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必修③ 第三单元 第一讲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ppt

上传人:myw993772 文档编号:5953531 上传时间:2019-03-22 格式:PPT 页数:78 大小:3.2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③  第三单元  第一讲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必修③  第三单元  第一讲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必修③  第三单元  第一讲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必修③  第三单元  第一讲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必修③  第三单元  第一讲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三单元 种群和群落,种群和群落是生命系统很重要的两个层次,与生产关系联系密切,在复习中可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整合、系统化: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是生命系统的层次之一,群落又是种群的集合。可将与本单元相关的知识系统化: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生态农业的建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细胞代谢等。同时,对各知识点的内部逻辑关系明确的知识也可设计成小的知识体系,如种群的特征等。,2.比较与模型化: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和本质,如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间关系的不同类型,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种群的生长曲线等均可比较,同时这些关系还可用图表曲线等直观的模型表征,体现其内在的规律。,3.联

2、系实际与探究:害虫的防治,人口的控制,生态环境的维持等重大问题解决的理论基础之一便是种群和群落,可将这些问题与相关原理结合起来,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探究的能力。同时,也要多观察生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分析相关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1.种群特征分析,种群 (1) 特征参数,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特征 初级种群参数,次级种群参数: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2)种群特征间的关系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特征。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种群个体数量越多,即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迁出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出生率高、迁入数量多时,种群数量增加;死亡率

3、高、迁出数量多时,种群数量减少。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1)性别比例种群的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此处的“雌雄个体”为可育个体,不包括不具有生殖能力的个体(如蜜蜂中的工蜂)。因此,种群的性别比例大致有 三种类型: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奶牛等。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蜜蜂、蚂蚁等。,(2)预测种群密度(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首先依据的是年龄组成情况,其次是性别比例,由此推导预测出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从而确定种群的 变化趋势。

4、,年龄组成 相同年龄组成情况下,如假设增长型的性别比例为:,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 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基本不变 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少,种群密度增长快 种群密度相对稳定 种群密度增长慢,2.种群密度的研究方法取样调查法 (1)原理:一般情况下,要逐一计算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是 比较困难的,因此,研究者通常只计数种群的一小部分,用来估计整个种群的种群密度,此方法称取样调查。,(2)方法步骤:植物种群密度取样调查的常用方法样方法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随机取样),五点取样法: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 方,每个样方要求一致,适用于总体为非长条形 等距取样法:本法适用于长条形

5、的总体,先将调查总体分成若干份,由抽样比例决定间隔或距离,然后按距离抽取 样方,计数(记录每个样方内的该种群的数量),计算种群密度:计算各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即为 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单位:株/平方米) 动物种群密度调查的常用方法标志重捕法 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记部分个体:在该种群生存环境中,均匀设置捕 获点,捕获一部分个体,并对其进行标志后,再在原地将其放回,并记录个体数量(N1),重捕,计数:一段时间后,在原来的捕获点再次捕获一部 分个体,并记录数量(N2)及其中标志的个数(N0),然后放回原来的环境,计算种群密度:利用公式 计算出N,即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1)样方法除适用

6、于植物外,还适用于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 如蚯蚓。 (2)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的前提条件是未标志和被标志个体有同样的被捕机会,而且在调查期间,没有个体出生、死亡、迁入、迁出等。,(3)关于标志: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会产生对于寿 命和行为的伤害。标志不能过分醒目。 标志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研究期间 不能消失。,1.(2010临沂质检)某研究所对一条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 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某种鱼进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如下图所示曲线。则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能反映该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分别是 ( ),A.衰退型和 B.增长型和

7、 C.衰退型和 D.增长型和,解析:种群增长率在t1时最大,此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根据种群增长率的曲线可知,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对应图。,答案:B,1.种群的数量变化 (1)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2)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种群大小决定于三个因素:起始种群个体数量;出生率和迁入率;死亡率和迁出率。种群的数量变动首先主要决定于和的对比关系,在单位时间内,前者与后者的差就是种群数量的增长率。,2.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模型 (1)“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比较,(2)内容比较,开放环境中种群的两种增长方式的差异,主要在于环 境的阻力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即: “J”型增长曲线 “S”型增长曲线

8、,封闭环境中的种群数量变化模型 因在封闭环境中,无外源物质和能量的补充,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与“S”型曲线相比多了一个衰亡期。如恒定容积培养液中酵母菌或细菌的增长曲线如图所示。,3.相关原理的应用 (1)K值的应用野生生物资源保护: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 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有害生物的防治: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储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降低K值。,(2)K/2的应用资源开发与利用:种群数量达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把握K/2值处黄金开发点,维持被开发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值处,可实现“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从而不影响种群再生,符合可

9、持续发展的原则。有害生物防治: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K/2值处(若达K/2值处,可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如蝗虫的防控即 是如此)。,2.(2008上海高考)右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年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 )A.100只 B.200只C.300只 D.400只,解析: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呈S型增长,第10年时增长速率最快,即种群数量达K/2,可估算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2002400只。,答案:D,右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B.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C.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最剧烈,解析 纵坐标为存活率,横坐标为种群密度,a种生物种群密度较小时,存活率最高,说明种内互助不很明显,一般个体较大,营养级别较高;对于生物b来说,种群密度中等时,存活率较高,种内斗争也就较弱。,答案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职业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