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必修4古文.ppt

上传人:hyngb9260 文档编号:5952765 上传时间:2019-03-21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2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4古文.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必修4古文.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必修4古文.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必修4古文.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必修4古文.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望海潮赏析词人用饱蘸激情而又带有夸张的笔调,寥寥数语便将迷人的杭州胜景展现在读者面前。上阕主要勾画钱塘的“形胜”与“繁华”,大笔浓墨,高屋建瓴。写法上由概括到具体,逐次展开,步步深化。“烟柳画桥”三句写的是“都会”,“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等则侧重于刻画“形胜”,而“市列殊玑,户盈罗绮”则突出了杭州的富庶繁华。下阕侧重于描绘西湖的美景、生活游赏的场景。“重湖”三句描绘西湖美景,其中“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千古丽句,相传后来金主完颜亮看后,便羡慕钱塘的繁华,而起投鞭南渡之心。“羌管弄晴”三句写的是下层人民的乐生场景,“千骑拥高牙”三句写的是州郡长官的游乐场景。结尾又以赞美的口吻收束。,雨霖铃

2、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上片记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 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多情自古伤离别,那堪冷落清秋节。念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 ,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二句,再推想别后长久的寂寞,虚度美好年华。叹后会难期,风情无人诉说,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以上第三层真是“

3、余恨无穷,余味不尽”。,定风波 大意:不要听风穿树林,树叶带来风雨之声,这一切无所谓,我依然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徐行。穿着草鞋,拄着竹杖,比骑马坐车更加一身轻松。谁怕风风雨雨?我漠视这些,一生任凭烟雨迷蒙,与我同行。冷冷的春风又把我吹醒,微微感到有些寒冷。斜阳的山头却来迎接我。回头望去,我来时淋雨的地方,一片萧条,归去时又一片平静,也没有什么风雨,也无晴。 上片“一蓑烟雨任平生”句,将词人一生的坎坷磨难以及泰然自若的生活态度尽行囊括。下片“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语双关,丰富了词的主旨,展示出词人处变不惊、不随物悲喜的超脱。本词构思新巧,以微显巨,从遇雨之吟啸升华为人生之超旷,表现出一种听任自然,

4、不怕挫折,乐观旷达的胸怀。,水龙吟大意:楚地的天空,千里弥漫着清爽的秋气,江河水流向天边,秋色天际。远望遥远的山岭,有如插着玉簪的螺髻,向人们呈献愁恨。流落江南的游子。在落日的时候,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站在楼上了望。把宝刀吴钩看完,把栏干拍遍,但没有人领会,我登临楼台的用意。不要说鲈鱼正好可以切碎煮熟品尝,秋风吹遍大地,张季鹰怎么还没有回乡?如果只想像许汜一样,买田置屋,怕会羞于看见才气横溢的刘备。可惜时光年年,大好年华在风雨中白白过去,就连树木也是如此老去。想到这里,我不禁伤感不已,落下眼泪。请谁唤来佳人,为我擦掉英雄泪。,永遇乐词的上片怀念孙权、刘裕。孙权坐镇东南,击退强敌;刘裕金戈铁马

5、,战功赫赫,收复失地,气吞万里。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就是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 下片引用南朝刘义隆冒险北伐,招致大败的历史事实,忠告韩侂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草率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醉花阴这首词写词人在重阳佳节独守空闺,思念丈夫的孤寂愁绪。上片由白天写到夜晚,愁苦孤独之情充满其中。开头两句渲染寂寥无聊的环境氛围,天气阴沉,香已燃尽。词人不再续香,衬托出心境之不佳。佳节又重阳“点明时令,也暗示心绪不好的原因。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时本应该夫妻团圆

6、、共同饮酒赏菊,而如今只有自己,所以,才会”玉枕纱厨,夜半凉初透“。这种“凉”,既是身体之凉,更是心里之凄凉。下片前两句倒叙黄昏独自饮酒赏菊的凄凉,扣住“重阳“。末三句设想奇妙,比喻精彩,以菊花之瘦比喻人之瘦,本来已很新颖,再用人比黄花还瘦的夸张笔法,更出人意表,成为千古绝唱。,声声慢 此词于篇末托出一个“愁”字,这种愁远非李清照前期词中那种轻淡的春愁、离愁可比,它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而显得格外深广与厚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起首三句比较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 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

