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寻找跨越100年的投资策略.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958995 上传时间:2019-03-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寻找跨越100年的投资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寻找跨越100年的投资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寻找跨越100年的投资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寻找跨越100年的投资策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寻找跨越100年的投资策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寻找跨越 100 年的投资策略作者:范卫锋先思考一个问题:假设你回到 100 年前(即 1900 年) ,拥有 1 万英镑,并且你可以一直活到 2000 年,可以在任何国家、任何市场投资,你将采取什么样的投资策略?不妨给你一些小小的提示。在风起云涌的 20 世纪中,1900 年可谓平淡无奇。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着世界上最大的帝国,美国的农业人口还占总人口的 42%。欧洲沉浸在繁华和希望之中,日本、德国兵强马壮,如日初升。那一年,希姆莱、霍梅尼出生,尼采死了。那一年,美国 GNP 为 187 亿美元,人口 7609 万人,其中纽约州 726 万人,内华达州只有 42335 人。那一年,中国正在

2、戊戌政变后的严冬,慈禧太后图谋废光绪立“大阿哥” ,利用义和团闹事,当作和洋人谈判的筹码,结果招来八国联军。那一年稍具成就的科技事件是傻瓜相机的问世和巴黎世界博览会。显然,站在一百年的任何一个天才,都不可能预测 100 年内的世事沧桑。今天我们在 2007 年的开端,同样无法预知未来 100 年。那么,有没有一种投资策略,可以在无法预测未来的情况下,仍然长期有效呢?每当遇到难题,中国人的智慧就是去看历史。从过去的一百年来看,确实存在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策略,它不需要复杂的技巧,只需要理性、谦虚和坚持。接下来我引用的很多数据,来自前几年荷兰银行和世界伦敦商学院出的一本小册子,书名叫投资收益百年史 ,

3、做这件事情的两个教授,叫 Elroy Dimson 和 Paul Marsh,他们管自己干的活叫“金融考古”,从尘封的报纸和古老的记录中,重新建立自己的数据库。这些教授可谓功德无量,为我一直以来想写的这篇文章,提供了一些宝贵的历史数据。不要借钱给政府和银行投资的头号天敌是通货膨胀,政府利用它的刀剑枪炮作后盾,用廉价的纸张油墨印刷货币,把老百姓口袋里的真金白银、真货实物弄走。如果你把钞票埋在后院的树下,那肯定是 20 世纪最大输家之一,因为根本无法对抗通货膨胀。简单地算笔账,假如你有 1 万元,假如通货膨胀率是 5%,20 年以后,其购买力只剩下 35.84 元;如果通货膨胀率是 10%,那太不

4、幸了,20 年以后,你的 1 万元血汗钱,购买力只剩 12.16 元了。如果把钱存在银行收利息,相当于把钱借给银行,这比埋在后院树下略强一点,不过,银行利率常常比长期国债的利率低,那么,不妨直接看一下投资国债(借钱给政府)在 20世纪的收益率。先以 20 世纪国运还算不错的英国为例。荷兰银行/伦敦商学院(ABN AMRO/LBS)长期债券指数,这个指数基本可代表英国长期国债。如果你在 1900 年初,以 1 万英镑投资于这个指数,到了 2000 年,它将变成 188 万英镑,按年折算,就是 5.4%的年均增长率。听起来还不错,是吗?可是,如果考虑到通货膨胀,就远不是这么回事了。在 20 世纪的

5、 100年里,英国的零售物价年均增长率是 4.1%,用这个物价涨幅去减国债收益,就令人颇为失望人。这 100 年里的英国长期国债年均收益率,仅仅是每年赚 1.3%。长期国债赚得太少,短期国债就更不用讲了。如果你在 1900 年拿 1 万英镑投资,买入英国短期国债,100 年后将会变成 140 万英镑,相当于每年 5.1%的增长率,扣掉 4.1%的通货膨胀率,仅仅为 1%的年收益率。 20 世纪英国的国债投资者,看来收益不佳。其他国家呢?有一项调查研究了 12 个国家,它们在今天看来,都算是 20 世纪残酷的国家间竞争的赢家:美国、英国、日本、意大利、澳大利亚、加拿大、丹麦、法国、意大利、荷兰、

