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6 届吉林省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第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最能反映中国传统法律精神的,自然属于历朝的法典,如唐律疏议 大明律 大清律例等。这些法典前后具有很强的继承性,法典中的规则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块由旨在推行道德教化的条款组成,一块由旨在保障国家的秩序、安全与正常的行政管理条款组成。前者大体关乎孝道、婚姻、立嗣与两性关系等,而后者则关乎军事、狱讼以及有效的行政管理等。而有关谋反大逆、杀人、盗窃、侵害的条款兼涉两块内容。但即便主要作为“刑法典”的历代法典,其“刑”也不完全“一刑独大” , 唐
2、律十二篇中,真正关系到现代意义上的“刑”的实体法,乃贼盗斗讼 诈伪 杂律四篇,而捕亡 断狱两篇类似于现代的程序法。从结构就可以看出立法者制律的中心意图并不在纯粹意义上的“刑” 。 大明律和大清律例都分七篇,分别为:名例律 吏律 户律 礼律 兵律 刑律 工律 。这是按照周礼所设置的治理模式来排序,与儒家所设想的道德理想一致,万物统一于“道”中,人间的秩序得以与道的规律相对应,法典篇目秩序的排列,也是按照这样的理念来定的。广义的法律是用来推行教化的,其要达到的价值目标乃在于“正人心” “厚风俗” ,诚如史记管晏列传中司马迁借管子之言所称的那样:“治教化则人心正,人心正则天下无贼” 。而唐律疏议的序
3、言中则把教与刑的关系说得更为明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故而唐代立法者将法律视为政教之用,其意在促使人们恪遵德礼,以臻“至善”之化境。虽然儒家大体上强调人有“恻隐” “羞恶” “辞让” “是非”之四端,故有“仁”“义” “礼” “智”的道德自觉,然而现实生活中总有悖理违礼之事,此时纯靠自觉难以匡正人心、厚风俗,故而必须借助法律的威慑之力。所以古代从来不将法律视为政教之末,而以“用”名之,“刑为盛世所不能废” (四库全书提要 )即指此意。为了贯彻这一意图,传统法律设置了各种各样的规则,劝善惩恶。惩恶自不必问,但凡刑律所加,针对的对象必为于伦常纲教有违之人。
4、不仅如此,传统法律往往还把现在看来纯粹是道德的义务变为法律义务。譬如唐律疏议的贼盗一篇中就有这样的规定:“诸邻里被强盗及杀人,告而不救助者,杖一百;闻而不救助者,减一等。力势不能赴救者,速告随近官司,若不告者,亦以不救助论” ;若“追捕罪人而力不能制,告道路行人,其行人力能助之而不助者,杖八十;势不得助者,勿论” 。立法者考虑到了人的能力,通常情形下,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因此更应该有道德践履的勇气。唐律对见义不为的行为设置刑事责任,正在于提倡一种公序良俗。更有甚者,刑罚亦为政教之用。传统法律中,很多条款似乎在现实生活中进入司法程序的概率不大,甚至在其设定之初,就没有打算被执行。比如历代法典中
5、有“同姓不婚”条,但是似乎从未被实践过。另外,诸如亲属之间的许多行为,虽被规定为犯罪,但是实践中遵循“民不告,官不究”的做法,实际上立法者和司法者都明白,设置此类规则之真正意图,乃在于提出一种治国理想,希望民众向此努力,更多地带有一种“宣教”色彩。(摘编自宋玲“正人心”与 “厚风俗” 中国传统法律的价值取向 )1下列关于“中国传统法律精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 大明律和大清律例七篇律法的顺序,是按照周礼中的治理模式来排序的,与儒家设想的道德理想也是一致的。B传统法律设置了各种各样的规则,劝善惩恶。对那些不能严格自律而做出悖理违礼之事的人,必须借助法律来威慑。C管仲称“治教化则人
6、心正,人心正则天下无贼” ,这说明他将法律视为政教之用,认为法律的最高境界是促使人们恪遵德礼。D传统法律常常把今天看来属于道德的义务定为法律义务,如唐律对见义不为的行为就有追究刑事责任的条款。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A古代法典中关于杀人、盗窃、侵害等方面的条款,既在于推行道德教化,又有保障国家秩序、安全等作用。B 唐律十二篇中, 贼盗 斗讼 诈伪 杂律四篇类似于现代意义上的“刑”的实体法,而捕亡 断狱两篇类似于现代的程序法。C尽管古代律法往往将见义勇为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与义务,但在立法时又充分考虑到了人的能力差异,不搞“一刀切” 。D 中国历朝历代的立法者都不追求“一刑独大
7、” ,其制律的中心意图并不在纯粹意义上的“刑”,而在于让人常有敬畏意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刑罚为政教之用, 四库全书提要也说:“刑为盛世所不能废。 ”可见刑罚“正人心” “厚风俗”的功用不可小觑。B唐律规定对见危不作为者施以杖刑,这表明在唐代立法者要求个人要有道德践履的勇气,个人必须承担社会赋予的道德义务。 C历代法典中有“同姓不婚”的条款。实际上违反这一条款的人都不会受到处罚,根本原因在于这些条款在设计之初就没有打算被执行。D对于亲属之间一些被规定为犯罪的行为,历代执法者多持宽容态度。在实践过程中,如果没有人告状,官府一般都不会予以追究。二、古代诗文阅
