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篆刻艺术2.ppt

上传人:ysd1539 文档编号:5953033 上传时间:2019-03-22 格式:PPT 页数:190 大小:5.6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篆刻艺术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0页
篆刻艺术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0页
篆刻艺术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90页
篆刻艺术2.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90页
篆刻艺术2.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二章、制印知识介绍,1、古印知识 2、刻印刀法 3、怎样刻白文印、朱文印 4、怎样临刻古印 5、怎样临刻名家印 6、怎样检查临刻效果 7、书法与刻印的关系,2,1、篆刻史知识古印知识,战国古玺 秦印 汉官印 汉私印 将军印 汉玉印 魏晋南北朝印 朱白文印 子母印 六面印 缪篆印,杂形玺 图案印(肖形印) 成语印 花押印 封泥 钮制 隋唐以来的官印 宋元圆朱文印 少数民族文字的印章 其他字体印章 收藏章 斋馆印 闲章,3,(1)战国古玺,古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战国古玺。这些古玺的许多文字,现在我们还不能认识。朱文古玺大都配上宽边。印文笔划细如毫发,都出于铸

2、造。白文古玺大多加边栏,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文字有铸有凿。官玺的印文内容有“司马”、“司工”、“司徒”等名称。私玺除方形外,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内容还刻有吉语和生动的动物图案。,王戎兵器,4,5,(2)秦印,秦印指的是战国末期到西汉初流行的印章,使用的文字叫秦篆。看其书体和秦权量,秦石刻等文字极相近,所以较战国古文容易认识。秦印多为白文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为多,低级职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约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长方形,作“日”字格,称“半通印”。私印一般也喜作长方形,此外还有圆和椭圆的形式,内容除官名、姓名、吉语外还有“敬事”、“相思得志”、“和众”等格言成语入印。,6,浙江都水铜

3、质,蛇钮。,宜春禁丞铜质,鼻钮。宜春,秦宫苑名。禁丞是官名,当“禁圃丞”之省略。,7,秦宜阳津印,秦焦得,8,(3)汉官印,广义地说是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印的统称。印文与秦篆相比,更为整齐,结体平直方正,风格雄浑典重。西汉末手工业甚为发达。所以新莽时代(“新”为王莽的朝代名)的官印尤为精美生动,汉代的印章艺术登峰造极,因而成为后世篆刻家学习的典范。 两汉官印以白文为多,皆为铸造。只有少数军中急用和给兄弟民族的官印凿而不铸。,9,10,(4)汉私印,汉私印即为汉代的私人用印,是古印中数量最多、形式最为丰富的一类。不仅形状各异,朱白皆备,更有朱白合为一印,或加四灵等图案作为装饰的,进而有多面印、套印(

4、子母印),带钩印等。印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还加上吉语,籍贯、表字以及“之印”、“私印”、“信印”等辅助文字,钮制极为多样,充分显示了汉代工匠的巧思。两汉私印仍以白文为多,西汉以凿印为主,东汉则有铸有凿。,11,(玉质,螭钮。史记里记有柏阳侯刘终古,武帝时继博阳侯位,后又被免。),12,(5)将军印,将军印也是汉官印中的一种。这些印章往往是在行军中急于临时任命,而在仓促之间以刀在印面上刻凿成的,所以又称“急就章”。将军印风格独特,天趣横生,对后世的艺术风格有很大影响。汉代的将军用印,普通都不称“印”而叫做“章”,这是将军印的一大特点。,13,西汉广汉大将军章,14,(6)汉玉印,两汉玉印在古印中

5、是十分珍贵稀少的一类。“佩玉”在古代也是名公贵卿和士大夫的一种高雅风尚。一般玉印制作精良、章法严谨、笔势圆转,粗看笔划平方正直,却全无极滞之意。由于玉质坚硬,不易受刀,就产生了特殊的篆刻技法,即所谓“平刀直下”的“切玉法”。又由于玉质的不易腐蚀受损,使传世玉印得以比较好地保留了它的本来面目。,15,16,(7)魏晋南北朝印,魏晋的官、私印形式和钮制都沿袭汉代,但铸造上不及汉印精美。传世的给兄弟民族的官印,文字较多,用刀如刻如凿,书法风格表现为舒放自然,从而成为一个时期篆刻风格的代表。南北朝各国传世印章不多,官印尺寸稍大,文字凿款比较草率,官印未见铸印。,17,(8)朱白文印,朱白文相间的印式在

6、汉印中很见巧思,据说起自东汉。它的方式极为多样,朱白文字的位置安排及字数均可灵活变化不受局限。这里例举的数印就可见一斑。朱白的原则大致根据笔划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笔划较少,白文则相反,从而达到朱如白,白如朱的和谐效果,这类印大多为私印,未见用于官印。,18,(9)子母印,子母印又称“套印”,起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六朝,是大小两方或三方印套合而成的印章。大印腹空,可以合宜地套进一方或二方小印,形成母怀子的形状。也有套进一方两面印(如下栏“郭意”印)成一组三方的。在一方印章的体积中,兼备了几方印的使用价值,古代印匠的工艺水平由此可见。,19,西汉林尹子印 虎钮套印,20,传世六面印实物较少。这种呈“凸