6、瑞典、瑞士。如果投资这 12 个国家的长期国债,年收益率的前三名都是欧洲小国:丹麦 2.7%、2瑞典 2.3%、瑞士 2.1%。小国的百姓有时是幸运的,20 世纪没经历过那些大国的动荡劫难,没有一统天下千秋万代的雄图壮志,也就逃过了德国、日本狂发货币盘剥百姓造成的灾难。在这 12 个国家里,长期国债收益率最差的,就是三个野心勃勃的国家:德国-2.3%;意大利-2.3%;日本-1.5% ,全都是负数。更可怕的是,德国的统计数据中,还剔除了 1922和 1923 那灾难性的两年。1923 年初,2 万德国马克可以兑换 1 美元;10 个月后,需要用6300 亿马克才能兑换 1 美元。这种通货膨胀让

7、所有的国内债务都一笔勾销,现金、银行存款、债权、国债都一文不值,几乎造成长期国债投资者 100%的损失。这三个国家有个共同点,在 20 世纪都出过很多雄才大略的枭雄,可惜,枭雄辈出的国度,百姓往往不幸。不过,话说回来,这学费也没白交。因为 20 世纪上半场吃的亏太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对通货膨胀视如洪水猛兽,至今仍未放松警惕。尤其是德国,它在 20 世纪上半场的通胀是最凶的,结果下半场却是这 12 个国家中最低的。物极必反的理论再次起了作用,20 世纪下半叶,长期国债收益率最高的几个国家中,德国、日本均占前几名。我们从 20 世纪的历史课中,学到的第一句话就是:不要借钱给政府,尤其是别借钱

8、给雄心勃勃枭雄辈出的政府,当然更不用借给利息更低的银行。不过,如果由于爱国感情借钱甚至捐赠给政府,不在我所讲的范围之内。既然是由于爱国,不是为了获利,当然不算是投资,他们将获得精神上的丰收。享受股票的长期复利上帝制造了通货膨胀这个坏蛋,也留下了股票投资这条活路。20 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尝试了各种社会制度的试验,造成数以亿计人口的非正常死亡,体验了眩目的繁荣和恐怖的萧条。在这 100 年里经历了最好的和最坏的时代,风暴过去之后,我们发现,最“安全”的国债,其实是不足以依靠的陷阱;而“高风险”的股票,居然是最好的避难所。假设你在 1900 年初,将 1 万英镑投资于英国的整体股票(仍然

9、以荷兰银行/伦敦商学院指数为标的) ,100 年后它将变成 1.6946 亿英镑。强调一下,这里的股票是指“整体市场”的股票,而不是后文将提到的构成指数的成份股(它们的收益远远超过整体市场) 。要提醒一点,在刚才讲的股票投资里,你必须用每次分红得到的钱,再投资回股票中。拿红利进行再投资,是这种策略成功的秘密。假如你同样在 1900 年初,拿 1 万英镑投资英国股市,但是你把每次分红都消费掉,用来改善生活,那么,100 年后,它仅仅增长为 161万英镑,还不到 1.6946 亿英镑的 1%,实在是天壤之别。你把钱投到上市公司里,牺牲你目前的消费,让它为社会多创造点价值,上帝会奖励自制而利他的你。

10、巴菲特曾经说,他的投资原则只有两条, “第一条,不要亏损;第二条,牢牢记住第一条。 ”事实上,巴菲特所说的,并不是百发百中的股票神射手,而是说,只要保住本金,去享受复利,哪怕是缓慢的复利,都会是最终的赢家。即使是从 1 万到 1.6946 亿的惊人增长,也只是 10.2%的年收益率。20 世纪英国整体股票投资的名义收益率,是 10.2%;英国长期债券、短期国债分别只有 5.4%和 5.1%的名义收益率。这项调查中 12 个国家的股票收益率排名中,前四名是瑞典 8.2%、澳大利亚 7.6%、美国 6.9%、加拿大%。殿后的四个国家,虽然在 20 世纪曾大起大落饱受摧残,但其股票收益率仍然超过其他

11、工具,德国达到 4.4%、日本 4.2%、法国 4%、意大利 2.7%。这些数字看起来很平常,但是,把它们变得不平常的,是 100 年的长期复利。3当年欧洲金融的统治者罗思柴尔德曾说过, “我不知道世界七大奇迹是什么,但我知道第八大奇迹是复利。 ”如果你今年才 25 岁,一分钱也没有,但是,在看我这篇文章的读者,一般来说,只要稍微省点儿,每年存个 1.8 万元,也就是每月存个 1500 元,应该不算太难,第一年存 1.8 万,第二年再存 1.8 万,第三年再存 1.8 万,如此坚持不懈,存下来的钱全都用于投资。如果年收益率是 10%,你 25 年后(50 岁时)将拥有 187 万元,35 年后

