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授学生以“渔”历史新课改中的过程与方法初探臧亚龙 富源县第四中学 摘要:学习方法的使用过程就是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必然贯穿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而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过程,应是学生体验学习并学会学习的过程。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会主动地完成学习过程,且易于创造性地学习。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并掌握学习方法,是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关键词:历史 学习 过程 方法命题之际,想起小时候学过的“小猫钓鱼”的故事:任凭猫妈妈钓到多少鱼,小猫总不在意,而当小猫在妈妈的指导下亲自将鱼钓上来时,他高兴得又笑又跳,久久不愿放下钓竿,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老师与学生即教与学的关系,就是猫妈妈传“钓”与小猫学“钓”的关系。笔
2、者为山区中学一历史学科教师,试以自己的教学亲历谈一点有关历史新课改中的过程与方法,姑妄言之授“渔”之法。历史学习是一个认识历史的过程。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和理解历史,再到对历史现象进行思考(分析、比较、演译、归纳等) ,了解历史的因果关系并从中找到历史发展的特点与规律,从而认识历史和现实的关系。历史教学如果只强调学习的结果,必然会走到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的死胡同里去,而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兴趣和思维能力,仅靠教师的传授(相关历史知识)是绝对不行的,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历史学习和体验这一过程,特别是历史思维方法的养成,这是历史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结论与过程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一对十分重要的关
3、系,新课程把过程与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突显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简言之,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和把握正确的结论。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由其突出。课程标准对每个单元的内容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提出了具体而又明确的目标要求,教师在实施单元教学中,要认真研究教材,弄清在不同的单元应对学生的学习目标提出哪些具体的要求,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根据所教学生普遍基础薄弱、阅读量窄、主动性差的特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过程,即“总分合升” 。下面试结合人民版历史必修(1)的教学过程予以简要说明。第一、 “总”
4、 。 (从目录入手)必修(1)总共九个专题,前五个专题是中国史,后四个专题是世界史。仔细分析,中国史的五个专题具有“通史”的编排性质,从古代到现代,即每两个专题之间,甚至每专题的节与节之间大体都具有“通史”性质,比如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体制”的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的特点” (夏商周) ,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秦汉) ,第三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秦元) ,第四节“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明清因为明清中晚期的腐朽、没落,才遭到列强的入侵。 ) ;然后进入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一节(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第二节(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专题三(近代中国
5、的民主革命)第一节(太平天国运动)专题三第二节(辛亥革命)专题二第三节(伟大的抗日战争)专题三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专题五。通过“通史”学习让学生大体掌握历史发展的先后顺序,脉络走向。第二、 “分” 。即分别阐述每单元所包含的历史知识。如必修(1)第一专题,首先要阐释清楚“政治制度”这一概念的内涵,其次要讲清古代中国不同朝代的政治制度的起源、主要内容、发展历程以及对当时及后世社会产生的影响。第三、 “合” 。 (也以必修(1)第一专题为例)即在“分”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把握、分析和探究。比如“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可以设计这
6、样一些问题:含义及其产生的社会根源;发展、演变历程;演变趋势;影响。进行这样的整合,可以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找到学习的一些方法。第四、 “升” 。即通过对历史发展中的规律性的探究以及获得的某些历史启示,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这既是学习某一专题的目标任务,也是学习整个中国史乃至某个学段(如高中学段等)学习的目的要求。由上可知,采用这样的方法和教学过程,不仅教师易于教,而且学生易于学并且乐于学。其实,历史学科自有与其他学科迥然不同的特点:时间性和事件性(包括人物、事件和地点) ,即历史中的经与纬。好比一挂项链,时间就是串珠之线,事件就是线上之珠。无论
7、教材如何变化,课程改革如何实施,历史学科的“项链”特点永远不会消失。而如何引导学生理清那条蜿蜒潜行在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之下的“线” ,从而辨识一个个历史事件并将这些形态各异而又互相关联的事件有机地串联起来,最终形成某章某册或某一学段课程的一挂(或多挂)完整而独特的“项链” ,这才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它不拘泥于教材,而且往往因为教学需要调整教材甚至重组(如本文所例) 。这个理线串珠的方法及其过程,就是教师授“渔”和学生获“渔”的方法及其过程。而这一挂挂学生们亲手组串而成的“项链”就是本学科某章某册甚或某一学段的课程链,知识链,更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链和感悟链以及由此而获得的能力链。有了这样的
8、能力,学生必然能在历史学科的长河中钓起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鱼”来。由此可见,理线串珠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打破教师灌注及其死记硬背的传统教学模式,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和开放式教学,不可或缺。当然,理线串珠法在实际操作中并不是孤立的或排他的,它和学生学习兴趣的强弱,知识积累的多寡及其思维能力的高低等紧密相关。如同历史的发展不是平坦如砥,直线向前,而往往是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反向的那样,理线串珠法并非一蹴而就或一朝一夕之事。这就需要执教者在把牢理线串珠法的同时,结合学生实际并及时给予指点帮助(限于篇幅,此处从略) ,千万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越俎代庖,包办代替,一厢情愿地把自己串好的“项链”抛售给学生,从而重蹈“灌注法”的复辙。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真正获“渔” ,垂钓多多。参考文献:1.主编 朱汗国 马世力 副主编 马世力。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M 】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济南市教学研究室。新课程教学启示录 历史 教学案例分析 【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作者简介:臧亚龙 , 1980 年出生,汉族,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营上镇,2005 年 9 月参工,现任教于曲靖富源第四中学,本科学历,历史专业,中学一级教师。 (地址: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第四中学 邮编:655503 电话:13769896624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