7、”字形的印章,上面的印鼻有孔,可以穿带而佩,鼻端作一小印,连同其余五个印面故称六面印。传世六面印的一种典型风格为带边白文,每字为一行,上密下疏,印文竖笔多引长下垂,末端尖细,犹如悬针,所以有“悬针篆”的俗名。这种风格虽然尚有笔意舒展、疏密相映的好处,但很容易流于庸俗,远不及汉印的朴茂,故历来篆刻家只偶一为之。,(10)六面印,21,六面印清陈豫钟(石),22,(11)缪篆印,缪篆印及与它相近的鸟虫书均是汉印中的“美术字”,前者屈曲回绕,后者则在此基础上加上了鱼形鸟头等装饰。这种文字最早多见于古代的兵器上或乐器的钟上,有的还依文字的笔划嵌以金丝,很有独特的风格。鸟虫书印多见于私印,以白文为多。,

8、(缪 篆),23,(12)杂形玺,战国以来的印章中,杂形玺也是甚为别致的一类。其式样没有定例,大小从数寸至数分不等,变化极为丰富,除了方圆长宽更有凹凸形印,方、圆、三角合印,二圆三圆联珠,以及三叶分展状等。朱白都有不胜枚举。杂形玺因其独特的谐趣与官印的庄严、沉着的要求不同,故只用于私印。,24,(13)图案印,图画入印自战国到汉魏都有,以汉代为最多。又称肖形印或象形印。形式多样。简练生动,除了人物、鸟兽、车骑、吉祥、鱼雁等图案外,常见以吉祥的四灵(龙虎、雀、龟)入印的、这类印又称“四灵印”。,25,(爱鸟),26,(14)成语印,成语印自战国开始就有,使用的格言、成语多达百余种,如“正行”、“

9、敬事”、“日利”、“日入千万”、“出入大吉”等,成语字数不等,自一、二字始,多达二十字,其用途除了表示吉祥之外也有为死者殉葬之用。,27,成语印,28,(15)花押印“元押”,花押印又称“押字”,系雕刻花写姓名的所签之押,使人不易摹仿,因作为取信的凭记。兴于宋,盛于元,故又称“元押”。元代盛行的多为长方,一般上刻楷书姓氏,下刻八思巴文或花押。从实用意义上说历代印章大都有防奸辨伪的作用,作为个人任意书写,变化出来的“押字” (有些已不是一种文字,只作为个人专用记号),自然就更难以摹仿而达到防伪的效果,因而这种押字一直沿用到明清时代。,29,花押印,30,花押印,31,(16)封泥,封泥又叫做“泥

10、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盖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保留下来的珍贵实物。由于原印是阴文,钤在泥上便成了阳文,其边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宽边。封泥的使用自战国直至汉魏,直到晋以后纸张、绢帛逐渐代替了竹木简书信的来往,才有可能不使用封泥。后世的篆刻家从这些珍贵的封泥拓片中得到借鉴,用以入印,从而扩大了篆刻艺术取法的范围。,32,(17)钮制,古代的玺印大多有钮,以便在钮上穿孔系绶,系在腰带上,这就是古代的“佩印”方式。自汉代开始,以螭、龟、驼、马等印钮来分别帝王百官。例如高级官史使用龟钮。驼钮,蛇钮则是汉魏晋时授与兄弟民族官印常见的钮制。历代钮制形式极为丰富。其中以坛钮、鼻钮、复斗

11、钮为最常见,现将部分钮制列举于下,以见斑。,33,34,(18)隋唐以来的官印,官印到了隋唐时代,印面开始加大。随着纸的普遍应用,朱文逐渐代替了白文。许多官印印背上开始有年号凿款。在文字上隋印多用小篆,并开始运用屈曲的“九叠文”入印(古代的“九”为数的终极,故有此名,并不一定要九叠,可以随笔划的繁简而变化)以便填满印面。唐末时代开始以隶楷入印,清代官印满文,汉文两体兼用,同刻于一印之中。(元明清各代农民政权留下的官印,也是值得我们珍视的革命文物。),35,(19)宋元 圆朱文印,魏晋以来,纸帛逐渐代替竹木简札,到了隋唐,印章的使用已直接用印色盖于纸帛,到文人画全盛时期的元代,由文人篆写,印工镌

12、刻的印章已与诗文书画合为一体。起到了鲜艳的点缀作用,为书画家所喜爱。在这个阶段,首先是宋末元初的书画家赵孟頫对篆刻艺术大力提倡,由于对精通,又受李阳冰篆书的影响,印文笔势流畅,圆转流丽,善作铁线篆,开创了一种风格独特的印章“圆朱文”印,为后世的篆刻家所取法。,(均见于赵孟頫墨迹),36,37,(20)少数民族文字的印章,宋以来的兄弟民族在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下,曾依据汉字书法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并把他们的文字仿效汉字篆体用于官印,传世较少,所见的印文有金国(女真)书和元代八思巴文及西夏文篆书,其中有许多文字还不认识。,38,(21)其他字体印章,在汉字书法中,篆书由于具备很强的装饰性成为印章艺术的主