7、愁,造成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全词除结句一语道破外,都没有直接说愁,而是从刻画冷清萧索的环境来烘托惨惨悲切的心境。无论忽寒忽暖容易致病的天气,淡薄的酒味,入夜猛起的秋风,天上的过雁,满地的黄花,窗外的梧桐和黄昏的细雨,无一不是生愁、助愁、牵愁的,简直是触处成愁,成了愁的世界了。生活给予她精神的压力这般深重,难怪她说不是一个“愁”字所能包容得了的。,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独有女弟二人璧有瑕,请指示王 寡人窍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主题 剧中的主要人物是窦娥,她善良,本分,相信天理和官府,她的含冤被斩,是对当时

8、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各种流氓犯罪行径,尤其是对官府草菅人命的控诉;她被斩前质疑、责骂天地,为申明自己的冤屈又许下三桩誓愿,则表现了她不屈的反抗精神。 剧作强调了官府的反动本质:视人命如草芥,滥施淫威,不能替百姓伸张正义,反而成为流氓恶棍的帮凶,置无辜的百姓于死地。剧中楚州太守桃杌是造成窦娥冤案的关键人物,他是地方官员的代表。他说自己是“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并且一见到告状的就下跪,说什么“但来告状的,就是我衣食父母”;他不分青红皂白地对窦娥动用大刑,因为他相信:“人是贱虫,不打不招。”贪图钱财,而百姓的性命在他眼里如虫豸一般,他哪愿意动心思查清楚案件呢!窦娥在临刑前唱的“这都是官吏每无

9、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就表现了对官吏们反动本质的深刻认识。,人物形象,窦娥基本的性格特征是善良,安分守己,有主见,刚强,她的反抗精神是在外界迫害下激发出来并迅速高涨的,是人物性格合理的发展。,曲词的特点,第一,抒情性强,反复渲染人物的感情。元杂剧中的曲词普遍具有抒情性强的特点,并且对人物的感情反复渲染,务尽务透,这一点和诗词作品强调含蓄蕴藉、点到为止大不相同。如本剧第一折里的“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等几段曲词,是表现窦娥对自己的命运的悲叹的。她先说自己“满腹闲愁”,老天知道了都会伤感;再尽情倾诉自己愁苦的情状:每日寝食不安,日夜受煎熬,看到烂漫的花枝、圆圆的月亮,也只能加倍

10、觉得伤心断肠,心里是说不出的焦虑、烦闷,眉头总是紧锁着;接着她感叹自己的愁苦没有尽头,随即简略回顾了她不幸的人生遭遇;最后她无可奈何地宽慰自己,把自己的不幸命运归因于前世注定,为了来世的幸福,此生她要好好积德。这几段曲词将窦娥内心的痛苦、愁闷表现得淋漓尽致,动人心弦。又如发三桩誓愿的场面,窦娥都是先用说白提出誓愿,然后用“曲”抒发感情,曲词里相应使用了三个典故,将皇天能够体察冤情、自己的冤屈定能感天动地的意思说足说透,增添了感染力。 第二,朴素本色,贴合人物的性格和处境。,超现实的情节,是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需要。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窦娥是无力辩白自己的冤屈的,她的故事到她被斩就结束了。这样,她强

11、烈的反抗精神便不能充分体现出来,为了突出窦娥的反抗精神及其巨大力量,作者安排了这样的超现实情节。 符合普通百姓的审美心理。在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被毁灭的主人公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出强大的力量的例子屡见不鲜,这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的、进步的事物的肯定和支持,也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 使作品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富于奇异的浪漫色彩。,人物形象,周朴园出身于封建大家庭,年轻时留过洋,在剧中是一家工矿的董事长。课文节选的这部分,主要刻画了他的虚伪、自私、冷酷、强硬、老谋深算。鲁侍萍是一位善良、刚强、自尊、清醒的下层妇女形象。,人物个性,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哈姆莱特和霍拉旭讲述他如何破坏掉克劳狄斯借刀杀人的

12、阴谋,以及哈姆莱特掉入克劳狄斯设计的比剑圈套,最后敌对双方同归于尽。前一件事情表现了哈姆莱特敏感、机智,后一件表现了他草率、冒失,而总的来看,哈姆莱特做事情没有计划性,他总是被事件推动着走,不能事先做周密的安排和准备。 从课文里来看,哈姆莱特的对手克劳狄斯高居王位,老奸巨滑,善于耍阴谋诡计,和他相比,哈姆莱特势单力孤,卤莽草率,不善于制定周密计划主动进攻敌人。他答应了“比剑”,就意味着克劳狄斯的阴谋已成功了一大半。只是在比剑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变数”,如王后喝下毒酒,雷欧提斯也被他用毒剑刺中等,才使他有机会在临死之际用毒剑向克劳狄斯发出致命一击。所以说,哈姆莱特是很难避免这种厄运的。,作者在第一