12、(60 岁时)将拥有 492 万元;如果年收益率是 20%,50 岁将拥有 878 万元,60 岁将拥有5482 万元。你退休时就不用担心养老金的不足了。可是,你也许会问,通货膨胀呢?如果发生恶性通货膨胀,岂不是这些 10%、20% 的收益率变得微不足道?不用怕,即使发生这种情况,股票仍然是惟一的避风港。比如,德国 1923 年发生恶性通货膨胀,但德国股票市场也上涨了 300 亿倍。上帝庇佑了那些在灾难中持有股票的人们。房地产呢?房地产是否比股票更牢靠呢?错了,房地产比股票更不“安全” 。在中国人的印象中,似乎买房买楼总是不会亏的,但我们对房地产市场的经历实在太短,而且,这一二十年,既赶上了国

13、内的特殊地产牛市,又正好碰上全球房地产的牛市,短期(一二十年仍然属于短期)的数据,如果拿来作样本得出所谓规律,是会害死人的。美国的房地产,曾经在 100 年的时间里原地踏步,而那段时间美国经济同样是在迅速发展。退一步讲,即使在房地产的牛市中,地产公司股票的增长,仍然可以分享房地产的繁荣。说到这里似乎还漏了一个:黄金。其实不提也罢,这东西远远不如股票,因为它是自私的人收藏的东西。你把财富变成黄金藏起来,退出创造增量财富的公司,不冒这个风险,怎么能够奢望分享社会的增量财富呢。1980 年,850 美元可以买 1 盎司黄金,当时可以换一股道琼斯指数(当时道指不到 900 点) 。26 年过去,今天

14、12000 多点,黄金还是 600 美元/盎司,黄金相对于道指贬值了 20 倍。最“安全”的东西,长期来讲往往最不安全。忘记时机,忘记选股,埋头持有指数基金知道要投资股票只是第一步,如何投资才能成为 100 年的赢家,又是另一个难题。这个问题的答案,比绝大多数人想象的简单得多。任何头脑健康的人,只要具有小学三年级的学历,经过三分钟的沟通,就能掌握这项投资策略。一般人通常错误地认为,股票投资无非两种策略,一种是聪明地选择时机,另一种是聪明地选择股票。其实,这两条都是歧路,都不能确保你成为 100 年后的赢家。你恰恰该忘记时机、忘记选股,埋头持有指数基金(对指数进行跟踪的基金) ,然后根本不理会市

15、场如何波动、不理会行业、公司如何变化。也许你也少了很多“观察、分析、判断、博弈”的乐趣,不过,人生苦短,与其把时间空耗在这种赌博里面,不如去做点你爱做的事情吧。非常遗憾,目前市面上出售的几乎所有投资书籍,都在教大家怎么选择时机、怎么选择股票。要想练真功,就得先废掉原来的武功,把这些邪门外道的内力散去,你应该把这些书籍卖给废纸回收站,也算对循环经济作点小贡献。妄想发现股票波动的规律、从而判断买卖时机,这是不可能的。认为自己能够预测涨跌的人,如果给予他 100 年的时间,去做这种实验,惟一的结局就是失败。在这个混沌的市场,哪怕是绝顶的天才,他们寻求涨跌确定性规律的努力,都以惨败而告终。对这种时机选

16、择的努力,马克吐温在傻瓜尔逊中写道, “十月,是投机股市最危险的月份之一,其他危险月份依次是:七月、一月、九月、四月、十一月、五月、三月、六月、十二月、八月和二月。 ”在南海泡沫中亏损严重的牛顿哀叹:“我能够计算天体的运行,却无法想象人类的疯狂。 ”统计数据表明,你只有大约 10%的机会,猜中市场处于波峰还是波谷,而4一次成功的买卖,就需要连续两次猜中,成功的概率是 10%*10%=1%。如果靠这个进行投资,则需要至少十次的成功买卖(在一生中只进行十次买卖,对于很多国内投资者来说已经极少) ,十次买卖的时机选择正确率,已经在亿分之一以下。我在此张榜通告,如果你真的发现有人能预测股价涨跌,请马上