8、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虞集,字伯生。父汲,娶杨氏。集三岁即知读书,是岁乙亥,汲挈家趋岭外,干戈中无书册可携,杨氏口授文,闻辄成诵。比还长沙,就外傅,始得刻本,则已尽读诸经,通其大义矣。大德初,授大都路儒学教授,虽以训迪为职,而益自充广,不少暇佚。除国子助教,即以师道自任,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除博士,监祭殿上,有刘生者,被酒失礼俎豆间,集言诸监,请削其籍。大臣有为刘生谢者,集持不可,曰:“国学,礼义之所出也,此而不治,何以为教!”竟黜刘生。泰定初,考试礼部,言于同列曰:“国家科目之法,诸经传注各有所主者,将以一
9、道德、同风俗,非欲使学者专门擅业,如近代五经学究之固陋也。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 ”后再为考官,率持是说,故所取每称得人。有旨采辑本朝典故修经世大典 ,命集与赵世延同任总裁。俄世延归,集专领其事,再阅岁,书乃成,凡八百帙。帝以集弘才博识无施不宜一时大典册咸出其手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既不效,则相与摘集文辞,指为讥讪,赖天子察知有自,故不能中伤。论荐人材,必先器识;评议文章,不折之于至当不止,其诡于
10、经者,文虽善,不与也。虽以此二者忤物速谤,终不为动。光人龚伯璲,以才俊为马祖常所喜,祖常为御史中丞,伯璲游其门,祖常亟称之,欲集为荐引,集不可,曰:“是子虽小有才,然非远器。 ”祖常犹未以为然。邀集过其家,设宴,酒半,出荐牍求集署,集固拒之。至正八年,以病卒,年七十有七。(节选自元史 虞集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帝以集弘才/博识无施不宜/一时大典册咸出其手/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B帝以集弘才/博识无施不宜/一时大典册咸出其手/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C帝以集弘才博识/无施不宜/
11、一时大典册咸出其手/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D帝以集弘才博识/无施不宜/一时大典册咸出其手/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乙亥是干支之一,中国古代历法中,十二天干与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B俎和豆是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器具,泛指各种礼器,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C礼部,中国古代官署,南北朝时北周始设,隋唐时为六部之一,主要掌管教育科举及礼 仪外交事务。D五经是儒家典籍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的合称,相传为孔子编订
12、。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虞集天资聪颖,记忆超群。三岁时他随家人到岭外,母亲杨氏口授文章给他,他很快就 能记诵经书内容,于是又拜师学习,返回长沙得到刻本,终于得以遍读经书,通晓大义。B.虞集重视师道,捍卫礼义。他在任儒学教授时,自觉充实知识;任国子助教时,诲人不倦;刘生在祭祀上有失礼行为,他坚持主张将其开除。C.虞集才华出众,颇受赏识。在赵世延离开后,虞集专领修撰经世大典之事,完成该书;在接受皇帝咨询及论述古今政治得失时,能委婉地讲明道理。D.虞集评人论文,坚持原则。他评论人才注重器量识见,评议文章重视经义,即使因此触怒他人也不改变;马祖常力荐龚伯璲,虞集
13、却认为他不能担当大事,拒绝签署推荐书。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 (2)既不效,则相与摘集文辞,指为讥讪,赖天子察知有自,故不能中伤。(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秦 楼 月向子諲 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 ,眼中泪尽空啼血。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注】向子諲: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公元 1127 年“靖康之变” ,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尽失。 乾龙节:古人以“乾龙”喻帝王。乾龙节,指宋钦宗赵桓的生日,此时他已被俘虏。8.
