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出汉字佁 然不动 犬牙差 互 清 li _ 清 ch 2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西行:_ 心乐之:_ 全石以为底:_ 潭中鱼可百许头:_ 空游:_ 日光下彻:_ 佁然不动:_ 往来翕忽:_ 似与游者相乐:_ 斗折蛇行:_ _ 犬牙差互:_ 凄神寒骨:_ _ 悄怆幽邃:_ 以其境过清:_ _ 不可久居:_ 3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译句:_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译句:_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译句:_ (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
2、,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5通读全文后,选用原文中的相关文字填空。“伐竹取道”与上文的“_”呼应,又为下文的“_”埋下伏笔。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_”。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来观赏景物的,这可从文中“_”和“_”两个句子得
3、到印证。6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_ _ 7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_ _ 8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_ _ 9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景赏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_ 10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_ _ (二)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 2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俪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
4、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予未信之。注释:径:直往。 垠:yn,边;界限。 睥睨:女墙,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俪:l,栋梁。 箭:箭竹,竹子的一种。数:c,密,与“疏”相对。夷狄: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蔑称。 更:经过。售其伎:施展它的技能。 固:通“故”。11下面方框中的文字出自古汉
5、语常用字字典。结合语境,“及是,愈以为诚有”中的“诚”,应解释为:_。诚 chng 真心,不虚伪。列子汤问:“帝感其。”(上帝被愚公的真诚精神感动了。) 确实,的确。史记留侯世家:“沛公与倍项羽邪?” 表示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果真”。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贤能也,然后随其德之大小,才之高下而官使之。”12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逾黄茅岭而下 (逾:_) 其一少北而东 (少:_) 窥之正黑 (窥:_) 良久乃已 (已:_) 益奇而坚 (益:_) 愈以为诚有 (愈:_) 则其果无乎 (果:_) 而独为是物 (是:_)1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译句:_ 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译句:_ 是二者,予未信之。译句:_ 14本文是永州八记之一,和小石潭记是姊妹篇。比较阅读两篇文章,看看作者写景抒情的“情”是否相同。_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