17、告诉我,我叫我家娘子一同出来看上帝。我的张榜想必无人理睬,大师们哪有时间理这种“无聊事情” ,都忙着贩卖他们的膏药呢。现在倒是有很多人真诚地相信,虽然股价涨跌不可预测,但产业和公司的兴衰周期,总是可以把握的。其实这也未必。1900 年,英国的 100 强股票里,铁路业是绝对的老大,占 49%的市值。100 年以后,铁路业股票只占 0.34%的比重;纺织业当时占 5%,百年后变成 0%;当时电报电话业只占2.5%,百年后占 18.4%。而在 2000 年的 100 强股票里,市值占 12.3%的石油天然气业,1900 年仅占可怜的 0.2%。2000 年占市值 11%的制药业、占 5%的信息技术

18、业,在 1900 年更是为零。100 年的时间,改变了多少王国、英雄,更何况产业、公司,就算比猜测股价涨跌的胜算略高,但仍远远不足以支撑必胜的交易系统,更何况我们谈的是“跨越 100 年的投资策略” 。还是那句话,在这个混沌的世界里,追求确定性的预测,仍然超出了人类理智的极限。任何天才只要作判断的次数足够多,一定会向平均数回归。哪怕是巴菲特,他已经一再地突破这个“回归平均数”的定律。他现在仅仅做了五十年,如果再给他五十年,我相信也难免要向平均数回归。如果头脑继续保持清醒不出昏招,他的长期业绩表现,我觉得会日益接近于指数基金。不过,我们得承认,在保持谦虚的前提下,人类的理智仍然是伟大的。虽然没有

19、完美的答案,但我们有了次优的选择:指数基金。很多人喜欢把这些概念混淆起来:道琼斯指数与美国整体股市、恒生指数和香港整体股市、国企指数和 H 股整体、日经指数和日本股市、金融时报指数和英国股市。弄不清这些指数和市场的本质区别,也是他们找不到正途的原因之一。这些指数和各自所在市场的区别,就在于指数有所谓的“适者偏差”和“胜者偏差” 。先讲“适者偏差” 。用通俗的话来讲,区别就出在指数的编制方法上面。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指数,从道琼斯到恒生指数,从金融时报到日经指数,其中的成份股,全都是多年残酷血拼的幸存者,那些被踢出局的公司,早就已经被剔除出指数。也就是说,指数永远给你展示市场较为美好的一面。“胜者

20、偏差”加重了“适者偏差”的影响,进一步造成指数的“强者恒强”效应。经营管理越好、运势景气越好的公司,在指数中的权重就越大。需要提醒的是,很多人指责现在的指数,认为大公司股票所占的权重太大,导致指数的作用“失真” ,这种指责并不对。以英国的金融时报指数为例,1900 年最大的 5 家公司所占比重,高达 30%左右,最大的10 家公司所占比重超过 50%。在 20 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大公司所占的比重一直在下降,直到 90 年代才开始反弹,不过,仍然赶不上 1900 年所占的比重。无论大公司的权重下降还是上升,都改变不了一个事实:在足够长的时间内,由于“胜者偏差”和“适者偏差” ,指数总是强于整个

21、市场。比如,前文曾讲过,假设你在 1900 年初,将 1 万英镑投资于英国的整体股票(以荷兰银行/伦敦商学院指数为标的) ,100 年后它将变成 1.6946 亿英镑。但如果你投资的不是整体股票,而是持续投资于金融时报100 之类的指数,收益将比这个数字大很多很多。所以说,现在很多人所抱怨的“赚了指数不赚钱” 、 “跑不赢指数” ,根本就是一个必然现象。指数不等于市场,从长远来看,指数一定会强于市场整体。随着基金在市场中的比重增加,当它们本身成为市场时,就会被自己所击败。假如有 1000 家基金构成市场主体,其中一定只有少数基金能够超越平均数,理解这点并不需要太多的数学知识。而指数基金则不同,

22、由于指数从长期来看必定超越市场,所以,大多数进行“选择时机、选择股票”5的积极型基金,在长达 100 年的竞争里,必定会败于“无为而治”的指数基金。你也许会问,为什么那些投资书籍、投资学教授、证券分析师、基金经理、理财专家,都没这样说呢?老兄,巴菲特不是早就说过了吗?“永远不要问你的理发师需不需要理发” ,人家要是告诉你这一套,岂不是把自己的饭碗全都砸掉了?超越 100 年的投资策略,就是如此简单,也许会令你震惊而不敢相信。就像金刚经形容的那样,人们听到简单的真理时,他的反应往往是“惊怖” 。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亦作如是观” 。金刚经从头到尾,就是在讲两个词:谦虚和信仰。投资也是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