14、这首词的上片是怎样表达伤心之“切”的?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 (5 分)9.“晓风残月”这一意象曾出现在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中,这一意象在两首词中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1)杜甫阿房宫赋中“ , ?”两句有感于秦的奢侈,直接发出质问,指责秦将从六国搜刮来的的珍宝随意浪费。(2)韩愈师说中“ , ”,其含义与成语“青出于蓝”的意思相类似。(3)李贺雁门太守行中从声色两个方面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句子是“ , ” 。乙 选考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11.阅
15、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25 分)英 雄立 夏一他二十岁的时候,她正好十岁。 她坐在台下,晶晶亮的眸子中全是台上英武的他。 他是学校请来的英雄,笔挺的军装上一张黝黑却棱角分明的脸,因为激动透着健康的红晕。 他在台上大声地念着手中的演讲稿,只剩下三根手指的右手高高举起,如同一面灼目的旗帜。在一次实弹演习中,面对一颗嗤嗤作响的手榴弹,他毫不犹豫地捡起来扔出去,挽救了被吓呆的战友。 她的眼里噙满了泪水,朦胧中台上的他是那么高大英俊,连他那浓重的乡音都显得那么亲切。“他真是个英雄,我会一辈子记住他的。 ”她在心里默默地想。 二他三十岁的时候,她二十岁。 学校组织去农村体验生活。 如果不是村干部郑重地向
16、大家介绍他曾经是英雄,她是一丁点儿也认不出他了。 埋头在田里劳作的他跟其他的农民已没什么两样,披着一件灰蒙蒙的褂子,失却了红晕的脸还是那么黑,却变得黯然,村干部介绍的时候,他憨憨地笑,脸上,怎么也找不到十年前年轻的影子。 他坐在田头抽着烟卷,好几次她都想走过去跟他说几句话。看着烟头一明一灭,她终于还是没过去。 她实在想不出该对他说什么话。 三他四十岁的时候,她三十岁。 他在她所在的城市摆了个摊,卖鸡蛋煎饼。 五岁的女儿吵着要吃煎饼,她先认出了他的手,抬头看他的脸,恍若隔世般,已经很陌生了。她忍不住悄悄告诉女儿卖煎饼的是一个英雄,女儿懵懂地吵闹着,要去看英雄。 她带着女儿折回去,女儿仔细看着那只
17、残缺的手,然后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她匆忙带着女儿离开。一边哄着女儿,一边回忆自己十岁的时候第一次看见这只手,一点都不觉得害怕,只有敬佩。 她还记起来当时听完报告回到家,小小的她弯曲起两根手指,模仿三指的样子,想象着那种悲壮。 四他五十岁的时候,她四十岁。 她在民政局混上了科长的位置,工作还算清闲,生活不好不坏。 当他在她办公室外面探头探脑的时候,她根本就没认出他,原来他是来申请困难补助的。 她给他倒了杯茶水,他受宠若惊地捧着,只会一迭声地说谢谢。她陪着他办完了所有手续,而他不知道为何受到如此礼遇,越发地惶恐不安,一个小时里说了不下五十声的谢谢。望着他佝偻着背离开,她开始努力回想他年轻时的样子,却
18、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他真的曾经是个英雄吗?”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时候,她觉得那么茫然。 五她五十岁的时候,他已经不在了。 那天她在办公室喝着茶,翻着报纸,四十年前的他突然映入眼帘。犹如被雷击般,她手中的茶杯怦然落地。 他在回乡的公交车上遇到一伙劫匪,一车人里只有他挺身而出,搏斗中,他被刺数刀身亡。报道还提到,他的右手只有三根手指,年轻时他就曾因救人成为部队里的英雄典型。那张穿着军装的年轻的照片,据说是他唯一的一张相片。 一瞬间,泪水又涌上了她的眼睛,恍如四十年前她含着眼泪坐在台下仰望。(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以十年为一个叙事单元纵向组织材料,用特定场
