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为政府工作建言献策郑 德温州市政府办公室调研处:我是温州市司法系统办公室秘书,从事工作近十年,在公安、乡镇、县政府办公室、司法系统等多部门工作过,期间接触温州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方方面面的焦点热点问题,有些问题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已经得以解决,有些问题却如一颗颗“毒瘤” ,顽固不化,严重阻碍了温州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作为一名公务员,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三生融合幸福温州”的感召过程中,有责任也有义务为政府今后的工作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涉的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方面、城市建设发展方面、城乡统筹方面、政府自身建设等方面的内容要求。本人平时关注政府工作,经常性利用业余时间,结
2、合自身的工作生活经历,与各个阶层的人群探讨交流,积累了一些真实可信的第一手信息资料,供市政府起草工作报告参谋,措辞不当,敬请谅解。一是经济发展秩序遭遇高利贷风暴“桎梏” 。在百度里输入“温州” ,跳出一个关键词就是“高利贷” ,今年以来,我市部分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企业主出走等情况,截止 11 月底,已经 30 余家老牌知名企业倒闭老板跑路,我市经济经受严峻挑战。归结根源,很大程度是银行收紧银根,企业通过担保公司等中介过桥归还了贷款但却没有获得新贷款,原本短期过桥的高利贷无法归还,企业资金链迅速断裂,于是债主上门挤兑开始,老板无奈跑路。在温州,高利贷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亲戚朋友之间的相互拆
3、借;第二种就是披着合法的一个外衣的,比如说像担保公司、寄售行、典当行、投资公司等等,变相地从事一些借贷的活动;第三种就是行事隐秘的地下钱庄。前不久,中国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发布的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报告显示,民间借贷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民营企业主和普通家庭的闲置资金。也有部分资金来自银行信贷,主要通过个人贷款的渠道间接流入民间借贷市场。笔者认为,一直存活 20多年的高利贷市场无法一下子根除,当务之急,政府层面关键要做好“三手抓”:第一手“抓救助” 。号召各家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要求,发展前景较好、信用较好但暂时有困难的企业,贷款利率尽量少上浮或不上浮,不得变
4、相收取不合理的费用;第二手“抓规范” 。面对存在如此高利息的贷款,如何监管这部分资金、如何引导灰色的民间借贷走到阳光下,将民间借贷引导到规范化、合法化的道路上,迫切需要金融监管部门和温州政府去解决。第三手“抓打击” 。坚决打击暴力讨债、非法拘禁等违法犯罪行为,违者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追讨行为涉黑涉恶的,司法机关将依法从重从快予以打击;坚决打击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行为,对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融资行为,坚决依法予以取缔与查处。二是民生改善工程任重而道远。根据浙江省发布2009年度浙江省民生指数与民生评价报告显示,2009年温州市的民生综合指数、民生满意度均居浙江省末位。近两年来,温州市委、市政府把民
5、生问题摆到了突出的位置,应该说民生改善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尤其在公共安全方面包括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平安创建、群众安全感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公共安全获得很大改善。但在教育均衡发展、医疗和健康、人居环境与环境保护这三方面还明显滞后于省内其他城市。对于老百姓而言,民生问题,非常具体非常细微,可以是油盐柴米,可以是一餐饭、一段路、一条河、一段堤。民生问题是住房、是就业、是上学、是看病、是养老,连着民心,聚着民力,关乎大局。我这里着重提下反映相对强烈的“上学”问题,在温州子女入学应该是老大难问题,从幼儿园开始就要托人找关系,小学、中学就更不用说了,虽然近两年来出台一系列
6、政策,按辖区就近入学,但前提是要有辖区内的房产证,这样的结果又导致了新一轮的利益调整格局,一些无房者“新温州”只能无奈选择民工子弟学校或偏远学校甚至放回老家入学,导致“嫌贫爱富”之风盛行。另外,据司法系统内部人士透露,在入学教育优惠政策上,公务员内部人士也有所区分,司法系统的三等功与公安系统的三等功在子女入学的照顾上是不一样的,导致了强弱势部门的现实差距,极易造成执法队伍的不稳定。所以,我建议,在政府报告中要着重强调教育公平,要求教育部门要考虑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各个群体的利益,不要使得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成为一句空话。三是城市建设发展心有余而力不足。城市建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建设以规划为
