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科技大学简介山东科技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大学、初具规模的大学、实力雄厚的大学、环境优美的大学、和谐向上的大学” 。一所历史悠久的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由“两个源头、汇成一条主线”而来。1951 年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成立的洪山煤矿工业学校,1953 年迁至安徽省淮南市更名为淮南煤矿学校,1958 年升格为淮南矿业学院后,与 1956 年成立的煤炭工业部济南煤矿学校,后在 1958 年升格为山东煤炭工业专科学校,1960年升格为山东煤矿学院,在 1963 年合并组建新的山东煤矿学院。后在 1971 年与泰安煤矿学校联合组建为山东矿业学院, 1999 年与山东煤炭教育学院联合组建山东科技大学。期
2、间江西煤矿学院、济南工学院矿山机电专业、山东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干部学校、江苏煤矿专科学校、山东省财政学校在不同时期相继并入,学校有着 60 年的悠久历史,是多所学校的融合。学校在 60 年的历史长河中,学校经历过淮河文化、黄河文化、海洋文化的精髓的浸染,有着济南涌泉的陶冶和中华泰山的铸造,从而积淀成“惟真求新”的校训和“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先公后私的奉献精神、严谨认真的求实精神、求同存异的团结精神、令行禁止的忠诚精神”鲜明的品格和厚实的底蕴。60 年的奔流不息,洪涛和细流带着大山的浑厚和清泉的灵秀,汇入蔚蓝的大海,如一轮朝阳喷薄东出。一所初具规模的大学学校在青岛、泰安、济南三地办学。三校区所在地
3、由四条高速公路、两条铁路连接。主校区所在的青岛西海岸与青岛中心区由海上航线、海底隧道、滨海高速贯通。学校交通发达,往来方便,总占地面积 243 万平方米(3640余亩) ,建筑面积 135 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 15.66 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 3.31 亿元;设有 16 个学院、9 个教学系(部) 、1 个研究院和 1 个独立学院;学校现有在校生44600 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 5500 余人,独立学院学生 9500 余人,学校已为社会培养了 15 万余名各类人才;学校继续教育学院有继续教育类学生 31000 余人;有教职工 2970 余人,其中专任教师 2000 余人,教授 25
4、7 人,副教授 433 人。学校有 7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 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1 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1 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1 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6 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其中工程硕士包含 19 个授权领域;75 个本科专业。学校已与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法国等 18个国家和地区的 90 所高校和研究院所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有 6 个中外联合实验室,接收有俄罗斯、韩国、巴基斯坦等 20 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学校建有省级大学科技园,是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孵化基地,入驻企业和科研单位 50 余家。一所实力雄厚的大学学校有中国科学院院士 3 人,工程院院士 1
5、 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5 人, “泰山学者”特聘教授 9 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 58 人。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1 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1 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 41 个;有山东省“泰山学者”设岗学科 9 个。学校设有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授权业务中心、国家外专局外语培训中心、山东俄罗斯科技合作中心、青岛市制造业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中国唯一的俄罗斯自然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 。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7 个,山东省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点 12 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 1 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6 个,国家级人才培养
6、模式创新实验区 1个。学校具有较强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能力及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科技优势,设有工程技术及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研究院所 90 余个。2004 至 2009 年,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 3777 项,其中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973”计划项目、科技攻关、 “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国家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等国家级项目 137 项。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9868 篇,其中被SCI、SSCI、A出版著作 531部;授权专利 124 件;荣获上级奖励 205 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 4
7、项,省部级科技奖励 201 项;科研经费 87537万元,连续 6 年均过亿元,2009 年达 20218 万元。一所环境优美的大学山东科技大学三地办学,五校园或有泉柳的玲珑多姿,或有泰山的厚实庄重,或有东方的简约朴实,或有园林的遮天蔽日,或有大海的雄伟广阔。特别是青岛新校区,自西向东、朝向大海,依山而建、抱河而居。校园栽植名贵苗木 320 余种、11 万余株,种植水生植物 16 类、139 个品种,绿化面积达 1050 亩,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季相分明、种类丰富,上有乔木、中有灌木、下有花草,点线面立体绿化,色彩斑斓、鸟飞鱼翔、蛙声蝉鸣、花香蝶舞、生机勃勃,融植物园、百花园、生态园为
8、一体。 “墨水河” 、 “砚湖” 、 “湿地园” 、 “半亩塘”水系丰茂,湖光倒影。 “休读长廊” 、 “观书亭” , “徽竹园” 、 “月季园” 、“牡丹园” 、 “珠山广场” 、 “泰山广场” 、 “历山广场” 、 “励志坊” 、 “名人园” 、 “时乘六龙” 、 “乾坤两仪” 、 “太和钟楼”景观丰富,林林总总。既充分展示学校办学历史,又着重体现“山、海、泉”交汇融合,彰显大学校园人文积淀,发挥着陶冶师生情操、养育师生心灵、激发师生灵感、启迪师生智慧、提高师生素养的重要作用。一所和谐向上的大学校党委自 2006 年提出山东科技大学建设和谐校园的意见以来,和谐校园建设深入人心。全校上下按照
9、注意不以个人和权力群体的利益为圆心画圆;注意决策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注意解决少数人乃至个别人的合理诉求“三个注意”的要求,努力打造师生利益至上的校园;按照营造宽松、宽容、宽厚环境的“三宽” 要求,努力打造师生为本的校园;按照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公”要求,努力打造民主管理的校园;按照树善良之心,成善良之事,做善良之人的“三善”要求,努力打造诚信友爱的校园;按照汲取儒家、佛家、道家文化精华的“三家”要求,打造宁静致远的校园; 按照简化、优化、净化人际关系的“三化”要求,努力打造高雅高尚的校园;按照心平气和、家庭祥和、亲爱明和、政通人和、天感地和、内谐外和的“六和”要求,努力打造温馨和睦的校园
10、。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对学生大力开展“加强爱党教育,塑造学生心灵;突出爱心教育,滋养学生心灵;创造优美环境,陶冶学生心灵;实施成才工程,放飞学生心灵”系统教育工程,致力于使学生的心灵变得鲜艳、柔软、纯净和轻盈,努力使学生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和谐校园建设引导人心思“善” ,人心思“进” ,人心思“诚” ,人心思“爱”,学校呈现出一派政通人和的局面。每到学校发展的关键时刻和重要时期,科大人总是虚怀若谷、广纳善言、聚心聚力,虽筚路蓝缕、栉风沐雨,但一往无前,始终高举着团结奋进的大旗,无不彰显出科大优秀的文化品质,体现出科大人的勇气、正气、锐气和大气。漫长而短暂的 60 年,科大南走北归、西搬东迁、起起落落、分分合合,历经曲折和坎坷。但科大人师生一德,筚路蓝缕,坚韧不拔,终究由一所职业学校,发展成一所初具规模的综合性大学,屹立于齐鲁大地、扬名于大江南北。今天的科大,虽不是参天大树,但也已干粗根深、枝繁叶茂。厚重和质朴的品格,刚毅和勤奋的精神,是少年科大文化积淀的精髓,是坚强科大无往不胜的法宝,是光明科大未来征程的火炬,昭示着科大的事业如广阔的黄海,波澜壮阔,汹涌澎湃,科大的前途如黄河淮河,一路高歌,奔腾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