19、景展现人物生活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在这种变迁中展现作品主题。B小说在塑造英雄形象时,多用巧合安排人物的相见,主要通过女主人公的心理、动作、神态等描写来侧面塑造英雄的人物形象。C “他真是个英雄,我会一辈子记住他的。 ”女主人公在听到英雄事迹汇报时,记住了英雄的右手和容貌,一辈子都没有忘记。D小说结尾写到“泪水涌上了她的眼睛” ,这眼泪一部分是因英雄的死去和英雄的一生而流,但更多的是为社会的冷漠而流。E小说写到女儿看到英雄的手时哭了,又描写女主人公当年不害怕,意在形成对比,表现女主人公的勇敢和孩子缺乏英雄崇拜意识。(2)第三部分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可不可以删掉,为什么?(6 分)(3)请用一句话概括
20、出小说中的“她”最突出的形象特征,并分析这个人物的作用。 (6 分)(4)有人说,小说中 50 岁时的男主人公的精神状态和鲁迅笔下中年闰土的完全一样,你同意吗?为什么?并探讨造成英雄改变的原因有哪些。 (8 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 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胡适王肖潇 朱东君1917 年 7 月,胡适撰写了大量有关白话文运动及文学革命的文章。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胡适提出“ 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口号,大力推广白话文。胡适身体力行,创作出版中国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尝试集 ,在中华诗国开创了一个以“ 胡适之体” 为特色的白话自由体新诗流派;
21、他创作出中国第一个白话散文剧本终身大事 ,开创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新形式;他的散文, “清新明白,长于说理讲学,好像西瓜之有口皆甜”;他热心提倡传记文学,所写的白话传记,文字清新晓畅,具冲淡自然之美;他还率先用白话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出版了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译本。由于胡适的倡导和朋友们的努力,白话文学很快取代了文言文学的地位,风行全国。1920 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明令规定,小学教材一律采用白话新课本。胡适的白话革命大获成功。在北大教英国文学和英文修辞学,对留美 7 年的胡适来说毫不费力,难的是教中国哲学史。原先教这门课的陈汉章功底扎实,但思想陈旧。他从传说中的伏羲讲起,讲了一年才讲到洪范 。有同学问
22、他:“照如此讲法,一门中国哲学史何时才能讲完? ”他回答:“无所谓讲完讲不完。若说讲完,一句话可以讲完;若说讲不完,那就永远讲不完。 ”胡适接课后,学生对他表示怀疑:“ 一个从美国新回来的留学生,如何能到北京大学讲中国的东西?况且才二十几岁!” 谁知胡适一上来就非同凡响。这位比学生大不了几岁的新派教授,迈着轻快的步子走上了讲台。他抛开以前的课本,重编讲义,劈头一章是“中国哲学胚胎的时代”,用诗经作时代的说明,丢开唐虞、夏、商,直接从周宣王以后讲起。这样一改,给那些言必称三皇五帝的旧脑筋以沉重的打击,用当年听课的学生顾颉刚的话说, “骇得一堂中舌桥而不能下”。顾颉刚听过几堂课后,认为胡适讲得不错
23、,便找到当时最敢放言高论的同学傅斯年,要他去听一听,以决定要不要将这个新来的老师从哲学系赶走。学历史的傅斯年听后果然觉得不错,便对那些“不以为然” 的学生说:“这个人书虽然读得不多,但他走的这一条路是对的,你们不能闹。 ”就这样,胡适的中国哲学史课程取得了成功,那些思想保守的教师不仅没看成他的笑话,相反,选修胡适课的学生越来越多,一些外校学生乃至社会青年也慕名来旁听,26 岁的胡适因此成了北大最受欢迎的教授之一。在北大讲授中国哲学史的同时,胡适以自己博士论文为基础,改写成中国哲学史大纲讲义,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该书由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亲自作序,是中国学者第一次用近代学术观点和方法整理研究中国