13、体至今不衰。但秦汉以后,随着书体的演变篆书已不是印章使用的唯一书体。除了唐宋的隶楷印章和元代的押字,在魏晋时代就出现厂隶楷入印的先例。清以来的篆刻家亦好尝试以其他字体(隶、楷、行草)入印,其中不乏佳作。由此使我们认识到,印章艺术的体现并不限于某一书体的使用,关键在于章法、书法、刀法的高度运用能力。,39,40,(22)收藏章 斋馆印 闲章,印章到了唐宋两代,作为欣赏艺术的一支日益发展。用以收藏、鉴赏、校订的专用印记开始出现, “收藏章”钤之于书画藏品,种类繁多。“斋馆印”是以文人书房、住室的雅称刻制的印章,如“楼、间、馆、巢、院、斋轩、堂”不胜枚举,其实许多有名无实(文征明就说过,他的书屋大都

14、是建筑在印章上的)只不过是知识分子思想性灵的表现方式罢了。“闲章”源出古代吉语印,这些以诗文、成语、名言、俗谚入印的作品,进一步使篆刻由以往单纯的镌刻官职、名号的实用艺术,发展成为独立的具有文学含义的欣赏艺术、与诗文书画交相辉映。,41,42,郑板桥的闲章,“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闲章别具一格,印文耐人寻味,很为人所称道。郑板桥为官清正,不会奉承上司,他虽是进士出身,却当了十二年的县令。所以,他在潍县任职时,书画上常盖“七品官耳”一印,显示了一个失意文人对封建权贵、黑暗官场的蔑视和嘲讽。郑板桥还有“富贵非我愿”,“恨不能填满了普天饥债”,“直心道肠”, “二十年前旧板桥”等闲章。读着这些印文,

15、一个不谋富贵、同情人民厌恨不平社会的书画家的形象就好象出现在我们的眼前。,43,恨不十年读书,此印为清钱松的代表作之一,广为流传。“恨不十年读书”此语出自南朝宋时沈牧之的诗:“早知穷达有命,恨不十年读书。”,44,2、刻印刀法,执刀法与运刀法,45,执刀法,石章呈菱形角度置于刻者胸前,随着运刀的轻重徐疾用刀角刻出粗细不同的线条。,46,执刀如同执笔,一般是无定法的。各种执刀都有利弊。无非是适应刻者的习惯。看篆刻作品的好坏,并非观摹操作表演。但采用适合自己习惯的执刀法可有助于刻好印。我较喜欢采用的执刀法,如同执钢笔。一般人都易接受。是以拇指、食指、中指执定,无名指、小指辅于中指之后,角度约45。

16、靠上述三指的关节收送,由右下方朝左前方刻去,运刀方向不变,象打拳一样便于向外发动。熟练后还可变换刀刃角度、方向,随意运刀以加工细节之不足。执刀是为了运刀,运刀是为了镌刻,所以要以运刀为前提,以篆刻为目的来取决自已的执刀方法。,47,不同的执刀方法,48,运刀法,篆刻是书法与雕刻艺术的结合,故前人称刻刀为铁笔。前人谈刀法,名目繁多,近乎玄虚,实际上运刀法不外冲刀和切刀两种。 冲刀 以刀角顺要刻之线条推刀向前,并用无名指紧抵石章边缘,以控制运刀速度,但这“冲”并非一冲了事,而要一节一节地冲,可免直冲不够凝重之弊,冲时角度较小,约30左右。 切刀 执刀角度较冲刀直,至60左右,切刀所切线条较短,依靠

17、刀角一起一伏,将长线条分段,以若干重复动作完成。因纯用切刀缺乏气势,一般宜冲切兼用,依靠全身之虚劲,通过肘腕运到指间,而不是靠手臂大动作来完成。,49,50,以上各印分别为冲刀和切刀刻成,各有不同的印痕效果。,51,用冲刀法刻成,用切刀法刻成,52,黄易(17441802)用切刀法刻成,53,54,3、怎样刻白文印、朱文印,55,怎样刻白文印(观看影象),运刀又有单刀、双刀之分。单刀即一刀直冲而下(如果刻完后反过来,顺刀痕正中带一刀,略微带刻掉笔划中的一部分锯齿形裂痕,则可不致太单薄)不宜初学,这里不作重点介绍。 刻满白文用双刀法刻去 笔划,即用流水作业法将一 方印分四次刻成:,56,白文印刻

18、法示意图 图中黑色表示刻刀刻去的部分,石章共转四次就可完成。,依次将横划的下部刻完,将石章转动180 将横划上部全部刻完,轻转刀角修好笔划两终端。 竖划也依上述办法分两次刻成,最后收拾印边及部分不够之处。刻时“宁使刀不足,莫使刀有余”,因为不足可补,超过则不可补救。,57,白文回文练习示意图 图中黑色表示刻刀刻去部分,石章共转动四次。,要求练刻510次,初步做到线条平直,粗细均匀,转折自然。如达不到要求,可增加练刻次数。,58,怎样刻朱文印,刻朱文印与刻白文相反,即留下笔划、印边,刻去除此以外的所有空地。也用双刀流水作业法,一印分四次刻成,最后收拾印边,剔去笔划、印边之外的残留部分。印不必刻得

