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田县民间艺术板灯龙-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每年正月十五闹元宵,大田县许多乡村有迎龙的习俗。大田迎板灯龙的习俗历史悠久,迄今已千余年。大田县十八个乡镇大多姓氏均有迎板灯龙的习俗,其中均溪镇玉田村范氏的板灯龙最具代表性,气势恢宏,长达三千多米。 据大田玉田村范氏族谱记载,曾任中丞御史范元超于天佑元年(905 年)辞官携眷,定居于大田均溪,龙灯的“灯”与“丁”谐音,迎龙灯有祝愿人丁兴旺、庆贺吉祥平安之意,于是大田有了板灯龙。为了让子孙不忘祖先,玉田村的板灯龙在每节龙身上都书写“高平郡”祖籍地名称。 “大田迎龙源于唐,而盛于明清,发展于当今。 ” 大田板灯龙由龙珠、龙头、龙身、龙尾四部分
2、组成。龙珠镶金镀银,光芒闪烁;龙头高近三米,以竹篾扎成,外面裱上油纸,再绘上色彩鲜艳的龙鳞,龙眼、龙角、龙须都经过精心制作,形态逼真;龙身是由一节节硬实的灯板连缀而成,通常是六七百节至上千节不等,每节板上长达 2 米,点着三盏花灯。龙体先用竹篾扎成,裱贴着透明剔亮的龙纸,两侧的龙纸上或描画着栩栩如生的龙鳍、龙鳞,或贴以山水人物,飞禽走兽的剪纸,而前方、后方的龙纸上则书写着诸如“国泰民安” 、 “五谷丰登”一类的祈颂语;龙尾的灯板则比普通的灯板略长,龙鳞、尾鳍彩饰活灵活现。迎龙开始时,由专人鸣起响铳。龙首龙尾均有一队小锣鼓伴奏。龙由一人持龙珠引路,在乡间或街巷穿行,沿途房子主人均放鞭炮或烟花迎接
3、,至开阔处“穿龙” 、 “跑龙” ,几百节上千节龙疾走穿行,景象极其壮观。龙从祖祠出发,出发前先摆“龙头供”祭奠龙头,迎龙结束后再回到祖祠,一般迎到深夜。大田板灯龙表演丰富多彩,前以响铳开路,由德高望重者手执“龙珠” ,引龙前行,逗引龙作腾、伏、摇等动作, ;由六个身手矫健的青年合力舞龙头,由四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操纵龙尾。一路上,长龙作巨龙漫游,龙头钻阵,街头夺珠,广场盘龙,游龙戏水,穿花打旋等表演。有时几条龙相聚,盘旋翻腾,忽圆忽直,忽曲忽伸,配以大小爆竹、锣鼓唢呐,大有呼风唤雨,翻江倒海之势。大田的板灯龙既承传悠久的历史,又紧跟崭新的时代从龙的造型、舞龙的习俗,粗看似乎和千百年前如出一辙;
4、然而细细品析,我们不难发现;往昔两龙相遇时“你砸破我龙头,我踩断你龙脊”的争斗。早已化为彼此谦让、颔首致意的礼仪,那龙身上:“人丁兴旺” 、 “富贵荣华”的祈语也逐渐增添了“和谐社会” 、 “国富民强”等祝词,而现代光电技术又增加了龙的科技含量、使巨龙熠熠生辉、更显神威!更不用说那曾经是男儿一统天下的龙阵里,也有了诸多青春少女靓丽的风采、飒爽的英姿大田板灯龙寓意深远,韵味无穷。既激励每个龙子张扬个性,又强调整个龙队的团队精神那一节节的龙灯,千百人各自制作,龙身上描龙绘凤、插花饰彩,各具特色,而龙板的长度,龙灯的高度、龙纸的质地、烛的大小则完全一致,远观则整齐划一,你瞧这个个龙丁,舞起龙来千姿百
5、态、挥洒自如,或扛或托、或提或摆,忽起忽落、忽左忽右而每一个龙丁却又瞻前顾后、相互照应,乃至各人体力的强弱、个子的高低、熟练的程度等诸多因素,在“接龙”之时都约定俗成地做了统筹安排;在行进之中,每逢爬坡、过坎、拐弯、腾挪、 跳跃等动作变化之时,均会前呼后应、相互提携,故而巨龙虽长,游动起来却浑然一体、出神入化!大田板灯龙保留了民众“龙信仰“的民间文化传统,是一个艺术综合体,它集书法、绘画、剪纸、刻花、雕刻艺术和扎制编糊工艺为一体,融体育、杂技、舞蹈为一炉。是地道的百姓文化,几乎每家每户都参与,广场性、广泛性、惊险性为其主要特征,其参加人数多、活动范围广,具有民俗、历史研究价值和民间工艺传承功能
6、,在闽中一带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但是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 ;人们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审美观念在转变,外来文化的入侵,迎神庙会、宗族祭祀、传统节日的一些民俗日益淡化;一些身怀绝技的老艺人相继谢世,有些绝技已经失传;舞龙活动的中坚力量青壮年外出务工越来越多,传统手艺经济价值低,有些绝活难于传承。舞龙活动在一些地方参与的人不断减少,或已被淡忘。为了继承和弘扬保护板灯龙,县文化部门高度重视,组织专业人员、老艺人对板灯龙的制作工艺舞龙技巧,进行调查挖掘,整理存档,建立详细影像资料。加强对板灯龙原生态的保护,建立激励机制,引导青壮年积极参与。并且大田县申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板灯龙,已扩展进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传统舞蹈类中的龙舞名单。