7、依据,通过建设工程对城市人居环境进行改造,对城市系统内各物质设施进行建设,城市建设的内容包括城市系统内各个物质设施的实物行态,是为管理城市创造良好条件的基础性、阶段性工作,是过程性和周期性比较明显的一种特殊经济工作。城市经过规划、建设后投入运行并发挥功能,提供服务,真正为市民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保障市民正常生活,服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对于老百姓而言,城市规模大小不应是最主要的,居住环境、幸福指数、居住者的实际感受,给群众提供安居乐业的人文环境才是最主要的。以下笔者以“拆违工作”入手反思城市建设,今年来,市委市政府为解决市民反映已久的城市“脏、乱、差”问题,推进城市转型发展,从4月起温州强势推进
8、拆违专项行动,并明确了六必拆原则,明确党员干部违章必拆、沿河沿路违章必拆、妨碍建设违章必拆、安全隐患违章必拆、顶风突击违章必拆、大型典型违章必拆,拆违效果明显,城市面貌大为改观,群众方法拍手称道。但美中不足的是,拆违还不够彻底,笔者所调研的龙湾灵昆九村中,90%的家庭有违章建筑,目前在建的还如雨后春笋般崛起,试问执法部门,这是政策宣传单不到位,还是“法不责众”意识到驱动,或是政府有意识的“纵容”?总之,这样拆了建,建了又拆,是劳民伤财,也是执法资源的严重栏浪费。因此,笔者认为对于拆违应是规范拆违、真实拆违、公平拆违和有序拆违,例如遵循先难后易、先大后小、先官后民、先重后轻等得民心合民意的操作程
9、序。拆违重头戏还在后面,拆违攻坚战也在后面,真正做到既拆得准,又拆得快,还不反弹,拆完善后是关键,否则会重蹈建了拆、拆了建的覆辙。同时借此机会,对于温州城市建设再提 条建议,一是鼓励在外温商返温投资;二是充分发挥温州民间资本的优势作用;三是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利用多元化融资渠道、发挥贷款融资与社会融资支持城市建设作用。四是城乡统筹方面发展不平衡。温州特殊的区域特征,造就了平原与山区、城市与农村之间巨大的发展落差和贫富悬殊,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温州。城乡统筹发展,已经成为温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无法回避的命题。我们不能否认过去已经取得的成绩,但着眼于一个“完整”的温州的形成,如今需要面对的,是如何在
10、现有成就的基础上,靠创新的思维和大胆的探索,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的均衡发展。实现城乡统筹,涉及许多内容,因此是个多元的课题。目前温州推行“三分三改”政策、农房集聚改造、“1650”大中小城市网络型组团都市区发展战略,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作为全省“最富裕”同时也是“最贫困”的地区,贫富分化始终是温州均衡发展过程的一大“硬伤” 。温州农村资源环境基础相对薄弱,历来都是人多地少,人均陆域面积约 2.4 亩,人均耕地仅为 3 分;温州绝大部分欠发达地区地理位置偏远,资源禀赋不足,交通设施落后,信息闭塞和科技进步滞后;农村产业水平不高,产业化速度较慢,高科技农业、现代农业、
11、外向型农业发展程度不一,特别是缺乏一批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的特色农业块状经济和一批带动力强的现代农业生产主体。这些因素导致温州的城乡分化在进一步加剧,而至今尚未消除的基础性制约、素质性制约和结构性制约,更是使得温州的城乡统筹发展步履维艰,真正融和、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健全,一些深层次的城乡矛盾,还难以以地方主导的改革来加以破除。笔者认为,只有真正建立大的平台,才能承接人口、产业的转移,才有能有条件实现城乡的均衡发展,让农民真正享受与市民一样的待遇。五是政府公信力有弱化趋向。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和网络的认可而赋予的信任,并由此形成的社会秩序。政府作为一个为社会成员
12、提供普遍服务的组织,其公信力程度通过政府履行其职责的一切行为反映出来,因此,政府公信力程度实际上是公众对政府履行其职责情况的评价。近年来,温州出现的负面消息多于正面消息,这些负面消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政府的影响,尤其是牵涉政府公务员人员的负面消息,纵观近年来关于政府层面的负面消息,包括官员出逃、官员腐败、公务员招聘作弊、安置房内部价购买等等,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一是政府要积极做好舆论导向工作。负责搜集民意舆情,特别是网络舆情,对涉及政府公职人员尤其是部门领导的信息都要特别重视,并尽快要求有关部门跟踪处理。能澄清的尽量尽快澄清;不能澄清的,要求部门领导自己化解矛盾。二是加强公务员队伍自身建设,进一步推动廉政文化建设,在公务员的任用选拔提升工作更加注以德为先,倡导廉洁从政的良好氛围。三是推行政务信息公开。建立常规性公开制度和及时公开制度,对于政府工作的流程,以及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要及时公开,必要时要举办新闻发布会。四是强化惩戒措施,对于公务员人员不作为、乱作为等违法违纪行为要予以严厉惩处,并公布社会周知,确保政府行为在阳光下运作,确保政民通畅,社会和谐。建言者:郑德(温州市劳教所办公室秘书 13868672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