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答司马谏议书理解性默写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_举先王之政_,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_为天下理财_,_不为征利。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4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5。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2、6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7。作者对“怨诽”的来历作了一针见血的分析: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8作者举了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面对群起而怨恨的老百姓盘庚是如何做的: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9“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10最后作者却欲擒故纵,先让开一步,说如果对方是责备自己在位日久,没有能帮助皇帝干出一番大事,施惠于民,那么自己是知罪的。这虽非本篇正意,
3、却是由衷之言。紧接着又反转过去,正面表明态度:“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直刺要害,使其无言以对。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1孔子认为向别人学习,发扬长处避免短处,那就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孔子强调尊重他人意愿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4孔子对好学有自己的标准,说话谨慎,做事敏捷,并且能向有道德的人看齐是其中之一。这两句话是: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5孔子在论语中对诗经的价值和作用进行论述的四句话是:诗可以兴,可
4、以观,可以群,可以怨。6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的句子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7论语 雍也表现文采和质朴兼备才有人格魅力的两句是: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短歌行理解性默写1曹操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几句写诗人一边喝酒一边高歌,感叹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2短歌行中“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写诗人在酒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难遣,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3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这几句点
5、明了“愁”的一个原因,即对人才的渴求。作者所引用的诗经原是写恋人之间的思念,那种悠长,那种亦喜亦忧,可见诗人对人才的一片深情。4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表达了作者欢迎贤才的心情。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作者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不胜欣喜。5曹操在短歌行中“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几句用比喻的手法,以明月的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点明了忧愁不断的原因。6曹操在短歌行中“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几句写诗人通过想象与贤才亲密交往的场景: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
6、将往日的情谊诉说。表达了诗人希望与贤才真诚交往的强烈愿望。7曹操在短歌行中“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几句,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然后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归园田居五首理解性默写1归园田居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2归园田居中表现作者早出晚归,不辞劳苦的句子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3归园田居中“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两句写狗吠、鸡鸣,与王籍的五言律诗入若邪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衬托出一个和谐、安宁的意境。4归园田居(其一)用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园田和自由的向往。这两句诗是: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25归园田居中“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两句,写诗人认为奔波于官场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6运用双关手法表达出忘记人世间的喧嚣与杂乱,对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感到惬意的两句是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