24、哲学史的专著,出版后立即风行海内,不到 3 年就再版 7 次,影响空前。年纪轻轻的胡适立即成了中国学术界的“泰山北斗”。胡适站稳脚跟后,北大变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胡适参与了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帮助和指导进步学生。他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易卜生主义被视为“个性解放的宣言” 。他借易卜生之口说:“社会最大的罪恶莫过于摧折个人的个性,不使他自由发展。 ”胡适因此“暴得大名” ,成为青年心目中风头无二的新文化领袖。(选自环球人物 2015 年第 4 期,有删改)相关链接胡适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致力于推翻有 2000 多年历史的文言文,虽与陈独秀政见不合,但与其同为五四运动的核心人物,对
25、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百度百科)与马克思主义者的分歧,贯穿了胡适的一生。这种分歧的根源不仅仅在于胡适的改良主义思想,还在于胡适缺乏一种理想主义情怀。 (北大历史学系教授彭小瑜)1919 年年底,胡适整理出新文化运动的 4 条纲领: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这是胡适对新文化运动最后的贡献。此后,他与被他召唤起来的、走上街头投身历史洪流的新青年分道扬镳。 (王肖潇 朱东君“男神”胡适 )胡适一生中,花在思想作战上的精力太少,结果在左右澎湃的浪潮下,他的声音渐渐沦为浪花余沫。他本人也变得老惫而世故,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胡适不能相比。这是胡适的悲剧,也是中国自由主义者的悲剧。
26、 (台湾历史学家李敖)(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A由胡适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言论、做法可知,胡适对传统文化有一种天生的抵触情绪。 他认为传统文化束缚了青年人的思想,不能让青年人自由发展,必须废除。B有些思想守旧的北大教师准备嘲笑教授英国文学、英文修辞学和中国哲学史三门课程的 年轻胡适,但最终胡适通过个人的努力让自己成为被学生称赞的老师。C文章引用傅斯年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傅斯年认为胡适读的书虽然没有自己多,但讲授中国哲学史体现的研究方法是正确的;二是告诫同学们不能把胡适赶出哲学系。D胡适最终与被自己召唤、投身历史洪流的新青年分道扬镳的具体原因至少有四种:对马
27、克思主义者的误解、个人自由主义泛滥、改良主义思想、缺乏理想主义情怀等。E这篇文章主要选取了胡适在北大任教授的相关材料,介绍了胡适担任教授时遭遇的困境以及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等,语言平实,对胡适的评价客观、公正。(2 )文章写陈汉章讲中国哲学史的相关内容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6 分)(3 )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结合材料分析。 (6 分)(4 )作为一位“ 新文化领袖”,胡适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8 分)第卷 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13.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从警 26 年来,牟清元一直坚守在加