19、过深,刻刀须紧贴笔划,否则刻成钤出后令人觉得白文变细,朱文变粗。无论刻朱文白文,宜一次完成,即尽可能刻得周到,要刻出书写的笔意。根据印文具体情况随时调整运刀速度,转换刀刃方向和角度也很重要。大印要重而沉着,小印宜轻而流畅。切忌不掌握轻重缓疾使笔划断裂,或刮削重复致 全印死板。二切须勤学苦 练,方能心手相应,运用 自如。,59,朱文印刻法示意图 图中黑色表示刻刀刻去的部分,依次将横划线外的下部刻完,将石章转动180,刻刀须紧贴笔划,否则会白文变细,朱文变粗。 将横划线外的上部全部刻完,轻转刀角修好笔划两终端。 竖划也依上述办法分两次刻成,最后收拾印边及部分不够之处。,60,朱文回文练习示意图 图

20、中黑色表示刻刀刻去部分,石章共转四次。,也要求练刻510次,初步做到线条平直,粗细均匀,转折自然,不使线条断裂。如达不到要求,可增加练刻次数。,61,4、怎样临刻古印,学习中国传统艺术,无论书、画、刻印,临摹是必经之路。秦汉印是篆刻史上的一座高峰,它的成就可以比之于唐诗、宋词,元曲。临刻古印开始主要选择秦汉印中比较平正、质朴一路的印以满白文为佳。到有了相当的基础后,也可再选择有特别巧思或古拙奇特一路的印,就象写字先临楷书再临行草一样。办法是用水印法上石后,先以镜子校对,要力求写得与原印接近,刻好后,可用手指染墨轻拍印面,再同镜中的原稿核对修改。,62,摹印并选临下例各印,不管临刻什么印,在临刻

21、过程中,最要紧的是记熟各印的规律性的特点,如笔划的转折、头尾、边框的不同处理方法等,便今后能学以致用,结合到自己的创作中去。,63,篆刻汉印两千方的钱松,杭州人 清钱松,也是西泠八家之。擅长书法、绘画,爱好金石文字。为了学好篆刻,曾摹刻汉印两千方,可见其基本功之扎实了。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领悟了前辈的艺术风格,加以继承发扬,最后自成一家。人们称赞他为丁(敬)黄(易)以后的第一人,说即使明朝文、何在世,也望尘莫及。,64,此印系钱松为友人范禾所刻。此印风格虽源自丁敬一脉,但意境极高。全印布局疏朗,白多于朱,文字工整端严而又随体相布,“大”、“篆”、“分”三字狭长,“小、“二”两字偏阔,“生”、

22、“八”两字界于两者之间,看似以信手为之,实是有意之为,颇有“无为而为”之境界。印边略阔于印文线条,有先秦玺印遗意,这在浙派印人除仿战国玺印之制的印作中不多见。用刀也系纯正的钝丁“碎刀”之法,线条挺而不滑,细而苍茫,颇见自家法相。,大小二篆生八分,65,老夫平生好奇古 清钱松,白文印,印文出自杜甫(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 一诗。“奇”和“古”,从来就是人们崇尚的审美倾 向。古物为先祖创制,使人产生崇敬之意,观古 物使人思旧怀古,如回到昔日岁月,于是倍感亲切。奇是又一境界,它给人超乎寻常,鬼斧神工,不同凡响的印象。古亦奇,新亦奇,出奇方能制胜,艺术作品至少在某一点上富有新意,与众不同,才有其价值。好

23、奇当是每一个文学家、艺术家必有的品质。观赏此印,深感正是“奇”、“古”二字将杜甫、钱松、以至观赏者、这群“老夫”们联系在一起。 此印白文七字,布局平中出奇。“夫”、“奇”二字上小、下大,“古”、“生”则上大下小。“老”、好”、“古”中的密集竖线如茂林修竹,“老”、“平”、“生”中平实端稳的横线似殿前石阶,自然生动,古意盎然。刀法生辣朴厚,似不经意而实多用心之处。其法出于丁、蒋而融入秦汉意趣,比同时诸家境界为高,被吴昌硕誉为“浙派之后劲”。此印有法有度,做到了“奇不欲怪,委曲不欲忸怩,古拙不欲做作”(沈从先语)。钱松在山水、花卉、行书等方面均有造诣,作品为时人所重。篆刻得力于汉印,手摹汉印二千钮

24、,使之功力深厚。,66,5、怎样临刻名家印,明清以来各派名家印,是我国辉煌的篆刻艺术遗产中的又一高峰。各派的不同特点在印章的方寸之地中呈现出神采各异的风貌。临刻名家印,可根据“取法乎上”的原则,在徽派、浙派、晚清四大家(吴让之、赵之谦、黄牧甫、吴昌硕)及其他如赵叔孺、赵古泥等名家印中选择接近自己性格的一类。初学一般宜选临工整一点的。朱白文都要临,同样也要熟记特点,仔细比较,学以致用。,67,各派名家作品的学习临刻 要博览各派印家作品,开阔眼界。可分为以下几个单元进行,在学习汉印的基础上,分阶段的对各派名家作品进行临刻训练。充分领会各派的特点。一般可分为以下六个单元来进行训练。,第一单元 进行浙

