流传至赣县白鹭、田村、石芫,瑞金超田、九堡、万田等地,直到现在会昌县西江镇、小密乡、白鹅乡的黄元米果在赣州一带也久负盛名。它是以赣南本地产的糯性“大禾米”为主要原料,是赣南客家人十分喜爱的食品和送礼待客的上等佳品。黄元米果历史悠久,早在明朝正德年间就被列为贡品。黄元米果原用大禾米加工而成
2、,黄气香质软。60 年代后多用粳米精制,工序繁琐。现各地均改为机器制作,每年腊月均有黄元米果上市。由于做工繁琐,往往要亲邻朋友相助才会动工兴做。机制黄元米果盛行后,民间仍有少数家庭在冬季手制黄元米果。做好的黄元米果色黄味鲜,通常用灰水浸没,藏于缸中,可留至第二年夏天。众人合力制作黄元米果,如此加工的黄元米果色黄质嫩,细密滑腻,可汤煮、蒸食,也可油炒、油炸。不沾牙,不腻人,吃了还想吃,余味无穷。米果可放置数十日不变质,如想保存更久,可泡在碱水坛子中一年半载都不会变质变味,随时可取出食用,十分方便,新鲜如初。黄元米果已经成功列入第三批赣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我想从上面摘录的看来,其对我们的黄
3、元米果基本上是介绍得很全面很到位了。而且基本上比我自己对其的了解还更全。那下面我就再对其进行个补充和分析。黄元米果,一般来说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这是我从小至今一直的记忆。每年过完年,从大年初一起,一直到正月十五。每天中午午饭前,十一点左右,我们都要“吃茶” 。所谓“吃茶”就是,自家准备好果盘,各种美食小吃都上桌,泡上一壶茶,最后炒几盘黄元米果,大家聚在一起吃点米果,喝喝茶,就当做是午饭前吃点点心垫垫肚子。吃完茶后个把小时才会开始午饭。其他时间,黄元米果就只是被当做款待客人的必备佳品,凡是过年前后家里来了客人,一定要上一道黄元米果,不然就显得怠慢客人了。黄元米果的储藏正如上述所说,平常若只
4、放个一两天则不需做任何处理,若要长期存放保存就得放到碱水坛或罐子中,在我们赣南,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会有一个这样的罐子用来保存一些食物。下面我从赣南的客家历史大概和赣南地理环境对其进行分析。赣南属中亚热带南缘,气候温和,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 18.9,年平均无霜期 287 天,年平均降雨量 1605mm,年日照时数为1813 小时,且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宜宽皮柑桔和橙类的生长。赣南地处中亚热带,呈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此地四季分明,地形复杂,以山地为主;地域差异大,森林树种垂直分布明显,动植物种类繁多,是中国商品林基地和重点开发的林区之一。黄元米果的原料主要分布在赣南地区,
5、是赣南所特有的,这在其他地方是不多见的。这是黄元米果成为赣南的独具特色的美食的首要前提,没有适宜的地理环境就无法获得相应的原料。当然,这也包括这种相对封闭的坏境注定了客家人所必需拥有独特的饮食文化和习惯,这是黄元米果得以传下来的重要基础。这种相对封闭而恶劣的地理坏境也赋予了赣南客家人所必须拥有与自然坏境做斗争的品格,不能获得充足稳定的食物来源也在推动着客家人去千方百计的寻找更加方便长久的储存方法和经久保存的食物。客家是汉民族的一支系统分明的民系。他是中原汉人南迁过程中,与当地族群、当地文化不断融合、发展的产物。客家人主要聚居于赣南、闽西和粤东三角地带,一般认为,客家作为一个民系形成于宋代,而赣南则是孕育这个民系的摇篮地。客家民系的形成和发展经过了一个从赣南到闽西到粤东再到世界各地的过程。从地理上和史实上看,赣南是客家大本营地区接受北方汉民族南迁的第一站。很多客家姓氏源流资料也昭示,他们的祖先在赣南繁衍生息了若干代,后来才进一步往闽西、粤东迁移的。这与黄元米果的发展联系非常密切。正是这样一种经历才催生了这种美食。一则是对远迁之地的纪念,另一点即是对新生活新环境的一种归属与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