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筹建于 1953 年,是全国八家中央地方共建的国家级博物馆之一,是湖北省唯一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全省最重要的文物收藏、研究和展示机构,属国家旅游局 4A 级旅游景区(点)建筑布局省博物馆主体为西北朝向,采用一主两翼、中轴对称式布局,反映出传统宫殿类古建的严谨秩序。对于亲近大众的博物馆建筑而言,过于严肃,作为弘扬大楚文化的文化建筑,明显不妥。主体建筑背临东湖,坐拥美景,但没有考虑自然水景元素,仅在广场内部人工设置水景,可谓舍本逐末。采用严正布局、拒水、朝西北做法处理代表楚文化的博物馆建筑,显然是与楚文化自身浪漫、自由、勇于创新的特点相违背的。入口设计:入口选择为两条道路的
2、交叉转角处。道路与建筑入口之间设置小型广场,作为人流集散缓冲。早期的省博只有一栋建筑,为现在的主体建筑左侧的编钟馆,建筑背面临水、偏南朝向。入口位于东湖路边远离交叉路口,曲径通幽,临水行进,相比于现在的入口位置,更显自由。主体色调:除左侧编钟馆采用褐色外,其余主体建筑呈蓝色。楚文化在颜色偏好方面为尚黑,喜赤。省博物馆建筑主体采用强现代感的蓝色与楚文化象征不符。博物馆被称为永久性的机构。对博物馆,其表达重点应在于永久性而非时代感。博物馆是文物的归属,受全社会的委托来保存人类的文化遗产,所以它是永恒的,必须表达一种永久性的概念。若是采用赤或黑作为省博的主体色调,相信在符合楚文化以及永久性表达方面都
3、会有更好的表现。建筑风格:省博扩建工程由 1999 年建成的编钟馆和即将动工兴建的楚文化馆、综合陈列馆三座单体建筑和配套设施组成,其建筑风格为仿楚式建筑,其建筑造型庄重典雅、简洁明快、美观大方、富有新意,高度体现了历史文献及湖北考古资料中所反映出来的楚国建筑风貌。该建筑突出了楚国高台建筑,多层坡顶的宽重檐,大坡式屋顶等楚式建筑的特点,建筑外观采用了楚墓中出土的漆木器上所常见的黑色(琉璃瓦) ,米黄色(外墙) ,暗红色(外墙柱)和茶色(玻璃)等色彩,同时也利用了新技术新材料,以体现出现代博物馆的功能要求和时代特征,拟建的综合陈列馆和编钟馆、楚文化馆形成“一主两翼”的布局,高度体现了楚国建筑的中轴
4、对称,一台一殿,多台成组,多组成群的高台建筑群布局格式。整个建筑风格突出了楚国多层宽屋檐、大坡式屋顶等楚式建筑特点,建筑外墙为浅灰色花岗石装饰,屋面用深蓝灰色琉璃瓦铺装。室外环境按景观式、园林式的特点进行布局,通过雕塑小品、休息庭院、园林绿化、配套的综合服务设施等形式,营造出与博物馆主体建筑和谐配套的历史文化氛围,给观众提供一个休闲、舒适、幽雅、公园式的室外游览空间。馆区内绿荫掩映,综合陈列馆、楚文化馆、临时展览馆等高台基、宽屋檐、大坡面屋顶的仿古建筑三足鼎立,构成一个硕大无朋的“品” 字。其总体布局高度体现了楚国建筑的中轴对称、 “一台一殿” 、 “多台成组”、“多组成群” 的高台建筑布局格
5、式。整个建筑风格突出了楚国多层宽屋檐、大坡式屋顶等楚式建筑特点,建筑外墙为浅灰色花岗石装饰,屋面采用深蓝灰色琉璃瓦铺装。室外环境按景观式、园林式的特点进行布局,通过雕塑小品、休息庭院、园林绿化、配套的综合服务设施等形式,营造出与博物馆主体建筑和谐配套和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给观众提供一个休闲、舒适、幽雅、公园式的室外游览空间。是风景秀丽的东湖之滨的一颗灿烂的明珠,也是武汉市一座光彩夺目的标志性建筑和对外开放的一大精品名牌景观。丰富并且有着地方特色的珍贵藏品和不断取得的科研成果,以及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显著成就,使本馆在海内外享有一定声誉。世界上最庞大的青铜乐器曾侯乙编钟、中国冷兵器时代的翘楚之作越王勾践剑、地质年代早于北京人的郧县人头骨化石等,都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并具有世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