25、派印章训练 第二单元 进行邓派印章训练 第三单元 进行赵之谦作品训练 第四单元 进行黄士陵作品训练 第五单元 进行吴昌硕作品训练 第六单元 进行齐白石作品的训练,68,第一单元进行浙派印章训练。,浙派是与皖派同时盛行的著名篆刻流派。由丁敬创始,黄易、蒋仁、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继之而起,由于他们都是浙江杭州人,因此后人就把他们连同效法他们艺术风格的印家,称为“浙派”。浙派与皖派一样,都崇尚秦汉玺印,刀法上成功地应用生涩坚挺的切刀,来表现秦汉风貌,以其古朴雄健的风格有别于皖派诸家的柔美流畅,所以有“皖派阴柔而浙派阳刚”的评论。浙派艺术支配清代印坛达一个多世纪,影响极为深远。,69,浙

26、派代表人物为“西泠八家”的丁敬、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锺、陈鸿寿、赵之琛、钱松。丁敬等八人各具成就,浙派印章是以师法汉印为主流,其主要特点是以切刀刻汉印,所以本单元应着重切刀的训练。在摹临过程中,注意线条顿涩斑驳的特色,尤其是线条两端,或平或尖、有轻有重的变化,才不致使印章流于呆板。,(陈鸿寿),(丁 敬),两湖三竺万壑千丛,70,(赵之琛),(钱 松),求是斋(陈豫锺),逍遥容与,大小二篆生八分,切刀刻印的效果,71,第二单元进行邓派印章训练(图)。 邓派艺术的开创者是清代乾隆年间的著名篆刻家邓石如,安徽人。他的篆刻是运用自已的篆法,以书法的笔意开创新体。有“印从书出”之誉。,邓石如,原名琰

27、,他是清代最杰出的篆刻家之一。早年曾刻苦研究秦汉金石碑刻篆、隶、真、草被认为清代第一。他把深厚的篆书功力用之于篆刻,突破了以秦汉玺印为唯一的取法对象的狭隘天地,扩大了篆刻的表现范围。作品苍劲庄严、流利清新,开创了一代印风。极大地影响了稍后的吴熙载、赵之谦、黄牧甫和吴昌硕,而为万紫千红的晚清印坛奠定了基础。邓石如虽然也列为“皖派”由于影响深远,一般专称为“邓派”。,72,73,邓派的后继传人有吴熙载(让之)、赵之谦将邓派的篆刻艺术再度发展。吴氏印作的特色,是把邓氏“以书入印”的篆书笔致意态在印章中充分表现,在汉印的基础上,笔势圆劲,灵动多姿,为表现篆法与章法的特点,故其刀法以冲刀为主,用刀爽快利

28、落。所以,摹临邓派、吴让之的作品,要注重“以书入印”和主冲刀法的特点。由于邓石如的作品传世甚少,所以学邓派的实际上大多以学吴让之为宗,晚清著名篆刻家吴昌硕常对人讲:“学完白(邓石如),不若取径于让翁(吴让之)。”这是不无道理的,所以本单元的练习可选吴让之作品摹临。,74,摹临吴让之的作品,注重“以书人印”和主冲刀法的特点。,75,晚学生,吴熙载(字让之)从小时候起,对书法、篆刻艺术十分专注,到了晚年,却对写意花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不怕年老力衰,也不因为自己当时书法、篆刻已相当出名而自负,而是虚心地拜一个年龄比他小十岁的画家郑箕为师学画十几年,所以吴熙载曾刻有几方“晚学生”、“晚学居士”的印章

29、钤于画上,体现了他“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晚学居士,76,“自称臣是酒中仙”一句是描绘“诗仙”李白的,写出了李白醉后“天子呼来不上船”的纵横豪气和狂放不羁的性格,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却又真切地把握了人物不畏权贵的精神面貌,充满了美的理想光辉。从印作中可见年轻的吴让之在学习汉印上所下的功夫已是相当了得。此印虽不是汉印模式,而是细圆朱文,但其布白处还是有汉印味的, 印文结字有汉代篆额气象,婉转流畅。用刀上则是深受浙派碎刀之法的启发全印舒展自如,显露出一种圆转流畅的审美倾向。,自称臣是酒中仙,77,第三单元进行赵之谦作品训练。,赵之谦的篆刻早年师法浙派,后取法邓石如和吴让之,在浙、邓二派的基础上,

30、对汉印、六朝朱文印用心探索,尤其对凿印,更能得其神髓。所以摹临赵之谦印作,对把握线条的质感以及章法和刀法的特点,很有帮助。,78,赵之谦:字伪叔,别号很多,(铁三、益甫、冷君、悲庵、无闷、等)。他是邓石如之后,独具创新精神的大艺术家。书画篆刻都具有很高的成就。篆刻融合皖浙两派,在秦汉玺印的基础上,吸取了秦权量、诏版,古钱币,镜铭及碑版等篆字入印从而扩大了篆刻艺术取资的领域,别创新格。,79,80,赵之谦篆刻在章法上提倡有笔有墨,所以虚实对比感十分强烈,朱文生动活泼,白文稳健雄浑,偶以单刀刻印,成为篆刻艺术写意派的先驱。他用北魏书体来刻款识,或单刀入石作阴文款识,或效法“始平公”作阳文款,在方寸