28、格达奇区最繁忙的“一号交通岗” ,他忠于职守,情系百姓,曾为外地开发商寻找丢失在出租车上的包而 ,最终将巨款全部追回。 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很多科研人员正 地研究一种能够起到快速预防作用的实验性疫苗,希望它最终能够用于预防和治疗在西非爆发的埃博拉病毒。 广大建设者为解决宁南山区 110 万群众饮水难题而英勇奋战:在路上,他们 ;隧洞里,他们泥浆裹身;梦境中,他们脑海萦绕的是旱区群众对水渴盼的眼神。A披星戴月 夜以继日 废寝忘食 B夜以继日 披星戴月 废寝忘食 C废寝忘食 披星戴月 夜以继日 D废寝忘食 夜以继日 披星戴月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A在 2016 上海设计创新
29、论坛上,业内人士产生“奇思妙想”:在上海开展公共设施设计大赛,向社会公开征集垃圾箱、路灯等公共设施的设计方案。 B果壳网拥有“谣言粉碎机”等 15 个主题站,通过粉碎社会上流传的谣言,让科学和大众需求产生联系,目前日均浏览量已超过 375 万次以上。 C新技术为照明产业注入了移动互联网基因,具备 Wi-Fi 芯片的灯泡实际上已成为一个室内定位系统,该技术弥补了 GPS 信号无法穿透到室内的问题。 D毋庸置疑,对于中国的莘莘学子而言,高考当然是一场重要的考试;然而,人生能否幸福,并不取决于高考金榜题名。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 分)梳理历史诚然需要宏观描述和概念的归
30、纳,但这一切都应该建立在大量的历史事实、细节之上, 。时间从来不会有季节省略,历史当然也不应该有空白。用更多的历史档案和回忆来填充被人们有意或无意留下的空白,这便是强调原始档案留存和口述历史整理的原因。A因此就能避免虚假、笼统,甚至片面。B片面、笼统,甚至虚假就将进入历史。C否则容易导致虚假、笼统,甚至片面。D不然就会失之于片面、笼统,甚至虚假。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5 分)80 年代,陈忠实大部分时间都躲在西安市东郊灞桥区西蒋村的老家旧屋里,一求耳根清净; ,通过阅读弥补文学专业上的残缺;三求消化他所
31、拥有的生活资源。逐渐地,他创作出数量上越来越多、 ,其作品的量与质都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 ,直至一九九二年因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白鹿原而一鸣惊人。17.图中的两条曲线均略呈现 U 型,好似微笑的嘴型,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微笑曲线”。仔细观察这幅图,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描述“微笑曲线”反映的经济现象,不超过 60 个字。(6 分)六、写作(60 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60 分)杭州图书馆允许拾荒者、无业游民入馆,让他们在设有空调的书馆内免费阅读、看影视、上网、听音乐。图书馆对他们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这个做法已经坚持了十余年。因此,杭州图书
32、馆被称赞为“史上最温暖的图书馆” 。曾有读者对身边的这类人散发异味而感到不满,认为图书馆是公共场所,他们这样是对其他人的不尊重;也有人提议,可以为他们设置活动专区,以免影响他人;还有人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同样享有进入图书馆读书的权利,如有人觉得不便可更换座位,或者选择离开。这三种看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2013 级高三年级第六次模拟语文考试答案1.C(张冠李戴 “认为法律的最高境界是促使人们恪遵德礼” ,是“唐代立法者” ) 2.D(推断错误 “而在于让人常有敬畏意识”错,根据后文