13、部分着重批判“送去”;第二部分深入批判“送去”,指出“送去”和“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第三部分着重批判“送来”。这三个部分以破为主,批判逐层深入。其中第三部分列举“送来”的货色与第一部分列举“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相呼应,文章从“送去”“送来”两个角度证明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也便于读者对“送去”“送来”加以比较。 文章的前三个部分破中有立。第一部分提出“拿来”,第二部分提出“拿来主义”,第三部分阐述“拿来主义”的要旨,完整地提出了论点。文章的第四部分,以立为主,立中有破,对“拿来主义”做了正面的分析,对论点用比喻进行正面的、直接的、具体的阐述。,本文以小见大,就近取譬,用细小的、人们

14、熟悉的事物作比喻来阐明一个抽象的深刻的道理。对于批判继承这样的重大问题,如果摆开阵势铺开来谈,在千把字的杂文中几乎是不可能谈好的。作者通过比喻来谈,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使读者一读就懂,为之折服。 在本文中,不仅整个比喻(“大宅子”)是贴切的,而且每一局部的比喻也是贴切的。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及“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中的三种组成成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都十分贴切,丝丝入扣。,1. D (A“畔”同“叛”,背叛;B.“孰”通“熟”,仔细地;C.“案”通“按

15、”,审查,查看 ) 2. B古今均为“认为”。(A项,古义:走上前进献;今义:向前行动或发展。 C项,古义:不去(应荐);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D项,古义:对老人和长辈的尊 称;今义:岳父。) 3. B (萧瑟:句中指风吹雨落的声音。),4. A都是动词,做,担任。( B.动词,辜负,对不起/动词,凭借,倚仗;C.动词, 牵攀,招供/动词,拉、牵;D.动词,希望/副词,表示对方的行为使自己感到幸运。幸而。 ) 5. B ( 之,指示代词,译为“这”;之,代词,译为“他”;介词,引出对象;介词,表被动。 ) 6. B均为转折连词,但是。( A.副词,于是,就/副词,才;C.介词,凭借/介词,把

16、;D.连词,虽然/连词,即使。 ),7. A “泣”与例句中加点词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B.“奇”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C.“间”为名词作状语,“从小路”;D.“目”为名词活用作动词,用眼睛示意,递眼色。 ) 8. A项与例句都是状语后置句。(B.宾语前置句;C.判断句;D.被动句。 ),诗歌鉴赏,拂曙:拂晓。 南冠 (1)春秋 时 楚 人之冠。后泛指南方人之冠。左传成公九年:“ 晋侯 观於军府,见 钟仪 ,问之曰:南冠而縶者,谁也?有司对曰: 郑 人所献 楚 囚也。” (2)借指囚犯。用 钟仪 事。 唐 骆宾王 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3)借指南方人。化用 钟仪 典。

17、 南朝 陈 江总 遇长安使寄裴尚书诗:“北风尚嘶马,南冠独不归。”,鲈鱼脍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识鉴:“ 张季鹰 辟 齐王 东曹掾,在 洛 ,见秋风起,因思 吴中 菰菜羹、鱸鱼膾,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羈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 齐王 败,时人皆谓为见机。”后因以“鱸鱼膾”为思乡赋归之典。 賒 sh形遥远 far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王勃滕王阁序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唐 戎昱桂州腊夜,长安秋望,这首七律,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

18、迷蒙而壮阔。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颔联写仰观。“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寻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婉,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吹笛人哟

19、,你只管在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这样地使闻者黯然神伤吗?这一联是赵嘏的名句。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杜牧如此激赏,巩怕就是由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颈联写俯察。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

20、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靖节,油然而起归隐三径之心写菊而冠以“篱”字,取意就在于此吧?,上面三联所写清晨的长安城中远远近近的秋色,无不触发着诗人孤寂怅惘的愁思;末联则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锺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合起

21、来,景语即是情语。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寻常景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加之以拂曙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贺知章传 风流:(1)犹遗风;流风馀韵。汉书赵充国辛庆忌等传赞:“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謡慷慨,风流犹存耳。” (2)洒脱放逸;风雅潇洒。胡蕴玉 中国文学史序:“一二浮诞之徒,骋其智识,蔑 周 孔 之书,习 老 庄 之教,弃礼法而崇放达,竞风流而尚虚无。” (3)杰出不凡。 宋 苏轼 与江惇礼秀才书之一:“僕虽晚生,犹及见君之王父也。追思一时风流贤达