31、之间,重现北魏书法的雄伟奇丽,可以说是前无古人。赵之谦的成就超越了他的前辈大家丁敬和邓石如,也超越了他同时代的吴熙载,篆刻艺术通过赵之谦又迈入了一个新的天地。,81,圆朱文印自赵孟頫提倡以来,刻制均以平和为主,线条整齐,绝少断断续续的笔意变化。到了赵之谦手里,奇逸横生,多了跌宕起伏的节奏感,一些线条似断实连,手法极为细腻。这是一个创造。赵之谦治印称:“生平艺事皆天分高于人力,惟治印则天五人五,无闲然。”这句话道出了篆刻的奥秘:一半属于艺术,另一半属于工艺性质。所以,刻好印需要一份工匠性质的功力。在他的印谱中多见平正稳重的印章,但经久耐看,有很深的艺术内涵,这正说明了“天五人五”的和谐境界。,“

32、为五斗米折腰”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中衍生而来的。此典的原意是指清高有骨气的人不愿意为微薄的官俸而向上司折腰,出卖自己的个性。但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命运素来是“货予帝王家”,很难有非常完整的自由生命。赵之谦易“不为五斗米折腰”为“为五斗米折腰”,其中的辛酸无奈略见一斑。据说赵之谦有为了养家糊口,替人家手抄顾亭林先生肇域志手稿二十册,经数月而书成的轶事。赵之谦刻此印正是这种清苦生活的写照,宛有一种凄楚的凉意。,82,效法“始平公”作阳文款,83,第四单元进行黄士陵作品训练,黄士陵,字牧甫。安徽人。父母过世后曾在南昌以照相为业,后长期客居广州,因此艺术上可称他的一派为“粤派”。篆刻初从浙派入手,逐渐进入

33、对邓石如、吴熙载,赵之谦的研究。后来到北京友人处看到大量的金石资料,使他大开眼界,于是在学习秦汉的基础上进一步取法钱币,秦权,汉镜、碑碣、甸瓦,特别着意于商周铜器、两汉金文,终于在皖浙两派之外,自成一家。,84,黄士陵作品无论是以汉印风格为主的白文印,还是以古代金文为特色的朱文印,其篆刻风格的形成,与他独特的刀法分不开。他在刀法的运用中,多使用薄刃冲刀,下刀时往往从笔画外端进刀,干脆利落,一气呵成,而不作断断续续的刻划,或反复的修改,与浙派有本质的区别。所以,其线条光洁、挺劲、猛利,尤其是有时将刀锋冲击笔画外端,更增加了笔势的剽悍险劫。因此,在摹临训练中,尤其要注意学习他的用刀方法、掌握用刀特

34、点,才能更好地表现他的篆刻艺术特色。,85,黄陵的篆刻运刀爽利,不加修饰。白文取法汉铸印中光整一路的作品,在学习赵之谦的基础上以薄刃冲刀来体现汉印的方劲挺拔;朱文亦是锋棱毕现。章法讲究疏密穿插,线条锋锐挺劲,光洁妍美,看似呆板,实不呆板。在貌似无意中包含着无尽的变化。边款以冲刀刻魏书,亦独具面目。,86,第五单元进行吴昌硕作品训练,吴昌硕,原名俊卿,别号很多,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他是清代最后一位大艺术家,与吴(熙载)赵(之谦)黄(士陵)并称晚清四大家。诗书画印造诣极高。他的篆刻先从浙派的陈鸿寿入手,继学徐三庚、赵之谦,最后通过学习吴熙载和钱松的刀法,加上对秦汉玺印和封泥瓦陶文字的研究,终于在转益

35、多师中得到统一,形成老辣挺劲,雄浑苍古的独特面目。,87,吴昌硕作为晚清的著名篆刻家,他所师法和取法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无论是篆法,还是章法与刀法都具有独特之处。以上所选有早期作品也有晚年成熟很具特色的作品,在摹临吴昌硕作品时,要注意章法的虚实相生,拙朴中见巧妙;通过娴熟的刀法,使线条残破中寓生动的艺术效果。,缶 翁,破荷亭,美意延年,寿无涯,石门沈云,88,吴昌硕的书法早年涉猎甚广,中年以后专攻石鼓文,结合金文字的结体用笔,朴茂雄健,自生新意,发展了篆法,从而为他的篆刻突出陈规、自立门户,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他使用的钝刀切石的刻法,更使他的篆刻显示出古朴、苍劲、浑厚的天趣。他的篆刻可以喻之为绘

36、画上的写意派,在晚清的诸家之后,异军突起,成为近代最有影响的篆刻大师。,89,吴昌硕幼时学习刻印,因为家境贫苦,困难很多。买不起石章,有时只能以砖头、瓦片等代用,偶而弄到几方石章就视周珍宝,反复磨刻,直到剩下薄薄的一片。没有印床,就用手握石奏刀。一次不小心刻伤了左手无名指,伤口很深流血不止,疼痛难忍。但他为了学艺,并不因此而放松刻印。后来,伤口虽然结了痂,指甲却从此脱落不再重生,成了他勤学苦练的纪念。,武陵人,骑虾人,90,吴昌硕醉心于钻研与书法、篆刻有关的文字学,却对当时一般人视为“敲门砖”的八股文毫无兴趣。二十二岁时,在县里学官的迫促下才勉强去应了一次考试,中了个秀才后就决心不再赶考。到了