33、来看, “其制律的中心意图”是促使人们维护“道德理想” 、实现“教化” 、 “恪遵德礼”等 ) 3.C(过于绝对 “实际上违反这一条款的人都不会受到处罚”的说法过于绝对,原文内容是“似乎从未被实践过” 。 推断错误 根本原因不是“这些条款在设计之初就没有打算被执行”而是“刑罚亦为政教之用”的理念。 )4.C 正确标点:帝以集弘才博识,无施不宜,一时大典册咸出其手。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5.A 是“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 。6.A 混淆时间,拜师学习一事在返回长沙以后,而且在他得到刻本之前就已“尽读诸经,通其大义矣” 。7.(1)诸生
34、等候他离开(官署)后,常常带着书本到他家完成课业,其他馆的学生也多相继到虞集处请教。 (译出大意给2分; “每” “卒” “相率”三处,每译对一处给 1分。 )(2 )没有奏效后,他们就一起摘录虞集的文辞,指责其中有讥讪之意,幸赖天子明察其中原委,所以没有能够中伤他。 (译出大意给2分;“不效” “相与 ”“有自”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 分。 )8.触景生情(答“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亦给分)起笔便写芳菲凋零,渲染苍凉氛围;(1 分)直抒胸臆(答“反复”亦给分) ,极目远眺故国家园,想到美丽的故园已落入敌方之手,不禁悲从中来。连用两个“伤心切” ,加重了内心的悲切程度;(2 分,手法 1 分,
35、分析 1 分)借景抒情(答“寓情于景”亦给分) ,末尾两句描写迷离朦胧的烟水山色,表现了伤心之情就像那无边无际的山水一样悠远绵长,进一步渲染了悲切之情。 (2 分,手法 1 分,分析 1 分)(手法概念共 2 分,只要出现任意两个,对应分析准确即可)9.柳词中表达的是想象中与恋人分别后的凄清孤寂之情。 (2 分)不直接说自己酒醒之后如何寂寞孤凄,只是拈出在漂流的孤舟中所见、所感的三种物象岸边的杨柳,黎明时的冷风,空中的残月,心中那种凄哀悲苦的感情便充分地表现出来了。 (1 分)向词表现的是山河破碎、国破家亡后的哀怨悲痛之情。 (2 分)词人面对国耻未除的局面,只能像子规鸟那样泪尽继之以血,阵阵
36、悲切的叫声与早晨清冷的微风、一轮如钩残月呼应,氛围凄清落寞。 (1 分)10. (1)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2 )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3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11.(1)A3 分,B2 分,D1 分。 (D 项对内容把握得有失偏颇,有脱离语境拔高主题之嫌,所谓“更多的是为社会的冷漠而流”不准确。C 项,文章第四部分写到她无法回忆他年轻时的容貌,所以 C 错。E 项分析过度,小女孩的哭泣一方面是由于只有 5 岁年纪太小,一方面是因为孩子发现眼前的英雄和心中的想象反差过于巨大而哭泣;同时也不是为了表现女主公的勇敢。 )(2 )不可以。 内容上,通过虚写(回忆
37、)当年她对英雄的崇拜,侧面烘托了他当年的英雄形象; 1主题上,揭示作品主题,反映社会上当年对英雄人物的崇拜之热烈,反衬当下英雄被漠视的遭 2遇; 结构上,呼应第一部分中她被英雄事迹感动的内容,又为下文写她始终记得英雄并最后为 3英雄的下场落泪埋下了伏笔,使文章结构更紧凑。 (每点 2 分,应题处不给分。 )(3 )第一问:她是一个对英雄心怀敬意、充满同情心的女人。 (2 分,每个定语 1 分。 )第二问: 线索人物,她见证了英雄人物生活的变迁,以她的视角观察英雄,组织叙事; 蕴含 1 2作品主题的人物,作者通过着力描写其丰富的心理活动并以她的生活稳定安闲来表现和反衬英雄的弱势境遇,从这个意义上
38、揭示作品的社会性主题。 (每点 2 分。 )(4 )不同意,两人虽有许多相同之处,但本质上却不同。因为: 表面上看,两人都因长期作为 1社会底层人物而默默接受生活的现状,变得谨小慎微; 但实际上,英雄的内心中还是保有他的 2本色,能够见义勇为,闰土的内心则不再具备儿时的英武气概。 (4 分,比较式作答,各 2 分,应题处不给分。 )造成英雄变化的原因有: 因为社会对待英雄口惠而实不至,社会没有一套更合理的制度给予对 1社会有功者相应的回报,从他摆摊和领困难补助可见; 因为英雄自己在时代的变迁中,其性格 2要素更多地表现为沉默、憨然、惶恐,似乎是默默接受了命运的安排; 四五十年的时间跨度实 3际