22、,岂可復梦见哉!” (4)风度。魏书元彧传:“ 临淮 虽风流可观,而无骨鯁之操。” 唐 杨炯 送徐录事诗序:“ 徐学士 风流蒨蒨,容貌堂堂。”,鄙:(1)边邑;边境 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 (2) 见识浅薄,行为低下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 粗俗,庸俗;质朴 性好作诗,词语鄙俚。吝:(1)吝惜,吝啬(2)认为耻辱 feel shame; feel disgrace得之不休,不获不吝。张衡应间(得到了不感到自满,从此放弃继续努力。得不到也不为此感到羞愧,认为耻辱。) 擢:(1)抽,拔(2)选拔 超拔:(1).拔擢;越级提升。 (2).出色;超群。“诗画的气韵生动,意想超拔,真足令人

23、深深感动。”,衣冠 (1)衣和冠。古代士以上戴冠,因用以指士以上的服装。管子形势:“言辞信,动作庄,衣冠正,则臣下肃。” (2)专指礼服。 “我穿了素服,没有衣冠,有所不便。” (3)代称缙绅、士大夫。唐 李白 登金陵凤凰台诗:“ 吴 宫花草埋幽径, 晋 代衣冠成古丘。”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 高公 见他説罢,晓得是衣冠中人,遭盗流落,深相怜悯。” 高旭 元旦诗:“剧怜肝胆存屠狗,失笑衣冠尽沐猴。” (4)借指文明礼教。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诵佛经说下:“知大地之广,则能敬佛;知圣王之道,行於衣冠文物之邦,则不为怪谬之谬,谓三教同源。”,具官 (1)配备应有的官员。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诸侯出疆,

24、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 (2)居官。谓徒居官位。史记儒林列传:“及至 孝景 ,不任儒者,而 竇太后 又好 黄 老 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 (3)徒居官位,充数。新唐书苏味道传:“然其为相,特具位,未尝有所发明,脂韦自营而已。” 具臣:备位充数之臣。 靳 jn动 (1) 吝惜 悔不小靳,可至千万。 (2) 讥笑 宋公靳之。,坐:(1) 定罪,由而获罪 郭威招诱 白承福入居 太原城中,以谋叛坐之,并其部属四百余口尽杀之,不留一个。 又如:妄坐(受冤枉而误判其罪);坐大辟(判为死刑);坐假(因受诬而获罪);反坐;连坐;坐法(犯法获罪);坐死(坐罪而被处死) (2) 因犯罪,触犯法

25、律 又坐贼杀不辜、鞠狱故不以实、擅斥除骑士乏军兴数罪。,刊 kn动 (1) 本义:砍,砍削 随山刊木。书 (2) 删除 cut off 诚不刊之典。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3) 订正;修订 如:刊定(改正而成定本);刊正(改正错误);刊字(修改文字);刊改(修改;订正);刊修(修正),饬 ch动 (1) 本义:修整,整治 戎车既饬。诗小雅六月又如:整饬;饬装(整备行装);饬兵(整顿军队) 2) 命令 。如:饬差(责令派人);饬知(上级官署给属官的告谕公文);饬查(命令下属调查) (3) 告诫。通“敕”admonish 双饬众官,各慎其职。汉书五行志上 又如:饬厉(告诫勉励。也作敕厉);饬勉(告诫勉

26、励) (4) 指责 reproach。如:饬责(斥责),13.B(士大夫的穿戴衣冠,代称缙绅、士大夫。) 14.C(A项中前一个“为”动词,可译为“成为”;后一个“为”介词,表被动,可 译为“被”。B项中前一个“而” 表承接,可译为“然后,就”;后一个表转折,可译为“却”。C项中两个“与”均为介词,可译为“同,跟”。D项中前一个“以”介词,因为;后一个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 16.A(礼部尚书是贺知章死后,肃宗追赠的,他生前不曾担任过。 ),找出短句的标志性词语,如“曰”“然”“然后”“此”,在这类词语的前后 断句。理清词语搭配,划定领管范围,如“怀”的领管范围是“之道”“之文”。 了解古人行文习惯,如对仗、对举、互文,确定断句范围,“侍郎”对应“学士”。 答案 B 张说回答说:“侍郎是士大夫的选择,不过也只是一个备员充数的官;学士怀藏先王的治国之道和国家纲纪、法度的典籍,并懂得怎样运用它。这就是侍郎和学士的差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职业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