37、五十三岁那年,曾被人荐为江苏安东县令,因为不会逢迎上司,更不会欺压百姓,只任职一月便毅然辞官,专心致志从事艺术上的深造。为此,他三次刻过“一月安东令”,这与郑板桥的“七品官耳”、赵之谦的“为五斗米折腰”一样,都是用以发泄胸中郁勃之气的。,91,吴昌硕十九岁那年,妻子章夫人在战乱中逝世了他承受着巨大的悲哀,十年后才与归安菱湖镇施氏夫人结了婚。他是一个重情义的人,对前妻的怀念之情始终难以磨灭。四十一岁那年,他在苏州寓所梦见了分别二十多年的妻子,曾有感梦一诗记之。又是二十五年过去了,吴昌硕已经是六十六岁的老人了,1909年章夫人再一次与他相会于梦境,带着对亡妻深深的悼念,吴昌硕刻下了“明月前身”一印

38、,并在印侧造章夫人背影像,款文曰:“元配章夫人梦中示形刻此作造像观,老缶记”。,92,吴昌硕的篆刻和其绘画间存在一定关系,他提出“奔放处不离法度,精微处要照顾气魄” 这一精辟理论,同时贯通于其书画、篆刻之中。 在章法上,他善于把印文和印边合为一,使印边符合印文的神韵。印文处理也突破了古人朱细白粗的贯例,朱文白文粗细接近,所作浑厚沉郁,绝无逞姿弄媚习气。 在刀法上,有创新,他使用的刻刀,圆杆,出锋钝角,与前人使用的锐角小刀颇有不同。他将钱松切中带削的刀法和吴熙载的冲刀法,结合为一种新的刀法治印,所以他的印章能在秀丽处见苍劲,流畅处见朴茂,往往在不经意处见功力。 吴昌硕的篆刻艺术,为印坛开创了一个

39、新局面,对国内外有深远影响,很多印人竞相摹习,或拜门下。近现代著名篆刻家赵古泥,陈师曾、徐新周等均为其弟子。他还是杭州“西泠印社”创办人之一,曾任该社第一任社长。,93,第六单元 进行齐白石作品的训练。,齐白石,原名璜。出身贫苦。曾学木匠,后以画像为业。由于他刻苦学习,诗书画印都成就卓著。治印初师浙派,后学习晚清诸家,受吴昌硕的影响最大。他受汉代单刀直入的将军印的启发,进一步发展了赵之谦治印的单刀直切之法。他认为,治印要力忌“摹、作、削”,所以他的作品不加修饰,别具天趣。他的“写意派”篆刻艺术在吴昌硕外又另开一派,在国内外影响很大。,94,综观齐白石印章,无论章法,还是刀法,总能显现纵横恣肆、

40、气雄力厚和痛快淋漓、个性鲜明的艺术特色。也正是由于其特色的制约,齐氏作品的训练,应放在最后的训练阶段中进行。正如前面所言,摹临训练要先从平整工稳的印作人手,然后再追求险绝变化,齐白石印作就属于这个范畴。为便于学习者训练,所选齐氏印作,因较为工稳的风格。,95,摹临这组各印,阿 芝,白 峰,白石草堂,太平无事不忘君恩,这一组印作皆为较工稳的风格,摹临时要把握好单刀冲刺的刀法是至关重要的,特别需要注意走刀的方向和刀与石之间产生崩裂的效果。,96,还是自己来刻!,齐白石三十二岁那年,他的家乡来了一位号称是长沙篆刻名家的文人,求他刻印的人很多。齐白石也拿了一方寿山石去求刻名印。过了几天去取,此人退还石

41、章说:“磨磨平,再拿来刻!”白石见石章光滑平整,但既然这么说,只好磨了再拿去,那人看也没看,随手搁在一边。又过了几天去问,仍退还石章,倨傲地叫齐白石回去再磨,齐白石气愤之下,收回石章,决心自己学刻印,并当夜用修脚刀刻成一方印。从此他不断向友人请教刻印方法,并参用雕花手艺,慢慢地学起篆刻来。,97,齐白石学刻印,木匠出身的齐白石,三十多岁时,已成为民间画匠能以绘画为业了。他爱好刻印,一次他看到著名篆刻家黎微荪刻印,就向他学习,他问黎的弟弟铁安说: “我总刻不好,怎么办呢?” 铁安对他戏说: “你呀,把南泉冲的楚石,挑一担回去,随刻随磨,刻它三四大盒,都化成石浆,印就能刻得好了。”齐白石一听,就发

42、愤努力,常常弄得东面屋里石浆满地,又搬到西面屋里去刻,正是这样的刻苦努力,使他后来在篆刻艺术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平。,最工者愁,风前月下清吟,98,不能死守一家,由李苦禅介绍,齐白石曾收了一位北京女师大的学生刘淑度为徒学篆刻。齐白石对这个女弟子要求很高,除了要她学习秦汉玺印及赵之谦、黄牧甫等名家印外,还对她说:”你现在做我的学生,当然要跟我学,但你不要光学齐白石而把齐白石学死。” 白石老人要求她 “博采众长不能死守一家”,这道理,对每个学艺的人都有一定的启发!,99,初学者在学习训练时所要注意到的几点问题,以上七个部分的作品训练,重点就汉印和流派印章两个方面介绍了一些范例。对于初学者在学习训练时,