39、上标示的是社会巨大的变化,而作为渺小个体的人们,哪怕是“英雄” ,也大多淹没在时代的洪流中,或在时代巨轮下变得平庸,这本身就是历史的真实逻辑。 (各 2 分,答出两点即可,因为有探究性,有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酌情给分。 )第一问也可以答为:同意,两人虽然身份不同,但精神状态完全相同。因为:两人都因长期作为社会底层人物而默默接受生活的现状,变得谨小慎微;两人的意识中都有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闰土是对出身为“老爷”的“我”唯唯诺诺, “他”则是对作为政府工作人员的“她” 惶恐不安。(由表及里分层作答,各 2 分,应题处不给分)12. (1)D3 分, E2 分,B1 分。 (A 项,说法于文无据;B
40、 项,思想守旧的教师准备嘲笑的是胡适这样讲授中国哲学史,不包括英国文学、英文修辞学两门课程;C 项, “傅斯年读的书虽然没有自己多”错误,傅斯年认为胡适读书少,但没有把胡适与自己对比。 )(2 ) 介绍陈汉章讲授中国哲学史的方法。陈汉章功底扎实、思想陈旧,讲中国哲学从传说的伏羲开始,讲解速度慢。 (分)与胡适对比。通过陈汉章、胡适讲中国哲学史方法不同的对比,点明胡适用近代学术观点和方法讲授中国哲学史。 (分)引出下文。为下文介绍胡适讲授中国哲学史的方法及其课程深受欢迎情况的表述做铺垫。(分)(3 ) 学生思想自由,敢于质疑老师。比如学生敢质疑思想守旧的陈汉章老师讲授中国哲学史什么时候能够讲完,
41、对刚从美国回来的胡适讲授中国哲学史提出疑问。学生实事求是,能正确评价老师,对胡适是否胜任中国哲学史的讲授,同学们是通过实际听课评价的。老师做出努力,团结大批青年。胡适编辑新青年以及其讲授中国哲学史课程得到认可,就连外校的学生甚至社会青年都来听他的课,在他的周围聚集了一大批进步青年。北京大学有“思想开放” “兼容并包”的学术风气。(每点分,答出三点给分)(4 ) 撰写大量有关白话文运动以及文学革命的文章,致力于推翻文言文。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口号,大力推广白话文。身体力行,创作第一本白话诗集、白话散文剧本、白话译本等。开辟了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新思路,出版了中国哲学史大
42、纲 。参与新青年编辑工作,帮助、指导进步学生,提出“个性解放” 的口号。整理出新文化运动的四条纲领:研究问题、输人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每点分,答出任意四点给分)13 D(“废寝忘食 ”顾不得睡觉和吃饭,形容非常专心努力:“夜以继日”指日夜不停, “披星戴月”指形容早出晚归,辛勤劳动,或昼夜赶路,旅途劳顿。三个成语均含辛勤之意,但“废寝忘食”更强调工作的专注度, “夜以继日和“披星戴月“均含争取时间之意,但夜以继日”更强调时间的连续性,昼夜不停, “披星戴月”更强调工作的辛苦性,早出晚归。强调牟清元对本职工作的专心,所以应选用“废寝忘食” 。中“科研人员”夜间也在继续研究这种疫苗,所以应
43、选用“夜以继日” 。中有“在路上”的信息提示,所以只能选用“披星戴月” 。 )14 A(B 项数量关系表述不规范,重复赘余,可将“已超过 375 万次以上”表述为“已超过 375万次”或“在 375 万次以上” ;C 项搭配不当,弥补问题动宾不搭配,应该是弥补缺陷;D 项 “能否”与“金榜题名”存在一面对两面不搭配的现象。 )15 D(“甚至 ”表示递进,因此“虚假”应该置后,由此排除 A.C;B 项缺少关联词语呼应,衔接不自然。 )16 二求广泛读书质量上越来越高的文学作品来他在文坛上还是名气不大17产业链上游的研发企业和下游的营销企业利润都要高于制造企业;这种利润差别在六七十年代不明显,现在却非常突出。 (前后两部分各 3 分, “研发 ”“营销” “制造”后没有“企业”也可以。 )(这是一道分析统计图的题目,注意曲线的趋势,和曲线的名称以及链条线条的对比。对统计图表首先注意横纵坐标表明的是利润和产业链,注意三个阶段“研发” “制造”和“营销” ,然后可以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后再对比现在和 6070 年代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