43、是要有选择的,比如流派印章,可先着重选一两家的作品进行系统全面的训练,按照范例的选择从易到难。如果说喜欢学习吴昌硕的篆刻风格,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深入学习和了解他的生平事迹和艺术形成的轨迹,剖析其艺术特点;其次选择具较为成熟的作品作为初学范本进行摹临;再次选择其成熟时期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摹临、学习和研究。当然,汉印的摹临学习也离不开以上基本步骤,摹临范本的选择也不能只局限于小小的范围。最后还要强调一下: 一是在摹临印章时要勤于思考、“三法”上多动脑筋; 二是要注意起刀、收刀、转折处,体会运刀的轻重、快慢所收到的效果; 三是要善于比较,尤其是要找出与原作的细微差异,改正不足。 凡此种种

44、不动脑筋是很难做到的。,100,6、怎样检查临刻效果,初学者临刻印章,一般不能一次奏效,尽管刻时小心,还是会有不到之处。这时可用手指薄蘸墨轻拍印面,然后用小镜对照原印,寻找不似之处加以修改,努力做到酷似原印。并可用敲击、研磨等手段摹仿原印的残破效果。对照原印的过程即是提高的过程,要花全部时间的三分之一来研究对照。前人说“小心落墨,大胆奏刀”,修改是次要的。如果是创作,则更应把精力化在构思章法上,章法不好,全印失败,再怎么也改不好了。,101,左原本 右临本,102,左原本 右临本,103,左原本 右临本,104,左原本 右临本,105,以上错误产生的主要原因是:,1、印稿写得不满意。(字体、分

45、布、整体比例、) 2、刀法不准确和不熟练。 3、印材不同。因此以后在写印稿时要做到:写得不满意,宁可磨去重写,不轻易动刀,如该印实在写不好,不妨留着下次选用,这次可另选一方印练习。,106,7、书 法 与 刻 印,1、书法与刻印的关系 2、汉字书法(篆书)知识,107,1、书法与刻印的关系,传统认为,篆刻必先篆后刻,甚至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说。篆刻本身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艺术。篆刻家的作品与刻字铺师傅刻出的领工资用的印章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写”的,讲究章法篆法,后者是靠“描的”,并不计较章法篆法。不研究篆法不讲究章法刻出的印必然十分僵板。故学习篆刻的同时一定要十分认真地选择篆书碑帖临写,

46、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便会明显觉得篆印时的便利,不少初学者重刻轻写,往往事倍功半。,108,以上各印的取法都有各自的书法源流,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造发挥。所刻印与文字书法是分不开的。,109,以上各印的取法都有各自的书法源流,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造发挥。所以刻印与文字书法是分不开的。书法艺术的产生,发展、成熟、昌盛均与文字的变革密切相连。文字的由繁到简,由具象到抽象的变化都促进了新书体的诞生和发展。 文字书法艺术的发展促使篆刻艺术的进步。,(取法于天发神谶碑),(取法于秦诏版文),110,2、汉字书法(篆书)知识,古人说: “篆印必先习篆,以求篆体之笔法,得笔法则得字法而章法随之。”

47、又说: “治印者必先识篆书,不然尺幅之中尚未能平稳,况方寸之间乎,其欲求妥贴者难矣。”可知学习篆书是治印的基础,一方印章的艺术价值,首先也取决于书写篆书的体势。刻印所用的篆书,一般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缪篆等。,111,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孕育着丰富的古文字资料。篆书作为篆刻艺术主要文字源,为我们展示了风格各异和值得借鉴的古代文字。篆书之名始于秦代,篆的含义是圆形庄重的意思,篆书广义地可以分为大篆、小篆两大类,如要再细分是古文(甲骨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为便于同学们较系统地了解和学习,这里从四个方面对篆书作一简单扼要介绍:(1、大篆 2、小篆 3、清代篆书的复兴与发展,观赏

48、资料片中国书法大典篆书) 4、识篆与习篆(P159),112,1、大篆,大篆从时间上说,主要是指秦以前的古文字,它历史跨越时间很长,内容与形式也多彩多样,就其形质又分为以下三种: (1)甲骨文甲骨文是指商代举行占卜后,将其内容契刻在龟甲和牛肩胛骨上的文字而得名,故又称“卜辞”、“契文”、“卜文”,因为它出土于今河南省安阳(古代商殷古都遗址)所以又有“殷墟文字”之称。,113,甲骨文至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的发现是在清代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只有短短的九十多年。从出土的甲骨实物中了解,它一般先写后刻,不仅点画、结构、章法都具备了书法艺术的要素,而且,还具有一定的艺术风格,这也是在世界上多种

49、文字中,中国汉字能成为书法艺术载体的最根本的原因之一。,114,它很有些像简单的绘画,保存了鲜明的形象特征。不过也有相当一部分是象意字。 甲骨文字的偏旁部首可以随意变动。表现了文字结构的不固定性。不成熟性。如: 均是牡字;如: 都是牝字等等。一个字往往异构很多。表达公母的牡牝可以用牛部羊部豕部等等。为了表示不同牲畜的性别而不厌其繁。 字的大小、正反也无定规。,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我们见到的记录上古语言的最早期汉字。,115,汉字的字型是方块形。这大约可追溯到商代的甲骨文。甲骨文的字呈长方形。从视觉来看很合乎黄金分割定律之美。这种比例关系一直影响到金文、小篆和隶书楷书甚至于宋之印刷体。甲骨文的结构很注意平衡和对称,表现出对应的美感,篆书的结构也有一部分继承了这一法则。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化艺术理论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